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大有来头!

印记|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大有来头!

印记|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大有来头!

无为县城东门阁上附近残存着几间旧式建筑,抬梁式构架、黑色小瓦、花格窗棂,光滑的石板台阶……特别是屋前的那棵百年玉兰树,一片蓊郁。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海静安区那座著名的藏书楼——小校经阁院内的玉兰树。

印记|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大有来头!印记|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大有来头!

上海小校经阁院内的那四棵玉兰树,是当年慈禧太后赠送给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李经方转赠给刘体智的。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前的玉兰树,也是来自慈禧太后的转赠么?没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幢老房子是清末四川总督刘秉璋的故居。而刘秉璋,正是上海小校经阁主人刘晦之的父亲。

从简历上看,刘秉璋是庐江县砖桥乡人,刘秉璋的后人也自称庐江人。其实,刘氏明初由江西婺源迁居砖桥乡时,庐江县归无为州管辖;明末刘氏迁居肥西县的三河镇时,三河镇归庐州府管辖。刘秉璋及其后人与无为的关系,要从1865年刘秉璋随曾国藩、李鸿章剿灭捻军说起。

1868年,

刘秉璋回无为州伺奉母疾

1845年冬天,19岁的刘秉璋和好友潘鼎新偷偷离开三河老家,到北京游学。1860年考中进士。1862年刘秉璋被李鸿章亲自点名,让其协助管理淮军。1865年因“剿捻”有功,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后因曾国藩剿匪不力,朝廷把“剿捻”的任务交给李鸿章,刘秉璋于是又重新回到李鸿章的麾下。

三年后,捻军被基本剿灭,刘秉璋于是解甲归田,在无为城东门阁上购得徐姓人家的一处房屋,修缮之后把父亲和家人接来一起居住。

原籍庐江县、长大于三河镇的刘秉璋为什么要迁居无为州呢?

一是无为地域是淮军的势力范围,淮军许多高级将领都在合肥、无为、含山、巢县,以及芜湖、金陵、上海等地购置大量房产,所以刘秉璋迁居无为,也方便与他的老战友交往。特别是他的好友、淮军将领潘鼎新当时居住在无为州。据说潘鼎新的潘公馆位于现在无为城关新华书店一带。二是刘氏祖先居住的砖桥乡原来就属于无为州,况且无为濒临长江,在水运相对重要的清末,地理位置当然比三河镇好。

印记|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大有来头!

退居无为后,刘秉璋看到此屋原先有一块“远混天碧”的匾额,便以“远碧楼”为藏书之所,把带回的《古今图书集成》等图书放在楼上,把一百多方碑刻砌在自己的花园——澹园中收藏,日日吟诗作赋,天天观赏名人碑帖,过着悠闲的生活。他在此还完成了《挽曾文正公国藩》联:“天上大星沉,气壮山河,身骑箕尾;人间纷雨泛,功在社稷,泽被生民。”

1872年,清廷招刘秉璋为江西布政使,后升任江西巡抚。1878年,因身在无为的母亲身体欠佳,他辞官回到无为伺奉母亲。1883年,中法关系紧张,清廷无带兵之人,再次招刘秉璋出山任浙江巡抚,督办浙江海防。1885年,刘秉璋率领浙江守军击退法军水陆两路的进攻,法军舰队司令孤拔负伤而亡。

1895年后,

刘秉璋回无为州享受乡居生活

1895年,清廷终于同意70岁的四川总督刘秉璋告老还乡,这时正好暴发“成都教案”,已经乘船进入安徽境内的刘秉璋被招回协助新总督处理教民冲突。由于列强认为刘秉璋处置教案不力,遂被清廷“著行革职,永不叙用,以示惩儆”。他回到无为后,到1905年去世,出也没有外出任职。

当时,无为州不仅生活着他的好朋友潘鼎新一家,他的弟弟刘秉钧、二儿子刘体仁等也生活在无为州。刘秉璋的侄孙、刘秉钧长孙刘麟生在《宾鸿馆杂记》中这样回忆刘家的老宅:“东门公馆:我们的房子,在无为县东门,为先祖介如公所手建。据先慈吴太夫人说,多半是程芹堂表伯设计。我们三房,大房住西门,二房住东门附近。我们的房子靠近东门,所以俗称东门公馆。房子并不大,也不小。中为寝室,东为花园,西为书房,后为厨房和养猪、养鸡的地方。”这说明,当时刘秉璋一家都住在无为。

对刘秉璋居住的地方,刘麟生也有回忆:“东园,花园也不大,不过设计很整齐。一个院子一个过厅,厅室大约为小五开间,并未隔开。方厅前有金桂、银桂等。后为一个大花坛,坛上有一件玲珑太湖石。后为船厅,门西向,后面隔开为一小间,为圉人韩二的卧房。过去为秋叶池,池畔有一小亭,亭子内嵌有望云楼残石。池后又有一院,植梧桐二株等。过去为万卷书楼,俗称楼厅。楼上存书多凌乱,据先父锡之府君说,许多书是少良三伯(即刘秉钧过继给刘秉璋的儿子刘贻孙,字少良)的遗物。楼上有老狐出没。圉人韩二一个人住在园中打更,胆量值得佩服。书楼后为芍药坛,坛畔有一小阁,圆形,有楼无梯。取物时则以梯取下一承尘板。” 刘麟生还说:“文庄公的花园名怡园,不太大,园内嵌望云帖石碑全部。”

文中的“东园”应该就是刘秉璋的家,俗称刘公馆;“文庄公”是刘秉璋的号,“望云楼”当为“远碧楼”之误;“园内嵌望云帖石碑全部”为刘秉璋当年把自己在江苏巡抚任上搜集带回无为州的石碑全部镶嵌在花园里,1949年以后这105方珍贵的碑刻由无为县文物管理所收藏。

刘麟生在《宾鸿馆杂记》里还回忆了刘秉璋哥哥的儿子修治西园情况:“海大伯伯:大房的伯伯为海大伯伯。名字不详,曾任天津关道。退休后,修治西园,为当地园林之冠。”这与无为民间传说中的刘秉璋在无为城西门也有刘公馆的说法是一致的。

刘秉璋退居无为,心情是高兴的。这从他留下的诗里可以看出。在《到家欢》里他这样写道:“万水千山喜到家,一门欢聚语喧哗。经霜枫叶烘斜日,遇雨芙蓉亲晚霞。药果茶铛为活计,棋将曲谱是生涯。闲得净土栽兰蕙,芽茁根源待看花。”诗《秋暮登楼潜兴》中他这样写道:“瓜牛庐小掩松关,磊块消融俗虑删。庚信园中鱼极乐,陶潜宅里鸟飞还。豪情俗促天边月,倦眼听看江上山。人诧是翁何矍铄,颇疑丹诀驻童颜。”

退休后的刘秉璋,在无为著书立说,笔耕不辍,他的《澹园笔记》(二十二卷)、《静轩笔记》等,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刘秉璋在无为的藏书

读书和藏书,在刘秉璋的一生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刘秉璋藏书不仅在淮军中有名气,甚至连光绪皇帝都知道,并赐予《钦定剿灭粤匪方略》二十卷、《钦定剿平捻匪方略》三百二十卷、《诗全集》六卷、《文全集》三卷。这更增加了“远碧楼”藏书的知名度。光绪中叶,与刘秉璋交好的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作家张爱玲的外公)就曾多次提出借阅甚至抄阅刘秉璋家中的这些御赐藏书。

1895年之后,刘秉璋“远碧楼”藏书已经达五万卷。闲暇时,他整理藏书,自编《远碧楼书目》十二卷,从此“远碧楼”成为清末民初安徽省最大的个人藏书楼。

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清廷招刘秉璋出山,一纸电报送到刘秉璋手上。之后,李鸿章也有电报传来,催他早日进京,并为他安排进京后的行止。刘秉璋推说自己的旧疾复发,无法成行。清廷后又征招,刘秉璋依然称病辞谢。

1905年,刘秉璋刚过八十大寿便染病卧床,不久去世。其收藏的碑帖由二子刘体仁继承,藏书由四子刘体智继承。刘体智子承父业,把“远碧楼”的藏书扩大到二十万卷,重新编写了《远碧楼书目》,总数达三十二卷。

抗战期间,张寿镛、叶恭绰、郑振铎等人负责搜集沦陷区的古书善本,无为“远碧楼”部分图书在此期间被收归国有。又有部分图书分散到民间收藏。现在,“远碧楼”的图书分别存放于上海、北京和安徽省无为县等地。

投稿平台:“智慧无为”手机台/ "无为发布"“无为广电”微信公众号/“无为周刊”(0553-2538071)

© 无为广电融媒体中心

有温度 有态度 有深度

印记|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大有来头!

图 文 | 潘浩

编 辑 | 潘浩

审 核 | 王荣

监 制 | 陶玉云 孙立文

印记|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大有来头!印记|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大有来头!
印记|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大有来头!印记|无为城这幢老房子,大有来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