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领的蜀汉仅有几万兵马,为何敢北伐拥有几十万人马的曹魏?

花逝恋夕


三国的时候,蜀汉的总人口最少,兵力也最少。在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蜀汉总人口不到百万,仅90多万人,总兵力仅十万。而同时期的曹魏,总人口接近500万,总兵力也有40多万人。

因此,诸葛亮时代的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实力对比,差异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蜀汉完全不具备和曹魏争雄的能力。但是,诸葛亮一生却历经五次北伐,给曹魏的压力也一点都不轻。


关于蜀汉的90多万人口,有可能有统计遗漏的。但是蜀汉的10万兵丁,那可是造册记录、不大可能存疑的。但是这10万兵丁,防守东吴和南部各族都需要一定兵力,驻守都城也需要一定兵力,还有一部分需要屯田,真正能够用于北伐的不会超过5万人。史书记载的诸葛亮北伐人数有时七八万人,有时10万人,必定包含了随军出征的民夫,或者仅仅可能只是一个威慑曹魏的口号。

而曹魏方面,曹魏主要有三个防守方向,其一是匈奴等北方各族,其二是东吴,其三是蜀汉。但是在诸葛亮时代,防守蜀汉是曹魏的重中之重。曹魏40多万兵马,能够用于对蜀作战的至少有15万兵力。且当时的天下十三州,曹魏独占九州,这九州每一州都有各自的兵马,每州兵马不下万人。与蜀汉接壤的凉州、雍州更是重兵云集之地。


鉴于这种情况,诸葛亮对曹魏的北伐,其实是一点胜算都没有的,实力相差太悬殊了。但是诸葛亮还是义无反顾地北伐,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取主动,将兵锋引入曹魏境内,以攻代守。如果诸葛亮被动采取防御的措施,曹魏一旦南下,战火在蜀地进行,那么曹魏可以多路出击,蜀汉难以分兵防守。

而如果诸葛亮主动出击,那么曹魏只有被动处于守势,因为相比易手难攻的蜀汉地形,一旦诸葛亮进入关中,关中一定很难保全,所以在诸葛亮北伐的情况下,曹魏只有在防守中等待诸葛亮,而不敢轻举妄动进攻蜀地。这样一来,蜀汉就比较安全了。

但是诸葛亮数万人马,能够与曹魏数倍于己的兵力周旋,一方面是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出色的统帅。另一方面曹魏的关中地区很重要,曹魏必须分兵把守。这种结果,足够让诸葛亮在各城池之间游刃有余的各个攻击了,实在打不赢了退回蜀汉就是了。


苏绽


诸葛亮率领的蜀国军队不过几万,为何敢挑战魏国几十万大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正史中三国的实际兵力情况。

据史书统计,魏国军队用兵不低于五十万,东吴不低于二十万,蜀国总兵力在十二万左右,而诸葛亮北伐第一次和第五次带领蜀国全部军队,号称十万,实际上不超过八万。诸葛亮想带十万,那是不可能的,蜀国总兵力十二万,留守东吴,以及各座城池,大概需要四万左右,所以诸葛亮北伐最多的带的兵力,再怎么如何也不超过十万。

除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中间几次北伐基本带四到五万,军队更替使用,这样战士作战就不会疲惫。那么这么一点兵力,如果对抗魏国几十万军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曹魏抵抗诸葛亮北伐需要多少军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真亲摔十万大军,领派张颌五万大军取街亭,加上其他将领带的兵,总兵力应该在二十万左右。诸葛亮除去马谡两万兵力,自身应该在五万左右,那么对抗曹真主力部队也很难取胜,诸葛亮还敢打吗?

在看看后面,曹真伐蜀,分三路大军,郭淮、司马懿、曹真三路大军总兵力二十万,司马懿放统帅是手中亲自带领的军队十五万,还可以随意调动边境四十万大军。可见曹魏每次出动的总兵力都不低于十五万,而诸葛亮每次带兵,最多不过八万,也就是说魏国军队至少是蜀国的两倍兵力,诸葛亮还敢以弱攻强,凭什么?

首先诸葛亮北伐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一个都没有,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因素中的一种,其中人和大家比较陌生,这里指人力,人才。诸葛亮北伐,曹魏政权稳定,天下安定,顺民心,君主明君,这是曹魏的天时优势;蜀国千里作战,疲惫之师,攻曹魏坚固城池,魏国土地作战,蜀军失去地利优势;魏国拥有中原铁骑,善于平原作战,人才济济,名将如云,军队力量强大,统帅有能,这是失去人和因素。诸葛亮这样的北伐必败,按理说诸葛亮能跟魏国打成平手,就已经是高手中的高手,别说打胜仗了。

诸葛亮还要继续北伐,靠的是他自己的能力,逆天而行,蜀国是他治理的,军队是他培训出来的,作战计划是他自己计划的,领兵作战的统帅也是他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个人做的,他用自己的能力抗起一切。但是事实证明,他的能力,领魏国军队赶到害怕,王双被斩、曹真伐蜀也失败,抑郁而死、张颌战死、司马懿也只能当缩头乌龟,像贾诩说的司马懿畏诸葛如虎。

诸葛亮敢跟魏国抗衡,完全是凭自己的能力,军队比不过魏国,发明诸葛亮连弩、三角钉、八阵图等一些作战工具,才能对抗魏国强大的铁骑。诸葛亮的用兵能力,可以用李靖的话来说,乐毅、韩信、诸葛亮攻必取,守必固。


汐水柔情


北伐,是蜀汉政权的基本国策。这事情诸葛亮在做,姜维也在做。

首先是因为,原本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来源,是刘备的“皇叔”身份和右将军头衔。刘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听从汉献帝的密旨,对付曹操的。

有一天大家忽然发现,汉献帝搞禅让。这就麻烦了。

从王位的合法性讲,刘备不能主动称帝,否则,皇叔就是反贼。

但是,就因为汉献帝禅让,就让刘备对曹丕称臣,这事也不大合适。

正在这时候,成都传来了一个消息:汉献帝死了。

事后大家都知道,这是谣言。但在当时,所有人都懒的去辨别消息的真假,抓紧时间称帝。

那么问题来了,有一天大家发现,汉献帝没死,刘备,或者说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在哪?

恢复汉室。

所以必须北伐。

北伐一方面,可以调动蜀汉的全部资源,让国内的矛盾得以消除;

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合法性问题。干嘛不去?

但是,曹魏势力太大了,诸葛亮也没打算真的成功北伐,所以北伐有一个核心政策:尽量不死兵。

这时候我们再看北伐的成果:

第一次:马谡丢了街亭。斩马谡,诸葛亮退走。

第二次:攻打陈仓(陕西宝鸡一带)打了20多天,魏国援军到了。诸葛亮退走。

第三次:下雨了,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加上魏军打算攻打汉中,算了,诸葛亮退走。

第四次:粮草不够,退走。撤退途中,杀掉了追击的张郃(这应该是诸葛亮晚年军事生涯斩获最多的一次)

第五次:诸葛亮死了。

所以这种战争,就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占便宜就跑,但是对国内来讲,我们一直在努力发展。这就足够了。

有点像小孩子在家看闲书,尽管他的目的是看闲书,但闲书旁边一定要摆一本教材。

干嘛用的?

显示自己在学习嘛。

反正北伐是持久战,100年不变。


酒骑风


孔明北伐、很让人想不通、其难点如下:

1蜀道粮草供给是个非常严重问题.

2蜀国总人口不上百万(正史言过)、我推测总兵力最多10万、上前线也不过5万、攻城夺地比守城守地更须要兵力.

3魏国国力强盛、北伐时机不成熟.

读过《孙子兵法》的人都知道:天时、地利、人和三份孔明一份都占不上、况且内部大臣很多持有反对意见、以孔明才干不可能不清楚、北伐其实就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

我个人见解:作为一代贤相孔明的北伐是个无奈之举、其原因偏安一隅灭亡是早迟的事儿、况且先主入川是"反客为主"(有点不厚道、蜀中士族口服心不服)夺走了刘璋基业、唯一打着"兴复汉室"政治口号才有了一定的合法权、但这个口号不能光说不做、无奈先主已故、刘禅懦弱、孔明在有生之年只得将先主的口号用实际行动进行到底、来实现先主的生前在蜀中的承诺、至于北伐也就是"不成功便成仁"、当然打仗是要耗钱粮的、这多少会给蜀中带来经济损失、这对孔明来说就不重要了、在孔明心中只有"先主兴复汉室"的口号才是安抚蜀中的法宝…

这就是我多年猜测孔明北伐的意图、至于对错、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参与回答了嘛!


嘘就当我没来过


1.首先曹魏要防范的方向有很多,荆州方向有东吴,幽州有鲜卑等少数民族,他不可能将所有的兵力用来防范蜀汉政权.

2.诸葛亮站在他的立场上来说必须要北伐,无论于公于私。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诸葛亮位高权重,蜀国一切大小事务都是诸葛亮来管,刘禅就相当于一个空架子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掌权,说白了,诸葛亮虽然是忠臣,但也是个权臣,虽然他不想篡位夺人天下,但是他也是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

3.这就导致了北伐的出现。北伐是继承先主遗志,这一点,我想当时没人敢否认。第二后出师表也说了,魏强蜀弱,不北伐也会灭亡,只是迟早的事,因此北伐起码是有胜算的。

我们知道,诸葛亮先前跟随刘备的时候,几乎没有亲自带过兵,都是作为参谋来的,现在成了托孤大臣自然要死死的抓住兵权,一旦手里没了兵权,那么即将成为政治斗争中待宰的羔羊,曹操曾对曹丕说不能给司马懿兵权,由此可见兵权的重要性,而北伐就顺理成章的让诸葛亮握紧兵权,后来李严的下台足以说明兵权是政治斗争中最强的后盾,没有兵权的就要牺牲,诸葛亮可以说是和曹操一个想法,就怕放下兵权后遭人暗算,因为地位太高,臣强主弱,于是诸葛亮只能北伐,一是为了兵权的把握,二是为了避免别人的口舌。




历史零距离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用中国通史纪录片诸葛亮那一集里的话说,他是中华民族所有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者。

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刘备也是,所以他们能够走到一起,诸葛亮要匡扶汉室,再造一统,这是他的理想,是他毕生的追求,他就是为此而活。

刘备死后,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他知道他会失败吗?他当然知道,诸葛亮是聪明人,他当然知道,曹魏统一天下已经势不可挡。

那时候,蜀国的实力和魏国已经相差了四倍之多,不要说北伐了,就算是守住蜀国的一亩三分地也已经没有了可能。

但这个时候,诸葛亮还是决定北伐,因为他的生命不多了,人要为理想而死,为信念而死,这是诸葛亮。

而诸葛亮北伐之时,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定会输吗?他当然也知道,所以,他根本无需和诸葛亮打,只要坚守城池不出,诸葛亮自会失败。

诸葛亮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诸葛亮的蜀国败给了司马懿的魏国。

所以,诸葛亮一定会北伐,而且一次两次直到死亡,这是他毕生理想,甚至于说是毕生执念。


秋水暝


第一先看诸葛亮要伐魏的必然性:

1.长期发展上看:蜀国在丢失荆州后,人口只有28万户,吴国52万户,魏国103万户,吴蜀偏远,远不如中原地区富庶。如果不伐魏,任其发展,则数十年后,蜀国自亡。

2.政治形式上看:蜀汉以兴汉自居,伐魏体现其政治立场。可以引起魏国国内忠汉人士的支持,这种支持会随着时间而减弱,所以必须尽快伐魏。

第二看伐魏的可能性:

1.军事实力:蜀国军队只有魏国的五分之一,但是吴国军队有魏国的一半左右。魏国还要面临东吴在合肥和荆湘两个方向的攻击,以及北方公孙康和少数民族的威胁,所以,魏国用于防守蜀汉的军队并不占明显优势;

2.政治形势:在刘备死后,吴蜀联盟更加实质化,相互扶持。且曹操对关中地区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中原地区,给了蜀汉机会;

3.蜀汉国土易守难攻,即使北伐失败,也可以从容撤退。

综上来说,诸葛亮北伐,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呢。


史地生教科书


很简单,演义中的诸葛孔明是神。

1.蜀汉国力微弱,动员不起更多的军队。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话不夸张。粮草运输过于艰难。北伐带的军队再多就养不起了。

3.魏国军队五倍于蜀没错,可是魏国不像蜀国,蜀国是光脚不怕穿鞋的,破罐子破摔。魏国家大业大,数万里边境线。北方的胡人,西方的夷人,南方的吴国,国家内部的城池驻防都需要军队。能拉出三成就不错了。

4.演义中的诸葛孔明是神。


一只讲道理的兔子


自古蜀地人民难以被外来政权统治,诸葛亮他们这些荆州帮要是一直赖在蜀地,那么蜀人必定会不满意甚至会暴乱,诸葛亮唯有打出去,哪怕是做出努力的样子,也要让蜀人觉得将来外人走了咱还有自治家园的希望。“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难安”这是其一。

其二呢,蜀地虽然称之为“天府之国”但其人口是魏蜀吴里最最少的,要知道在那战乱年代人口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诸葛亮要是不能从蜀国打出去,那最终也是在蜀地等死。本来诸葛亮计划一路北上另一路从荆州出去两路攻打曹魏的,但自从丢了荆州之后打出蜀地也只是无奈之举。其实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还是有机会成功的,之后的几次只算是垂死挣扎了。

演绎里刘皇叔相当的民心我个人看来也未必,一个跑到哪就会给当地带去战争的那么一个人应该是不会那么受欢迎的。鄙人拙见望大家勿喷


男半神


估计题主没打过战略游戏。

势力弱的时候就必须要折腾,袭扰,偷袭。打断对手的运营节奏。

诸葛亮如此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再拖下去形成决战态势,估计蜀国全完蛋。

想想魏国,赤壁败仗后才几年,又生龙活虎起来,多么可怕的实力。

再不想办法消耗,真等魏国把科技树攀上去,还打个毛线。

玩过战略游戏的都懂。势弱的时候死守只有死路,胡乱折腾的时候反而有机会。拖着打,吊着打,跑起跑起打。

童鞋们,想想长征,不一回事么?真不跑,早就没有俺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