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石桥黄氏开山始祖------黄鞠

黄鞠公

江夏石桥黄氏开山始祖------黄鞠

黄鞠公像

黄鞠,字玄浦,生于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公元569已丑年)农历十月十四子时。黄鞠公系书香门第,孝友世家,具雄才博学,忠于职守,为官清正,诤言不謏,为民请命。黄鞠还精通地理,善治江河,乐于施舍,恩泽乡民。

中文名

黄鞠公

别 名

字玄浦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光州固始

出生日期

公元569年

逝世日期

公元657年

职 业

谏议大夫

目录

  1. 1 人物简介
  2. 2 黄鞠入闽
  3. 3 定居石桥
  4. 4 宁德立碑

人物简介

光州固始县家焉,越两晋而历六朝,其间腰金执笏者代不乏人

江夏石桥黄氏开山始祖------黄鞠

隋谏议大夫黄鞠公故居

。寄迹江湖者亦难细述矣。延十余世孙名隆公、字硝山。乃固始黄初延下。 黄隆公,字硝山,隋炀帝时,官任西都留守,左班大学士,行十六。娶夫人七,生二十一子:吴氏生二子,林氏生四子陈氏生二子,石氏生五子,方氏生一子,周氏生二子,孟氏生五子。鞠公乃硝山公第十子,石氏所生。父子同朝任官,隋炀帝杨广继位,残害忠良。黄隆多次忠言进谏。炀帝贪逸暴政,造龙舟下扬州看琼花,工程庞大,百姓受残。炀帝无道,硝山公与众子再次直言上谏,炀帝不纳谏, 以谏犯忌,炀帝龙颜大怒。事隔多日炀帝设宴约见硝山公。硝山公与 众子商谈:“帝本次纳我并非只是参宴那么简单,恐有害我之意,帝非明君,岂可苦谏,如果我九月九日未回,尔等兄弟立带我黄氏子孙携眷属分散逃离。夫在此留诗八句以作儿孙会亲认祖之隐语,诗云:

"骏马堂堂出外疆,任从隨地立纲常

身居外境犹吾境,志在他乡即故乡。

早晚莫忘亲嘱语,晨昏须忆祖蒸尝。

愿言托庇苍天福,三七男儿大吉祥。

江夏石桥黄氏开山始祖------黄鞠

硝山于农历九月九日遇难殉职,因此后硝山公的后裔从来不过九九重阳节。

硝山公二十一子

长子:淑公,妣朱氏,居光州;

次子:封公,妣吴氏,居武昌;

三子:通公,妣宋氏,居泰定;

四子:荣公,妣项氏,居松江;

五子:耸公,妣于氏,居庐陵;

六子:魁公,妣邱氏,居兴州、当阳;

七子:开公,妣王氏,居温州;

八子:推公,妣林氏,居湖州;

九子:槐公,妣武氏,居江西;

十子:鞠公,妣葛氏,居南闽盐场石桥村;

十一子:松公,妣孔氏,居北燕;

十二子:震公,妣孙氏,居武平;

十三子:萌公,妣平氏,居永平;

十四子:平公,妣吴氏,居汝宁;

十五子:坚公,妣于氏,居蒲州;

十六子:游公,妣沈氏,居南建州;

十七子:侗公,妣石氏,居阳城;

十八子:尧公,妣武氏,居荆州;

十九子:高公,妣朱氏,居杭州;

二十子:威公,妣李氏,居江西、南昌;

二十一子:庞公,妣于氏,居西安;

黄鞠公

黄鞠,字玄浦,为硝公第十子,石氏夫人生。生于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公元569已丑年)农历十月十四子时。公系书香门第,孝友世家,具雄才博学,为官清正,忠于职守,诤言不謏,为民请命,公还精通地理,善治江河,乐于施舍,恩泽乡民。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鞠公官授谏议大夫,时炀帝在位,穷奢极欲,对内滥用民力,征数百万民夫,开凿南北大运河,建东都,筑西苑,辟离宫,修长城,开地道;对外穷兵黩武,征讨高丽,耗资巨大,伤亡惨重,徭役繁多,赋税沉重,民不聊生。黄鞠遵父命,于隋大业九年(613年)携眷属坐船出海,离开光州固始。

黄鞠入闽

世传,鞠公知道当时闽越蛮地整治管辖薄弱,是个首选的地方。

江夏石桥黄氏开山始祖------黄鞠

因为鞠公带家小和随从人员比较多,所以乘大船由海路行驶,当船航至南闽海域时曾遇台风,海面掀起巨浪,险遭不测,几经周折才得以脱险。尔后,大船驶入浦源(今七都镇)乾隆版《宁德志》载

:“旧有祠在七都浦源垅坂尾奉御林,相传鞠公始居此地,后迁石桥。七都人因于所居处立祠祀之”。鞠公暂居蒲源后,为寻找开基胜地,顺霍桐溪从八都而上,经石桥直至桃源(今周宁咸村)。鞠公通过一路考察,认为霍桐盆地广阔,是个风水宝地:“从整个霍桐盆地(也就是霍童洋)来讲群山相连、山山相抱、地势平坦、南边仙隐山(大童峰)独雄,众山护之,刚好正北方又有仙巅山(仙人戴顶)独秀,一南一北、一刚一柔、统领众山。”正好是五行中的:“玄武、朱雀”。一条溪流从西向东流过,把整个霍桐洋分成南北两岸,曲折环绕。由石桥 岩头宫环绕到金钟度(现在的霍童下板头)、转到仙隐山下、再转到红亭口流出、就像八卦阴阳鱼的中间线。南 有仙隐山朝着,北有仙巅山托着,前后呼应、带水环绕、众山环护。按古人说:“天人合一”“九五居中”的 思想,黄鞠认为石桥是尊者所居之地,八卦的中间地带、也是龙脉之首的风水宝地。虽有洪水为患,只要在修水利、治理江河上下功夫,其前景美好。但此时,与鞠公有着姻娅之亲的朱福公(隋光禄大夫)先一步暂居石桥。鞠公即反石桥,与朱福公,促膝侃谈。鞠公谈及治理溪河、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发霍桐的雄才大略时,朱福公深为感动。合经协商,朱公同意与鞠公易地而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