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關羽的呂蒙,為何在宴會上七竅流血而死?是關羽顯聖嗎?

倪翠坪


關羽,在後世已經成神了。參與謀害關羽的三名東吳主要將領,到最後都是慘死的結局。甚至是孫權,也被關羽痛罵了一頓。

這結果,夠痛快吧,讓他們害關羽,全都要遭報應,受懲罰。

關羽進攻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有了直向宛洛之勢。曹操嚇得要遷都。孫權也坐不住了,嫉妒關羽的成就,開始跟曹操眉來眼去。結果孫、曹一拍即合,結成聯盟,準備一起幹掉關羽。

東吳大都督呂蒙,故意對外宣稱病危,以“未有遠名”的陸遜代替自己,用來麻痺關羽。

關羽中計,徵用後方守軍全力攻打被困襄樊的曹仁。

呂蒙趁機,白衣渡江,兵不血刃的收降了糜芳、傅士仁,得了荊州全境。

關羽在襄樊,又中了徐晃聲東擊西的計策,全軍潰敗,只得率大軍退往江陵。

呂蒙使出連環計,優待關羽大軍中留在荊州的將士家屬,致使關羽大軍逃亡無數。

關羽徹底失去了奪回江陵的實力,只得敗走麥城,然後西逃入益州。結果,被潘璋攔路截殺,最後在臨沮被潘璋部下馬忠擒獲。

孫權下令潘璋就地處死了關羽。

三國名將關羽自此隕落,但是仇不能不報呀。

於是,在孫權、呂蒙大擺慶功宴之時,呂蒙突然變了嘴臉,將孫權從寶座上趕了下來,自己坐了上去。坐在孫權寶座上的呂蒙自稱關羽,大罵孫權背信棄義的種種惡行。罵完之後,呂蒙倒地,七竅流血而亡。

關羽顯聖,替自己報了仇,殺了對方主帥。有仇必報,痛快。

而且不止是呂蒙因為關羽顯聖而亡,截殺關羽的潘璋也同樣如此。

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發動了夷陵之戰,與吳軍大戰於猇亭。混戰中,潘璋被關羽之子關興認出,被追殺了一天。到了夜間,他們在一山莊偶遇,潘璋想逃,關羽顯聖,攔住了潘璋的去路。關興趕上,一劍斬殺了潘璋。

關羽的兒子關興替父親報仇,殺了截殺關羽的東吳主將。快意恩仇,解氣。

同樣的,直接擒拿了關羽的潘璋部將馬忠,也不能善終呀。

只是呢,殺雞焉用牛刀,地位一定是要清晰明瞭地。馬忠最後被投降東吳的兩個“小人”糜芳、傅士仁所殺,身首異處。而糜芳、傅士仁,在提著馬忠的首級,重新投奔劉備時,被劉備親手斬殺。

主帥對主帥,大將對大將,小人又被小人所殺,而正義的劉備也絕不姑息養奸,大義滅親,親手殺了自己的小舅子糜芳。

故事是多麼的完美,正義永遠是光輝燦爛的,而邪惡力量,最終是會被剷除的。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有時候真實比小說更荒誕,因為虛構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而現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深刻呀,一語中的,說的不就是羅貫中麼。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具有異常明顯的“尊劉貶曹”的所謂正統思想。因此,在羅貫中看來,劉備作為漢室後裔,才是正統,曹操、孫權都是異端,大反派,都是要被打倒的。關羽作為劉備義結金蘭的兄弟,勇武忠義的大將軍,卻慘死在呂蒙這一幫反賊手中,是不可接受的。

於是,羅貫中充分發揮了有邏輯的想象力,杜撰了一個精彩的神話故事。恰逢歷史上的呂蒙確實馬上就要病死了,他就狠狠的“惡搞”了呂蒙,將呂蒙寫成了關羽顯聖慘死,而關羽卻成了神仙。然後,又將害死關羽的相關人等統統寫死。哼,讓你們害死關二爺,寫死你們。羅先生寫完,才算是找回了一絲絲心理平衡,總算出了口惡氣。

到了現代,三國作為一部歷史大劇,有人開始覺得繼續裝神弄鬼不合適了吧。古人信鬼神,看著很符合邏輯,但是現代人都知道這不科學。好吧,那就改唄。

新《三國演義》同樣遵循了“尊劉貶曹”的思路,孫權同樣是反派。所以,還是必須繼續黑化孫權和東吳的。於是,加入了比較流行的“宮鬥”戲份,來充分揭露壞人的陰險狡詐,虛偽與無恥。

新三國中,呂蒙變壞了,智商下降了,而孫權同樣變壞了,智商也同樣下線了,壞人們紛紛開始自相殘殺。

於是,故事變成了,在抓住關羽之後,孫權讓留活的,但是呂蒙不聽,執意殺了關羽。關羽死了,這給孫權出了一道難題。關羽一死,劉備必須守“義”,那就必須出兵為關羽報仇,孫劉之間必然會有一場大戰。結果,孫權竟然為了向劉備求和,毒死了呂蒙。

嗯,可以的,“生子當如孫仲謀”,仲謀的智商直線下降,最後還是沒能避免大戰一場。

看似邏輯嚴謹的故事,其實,並不完美。真正完美的還是現實,要不然大哲學家黑格爾就不會說“存在即合理”這麼深刻的話了。

拋去《三國演義》中的正朔觀念,只看歷史。

孫權對東吳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都非常信任,特別是呂蒙,是孫權最信任的人。

而呂蒙也可謂是達到了兵家的至高境界,即“不戰而屈人之兵”。呂蒙代替魯肅之前,就勸孫權取荊州,而代替魯肅之後,“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就已經開始對關羽採取懷柔政策了。之後白衣渡江,完全用謀略和攻心術,取得了荊州。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呂蒙不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麼,關羽面對這樣的對手,怎麼可能守得住荊州。

呂蒙還非常謙恭好學,“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就是說的吳下阿蒙。而且,呂蒙還不愛財,孫權封賞的財物,都分文不動,放入了庫房,等他死後,全部交還。

只是呢,通常是天妒英才,江陵之戰後不久,呂蒙就身染重病。

孫權命人將呂蒙安置在自己的內殿,併發布賞賜千金的募令,廣招天下名醫來替呂蒙診治。呂蒙進行針灸,“權為之慘慼”。孫權想見呂蒙,又恐呂蒙要起身行禮,於是“穿壁瞻之(在牆上鑽個小孔看呂蒙),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孫權甚至為了呂蒙病癒,頒佈了大赦令。這一般是皇室有大喜事之時,才會發佈的。

現實也許就是這麼愛跟人開玩笑,有時候喜歡對一個人好,就是好的這麼直接,這麼深切。

最終,百般努力的孫權並未能救回呂蒙的性命。而呂蒙在交代好後事之後,也悄然病逝於內殿,終年42歲。

至於被關興殺死的潘璋,還要再繼續蹦躂十幾年呢。馬忠卒年不詳,但絕對不是被糜芳、傅士仁殺死的,不然,《三國志》中應該有記載。糜芳在222年的夷陵之戰後,還安然的生活在東吳,223年還隨軍討伐過東吳叛將晉宗,此時,劉備已經去世了。糜芳未死,傅士仁應該也是既沒有被孫權處死,也不會再返回蜀漢。

看來,真實的歷史上,關羽大仇未報呀,還害死了張飛和劉備,最終因為殺了龐德,還連累了全族。蜀漢滅亡時,關羽一族被龐德之子龐會所滅。倒是劉禪,還有張飛的後人,得以天年,受到了晉武帝司馬炎的厚待。

現實世界是不會以人的意志做轉移的,現實就是這麼的不合邏輯。


奕天讀歷史


呂蒙被關羽魂魄上身,七竅流血而死,真是大快人心,這正是大家想看到的。呂蒙落井下石頭,設計害死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關雲長,如果死狀不慘,就不能解大家的心頭之恨,羅貫中設計了一個讓大家解開心結的痛快結局。實際上,呂蒙死的比這痛苦多了。

《三國演義》演繹了呂蒙之死

據《三國演義》上描述:孫權大擺宴席犒賞三軍,為表示感謝孫權親自倒酒給呂蒙,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說:“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識我不?”眾將大驚,想要上前救援時,呂蒙又推到孫權,大步前進,坐到孫權位置上,兩眉倒豎,雙眼圓睜,大喝日:“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只見呂蒙已經倒地不起,七竅流血而死。

羅貫中讓關羽的魂魄出場,增加了故事的神秘度,讓讀者感受到正義不能被踐踏,英雄不會輕易被殺死,奇恥大辱要親手償清,這個結局是大家最願意看到了,吐出了胸中的那口悶氣,大快人心。

野史記錄呂蒙被孫權害死

呂蒙手下大將活捉關羽後,殺,還是不殺,孫權很糾結。不殺,留下關羽是心腹大患,關羽一定會殺回來搶荊州;殺了關羽,肯定會得罪劉備,蜀國甚至會派兵報復,這樣就失去了牽制魏國的一股力量。此戰的目的是收復被劉備“借走”不還的荊州,既然已經奪回,還是放了關羽吧。

可是作為大都督的呂蒙怕孫權反悔,在沒有收到命令的情況下殺了關羽。

孫權毛了,不知道應該如何收場。呂蒙出了主意,把關羽的人頭送給曹操,讓他背這個黑鍋。孫權覺得這個計策不錯,就派人把關羽人頭送到曹操。這點把戲能騙過曹操,騙不過司馬懿啊,司馬軍師立即拆穿了孫權的詭計,並且說出破解的方法:厚葬關羽。

曹操找人給關羽用木頭雕刻了一個身子,還封他為荊王,親送殯,厚葬了關羽。

孫權一看,人家不上當,球又被踢回來了,非常生氣。於是以慶祝奪回荊州為名,設下酒宴,暗中在酒中下毒。呂蒙不知是計,喝下毒酒,七竅流血而亡。

毒死罪魁禍首呂蒙,是孫權做給劉備看,希望雙方不要因此動兵。這個故事講的合情合理,但是編的,周瑜、魯肅死後,孫權非常器重呂蒙,把他當頂樑柱,決不會動殺心。

史書記載呂蒙死的很痛苦

《三國志》上詳細的記錄了呂蒙死的經過。呂蒙的身體一直不好,在攻打南郡時,就是用一封自己病重,要回家休養的書信,騙關羽放鬆警惕,撤走守兵。呂蒙然後突然襲擊,擒獲了關羽的家屬。之後再擒殺關羽父子。為了奪取荊州,呂蒙心力憔悴,最終臥床不起,病情日益加重,痛不欲生。孫權非常關心他,給他封了侯爵,賞了他萬金,呂蒙都不要。

孫權害怕失去呂蒙這根大柱子,把呂蒙接到自己的內殿,找了很多藥方治療他的病,還找來針灸專家給他緩解病痛,但效果都不好。孫權經常要到呂蒙臥室看望他,又怕打擾他,就在牆上挖了個洞,從洞中觀察呂蒙的病情。後來看到呂蒙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醫生用盡辦法都不靈,孫權病急亂投醫,找來道士為他求神續命,終究沒有留得住呂都督,呂蒙在孫權的殿內受盡疾病折磨後病故,死時才42歲。

在長時間的病痛折磨中死去,比一瞬間七竅流血而更痛苦,也算是得到一點報應吧。


聾王侃史


關羽之死和呂蒙有很大關係,而且兩人結怨已久。

215年,孫權向劉備討要荊州未果,派呂蒙率軍2萬人襲取了關羽控制的長沙、桂陽二郡,同時圍攻零陵郡。劉備聞訊大驚,火速率軍5萬人從益州趕往公安馳援荊州。而憤怒的關羽則率軍3萬在益陽佈陣,要和呂蒙決戰。

此時曹操趁機進攻漢中張魯,劉備為了避免腹背受敵,便同孫權和談。最終劉備讓出了桂陽、長沙二郡和江夏郡的夏口,雙方以湘水為界重新劃分了荊州,脆弱的孫劉聯盟得以繼續維持。

失去長沙和桂陽二郡讓性格高傲的關羽耿耿於懷,而呂蒙則一直想把關羽趕出荊州,兩人算是結下了樑子。

217年魯肅病逝,呂蒙繼任大都督駐軍陸口。魯肅是孫劉聯盟的維護者,但呂蒙卻不是,他認為東吳要想統一天下必須獨佔荊州,而剛愎自用的關羽則是最大的障礙。孫權認同了他的看法,於是呂蒙在荊州積極擴軍備戰。

關羽也沒有閒著,雖然他看不慣呂蒙,卻還是把曹操作為主要敵人,並積極謀劃攻取襄樊。同時也在提防東吳,為防止呂蒙重演長沙、桂陽之事,關羽加固了荊州城防,同時在邊境修築了大量烽火臺。

219年秋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但他為了防備呂蒙,在荊州留了很多守軍。呂蒙為了矇騙關羽,則以病重為由調回建鄴,並向孫權舉薦陸遜接替他的位置。孫權聽從了呂蒙之計,公開下達調呂蒙回建鄴治病修養和陸遜接任呂蒙的文書。

新上任的陸遜則用非常謙卑的口吻給關羽寫了書信,大肆吹捧關羽的武勇,並說自己絕對不敢覬覦荊州。

關羽在孫權、呂蒙和陸遜的連環欺騙下中計了,他把留守後方的大部分兵力抽調至前線。不久關羽迫降了于禁三萬多人,致使糧草供應不足,情急之下關羽襲取了東吳屯放於湘關的糧草以解燃眉之急。

呂蒙認為時機已到。於是他白衣渡江,讓軍士偽裝成商人、百姓,悄無聲息的接近了荊州地界。荊州沿江守軍對此毫無察覺,再加上人馬不足,被呂蒙全部俘虜。消息傳來,荊州陷入一片混亂。糜芳和士仁不戰而降,呂蒙就這樣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荊州。

而關羽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再加上士兵家眷全在荊州,他們無心戀戰,一鬨而散。關羽最終被東吳擒殺。

奪取荊州、擒殺關羽,呂蒙終於完成了心願。但這時呂蒙已經身染重病,危在旦夕。孫權雖然遍尋名醫為呂蒙治病,但還是無力迴天。220年初,呂蒙病逝於孫權的內殿,終年42歲。而隨呂蒙奪取荊州的孫皎、蔣欽等人也在同年相繼病逝。

由於歷史中的呂蒙在關羽死後不久就病逝了,所以羅貫中便以此進行了藝術創作。

在《三國演義》第77回寫到,奪取荊州並斬殺關羽後孫權大擺慶功宴,併為呂蒙親自斟酒。沒想到呂蒙把酒杯打翻在地,並揪住孫權大聲斥責,說自己是漢壽亭侯關羽,恨不能生啖呂蒙血肉。孫權趕忙率眾人跪拜,只見呂蒙突然倒下,七竅流血而亡,死相非常恐怖。


石頭說歷史


在三國裡,孫權的計謀比曹操和劉備更陰沉。藏得深,不流露,這點他佔了頭份。


孫權早年的自私,晚年的荒暴。比曹劉更有個性。他是個自私自利,為達到目的,什麼都不在乎的帝王。

孫策把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交給弟弟孫權。孫策自己是有兒子的。鬼曉得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其實孫策不想,但兒小沒辦法。孫權遲早會奪位奪權。與其如此不如早點託給他。孫權後來一發達當了皇帝,他是連個恩也報得勉強。大家都明白這點。他不及司馬炎對乃叔司馬師。

為討回荊州,孫權逼死周瑜。周瑜再氣量小,也是與劉備孔明聯手打跑曹操,方保東吳安全。劉備在當時確實借了這荊州落腳,也並沒說不還。結果,孫權要周瑜去討回來。周瑜的"主子"是孫策,這能不讓孫權擔心麼?孫策的兒子還在,他就更擔心了。周瑜知道其中的瓜葛,才千方百計地使勁要討回荊州。即使用郡主孫尚香作餌,孫策也點頭支持。但周瑜碰上賴皮。最終內受孫權壓力,外受盟友欺騙不得已憂憤而死。周瑜一死,孫策一房再難崛起。


魯肅是個都督,但更象個討帳使者。也是死在荊州這件事上。

呂蒙的死,有點特殊。他不該把關羽抓住。該讓關羽成功逃回成都。以關羽的個性,他是個非常自傲的人,這種牲格,一遭挫折,就變得非常自卑,他逃回成都後,上無顏面對漢中王,下不能面對群僚,又何況這正是漢中王的鼎盛時期,自己把東南方進取中原的跳板給丟了。這臉就丟大了。落個"怏怏而死"就有可能了。就是劉備想奪回荊州,也沒有關羽什麼事了。(魏延作漢中太守,咋不要張飛去?原因就讓人聯想了)。

呂蒙,也算是讀過書的人。但他沒有深刻體會孫權的方略。孫權的頭兩任都督周瑜和魯肅。是一方面在討要荊州,另一方面孫劉聯盟並沒破裂。這兩點非常重要。呂蒙趁火打劫,荊州是討回來了,但關羽被俘後,孫權的難題來了。殺了關羽,孫劉聯盟破裂,這樣曹操會微笑,不殺關羽,荊州恐怕會再次被奪,關羽肯定會復仇以換取丟失荊州後的顏面。關羽又不投降孫權。孫權為了荊州,殺了關羽,同劉備翻臉了。就是有聯盟破裂的危險,他還有一顆棋子,有個卒去擋箭,這就是呂蒙。


劉備當了皇帝,聽說孫權用呂蒙殺了關羽,奪了荊州。大怒,要教訓舅子太過份。孫權一聽,沒轍了。趕巧兒地是實施奪取荊州的呂蒙突然死了。孫權就讓呂蒙背鍋了,說呂蒙乾的,與小舅子無關。劉備認定與舅子有關係。就派大軍出了國門。孫權看到孫劉聯盟破裂了。就向曹丕稱臣。這態度轉得快,化敵為友了,劉備更窩火,不打殘孫權他不會收兵。

陸遜就應時而出。待夷陵大戰後。孫權又同孔明講和,與曹丕反目。陸遜後來就呆在西陵,防禦西蜀,但還是讓孫權給逼得過早死了。 因為孫權壓根兒就不想給兒子留下個權臣以危及到他一房人的長久地位。

呂蒙在宴會上被關羽附體這事,是孫權讓人演給劉備看的,是更好地把這殺關羽,聯盟破裂的鍋頭,讓呂蒙背得結實點。


劉一千五



劉葛無成痛古今,白衣搖櫓阱何深。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荊州軍北伐,所向披靡,斬龐德降於禁,文明華夏。曹操急忙聯合東吳,並承認荊州歸東吳所有,永不進犯江南。孫權令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傅士仁糜芳投降東吳。在關羽不知情的情況下,荊州失陷。呂蒙又率軍北上,與曹魏聯合夾擊關羽,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走麥城,又被呂蒙團團圍困。


關羽率眾突圍後,因不敢走大路,沿著臨沮小道逃往益州。呂蒙部下潘璋設伏,潘璋部下馬中在臨沮擒獲關羽父子。因拒絕投降,關羽父子均被斬殺。呂蒙因功受賞,孫權也稱讚呂蒙,一舉拿下荊州,勝過魯肅和周瑜。然而在在慶功宴上,呂蒙卻七竅流血而亡,演義中被寫成關羽陰魂附體,真的是這樣嗎?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演義中把呂蒙寫成是關羽陰魂附體,七竅流血而死。演義中這樣描述,關羽被殺,呂蒙因功受賞。在慶功宴上,孫權親自為呂蒙斟酒,呂蒙接酒後,突然將杯子扔在地上。一隻手揪住孫權,並厲聲大罵: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都?滿座文武無不大驚失色。呂蒙推倒孫權,大步向前,坐到孫權的座位之上。以關羽的口吻大罵道:我縱橫天下三十多年,你等卻用奸計謀害我,即便我生不能吃你們的肉,死也要追呂蒙的魂,我便是漢壽亭侯關羽!孫權也是驚慌失措,急忙率文武百官參拜。而此時呂蒙卻倒在地上,七竅流血而死。這是演義演義中關羽呂蒙之死的描述。

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眾將見之,無不恐懼。


羅公給呂蒙的死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說成是關羽陰魂附體。個人認為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演義畢竟不是正史,神鬼只說不可全信。演義本就在正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加上了很多民間傳說。無論是三國開始羅公時代,科學不發達,人們封建迷信思想深刻,因此才可能相信陰魂附體。

演義不僅說呂蒙陰魂附體,更是說曹操晚年疑神疑鬼,聲稱洛陽行宮中有妖怪。在加上後來,羅公也曾讓關羽幾次顯聖,一次玉泉山,一次協助關興殺了仇人潘璋。因此在演義中,關於神鬼不止呂蒙一處。個人認為,羅公也是為了突出關羽英雄氣概,這才用陰魂附體做襯托,只是一種寫作手法,不可相信。


其次《三國志》中記載呂蒙是病逝的。呂蒙攻克荊州後,孫權大悅,封賞呂蒙為孱陵侯,任命其為南郡太守。賞賜呂蒙一億錢,又贈送黃金五百斤,呂蒙推辭不接受金錢,孫權不准許。然而在在爵位還沒有下發的時候,呂蒙就生病了。當時孫權還在公安,於是就把呂蒙安排在宮殿裡面住。孫權為呂蒙尋找最好的醫生,能醫治好呂蒙病的人,願意願賞賜千斤。

呂蒙當時需要針灸,孫權也相當難過,又怕打擾到呂蒙,因此孫權經常透過窗戶紙觀看。如果呂蒙能吃東西了,孫權就會對旁邊的人有說有笑,十分開心,否則孫權就會唉聲嘆氣。由此可見孫權也是十分關心呂蒙的。只可惜後來呂蒙病情再次加重,孫權親自前去探望,並讓道士為呂蒙祈禱,之後呂蒙便病死在殿中,享年四十二歲。《三國志》曾這樣記載:

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隨卒於內殿。


《三國志》把呂蒙之死說成是病逝,個人人為比較靠譜,呂蒙征戰奔波勞累,積勞成疾也屬於正常。而且荊州之戰後,很多人都有染病的情況。個人也認為呂蒙是病逝的,而並非陰魂附體。羅公像樣寫也無可厚非,這是為了突出關羽的英明,畢竟關羽不僅戰功卓著,也受到很多人的尊重。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呂蒙也不例外。

你是如何看待呂蒙之死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不是,呂蒙是自然死亡。


所謂宴會上七竅流血而死,是演義中追加的橋段,說得是二爺死後,怨念難消,死了也要顯靈將殺害自己的仇人呂蒙一起帶走,於是就有了演義中呂蒙因為害死了關羽而被關羽的鬼魂索命,磕頭跪地求饒致死的情節。其實也是羅貫中為二爺出了一口氣,這類事他沒少幹,在書裡追加了很多給蜀漢長臉的細節。


其實並非離奇暴斃,而是呂蒙在此之前身體狀況就出了問題,不是關羽冤魂索命也不是孫權暗中毒殺,是自然死亡病死的。


具體情況是,白衣渡江,擊破關羽的江陵之戰以後,呂蒙疾病發作。


呂蒙疾病發作的原因,一說是積勞成疾,畢竟白衣渡江全局籌謀負責人是他,勞心勞力積勞成疾是完全有可能的;二說是呂子明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行軍打仗這麼多年,沒有受傷落下疾病是不可能的;三說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這在三國時代是很棘手的問題,多次造成大規模人員傷亡,大將甘寧和蔣欽都是死於此年,和220年一道,成為了眾多三國名將隕落的災年,呂蒙很可能是感染瘟疫而死。


以上三種說法,孰是孰非暫且不論,可以肯定的是,呂蒙的死與關羽索命無關,更不存在功高震主被孫權毒殺一說。


史載,呂蒙患病之後,孫權是相當關心的,不惜千金也要把他治好,隨時為其病情而擔憂。這裡面可能有作秀的成分,但確實,孫權在其前期,與這些武將的關係是非常親近的。


呂蒙一死,孫權悲痛萬分,不吃不睡表示哀悼,算得上是生榮死哀了。


應該說,呂蒙一生,是對孫吳集團做出突出貢獻的。受三國演義影響,讀者可能會認為呂蒙是破壞孫劉聯盟的罪魁禍首,然而當時情況是,劉備取得了益州和荊州多部,位於長江上游,在戰略上等於掐住了孫吳的咽喉,令孫吳芒刺在背。加上關羽個人低劣的戰略水平,使得孫劉關係雪上加霜,加上發動襄樊之戰,使得後方空虛,才使得孫吳一擊得逞。


經此一役,孫吳國土面積大增,客觀上為其後的三國對峙時期打下了基礎,終曹魏一代,孫吳一直面對著曹魏主力的打擊,被視為主要對手。而蜀漢則被徹底封鎖在了益州境內,很難伸展。


大蔥侃侃侃


殺死關羽的呂蒙,在宴會上七竅流血而死?是關羽顯聖?當然不是!

呂蒙白衣渡江,攻陷荊州,擒殺關羽,可謂神機妙算、謀略出色。可是在小說《三國演義》“擁劉”思想的影響下,不少讀者對這位“謀殺關羽的元兇”甚為憎惡,把呂蒙當成了反派,以致信“關羽顯聖”之說為真。

《三國演義》中寫呂蒙的死因為“關羽冤魂索命,七竅流血而死”,意思很明顯,就是關羽顯聖整死了呂蒙。然而,這是小說的說法,不足為憑;況且以鬼神之說來斷定一個人的死因,過於漫畫化,不可信。

關於呂蒙的死因,《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有記載

呂蒙發病的時候,孫權把他接來安置在內殿,用了無數種藥方來給他治病,並向全國招募能人,要是有人能治癒呂蒙,就賞賜千金。有時大夫給呂蒙扎針,孫權不禁為他慘慼,想常去看望,又怕影響他休息。因而只能常在牆壁上鑿洞看望呂蒙,見到他能稍微進食就非常高興、有說有笑,否則就嘆息不已、夜不能寐。

呂蒙的病情終於有所好轉,孫權就下令大赦,群臣也紛紛慶賀。後來呂蒙病情加重,孫權就親自到病榻前探望,並命令道士在星辰之下為呂蒙向上天請求續命。可是,呂蒙最終還是不治身亡,享年四十二歲。

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所以有人猜測是因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呂蒙感染瘟疫病死;也有人猜測是因呂蒙在戰場上積勞成疾,隱患發作不治而死。

《三國志》中沒有呂蒙“七竅流血”而死的記載,而且呂蒙發病後有一段治療時間,並非暴斃,所以“關羽顯聖”之說純屬虛構。


倚齋聽風雨


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然而呂蒙在殺死關羽、奪取荊州,立下大功之後,卻很快便一命嗚呼。不論是在《三國演義》小說,還是老版、新版電視劇中,呂蒙都是“七竅流血”而死,鑑於小說和電視劇的影響力,很多人便對此信以為真。事實上,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呂蒙乃是因病去世,並無“七竅流血”的記載。

呂蒙“七竅流血”而亡,乃是藝術創作的需要

說到呂蒙之死,便不得不提關羽之死,因為在小說和電視劇中,這兩件事是息息相關的。

其實早在赤壁之戰後,對於劉備佔據荊州,東吳方面一直極為不滿,但鑑於當時劉備還比較弱小,且雙方又是結盟關係,東吳方面也就忍了。而隨著劉備奪取益州,繼而奪取漢中,劉備實力大漲之下,東吳方面可就不能坐視不理了。

△“湘水劃界”後的荊州局勢

荊州地處長江中上游,如果任由劉備佔據,那麼蜀漢隨時可以順流而下威脅東吳腹地,在蜀漢實力大漲之際,這是東吳根本沒辦法接受的。而對於劉備來說,荊州就是東大門,一旦被東吳奪取,那麼自己便再也無法向東拓展,將被牢牢鎖死在益州地區,這同樣促使他不可能放棄荊州。因此,從劉備奪取益州開始,蜀漢和東吳便開始圍繞荊州不斷產生摩擦,先是有了“湘水劃界”,繼而又有了“白衣渡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上半年,蜀漢與曹魏在漢中發生激戰,曹魏雖然最終敗走,但蜀漢亦是元氣大傷。而就在這年七月份,駐守荊州的關羽又發動了襄樊之戰,曹魏方面損失慘重。眼看蜀漢方面聲威大震,東吳方面心急如焚,於是在呂蒙的策劃下,便有了白衣渡江的上演。

同年冬,呂蒙率軍偷襲荊州,在糜芳和傅士仁投降之後,東吳迅速佔據南郡,切斷了關羽退路。關羽在進退失據、後路被斷、軍心渙散的情況下,逐突圍至麥城,在遇到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後被擒殺。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是“擁劉抑曹”的,呂蒙作為周瑜、魯肅之後與蜀漢為敵者,又是殺死關羽的元兇,再加上呂蒙的確在荊州之戰後不久便去世了,於是便有了《三國演義》中的“因關羽追魂索命,七孔流血而死”的下場。

△關羽之死

而在舊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同樣採用了這一說法。不過在新版《三國演義》中,呂蒙則是被孫權毒殺的,具體有沒有七竅流血,就不知道了。新版雖說對原著有所改編,但我想應該也是出於無奈,畢竟“關聖顯化”這種情況,現在好像控制的有點嚴。

史料記載呂蒙死因,乃因患病而亡

不論是在《三國演義》小說和老版三國電視劇中的因“因關羽追魂索命”而死,亦或是新版三國電視劇中的被孫權毒殺,呂蒙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然而在正史當中,卻並非如此記載。

在《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在平定荊州之後,孫權加封呂蒙為南郡太守,封為孱陵候,賞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雖然推辭,但孫權卻不許,然而未等封賞的命令下來,“會蒙疾發”,孫權於是連忙將呂蒙接到公安,安置在內殿,並便請各方名醫,然而最終也沒能救回呂蒙一命。

△孫權

從這段記載來看,呂蒙顯然是因病去世,且病症來的極為突然。而從呂蒙患病之後,孫權的各種表現來看,其毒殺呂蒙的說法也自然不攻自破。但是呂蒙到底因何病而死,卻並未見記載,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有以下兩點:


1、因傷病而死。有說法認為,呂蒙畢竟常年征戰,身上難免會有各種舊傷,再加上奇襲荊州勞心費力,導致舊傷復發,此前還能硬撐。在平定荊州之後,人在身心鬆懈之下,病勢突然爆發,就此一命嗚呼。

2、因瘟疫而死。《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有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歲大疫,盡除荊州民租稅”。也就是說,這一年荊州地區爆發了瘟疫,而作為征戰荊州的將領,呂蒙很有可能在此期間感染,並因此而死。需要注意的是,同年率兵出戰荊州的孫皎和蔣欽,也於同一年病逝了,由此可見,感染瘟疫的可能性極大。


香茗史館


把呂蒙的死歸於關羽顯聖,這純屬無稽之談,如果可以把死歸於神明顯靈的話,那麼要科學有何用?豈不是搬起石子,砸自己的腳跟了。所以說呂蒙的死,並非關羽顯聖,而是另有他因。



呂蒙的死,並非沒有預兆,而是在事先征討關羽的行程中,就有所預警了,無非那時候的呂蒙並沒有放在心上,而是積勞成疾,重裝上陣,投身於軍旅之中,從而一刻爆發,嗚呼哀哉。不過那時候的醫療水平,確實沒有這般發達,所以對於難以解釋的現象,就灌於神明顯靈的說法,剛好這時間上,又恰好在關羽死後不久,所以才有了關羽顯聖的說法。



當然這也不排除羅貫中的有意無意情感刻畫,和玄乎又玄的情節描寫,以及後世之人傳呼奇神的推波助瀾,才能演變成今天這般荒誕之言的談論。



要知道那時候的劉關張,在文人墨客的眼裡,其塑造的形象都是正義凜然的,哪怕民間的戲劇小說裡,其演繹的角色也是十分的正派。就連最後關羽的形象,也逐漸被昇華到了神明的高度。可以說,有今天這樣的言論,確實離不開後世之人有意的談論,才變得如今這般。


森蟻聊史


這個說法是出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呂蒙在宴會上被關羽附體,大罵孫權,而後七竅流血而亡。然而,三國演義只是小說,就和金庸的武俠一樣,小說而已,並不是歷史。歷史上呂蒙的死因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就是死於瘟疫,在建安的二十四年裡,爆發了一場非常嚴重的瘟疫,因為根據史料記載,呂蒙、蔣欣死於同一年,而蔣欣死於瘟疫當中,所以後人猜測,呂蒙也同樣死於瘟疫當中。第二種就是被孫權毒殺,孫權和周瑜不和,而呂蒙最為崇拜周瑜,孫權為了防止呂蒙功高震主,所以毒殺呂蒙。第三種就是病死,呂蒙本為武將,在戰場上難免留下舊傷,據傳,孫權曾廣邀名醫為呂蒙治病,而後沒多久呂蒙便病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