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是战败,丁汝昌选择自杀,保卢斯选择投降?

猫猫呵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丁汝昌如果不自杀,就是方伯谦的下场。

诚然,方伯谦是因为临阵脱逃被处决,但他仅仅是济远号舰长,而济远号并没有沉没,至少还保住了。

那么,北洋水师一旦覆灭,必然有人背黑锅。

看来看去,丁汝昌背黑锅也就是必然的。

实际上,李鸿章最初任命不懂海军的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一个目的就是让他来背锅。

黄海海战后,丁汝昌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

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被革职,暂留本任。

说白了,北洋水师覆灭以后,丁汝昌肯定要完蛋。

其实不要说丁汝昌,甲午战后,他的老大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一贬到底。

这种情况下,丁汝昌自杀也是无可奈何。

李鸿章让他保住北洋水师,他没能完成任务,两艘没有被击沉的铁甲舰都被丁汝昌乱搞,莫名其妙完了。他得罪了老大李鸿章。

这边,朝廷的清流派包括光绪对他口诛笔伐,丁汝昌本来就被革职留任,一旦彻底战败最低惩罚也是充军。

更况且,在最后阶段,丁汝昌已经控制不住部下。当时部下为了保命,纷纷要求投降,也不允许炸舰。

丁汝昌真是里外不是人,背了所有的黑锅,只能一死了之。

如果他不死,不但下场更惨,还会受各种屈辱。

丁汝昌当时已经59岁,只能自杀了事。

即便丁汝昌死后,因为朝廷误以为是他主动投降,对他抄家,也不允许将他安葬。

个人觉得,丁汝昌自杀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丁汝昌犯下了很多严重的错误。

作为一个军人,引咎自杀是必然。如果死撑着苟活,那才是让人不齿。

比如南云忠一在中途岛打仗惨败后,最终也是自杀。


萨沙


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合肥人,清朝晚期将领,北洋水师提督加尚书衔。


威海卫之战中,丁汝昌身为北洋水师提督指挥着整个北洋舰队。面对日军进攻,丁汝昌因为未得上峰命令,让舰队缩在港内待援,错失战机,致仕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终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弗里德里希·威廉·恩斯特·保卢斯是德国第十集团军参谋长兼国防军副总参谋长、元帅军衔,参与制定纳粹德国对苏入侵的“巴巴罗萨计划”。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保卢斯负责指挥第六集团军。由于德军兵力过度分散得不到集中的火力支援,对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突围之建议拒绝之执行,保卢斯指挥失误军心散漫,加上斯大林格勒军民死守该城,导致了第6集团军被重重包围,主力耗尽,走向覆灭,保卢斯率领第六集团军的残部向苏军投降。

丁汝昌与保卢斯同样面对战败的情况下,两人却做出不同的抉择。


①双方的文化观念不同。

保卢斯用西方人的观念思考问题,战败后就在国家元首授予元帅军衔要求自杀的时候,保卢斯却接受元帅军衔而拒绝执行自杀,选择率部投降;

丁汝昌用中国人的观念思考问题,在执行上峰命令错失战机战败的情况下,丁汝昌拒绝投降而选择自杀。


②对名誉重视程度不同。

保卢斯在投降时刻还不忘纠正苏军自己此刻已是元帅军衔,而非上将军衔;投降后还号召德国人民离开元首,在纽伦堡审判庭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其子亚历山大·保卢斯终生都在为父亲恢复名誉而努力,直到1970年开枪自杀为止。

丁汝昌在战败后,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被举报为“通敌误国”交刑部治罪的时刻,丁汝昌仍力图振作,召集诸将,筹商水陆战守事宜;毅然回绝日军劝降,只想以慷慨一死尽忠,服鸦片自杀,以谢国人,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苏纪龙侃历史


丁汝昌和保卢斯在投降前的心境完全不同。

因为千百年来贵族战争的传统影响,西方本来就并不蔑视尽力之后的投降(贵族战争时代,投降了交赎金就OK了,自杀个毛啊)。保卢斯之前是非常受阿道夫器重的,最后陷入重围也是因为阿道夫不准撤退的严令所致,所以保卢斯认为自己在弹尽粮绝之际投降是合情合理、合乎传统的,也没有多少心理负担。



丁汝昌则完全不同。

由于光绪为首的帝党将甲午战争视为打击后党骨干李鸿章的大好机会,作为李鸿章手下大将,朝廷言官动辄罔顾事实,要求罢黜丁汝昌甚至诛杀问罪。1894年11月26日,光绪帝以莫须有的罪名下旨:“丁汝昌着即革职,仍暂留本任,严防各海口,以观后效。”第二天,又有60多位御史言官上书,集体要求诛杀丁汝昌。他们还怂恿皇帝:“事宜密速,以防该提督线索潜通,预谋逃叛。”挺有想象力的,就差没说丁汝昌是日本间谍了。

李秉衡在日本进攻时跑得很快,但人家一直在奏折里主战,所以现在依然是正面人物

皇帝下旨后的第三天,帝党骨干、山东巡抚李秉衡又密陈奏折称,不立即诛杀一两名海军主将,不足以震慑军心。在朝廷言官的屡次弹劾后,光绪帝以丁汝昌“实属恇怯无能,罪无可逭”,要拿其到刑部治罪,在北洋海军将士包括外国顾问的集体申诉下,害怕酿成兵变的光绪帝才又降旨,令丁汝昌戴罪督阵。“俟经手事件完竣,即行起解,不得再行渎请。”

满面愁苦,一心求死的丁汝昌

此时此景,丁汝昌内外交困,心情悲凉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投敌叛国,而是力战到最后一刻,但已经没有打算生还了。对于具有忠君思想的丁汝昌来说,皇帝和朝廷这种欲置其死地而后快的态度,逼得他只能以死明志。

1895年农历除夕,丁汝昌收到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的劝降信。丁汝昌未作任何答复,将劝降信转寄给李鸿章,表示绝不降敌,誓死作战到底, “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

英勇战沉的靖远舰,与舰同沉,是丁汝昌梦想的最好归宿

2月9日,冒着日军弹雨,丁汝昌登上“靖远”,站在舰首主炮炮位旁亲自督战。“靖远”被击沉后丁汝昌落水,被属下的蚊子船救起后,丁汝昌非但没有侥幸,反而涕泪横流叹道:“天使我不获阵殁也!”由此可见,丁汝昌在主动求死。对他来说,战死沙场是对诬陷诽谤的最好还击。

2月8日,因为担心日军占领刘公岛后(这是迟早的事)像旅顺那样大屠杀,而北洋海军的家眷都在岛上,一些海军官兵离舰上岸,大批陆军也离开炮台职守,岛上发生了哗变。这些哗变官兵连同岛上百姓千人来到海军公所门前,“哀求生路”。丁汝昌晓以大义,勉为固守,向军民承诺:“若十七日(即公历2月11日)救兵不至,届时自有生路。”他的潜台词没有说出口:那也是丁某生路断绝之日。

威海卫的陆地战场,只有同属淮军的炮台守军最卖力,山东巡抚李秉衡的军队几乎没怎么抵抗就让开大路,放日军去进攻威海卫了。当刘公岛被包围后,更是撤到了莱州、海阳去了



2月11日期限很快就到了,援兵却一个没来,也永远不会来了,作为丁汝昌的政敌,李秉衡一边唱高调,一边撤往莱州。丁汝昌为防军舰资敌,下令炸沉“镇远”,结果由于担心自沉军舰会激怒日本人,“众水手只顾苦求,无人动手。”此时,刘公岛已处于不可控的状态。

日本绘画,描述丁汝昌自杀殉国情景

2月12日凌晨,丁汝昌给李鸿章发了最后一封电报:“吾虽决意与舰同归于尽,然人心溃乱,大势已去矣。”之后,丁汝昌仰药殉国。上级只想要他死,部下只想自己活,丁汝昌不得不死。

丁汝昌以英勇的战斗和悲壮的死亡赢得了敌人的尊敬,所以北洋海军残部投降的待遇是甲午战争中最好的:全部就地释放回家,并交换康济舰用于送回丁汝昌灵柩。

二人的待遇对比也颇为可笑。

当时德国向世界透露了三种说法。一是保卢斯服毒自尽;二是他身负重伤后被俘,受到了严刑拷打;三是保卢斯像一个真正的军人那样战死。德国举行了全国哀悼日,举行了保卢斯的葬礼。阿道夫亲手往空棺材上放上了没来得及授给保卢斯的镶钻元帅杖。总之,保卢斯必须死!

光绪对忠臣烈士如此苛待,令人齿冷,也难怪会在权力斗争中轻易地输给慈禧

而对于已经自杀殉国的丁汝昌,清流言官继续造谣污蔑,说丁汝昌是假死,已经跑到日本去了,还当了日本的官员,光绪帝也下令查明丁汝昌到底死没有。当终于证实丁汝昌死得不能再死后,光绪帝也拒绝给他抚恤。直到五年之后,光绪帝已经被软禁失去权力,淮系继承者袁世凯才奏请为丁汝昌恢复原官和抚恤。


海军史研究会员


丁汝昌吞食鸦片自尽后手下一个叫牛昶炳河南人盗用他的名义给日本联合舰队起草了一份投降书,内容卑躬屈膝,把中国人的脸都丢尽了,这还不算完,后来他在朝廷派来的大员面前大肆污蔑他的顶头上司丁汝昌的如何不是,可怜的丁汝昌死后都不得安宁,他的棺椁在家乡被朝廷用几道铁链锁起放到室外长达很长时间,不能安葬


不朽的红旗


多个原因,一是因为保卢斯投降时,德军还有翻盘的可能,丁自杀时北洋舰队已经没了,清朝海陆皆输,精锐尽丧。二是两者所处的时间国家不同,对投降的接受能力不同。


头大脖子粗


有人认为尊严大于生命,有人认为生命大于尊严,这就是世界观的不同,和人受的教育有关。


风中的哨子


丁汝昌要想死在战争中就可以成仁了,何必等到战后,朝廷李鸿章需要他以死谢天下。


维基988


这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别,在西方文化人的生命的权利应该得尊重,即便是战败方作厂俘虏的生命是应该得保障,在东方文化中名誉与气节要高于生命,也就是战败方作了俘虏,名誉与气节的丧失生命就没有生存的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