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慈禧不是死在1908年,而是多活10年还能为清朝续命吗?

喂你袋盐2


慈禧不死,一则袁世凯不敢造次,二则推动立宪稳步进行,革命党无从胜利,说不定当今紫禁城依旧住着大清皇帝。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时许,慈禧逝。让我们先看看慈禧的临终遗言: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晚清时的大清地图

这遗言看什么?我们可以大加鞭挞,歧视女性。嗯,确实,不过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我们要看的是慈禧临死了最关注的是什么,无非女人和太监干政。死的时候所说的就是彼时彼刻她最担心的依旧是朝廷内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朝廷之外根本没有让慈禧死不瞑目的事,再进一步说,慈禧牢牢的把控着当时的局势,直到逝世。

立宪时庆贺场面

其实慈禧在两年前,1906年,就颁布了仿行宪政的懿旨,1908年逝世前几个月也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度层面相对温和的变革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次不是之前光绪帝的百日维新,虽然不错,但是过于激进,没人支持,关键还没有权力。而这次,慈禧这位权力核心积极推动,同时本着“大事缓做”的原则稳步推动,因为社会改革这玩意具有不可逆性,败了能把整个改革给否了,必须慎之又慎。就这么下去,说不定大清就进入了类似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政体了。可能刚开始皇权依旧强大,但是英国王室在光荣革命后也不是瞬间被架空的,被架空也有一个长期过程。

上图为皇族内阁

不过,可惜的是,慈禧这位权力核心在1908年末溘然长逝,新上台的是小娃娃,根本不懂事,摄政王大人也没有慈禧那般威信,整个领导层陷入内斗,最终以将袁世凯踢出朝廷为结局,看似“完美”,实在撕裂大清统治层,袁世凯是走了,但是权威也带走了。整个朝廷架空,不仅不再推动什么宪政,还借着宪政拼命增加皇权,增强朝廷的威信,于是在1911年5月搞了个皇族内阁,本来革命派还没那么受欢迎,立宪派也心向朝廷,一看内阁全是皇族,大失所望,转向革命派。不久之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起,星火燎原燃遍大半天朝。

这个时候,大清依旧有希望,毕竟资产阶级有软弱性嘛,不过清廷已经得罪了袁世凯,袁世凯不认这朝廷了,最终逼着大清小皇上退位,皇朝至此完。

如果慈禧不死,清廷就不用再次陷入权力内斗,袁世凯也不会告老还乡,清廷兵权稳固。立宪依旧会稳步进行,立宪派不会倒向革命派。一旦立宪有了些许效果,会更加挤压革命派的市场,转向温和的立宪派,转向大清朝廷。既然能够和平争取权力,虽然少了点,但是总比打打杀杀流血死掉好得多。

如果慈禧再多活十年,大清续命没有太大问题。可问题是,紫禁城也不会叫故宫,您也买不到票进去参观喽,而且那些清宫宫斗剧估计也为了顾及皇家面子也没法拍了,还有,没准老爷们儿还拖着个大辫子,洗头很不方便,挤地铁还容易夹住,想到这,您还乐意么。


北玄武


慈禧多活十年,我觉得清朝还是可以多残喘些年头的。

一、慈禧有能力对付袁世凯

抛开其他的不是,清帝之所以在武昌起义不久之后宣布退位,除了革命党人的打击外,袁世凯这个人玩弄手腕逼迫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摄政王载沣和裕隆太后面前,袁世凯就是个人情,但是若是慈禧在,袁世凯就不敢如此嚣张了。

慈禧能够成为清朝唯一的女性独裁者,在权谋手腕方面自然是有厉害之处的。像号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强势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那样的牛人,慈禧应对他们都是游刃有余的,对付袁世凯自然也是足够的。

至少在袁世凯势力开始有独大的趋势时,慈禧会敲打他,会扶持另一人制衡他,向来帝王平衡术是他们玩的最溜的手段。

有慈禧在,晚晴至少不会被袁世凯耍手段逼着主动退位。

二、列强仍会继续以慈禧为代理人

武昌起义后,列强对革命的自然是不会感兴趣的,对于能危害到列强在华利益的一切势力列强都不会支持。所以事实上列强都选择了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如果慈禧仍在的话,清朝仍有足够的实力应对革命党,列强自然继续视她为最好的代理人,也不会存在选择袁世凯的可能了。

而且以慈禧的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她会出卖更多的利益来寻求列强的支持。

三、慈禧在满族权贵中的威望

慈禧执掌晚清政权近半个世纪,在满人心中那是一面比皇帝还有影响力的旗帜。袁世凯之所以能压住一班满族重臣,就是因为满人缺乏一个灵魂人物。宣统帝太小,摄政王很多人不服,裕隆太后政治能力若。如果慈禧还在,这都不是问题,正是灵魂人物的绝佳选择。

即便是清帝宣布退位后,还是有不少满人重臣手握重权,捍卫清朝的。有慈禧在,他们自然会聚集在慈禧的旗帜下,打出“勤王”旗帜,做真正的勤王之举的。

慈禧的“老佛爷”称号不可是叫着玩的。

即便是武昌起义有一些省份宣布独立,很多省份也不是真的倾向革命党,不过是浑水摸鱼,借机观望罢了。如果慈禧还在,他们不需要观望。

四、慈禧在民间的威势

或许有人觉得这一点很荒谬,慈禧能有什么威势呢?但是当一个极权统治存在已久的时候,百姓生活在他们的阴影之下,会对极权者产生一种畏惧,这几乎就是一种条件反射性的畏惧。哪怕极权者已经奄奄一息,只要是他一息尚存,他的一个眼神也会让人畏惧。

当然坚定的革命者是不会畏惧慈禧的,但问题是这世间不是所有人都是革命者,更多人只是“旁观者”。

所以,如果慈禧多活十年,清朝是可以多拖延寿命的。


微史春秋


我给出答案:正常条件下,慈禧多活10年还是能够为清朝续命10年。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慈禧为什么能?不介意的话,我想给大家抛砖引玉一个问题“秦始皇不死,再活20年,秦朝会不会亡?”

这个问题有点傻,小编“子屠龙"敢说秦始皇再活30年天下都不会乱。因为在秦朝的整套统治模式就是秦始皇设计的,他心里最清楚帝国的方方面面、轻重缓急。他是大秦巨轮的船长,他能够很好的掌舵。

秦始皇对帝国的统治,人民的压力可一点都不比秦二世时候轻,举几个数字:2000万人口的国家,筑长城用40万人、平岭南派50万人、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宫各用(有资料说一共)70万人,还有工程浩大的驰道网、规模惊人的徐福船队……

秦始皇的统治后期连续犯了几个大错,但是他的能力这么强,纵然出大错,依旧能够牢牢的控制住国家稳定的局面,权力使用的杠杠的。然而,权力一旦交到儿子胡亥身上,马上就变成帝国的灾难,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天下万民不堪用命,最终秦朝亡。

慈禧的统治也是一个道理,她在1861年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获得大清的最高统治权,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已经深知帝国的运行之道,也精通驾驭臣下的权谋。

历史的进程是一步一步的,再巨大的变化,也是小变化积累而成。虽然那时候清朝的统治日益动荡,但是慈禧如果能多活10年,以她长久以来树立的统治IP效应,以及她本人的统治管理能力,给清朝续命10年,应该不在话下。

不过即使这样也是“回光返照”式的统治,因为世界潮流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的国情也在变化,民主共和是时代的趋势,谁也不能阻挡。

因此,小编“子屠龙”觉得慈禧太后再活10年,那么就能够延续清朝统治10年。最根本的原因是她的政治才能深度契合适应晚清国情,能够掌控从上到下的官僚体系内的权力应用,短短的10年还是可以做到的。


子屠龙


如果慈禧太后在1908年没有死,多活十年,还能为清朝续命吗?我的答案是:能续命,但最多几年,不可能超过十年。

我们首先来看慈禧太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慈禧太后伙同恭亲王奕訢发动的辛酉政变,处死了肃顺等八为辅政大臣,掌握了朝廷大权,从此开始了她对中国长达47年的统治。


慈禧拥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和政治野心,同时也拥有一个政治强人所必需的特点:她意志坚定、不为感情左右、善于抓住机会、更善于平衡关系。因此,慈禧太后历经了从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她始终牢牢控制着中央政权。

虽然自己太后有着旺盛的控制欲望和强烈的政治野心。但必须说明,慈禧太后绝非通常意义的“明君”,更不是能够励精图治,拥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慈禧太后的一切政治手段和目标,都不过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并且享受权势带来的好处。因此,慈禧太后活的时间长短,对于国家并无好处,更不会改变清朝末年人民的水深火热的生活。


恰恰相反,正是在慈禧太后统治中国的这47年间,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的生活日益困苦,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列强在中国肆意横行,中华民族正由巅峰滑落至深渊。除了官僚贵族和买办阶层,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中国人民生活愈发悲惨,越来越看不到未来。因此,清政府的统治是普遍受到人民的反对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抗越来越强烈。

因此,如果慈禧太后没在1908年去世,继续统治的中国,倚仗着她高超的政治手腕、在清廷中较大的威信和较强的控制能力,可以为清廷续命几年。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慈禧太后没有任何值得尊敬的地方,更不会因为她的统治放弃反抗,放弃革命。所以,革命乃至胜利依然会发生,只不过晚几年罢了。


而早在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仓皇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时,东南各省的督抚已经对清廷不抱有希望。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总督为首的东南各省督抚联合互保,并准备在事不可为时,推举李鸿章为总统。

从“东南互保”的事情可以看出,此时,包括清廷的重臣在内的地方督抚,已经对慈禧没有多少畏惧,也不抱有多大希望。慈禧太后此时的威信已经滑落的很厉害。单靠政治权谋和政治手段,慈禧对控制全国已力不从心。

而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时,日本和俄国两个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厮杀。数百万大军对东北的中国人民和资源造成的极大的破坏,以慈禧为首的清廷,居然号称“中立”。清廷的懦弱与无奈可见一斑。这件事进一步削弱了慈禧的威信,也许,中国人民更加看清了清廷的真面目。

随着清廷统治的进一步腐朽没落、列强的进一步侵略,同时,西方的民族主义和民主共和的思想进一步传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已经不堪忍受清廷的卖国统治。革命的思想如星星之火,随时可以燎原,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逐步深入人心。清廷的统治根基已被动摇。

同时已经训练了北洋六镇的袁世凯,已经牢牢掌握了北洋军,哪怕慈禧太后也无法剥夺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控制。

因此,内有袁世凯虎视眈眈,外有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哪怕有慈禧太后的坐镇,已经彻底失去人心的清廷,也无法继续保持统治,革命的火焰随时可能爆发,将清廷彻底毁灭。


鸢飞九天2018


慈禧,生于1835年,咸丰生前的西宫太后,深受咸丰的宠幸在晚年之时陪伴咸丰左右处理政事。一生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在同光两帝年幼之时都在当时执天下之牛耳,垂帘挺政的历史想必我们并不陌生。而相对于大多数人对于慈禧为清朝续命的认识我有不一样的认识。

慈禧从来就不是昏庸之人

在咸丰帝死后,慈禧、慈安与恭亲王联合发动的辛酉政变中展现出的才能来说,想必之后的同治皇帝和所谓的“雄才”的光绪皇帝而言,慈禧的政治是非常优秀的。一方面仅仅处死肃顺一伙的主犯,未给政变造成更大的流血事件。另一方面也焚毁之前私通顾命大臣的朝廷其他臣子的信件,给整个朝廷缓解了政变的阴霾,稳定了大清帝国中央政治结构的框架,不让中央出现危机。地方上更是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派,凭借自身在中央的权力为地方的洋务派缓解来自上层的保守派的压力,这一点上,慈禧在中央的作为功不可没。而在戊戌变法期间,虽然慈禧撤帘归政后,因为其多年当政的才能,在变法的百日之内光绪几乎每天都会去颐和园请教变法事宜,即每次光绪在慈禧居处请安之后都会颁布政令,这就意味着戊戌变法光绪所颁布的诏令与慈禧密切相关!

慈禧从来就不是保守之人

辛酉政变的成功在一种意义上是开明人员对上保守人士的胜利。分析当时的史料可得知: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面,肃顺一帮大臣主张一昧的“剿抚”,摆出完完全全的传统意义上的“天朝上国”的姿态,从不正视与外国方面的外交关系,不断与西方国家产生摩擦,交恶。而慈禧的主张显得就开放许多,在颐和园的生活的期间,时不时邀请各国公使夫人至身边一起开个“party”之类的,联络联络感情,一起合照留影啥的(虽然老年的慈禧确实不好看,勇气可嘉)。不仅如此,在参与戊戌变法期间光绪所颁布的圣旨的制定的同时,在周围王公大臣的女眷“吐槽”光绪损害自家先生的利益时。慈禧也是语重心长的劝道:“改革吗,总是要损害某些人的利益的!”

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向来不是很糟

也许当代的对于慈禧与光绪的关系看的总是特别的偏见,也不知是否受到了德龄宫女的误导还是戊戌期间对于他们之间关系恶化的谣言。一个从小在慈禧身边长大的光绪,论血缘,光绪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所以他们从小的关系是很亲近的。有关的清代野史交代也是当出现打雷天气的时候光绪总是躲在慈禧的怀抱里面哭泣。而在戊戌政变中慈禧与光绪之间的间隙随着时光一起流逝了吧,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时候也是他们母子俩一起逃亡西北,在这生死存亡面前什么仇恨都会烟消云散的。

一个政治才能高,心地善良,开放的慈禧在用人上知人善任,慧眼识英才的贡献为当时的清帝国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凭借自身对于国家的掌控与自信,在中央上做到了即使是王朝末期也少有的中央集权。慈禧对于清朝的掌控使得当时的革命党人仅仅对于王朝来说是“流匪”,并不具备对于中央朝廷有实质性的毁灭的能力;而袁世凯在慈禧的面前也是很少显露出对于中央的背叛之心;临近晚年颁布新政锐意革新!

因此假如慈禧多活10年,让当时的新政更加的贯彻到全国各地,清朝也许会是另一番光景了!


历史中的眼泪


我觉得有慈禧在,大清再续上十年是没有问题的。

慈禧虽然非常自私,但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她是守旧派,但也是个现实主义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她也是愿意妥协、做出一定的改革的。

比如说,大清一向是重用满人、防备汉人的。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八旗兵已经没有战斗力了,清政府不得不重用汉人大臣。慈禧也表现的很大度,给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以重用。这些人在清末都干了不少事,比如洋务运动、办学堂、办新军等。没有慈禧的支持这些革新也是干不成的。

光绪想要搞变法时,慈禧也是支持的。只是帝党要趁机夺她的权,慈禧才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慈禧搞的新政措施有很多,一点不比维新派差。

清末时期的新政有洋务运动、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编练新军、办铁路、办邮政等。慈禧晚年甚至准备施行君主立宪。前人一般把这些改革的功劳归功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但慈禧才是当时的最高领导,没有她的点头,这些事怎么能办的成?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要洗白慈禧。慈禧对于推行以上的这些革新并不积极。她大多都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为之。所以,清末的各种革新、新政,都做得很不彻底。

但慈禧毕竟是识时务的人,很善于根据形势,做出应对。她最终迫于形势,开国会、颁布宪法、施行君主立宪的可能是很大的。

只要慈禧真的同意立宪,那大清还能续上很多年。像孙中山这样的激进革命派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其实是支持改良的。毕竟革命破坏大,也会损害很多人的利益。

慈禧虽然对于改革并不太积极,但她只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就足以暂时阻止革命。毕竟只要日子还能过,还有希望,多数人都不会去革命的。

至于慈禧的继任者,摄政王载沣,就太不识时务了。慈禧时代一直重用汉族大臣,载沣却排斥汉人,袁世凯被罢官,还搞出了一个“皇族内阁”。慈禧一直对地方放权,载沣却想集权。最终让满清得罪了所有人。改良主义者也抛弃了满清,跟革命党联合了起来。袁世凯这样的实力派也不再愿意为清朝效命(之前曾国藩、李鸿章可都是忠于大清的呀)。


国史拾遗


老佛爷虽然名声不太好,但是政治能力在晚清历史上,是出类拔萃的。(慈禧剧照)

从咸丰皇帝驾崩起,慈禧先是联合咸丰的弟弟奕訢夺得大权,接着扶持同治帝,以太后身份摄政,成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

老佛爷摄政47年,也是清朝最为悲催的47年。咸丰时期,结束了太平泰国的叛乱,而到了同治时期,慈禧开始重用汉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开始洋务运动。

同治短短13年,清朝对外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大战取得胜利,洋务运动也初见成效。当时,英国的一位权威人士,就曾言:亚洲如今有三大强国,中国、日本、俄国。

(同治皇帝朝局 剧照)

这些正是在慈禧太后等人的领导下,实现的中兴之举。

但另一方面,慈禧作为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她也有许多失败的地方,如穷奢极欲,贪图富贵,挪用军费、用来给自己祝寿;

对待列强,心存侥幸心理,一味求和。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都是在慈禧的授意下,屈辱求和,用清朝的真金白银来换取短暂的安宁;

内政,所用非人,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可用之才。奕劻,虽是皇室贵胄,但却是十足的贪污腐败份子,但慈禧依然将他留给宣统皇帝,将其作为朝中重臣,处理朝政;载沣作为摄政王,明显才能不足,但慈禧依然将他留下来,成为清朝最后三年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的权谋,是高超的。在她的手下,北洋军阀势力已经形成,但依然听命于朝局。袁世凯等人也是唯命是从,国内的革命形势十分严峻,这不得不归功于慈禧。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慈禧因为擅长政治谋虑,权衡大臣势力,得以稳固朝局,最后也因为权谋而结束大清。

载沣明显才能不足,但他依然要用,一是此时满族没有人才了,二是载沣才能足够平庸,这样在慈禧死后,才不会有人替光绪帝翻案,让慈禧太后不太平啊。再三权衡,载沣成了摄政王,他的儿子成了最后的皇帝溥仪。

事实也确实如此,载沣没有为难死去的慈禧太后。

倘若慈禧在存活几年,妥善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或者是与光绪帝和好,继续让光绪帝掌权,那么清朝依然会更长久一些。<strong>

光绪帝,毕竟是成年皇帝,也是支持维新派的最直接动力,必定会有不少进步人士,大力支持;再加上慈禧太后的政治谋略,清朝可能最后真成了君主立宪的国家。


岁七夸父


慈禧死的恰到时候。如果再晚死十年,就不是简单的开棺虐尸了。



军队不保朝廷

晚清时期的武卫军,早期还能相互牵制。八国联军之后,武毅军被毅军收编;直隶新军被打散;甘军被勒令解散。保卫京畿还有战斗力的部队,就只剩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和宋庆的毅军。

宋庆死后,毅军的统帅姜桂题跟袁世凯穿一条裤子,他俩是义结金兰的关系。张勋、曹琨都是从毅军跑出来投奔袁世凯的。如果袁世凯不想保满清,毅军一样不会替满清卖命。


(姜桂题)

另外插一句,姜桂题比袁世凯大16岁,比袁世凯晚死六年。不是北洋系出身,但比北洋系所有人的资格都要老。袁世凯逼清帝退位,他支持。袁世凯当皇帝,他也支持。北洋系干什么,他都支持。毅军几乎就是北洋军的跟班,北洋军揍谁,毅军就揍谁。

而且不仅是军队,连警察也归袁世凯节制。整个直隶的防务,都在袁世凯和北洋军手上。慈禧能撤掉袁世凯,能逼袁世凯把兵权交出。但是,她不可能把整个北洋系都撤掉。

朝廷没有威严



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慈禧事后不仅不追究,反而还要奖励。

满清在庚子国难之后,完全沦为洋人的代理人了。洋人的意志,就是清朝的意志,而慈禧是他们的总代理人。东南互保的三总督也代表了洋人的利益,慈禧不仅不敢追究,还得仰仗他们。

后来搞君主立宪制,五大臣留洋考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都是在拖延时间。

《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于1908年8月,慈禧是1935年生人,颁布宪法大纲的那年,她已经73岁了。

农村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巧的是,慈禧就是在颁布宪法大纲的同年病死的,死在了73岁这个坎儿上。

而《钦定宪法大纲》中规定,预备立宪期为十年。也就是说,慈禧她知道自己压不住局面了,能拖就拖。如果73岁不死,再过十年,84岁也差不多真的要死了。反正她死了,死后洪水滔天,与她没有关系。

清末新政不得民心

清末新政都是好政策,但好事不能集中在一起干。

新政需要花钱,老百姓就要多缴税,老百姓不支持清政府。

《钦定宪法大纲》颁布时,搞了一个“皇族内阁”,满族九人汉族四人。汉族官僚失望了,不支持清政府。



朝廷对于立宪期,一拖再拖,立宪派的梁启超认为是“吐饰耳目,敷衍门面”。立宪派也不支持清政府。袁世凯也是看到立宪此之后下了决心,这个朝廷他也不打算保了。

新政就是慈禧力排众议,坚持推行的。本意是保她的大清,反倒成了满清的催命符。只不过慈禧死的早,看不到满清灭亡的那一天而已。

清政府,尤其是紫禁城的皇族,在最不该得罪人的时候,得罪了所有拥护他的力量。满清这艘船,真的是一艘破船。慈禧也撑不起这艘破船的舵。


Mer86


1908年11月15日,主宰大清五十余年的慈禧太后因病去世,短短三年之后,1912年2月12日,大清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弟就颁布了《退位诏书》,标志着大清政权的终结。

慈禧去世后,大清何以快速走向了覆亡?究其原因,是后慈禧时代,满人权贵当中并未出现能媲美慈禧的强权人物。同光两朝,正是因为有了慈禧这样一个威权人物,才能够将满人、蒙古人、汉人各方势力整合在一起,保障了满清的统治的。可是慈禧去世后,当政的一般满人权贵,庸碌无能,非但不能延续清朝,反而加快了清朝的灭亡。

身为摄政王的载沣,其儿子溥仪评价他胆小怕事,难堪大任,无法给予儿子一点保护。一个连儿子都保护不了的人,又何以能保护住满清的政权呢?而资格最老的庆亲王奕劻,更是只能懂得贪墨揽财,事事听从袁世凯的安排,毫无皇家气概。而其他的载涛、端方等青壮新贵,更是只知道权力斗争,毫无大局眼界。


老照片


若慈禧晚死十年,满清能否续命十年,很多人认为能,大都认为慈禧政治手腕高超,能平衡晚清政局!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必先知道,满清灭亡的条件:

一,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强势倔起,不断冲击着大陆的政局,使国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侵略的斗争,这一点的高潮,是一战和二战,特别是二战日本的侵略。可以这么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反侵略的历史,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包抱北洋系,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党派,无党派的人士,都为此奋斗终生。而反抗侵略,这个任务,慈禧是不可能完成的。慈禧先是量中华之物博,结与国之欢心,后有借义和团之名,而致八国联军侵入首都。所以,在对外上,若慈禧活着,只会加强帝国主义的侵略欲望,而此,更强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如此,只会加速满清之灭亡也!

二,对于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全国有识之士,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高潮,1912年,爆发辛亥革命,然后,整个南方随之离析,这时,满清统治已成分崩离析之势,量变达致质变,非人力所能阻挡也!此时,袁世凯如何做,也仅仅是顺应潮流,立宪,改共和,也必须顺应潮流。假如慈禧活着,也不见得比袁世凯做的更好!后来,袁世凯称帝,以袁世凯强大的实力,也瞬间灰飞烟灭,何也。潮流大势,非人力可阻挡也。既使慈禧活着,也无力回天也。

三,慈禧最为称道的是权谋之势,早在平定太平天国时,以淮军制衡湘军,后以袁系制衡淮军李鸿章系,看似平衡之术玩得贼溜,但是,却正是这种权术,为大清一步步打开了死亡之之门。这种权术,犹如走钢丝,很容易失手。后来,造成袁世凯一家独大,那就很难玩了。

综述,满清灭亡,既有历史大势,也有恰恰是慈禧的统治权术,和统治方法腐朽所致,若慈禧活着,只会加速满清灭亡,岂能延迟乎?

此可参考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比慈禧更强大,更有手腕,但是,其晚年也无奈让位于李家。也许有人用秦始皇不死,大秦不会亡来证明,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没可比性,秦亡的很多因素,恰恰是胡亥缺泛对帝国的有效管制,和无能管理所致,所以,秦皇不死,秦之不亡。这和慈禧没可比性!

最后,慈禧之死,告别一个时代,乃中华之幸也,其死正当时。而大清之亡,亦如累卵,亦正当时,非人力所能阻挡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