通過《易經》乾卦來認識“大人”、“儒”

通過《易經》乾卦來認識“大人”、“儒”

乾卦實際就是“大人”卦、“儒”卦,“乾”就是“大人”之德,“儒”之德,就是在講“大人”、“儒”的屬性。前面我們已經從甲骨字型上解釋了“儒”的內涵:儒就是“大人”。

在乾卦中,還用“龍”來作為乾的形象代言,作為“大人”、“儒”的形象代言。

通過《易經》乾卦來認識“大人”、“儒”

“龍”的甲骨字型為上“辛”下“旡”。“辛”是新刻寫完成分的書契,而“旡”則是結繩之右繩。因此整個字型實際是指代結繩和書契。前面我們也已經指出,“大人”與以結繩和書契為形態的契約密切相關,其最主要職能是契約中保。契約是由“大人”來支撐的,包含著“大人”之道。因此,在甲骨字型中,契約符號可以和“大”互換。乾卦以“龍”來指代“大人”、“儒”也同樣是基於這原理。

關於“龍”等甲骨字型的解釋,以後會專文詳述,本文只著重談乾卦本身。

乾卦不同於64卦其他卦的重要一點是,出現了兩次“利見大人”,上下卦各一次,而且都在中間爻。

“利見大人”在《周易》中是經常出現的,其含義有二。一是利於“大人”的出現,即形勢有利於“大人”,他們出來做事,大有可為;二是利於去求見“大人”,讓“大人”們幫助自己解決糾紛、疑難。在乾卦中,兩次“利見大人”的含義都是第一種,即利於大人的出現。

《周易》64卦的卦象結構分成上下卦,上卦三爻,下卦三爻,合起來六爻。同時,易經最早的卦象結構只有三畫卦,一畫就是一爻。每爻都有陰陽兩種可能,三畫卦的總數就是2的三次方,8個。這就是所謂的“八卦”。8個三畫卦,又叫“經卦”。後來兩個“經卦”上下相重,組成一個新的六畫卦,叫“重卦”,其個數是2的6次方,64個。

從經卦到重卦,這個易經卦象技術的改變,實際上是對中國歷史曾經發生的重大變革的記錄。“經卦”時代是中國漫長的無政府時代,當時的中國社會只有一重。“重卦”則意味著政府的出現,中國的社會開始分化為兩重,一種是民間,一重是政府、官方;一重是江湖,一重是廟堂。

由於對政府究竟在中國歷史上是怎麼出現的,以及何時出現,歷史已經記憶不清了,因此,對於從經卦到重卦的變化究竟發生在何時,也記憶不清了。目前在這一問題上易學中存在很大分歧,給出了好幾個時間點。

但是,憑藉新包括考古學在內的新資料,仔細研究中國和世界的上古史,已經可以大致復原政府產生的時代和情形。簡單來說,政府的肇始在黃帝時期,正式形成則在堯舜時期。按考古學的文化分期,整個龍山文化時代就是政府在中國的形成期。因此,重卦的發生也更可能在這一時期。如果非要在更精確一點,更可能發生在顓頊時期。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就此打住,以後再專文詳述。

大家需要明白一點的是,64重卦中的上下經卦,是代表著社會的二重性,官方、民間二重,下卦代表民間,而上卦則代表官方。在乾卦中之所以出現兩次“利見大人”,就是在強調民間的“大人”,和官方的“大人”,在野的大人和做官的大人。

儘管,在卦象設計中,認為上卦是官方卦,下卦是民間卦,但是六爻的先後排序卻是自下而上,這樣上下卦的先後順序也是自下而上。這個排序準確地記錄了民間和政府的先後順序。整個卦象的設計傳達了這樣一種思想:以民間社會為源頭,以民間社會為基石。同時,整部易經,包括乾卦,一直在試圖虛化政府,虛化官方,而努力維持整個社會的民間化狀態、江湖化狀態。譬如強調“無首”、“無成”。“無首”就是虛化政府的首腦地位,“無成”就是虛化政府的功勞。

每一個經卦有三爻,易經又把中間的一爻當成“中庸”、“中道”的“中”,代表合道、合理,代表不偏不倚,甚至可以代表道本身。而乾卦的兩次“利見大人”則恰恰都是出現在上下卦的中間爻。按重卦整體的排序,是第二和第五爻。第二爻是下卦的中爻,第五爻則是上卦的中爻。

《周易》又用陽爻代表“大人”、用陰爻代表“小人”,同時又用六指代陰爻,九指代陽爻。處於上卦中爻,如果還是陽爻,被認為是最好的,最尊貴的,就是“九五”爻。九指陽爻,五代表上卦中爻。這就是“九五之尊”,是天子、國家元首才能承當的。

由於乾卦六爻全部是陽爻,因此,整體而言,乾卦是個純陽卦,是“大人”卦、“儒”卦。上下卦的不同,爻位的不同,則是代表“大人”的時遇不同。“大人”都是同一個“大人”。下卦九二爻那個大人,與上卦九五爻那個大人,是同一個,只是下卦有德無位,而上卦的則有德有位。

同時,二、五爻之外的另外四爻,儘管爻辭中沒有直接出現“大人”的字樣,也同樣是談大人,也是針對大人而說。下面具體解釋一下六爻的爻辭。

第一爻,也叫初爻,正式的名稱是“初九”,九指陽。爻辭是“潛龍,勿用”。

這是乾卦的第一爻,而乾卦又是《周易》的第一卦。易經卦象設計中,往往把第一爻當成基礎爻,這一爻的爻辭就是提出基本原則。乾卦的第一爻就是這樣,“潛龍勿用”是乾卦的基本原則,也是“大人”的基本原則。也是整部易經的一個基本原則。

“潛龍勿用”絕非是韜光養晦,而是說,龍本來就是潛的,“大人”本來就是民間的,不要去追求“用”,不要去追求上卦的“位”,不要去想往廟堂,而要安安心心呆在下卦,呆在民間,呆在江湖。

乾卦的自下而上的六爻,包括其他63卦的六爻,絕無自下而上、自低級向高級發展、晉升之意,這是後來的庸碌之輩對易經的小人化的曲解。就乾卦而言,第一爻就是基本原則,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比包含“九五之尊”的九五爻還重要。“

“龍”就是“龍”,“大人”就是“大人”,不是為了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而活,絕不是為謀求朝廷的官位而活,而是為了自己內在的本然的狀態而活。本然的、原始的,就是最好的,沒有什麼進化,也沒有什麼發展。“潛”就是本在本然狀態,就是最原始最基礎的狀態。“潛”本身就是目的,是需要去維持維護的。下卦就是潛,民間就是潛。

絕不能將“潛”看成陰暗、壓抑的不好的狀態,是需要被急於擺脫、逃離的。絕不能認為在陰暗的“潛”之上,還有一個光明輝煌的“顯”。

在《文言》傳中說的更明確: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下面解釋一下大意。

龍,就是有德而且隱藏於民間的大人。“隱”、“潛”是“龍”的本來屬性。不會因為世界、社會而改變自己,不會去追求外在的功名。即便隱藏在社會中,不為他人所知,不被認可,也不會因此而有什麼抱怨,感覺自己被埋沒了。高興的事就去做,不高興的事就不做,自己有自己的原則,這些原則是不會被外界所改變的。這就是“潛龍”。

這段話實質上就是“大人”、“儒”基本屬性(德)的刻畫。

第二爻,九二,爻辭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龍出現在田間、田野,大人應該出現的時機、時代來了。

注意,此時是在下卦,這個“大人”還是在民間的。大人出來,就是要做事,是以民間的身份為民間做事。具體做什麼事?主要是作為契約中保,利用自己的道德威望,義務地為社會提供“評理”服務,消除分歧、糾紛,建立共識,從而幫助契約的達成和執行,最終在整個社會實現一種良好的契約秩序。

這就是《周易 系詞》說說的:“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工)以治,萬民以察”。在政府出現之前,即在堯舜唐虞時代之前,中國的社會就是一個“結繩而治”的社會。“結繩而治”就是“契約而治”,契約是社會制度和秩序的基礎。

老子說:“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大德司契”也是這個意思。復結繩就是復契約,重回契約時代,那是以契約為基礎的社會,而非以政府。“大德司契”中,“大德”就是“大人”,“契”就是書契,也是契約。整句話就是對大人作為契約中保,幫助制定和執行契約的描述。

由於結繩和書契這些契約,是需要作為中保的“大人”來幫忙的,來“司”的,因此,結繩而治,實際上也是“大人而治”。“大人”也實際上是一種準政治家,準政府官員,而承擔著治理社會的職能。

因此,《象傳》的解釋是“德施普也”,即大人以自己的德行而幫助社會,讓人民能夠融洽合作、協作,讓社會實現良好秩序。《文言》傳還說是“天下文明”,即“天下”因為大人通過契約對社會的教化而文明。

針對大人的教化作用,《文言》專門解釋說:“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閒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大意是,擁有“龍德”,即“大人”之德,並且能夠在為契約雙方調解的過程中做到“中正”,言行都很謹慎、合理、可靠可信,能夠排除干擾,憑著自己的真心誠心,則增益社會而不居功,心胸宏闊並教化世界。

這裡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文明的基礎是在民間的大人,教化的主體也是民間的大人。

第三爻,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是在說“大人”的日常做事狀態,白天非常努力,兢兢業業,即便晚上休息,也不完全放鬆,不管不顧,依然保持警惕,進行反省。總之,“大人”都是很勤勉努力的人,白天努力幹,晚上還要思考、反省。

這樣下卦就結束了。實際上,下卦已經為“大人”提供了衣服全棲圖景,包括內在的德、內在的屬性,外在的治理、“文明”、“教化”職能,以及日常的做事狀態。而上卦反而沒有太多重要信息了。

再次強調,下卦是民間卦,下卦的大人是民間的大人。這種說明“大人”本來就是民間的,即“龍”本來就是潛的、隱的。

下面我們看看上卦。也是政府卦、官方卦。此時“大人”已經進入政府,成為官員了,甚至首腦了。

上卦第一爻是整卦的第四爻。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或躍在淵”是在很形象很場面化描述一個謹慎思索、判斷和選擇的狀態,是往上跳呢?還是繼續留在深水中?這一爻大有深意,意味深長!

首先,《周易》非常重視對獨立而深入對具體情況進行思考、判斷和選擇,而反對機械地盲從和固守。這也就是孔孟都非常重視的“權”。孔子說:“可與共學,為可與適道;可與適道,為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孟子說:“執中無權,尤執一也”。

這是是中國文化和非中國文化的不同,中國的文化是倡導人思考的“權”文化,而包括西方歐美文化在內的所有非中國文化,都是倡導人信仰、迷信的宗教文化或類宗教文化。中國文化是“權”的,執中的,而非中國文化則是“信”的,“執一”的。

其次,這一爻是上卦的第一爻,與下卦毗鄰。前面我們已經指出,《周易》中每卦的第一爻,往往是在提出一個基本原則。這是上卦的第一爻,也是官方卦的第一爻,同樣是在提出一個進入官方世界的首要原則、基本原則,那就是要時時刻刻地都有思考和權衡,我是繼續做官,還是辭職回家。而不是貪戀官位、貪戀俸祿,一心往上爬。“躍”就是繼續做官,“淵”就是辭職回家,回到鄉野、民間。

做官為了什麼?為了行道,行什麼道,行大人之道。向契約一樣,政府、官位都是行道的平臺、工具。不做官,在民間的大人是以作為契約中保,“司契”來行道。如果做官不能夠行道,那麼就失去了做官的意義,就必須辭職回家。

儒家非常重視做官,但是,儒家同樣重視辭官,或者說,儒家象重視做官一樣重視辭官。孔子、孟子本人更是如此,一輩子都是在求官和辭官的過程中度過,導致都沒有太長時間地做過什麼大官。

現代很多人看到孔子不惜周遊列國去孜孜於求官,於是就說孔子是個“官迷”。而普遍忽略另一個更重要的事實,他求官的過程,事實上也是一個辭官的過程。如果不辭,只要是官就行,有官做就行,以孔子的才華和影響,在任何國家某個一官半職都不會成問題,何至於要周遊列國。事實上孔子對做官的條件是有嚴格的要求,不合要求堅決不做。

孔子做官的條件是什麼?就是行道,孔子看中的不是官,而是道。他不是為做官而周遊列國,而是為了行道而周遊列國。他把官當成是行道的平臺和工具,對不能充當行道平臺的官,拒之千里。

因此,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荀子說:“從道不從君”。《禮記》說:“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上卦第二爻,也是中間爻,即整卦第五爻,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這一爻和下卦的中間爻非常相似,都是在說“大人”得到好的時機,可以充分發揮,去做事。不同是,上卦是有官位的,下卦是民間的。上卦是在官位、政府的平臺上做事,而下卦則是作為契約的中保在做事。

因此都是一個大人,都是在做事,都是在行道,因此,“九五”爻儘管很尊貴,但是卻並沒有什麼過多可說。

上卦第三爻,也是整卦第六爻,用“上”表示,即“上九”:亢龍,有悔。

這個“亢龍”之所以“亢”,就是因為,就是因為,不會象地四爻那樣,不會思考和權衡,不考慮“在淵”,而只想著“或躍”。就是隻會求官,而不會辭官。

乾卦,在六爻之後,還有一句說明性的“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也非常重要。

“用九”屬於周易成卦的技術,直接含義是用“九”這個數來表示陽爻。要具體解釋“用九”、“用六”,比較繁瑣,這裡從略。大家只需要知道一點。指代陽爻的“九”和指代陰爻的“六”都是包含著變化和否定的。“九”中不僅包含著“六”的因素,而且也包含著自動向六轉化的趨勢。“六”中也是包含著“九”的因素和向“九”轉化的內在動力。

這樣,“九”就不是純粹的“九”,而是混雜著“六”的,“六”也不是純粹的“六”,是包含“九”的。

乾卦六爻後的“用九”,實際上是對乾卦整個卦的否定,尤其是對上卦的否定,即對官方的否定,而強調官方中的民間因素,以及向民間轉化的趨勢。

“見群龍無首”則是對“用九”對乾卦整卦的解釋,群龍就是大人,首有正式權力的首腦,就是政府的官位。群龍無首,就是一群沒有官位的大人,即處於民間的大人。《文言》進一步解釋說,這是“天下治”,即天下大治的狀態。是一種無政府的民間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