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济宁市>嘉祥县 嘉祥镇

嘉祥镇位于嘉祥县境中部,北界万张乡,东邻界疃里镇、任城区安居镇,南接马集乡和纸坊镇,西与卧龙山镇毗邻。总面积69.5平方公里,辖85个自然村,70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11.3万人。因镇驻地在嘉祥县城中而得名嘉祥镇。

金皇统七年(1147年)设嘉祥县,以山口镇为县城,后徙于横山之阳,大定十五年(1175年)再徙于萌山之阳(即今址)。山口镇及以后的嘉祥县治,均在今嘉祥镇内。嘉祥镇清末属在城里和坊廓里,1930年称一区。1953年辖城关镇及9个乡。1958年9月改为卫星公社,11月改称为嘉祥公社。1962年称城关公社,1980年东部成立新挑河公社。1982年改为城关镇,1984年更名为嘉祥镇。2000年11月撤销新挑河乡,合并到嘉祥镇。

今镇驻地西南4公里有春秋鲁武公墓地。鲁武公是鲁国始君伯禽的玄孙,名敖,葬于鲁寨山下。因鲁国公室在此布兵守陵,遂称为鲁寨,山名“鲁寨山”。后西晋太尉郗鉴葬在此地,也派人守墓,鲁寨遂改为“郗城”,今遗址尚在。后郗城北移至纹山与澹台山之间,更名为山口镇,金皇统七年(1147年)设嘉祥县,即以山口镇为县城。

嘉祥镇是曾氏翰林院五经博士府(简称曾翰博府或曾府)所在地。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顾鼎臣上疏,请“准照弘治间颜、孟二氏事例,访求曾氏子孙相应者一人,授以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世承袭,俾守曾子祠墓,以主祀事”。明世宗下诏准,并下令各省访求。嘉靖十四年(1535年),江西抚提学副使徐阶,查证核实曾子59代孙曾质粹保送礼部,诏徙嘉祥县以奉祀宗圣祠墓。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并特旨御赐在嘉祥县城内建曾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府第。

曾府座落在嘉祥县城南隅,北面隔街与原嘉祥县衙相对,占地10余亩。经多次重修、续修,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有大堂五间,中悬清世宗御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尚溶“省身念祖”匾额。抱厦3间,前坊1座。东西厢房各3间,影壁1座。左右2角门,门外东西房各3间。左穿廊,右暖房。西南亭1座。堂后为宅门,内宅今被改建他所。

城内关于曾子的建筑还有曾子琴堂、大学书院、曾氏中兴祠等。

曾子琴堂位于城东北隅,萌山之阳。传为曾子鼓琴处。始建年代不详。堂后篆文石刻铭记:重建于金章宗大和七年(1207年)。穴地3尺余,铺以大石,上砌石台,南面砌九级石阶,台上建堂,上圆下方,形制如亭。堂前有甘泉池,名琴台坑。明嘉靖九年(1530年)知县王时佐取石为泮宫桥,其堂遂毁。

大学书院遗址位于城中萌山之阳。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曾子62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承业,因曾子庙墓距县城远,学者瞻仰不便,请求在嘉祥城中建大学书院。嘉祥县令田可贡转请上司批准,主持兴建,万历三十年(1602年)建成。有正殿5间,内奉曾子像,两侧子思、孟子配享。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原为县城一大景观。

曾氏中兴祠位于城中曾府西侧,为曾氏大宗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清乾隆年间重修,有正殿5间,名“影堂”,内祀始受封曾子59代孙曾质粹及在任翰林院五经博士的高、曾、祖、父4代神位。大门3间,影壁1座。2门3间,东便门1座。今被改建他所。

嘉祥是中国唢呐之乡。嘉祥镇驻地东北2公里五老洼出土的汉画像石第16石,刻有一幅完整的鼓吹乐队,左边2人右手执排箫吹奏,左手执鼓摇节相和;右边2人分别吹奏笙和笛;而中间1人所吹奏的乐器,上尖下圆呈喇叭状,正是唢呐。唢呐居中,笙、笛、排箫及鼓在两旁伴奏。这种鼓吹乐队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说明早东汉时期,嘉祥已有唢呐演奏,当时称为“喇叭”。“唢呐”一词是明代从波斯语音译而来。明万历十年(1582年),擅长吹奏唢呐的朝廷乐师赵廷音,随户部员外员张纶到嘉祥大张楼于庙村定居,其吹奏技艺遂在当地流传。明清时期,曾子后裔及地方官吏每年二、八月和冬至时节都要祭祀曾子,因而曾府设有唢呐班。时唢呐已成为集会、礼赞、迎送、喜庆、祭祀不可缺少的礼仪乐器,由官方延伸民间,成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

嘉祥唢呐演奏风格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在传承中逐步形成为五大流派。东邻大运河与济宁接壤的疃里镇,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氏班”,受圣人礼乐影响,以大型祭礼套曲为主要演奏内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吹打并重,气势恢宏,清末以前多为官府祭祖拜寿雇用。西接菏泽地区的老僧堂乡,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音色纯正,柔和甜美,尤以演奏《婚礼曲》《百鸟朝凤》等喜庆曲牌为特长。以大张楼镇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派”,除演奏《大开门》《落子》之外,还以戏曲曲牌和曲艺曲牌为主,音色明亮,感情细腻。以赵兴玉为代表的黄垓乡“赵家班”,地处嘉祥、郓城、梁山三县交界,广纳县内外优秀曲牌,形成了音色宽厚、高昂明亮、粗犷豪放、力度较强的独特风格。南部山区以山青水秀、武术杂技著称的纸坊镇,涌现出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音色清脆,起伏激荡,趣味横生,常以咔戏、吹戏及《大开门》曲牌为主,还吸收揉进了魔术、杂技、灯光等多种特长和技巧,常以《火烧葡萄架》《二龙吐须》等节目博得观众喝彩。

嘉祥唢呐按曲式题材可分单曲牌体、曲牌连坠体、曲牌变奏体、戏曲曲牌体以及新编曲目5种类型,专业人员挖掘整理了123首濒临失传的传统曲牌,刻印成册,有30首载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山东卷》。大型历史祭祀套曲《拜鼓曲》尤为珍贵,堪称鼓吹乐中的黄钟大吕。

1996年,嘉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唢呐)之乡”。1996年5月组织70余人的唢呐方队参加齐鲁民间艺术展演,获红牡丹奖。1997年2月,组织40多名唢呐乐手代表济宁市参加山东省民乐大赛,获集体一等奖。1999年11月,伊双来等3人代表济宁市赴四川重庆参加全国第九届群星奖汇演,鼓吹乐《儒乡鼓钧》《拜鼓曲》获群星奖。2006年6月,“嘉祥鲁西南鼓吹乐”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记忆」济宁市>嘉祥县 嘉祥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