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了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结局如何?


晚清有两位威猛名臣,一个叫丁宝桢,一个叫沈葆桢,名字同音不同字,很容易让人搞错。

在民间,让丁宝桢出名的有两件事,一是他智杀了慈禧身边的贴身大太监安德海,二是他发明了一道备受欢迎的家常菜“宫保鸡丁”。

而沈葆桢在民间最出名的是他的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

稍加区分后,咱们来具体聊聊丁宝桢。

丁宝桢是以大龄进士的身份进入晚清官场的,考中进士时他已经33岁了。但中进士点翰林后,因母亲去世,他不得不返乡丁忧,等于是在翰林院屁股还没坐热,就离开京城回了老家。

晚清各地的民变、起义给一帮翰林文人提供了展露头角的机会,丁宝桢在地方名声鹊起靠的便是募兵镇压贵州苗民叛乱。

因为在地方干出了政绩,同治二年,丁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

在山东官场获得同僚的尊重,丁宝桢靠的不是别的,正是他与生俱来的不畏权贵。

当时,蒙古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正在鲁、豫两地追剿捻军。这位蒙古王爷一向傲慢跋扈,见山东各级官员,从来不设座。

但丁宝桢偏偏不认这个“没道理”。到山东时,他投名帖求见僧格林沁,直接在名帖上说明,下级武官丁某求见王爷,给予座位就觐见,不给座位就不见。僧格林沁见山东官场还有此等硬茬,一改往日嚣张作风,对丁宝桢是礼遇有加。

时任山东巡抚阎敬铭听闻此事后,也是大为赞赏,丁宝桢到任那一天,他亲自到郊外迎接,之后大小政事无不先征询丁宝桢意见。

同治三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布政使,但因为同治四年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他遭弹劾差点获罪,关键时刻是曾国藩保了他,并助他接了阎敬铭的班,成了新一任的山东巡抚。

在山东巡抚任上,丁宝桢为朝廷剿捻立下过不少战功,但最出名的还是他在同治八年智杀安德海一事。

安德海这厮是慈禧身边的第一个总管大太监,他受宠主要是因为在两宫和恭亲王奕訢联手铲除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中充当了秘密信使。

但作为慈禧垂帘听政的功臣,安德海在受宠之后很是小人得志,同治小皇帝他不放在眼里,东宫慈安以及恭亲王他同样不放在眼里,弄到最后居然还弄出点太监干政的趋势。

按理说,慈禧这样的政治强人是不可能容忍太监干政的,但那阶段的慈禧刚刚上位,远没到后来独宰朝纲的地步,为了在叔嫂共治、两宫共同垂帘的局面下一步步掌握主动,她需要安德海这样的宫中打手。

同治四年,慈禧借机修理恭亲王,拿下他议政王的帽子,安德海在其中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但那阶段的慈禧资历尚浅,权威也没完全确立,安德海如此没分寸地卷入慈禧和慈安、恭亲王的权力争斗,他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同治八年,他以奉慈禧旨意到苏州采办龙袍的名义擅自出宫,游山玩水,肆意妄为,便是同治小皇帝、慈安和恭亲王抓住的机会。

此时的安德海,最致命的一点便是他手里没有过硬的出宫办差的谕旨,一路上,他只能口头得瑟,说自己是慈禧的钦差。

遇到懦弱的地方官,他这一套管用,但遇到丁宝桢这种威猛敢较真的,他这一套恰恰就是撞到了枪口上。

丁宝桢杀安德海,本质上不是站队慈安、恭亲王,他只是觉得安德海肆意践踏了大清不准太监出宫的祖制,不杀对不起自己的为官操守。

但在杀的具体行动上,他又是机智的,不由自主地跟慈安以及恭亲王站在了一起。

抓到安德海,丁宝桢并没有立即擅杀,而是递了个折子——山东地界冒出个叫安德海的人,这是西太后身边的安德海吗?有祖制在,总觉得不可能,请朝廷查实。

慈禧看到这样的折子,能作何反应呢?

她是一点毛病挑不出。

而慈安、恭亲王就舒服多了,以违反祖制,杀安德海,给慈禧一些颜色看看,也是一点毛病挑不出来。

慈禧想通融,这也好办,在朝堂上将安德海这事拿出来公议一下,慈禧瞬间就没法再说点什么了。

于是,一道斩杀安德海的圣旨便颁到了丁宝桢手里。

这时候,丁宝桢再杀安德海便是奉旨办事,也是一点毛病没有。

更绝,也更有胆量的是,安德海被处决后,被暴尸了三天。

这是为的什么呢?

因为民间疯传安德海是假太监,丁宝桢这么干算是还了慈禧一个清白。

但丁宝桢这么干也是和全天下的太监结下了大仇。要知道,太监的身体是羞于见人的,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让见,安德海身为总管大太监被这样暴尸,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羞辱了天下的太监。

据说将安德海视为血的教训的李莲英独在这一点上不谨小慎微,经常诅咒丁宝桢不得好死。

所幸,慈禧在盛年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在阉宠和名臣间,她最终站在了名臣这一边。

丁宝桢后来没有遭到清算,相反高升做了四川总督,最终以66岁的年龄死在了任上。


黑句本


俗话说“打狗也得看主人”,大太监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的超级红人,他仗着慈禧的权势胡作非为,人人得而诛之,但碍于慈禧太后的淫威无人敢言,而山东巡抚丁宝桢却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去招惹慈禧,那么丁宝桢的结局如何呢?


安德海是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出身平民家庭,8岁时净身进宫当太监,他先是伺奉咸丰皇帝,因聪明伶俐,善于奉承,很快得到咸丰皇帝及后来的慈禧太后的赏识。

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由安德海传递消息,想消灭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开取了长达48年的“垂帘听政”,没有安德海,也不会有慈禧的今天,所以慈禧对安德海极为宠爱,晋升安德海为总管大太监。

安德海性格嚣张跋扈,不懂得收敛锋芒,朝中树敌很多,他还干预朝政,甚至连恭亲王奕䜣和同治皇帝都被他打压,其所作所为朝廷上下对其极度不满。

安德海还在同治七年的冬天大张旗鼓地迎娶了当红戏子九岁红,当时北京城大街小巷都在议论太监娶妻的闹剧,而慈禧太后非但没有管束,反而赏赐安德海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作为贺礼,这在清廷里太监能娶老婆也是绝无仅有的。(安德海)


安德海的斑斑劣迹也引起了奕䜣的强烈不满,想要惩办他,安德海知道后十分恐惧,于是经常借着各种机会在慈禧面前说奕䜣的坏话,以挑拨两人的关系,据说奕䜣被摘掉议政王的帽子,从中便有安德海的挑唆之功,就连年幼的同治皇帝都知道安德海和母亲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由此对安德海非常愤恨。

后来安德海不知道是不是活腻了,他觉得老呆在宫里十分无聊,于是便央求慈禧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出城去四处走走,由于慈禧此时十分宠信安德海,便安排他去广东置办宫廷织物,在得到慈禧的恩准后,安德海便带着一群随从出了京城,浩浩荡荡的南下而去。


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今贵州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修理都江堰,兴办洋务,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清朝山东巡抚的级别和总督差不多,山东巡抚加兵部侍郎的衔,是丛一品,和加兵部尚书衔的总督相同,即使不加衔,也是正二品的大员,山东处于京师所在的直隶,与钱粮所出的两江之间,两江的钱粮北上,怎么走都要经过山东,所以能当上山东巡抚的都不是一般人物。


1869年秋,慈禧病重,安德海借着为同治皇帝采购龙袍材料为由南下,一路上骄横无礼,收受贿赂,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此时山东地界就是丁宝桢的管辖范围,丁宝桢得知此事后知道宫中并没有授权安德海去做这件事,清朝也有训规就是太监不可以私自出宫实施例,丁宝桢就借此为由将安德海捉拿,带回济南审问。

被慈禧戏耍的恭亲王奕䜣早就恨透了安德海,丁宝桢就安德海南下一事请示过奕䜣,奕䜣的态度就是抓住安德海赶紧杀头,不要给慈禧留时间,这也是慈安太后的意思,有慈安太后和奕䜣撑腰,丁宝桢快刀斩乱麻,五天后,安德海在济南人头落地。


谙熟清廷官场规则的慈禧,当然会知道山东巡抚丁宝桢没这个胆量,她也明白这是安德海犯有众怒,许多人辍促慈安太后下的命令,这笔账只好记在自己暂时奈何不了的慈安太后头上。

丁宝桢杀了人人痛恨的安德海,干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慈禧本想治丁宝桢的罪,可死活也找不到丁宝桢的毛病,只好哑巴吃黄连,忍气吞声的认了,因为丁宝桢一直干得不错,清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慈禧还接见了丁宝桢,授他一品顶戴,太子少保,挂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升任四川总督,临了,慈禧还给丁宝桢题了四个字“国之宝桢”以示赞赏。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这丁宝桢还是一吃货,他结合了鲁菜、川菜和贵州菜的精华,发明制作的一道名菜----宫保鸡丁。

丁宝桢酷爱鸡肉和花生米,并对辣味情有独钟,所以在四川任上时,对烹饪颇有研究的他别出心裁地将鸡丁、花生米、红辣椒混合爆炒成一道新菜,竟然别具风味,十分可口,这本来只是丁宝桢的私房菜,但后来却越传越广,深受欢迎,人们还给它起了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宫保鸡丁。

丁宝桢的“太子少保”就是“宫保”之一,对于丁宝桢来说恰到好处。


丁宝桢被慈禧重用和提拔后,到四川总督任上更加廉洁从政,政绩斐然,到了1886年,丁宝桢病逝,享年66岁,慈禧太后再次大度的赐给丁宝桢美谥“文诚”,并准许山东、贵州、四川等跟丁宝桢有关的省为他建忠良祠。

丁宝桢因诛杀安德海蜚声海内,又因官声极好,政绩斐然深得百姓爱戴,不过从慈禧对他的反常态度看,慈禧能容忍他是有更深入思考的,不为安德海追究丁宝桢,主要是她想借重用丁宝桢,来更加牢固地掌控朝局,以获得汉族大臣的拥戴,可见慈禧确实是一个心机极深的女人。







遗产君


丁宝桢跟苏东坡一样,都成了名菜了,“东坡肉”“宫保鸡丁”,都是两位吃货名人流传下来,还是流传颇广的两道特色菜。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号稚璜,贵州平远人。丁宝桢最出名的事当然是杀了慈禧身边的红人–安德海,最主要的是,丁宝桢不仅没受到慈禧的处罚,在去世时还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这也是“宫保鸡丁”的名字由来!


同治八年,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总管大太监安德海在宫里呆的腻了,就想出宫去走走,当时正好两宫想替同治帝纳后,安德海便向慈禧请求让他去江南置办龙衣,开始慈禧也因为祖制原因劝安德海不要去(清廷有明文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小安子激将道:“太后连采办龙衣一件事,都要遵照祖制,其实太后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如果被祖制束缚,以后太后也是不得自由啊!”慈禧被他一激,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也特别交代安德海不要招摇,秘密行事,以免被大臣弹劾,因为是秘密行事,就没有开出行公文。安德海这边答应了,那边却是招摇上路,乘坐二只太平船,船头悬着一面日形三足大旗,船两边插着龙凤旗帜,船上带有多名男女,并有女乐成队,品竹调丝,所经之处,两岸观者如堵。


一路上有地方官吏看到就差人探问,安德海答是奉旨织办龙衣,地方官一看钦差过境,又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争先恐后跑来巴结,没人敢问太监怎么跑出都城,安德海由此搜刮了不少,得意忘形的安德海到了山东境内,七月二十一日,刚巧是安德海的生日,安德海竟然在船上摆设龙衣,带领众男女罗拜,引得民间议论纷纷,刚正不阿的丁宝桢听说安德海到了境内,立即写了道奏折送到京城去,这折子先送到恭亲王那,恭亲王本来就对安德海不满,接到折子忙跑去宫里找两宫太后,刚好慈禧太后在看戏,恭亲王就去找慈安太后,两个人一嘀咕,慈安喊恭亲王颁旨,着丁抚严密拿捕,拿到后就地正法,丁宝桢接到军机处密谕,立即命令总兵王正起捉拿,将安德海抓获后,安德海还嚣张的很,铁面无情的丁宝桢哪管你那么多,直接命刽子手将他斩了。




慈禧听到小安子被杀的时候,一切都晚了!而丁宝桢最后能免于被慈禧报复,一是祖制压着慈禧,慈禧私自放安德海出宫,理亏的不仅有安德海,还有慈禧本人。二是彼时慈禧还没有一家独大,同治帝与慈安太后仍然是慈禧无法避开的人物。三是李莲英的功劳,安德海在的时候,李莲英虽然也得到慈禧的宠信,只是还比不上安德海,现在安德海死了,对李莲英来说心里快活的很,当慈禧接到安德海死讯时,盛怒之下气的大骂慈安与弈,是李莲英为他们二位开脱,连吹带捧把慈禧说的大为中意,化解了心中恨意的慈禧不但没报复丁宝桢,还在几年后升丁宝桢为四川总督,并且因为把四川治理得很好,慈禧太后还亲赐了一幅字:国之宝桢。这时候慈禧有李莲英,安德海是谁早就忘记了!





1886年,67岁的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所病逝,光绪帝动容而称“遽闻溘逝,悼惜殊深”。礼部尚书李端芬更是将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同推为中兴名臣!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


挚滗画畫紅尘


丁宝桢是晚清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官员,说他有名,最主要的事情是杀了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受到士林和民间赞誉。

丁宝桢

丁宝桢是贵州平远(今毕节)人,咸丰初年进士。丁宝桢一生经历并不复杂,中进士后入翰林院,后外放岳州和长沙知府,随即调往山东任职,逐渐升迁至巡抚。就是在山东巡抚任上,丁宝桢杀了擅自出宫的大太监安德海。

1869年夏,安德海突然出京,途径山东。按照清廷祖制,太监不能私自外出。丁宝桢抓住安德海这个把柄,将其在泰安秘密逮捕,押往济南;随即向慈安太后请旨,将安德海杀掉,并暴尸三日。

出乎人们的意料,慈禧对丁宝桢杀掉安德海并未报复。1876年,丁宝桢署理四川总督,随即实授。丁宝桢在川为官10年,官声尚可。

1886年,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享年66岁。他长期任职的山东父老要求将其葬于山东,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并在山东、四川和其家乡贵州建祠纪念。

我从一些资料上查到,丁宝桢安葬在今济南市历城华山南麓辛甸庄北一带,据说其墓地已毁于文革,如今荡然无存。


民国年间那些事


丁宝桢是晚清敢于挑战“极权势力”的名臣,直白的说就是“不管你的后台有多硬,只要违法乱纪我就动你”这是丁宝桢的为官之道。

当然,这里面也有他权谋和智慧,否则他的结局将……

亲们想想看,他把慈禧的贴身太监安德海杀了,有道是“打狗还要看主人,不看僧面看佛面”,丁宝桢不看慈禧的面子,慈禧能饶过他?

丁宝桢杀的安德海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慈禧面前的红人,别看只是一个太监,要知道安德海曾经为慈禧夺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提起这事要回到慈禧发动的“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当年咸丰帝死后,慈禧和“顾命八大臣”争权策划的一次政变。

当时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顾命八大臣等少部分人在承德避暑山庄避难,咸丰帝突然死在了避暑山庄,临死前安排“八大臣”辅佐他那只有6岁的儿子同治,同时要求“八大臣”制约慈禧太后的权利,不允许她参政议政。

我们都知道慈禧是有野心的女人,她岂能眼看大权旁落!怎么办?慈禧思来想去,只有联合此时在北京代政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里应外合搞掉顾命八大臣。”

但是谁去把消息告诉奕訢呢?稍有不慎会引起“顾命八大臣”的怀疑。

这个“通风报信”的人很重要,慈禧苦思冥想,觉得当时12岁的安德海是最佳人选,“八大臣”不会注意一个才来不久的小太监。”



慈禧把这事和安德海一说,安德海发誓“为了主子,刀山火海也要闯一闯”。慈禧和安德海定了一个苦肉计,以安德海违反宫廷制度把他打了一顿,并责令他马上滚回北京……

安德海回到北京把慈禧的计划原原本本讲给了奕訢,奕訢联手僧格林沁等大臣,待“八大臣”一回到北京就发动了政变,八大臣杀的杀,关押的关押,慈禧夺取了最高权利。

安德海自此成了慈禧贴身太监和红人,二人关系亲密无间。

安德海一朝得势,朝中大臣纷纷附言趋势,有慈禧太后做保护伞,安德海干政预政,收受巨额贿赂,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但所有人对他又无可奈何,谁叫人家是慈禧太后的红人呢?

“欲其灭亡必欲猖狂”,安德海竟违反祖制——太监不得出宫,以为慈禧采购制作龙袍丝绸为名,带着随从一路招摇过市,目的就是大肆收受沿途官员的贿赂。



沿途官员趋之若鹜,但是到了山东地界有人不买他的账,这个人就是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

丁宝桢马上把安德海一行人关押了起来,以“冒名顶替罪名”斩了安德海,其速度之快令人乍舌,安德海从被关押到处斩,先后不过5天。

丁宝桢为何如此对待安德海呢?

这有其不畏强权性格的一面,想当初他做山东布政使时,当时朝中大臣僧格林沁在山东剿捻匪,丁宝桢去拜访他,僧格林沁有个牛逼规定,就是三品以下的官见他不设座位,乖乖的一边站着说话。

丁宝桢官职不够,但他不想受辱,于是写了一行字交给了门人,让他交给僧帅,只见上面写着“丁某投书王爷,给予座位就觐见,不给座位就不见了”

僧格林沁当时很需要当地官员协助自己,同时也很佩服丁的硬骨头精神,最后设座远迎。

性格决定政治走向,丁宝桢是个嫉恶如仇的人,对安德海不法行为深恶痛绝,其实他也号准了朝廷官员们的脉搏,这就说到了他的权谋。



丁宝桢不可能不知晓杀安德海的后果,一个高官怎么能如此草率杀一个举足轻重的人呢?内情只有一个,那就是丁宝桢杀安德海经过了深思熟虑。

当时丁宝桢就上折子请示了东太后慈安,慈安和恭亲王为了打击慈禧的势力,才决定瞒着慈禧指示丁宝桢杀掉安德海,指示他要快、准、狠,防止慈禧干预,给慈禧一个措手不及。

据说杀掉安德海时,慈禧正在宫中看戏,当听到消息后一怔,但她很快明白是有人在背后支持丁宝桢这样做的,“人死亦,说什么也没用了。”慈禧太后长叹了一声自语道。

慈禧不愧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她知道安德海做的不对,始作俑者还不是自己一手促成的?安德海去采购皇家违禁品,不但不符合祖制,也没有相应的手续。慈禧这时只能打掉牙齿肚里吞。

丁宝桢也考虑到慈禧不会放过自己,慈禧曾说过“谁让我不痛快一时,我让他不痛快一世”。接下来丁宝桢做的一件事解除了自己后顾之忧。



这件事是这样的:丁宝桢杀掉安德海后,把安的衣服里里外外全扒掉,然后在城门外悬尸示众。这招不但解了自己后顾之忧,而且也把慈禧身上的悱闻洗得干干净净,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原来民间一直传说安德海和慈禧太后有奸情,有鼻子有眼的说安德海是个假太监,说他在宫外娶妻有家庭,慈禧太后看中的就是安德海是假太监……

丁宝桢杀掉安德海后一检查,发现安确实是太监,他悬尸示众就是破除这种传说,慈禧太后从心里很感激丁宝桢,还了慈禧太后一个清白,慈禧一高兴,特为他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

综上所述,丁宝桢虽然杀了慈禧的红人安德海,但他的结局很不错。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他工作过的山东、四川和祖籍贵州建祠祭祀。丁宝桢生前荣耀,死后荣光,这正是“好人一生平安”的完美诠释!


秉烛读春秋


丁宝祯和安德海,这两个人在晚清时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现在,很多人还能够想起来丁宝祯这个人,未必想得起安德海这个人。

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安德海这个人,如果从保一方平安或者治国安民这些角度看,他的确没啥建树,要是从搞政变来说,这人还是有些功劳的,只是这些功劳往往并不那么受人待见。

丁宝桢是晚清名臣,积极参加洋务运动,可以算是当时相当开明的朝廷重臣,这一段时间,清朝的确出现了少有的安定局面,也是在这个时候,中国近代企业的雏形出现。整个中华大地上,涌现出很多中国第一,而丁宝桢组织创办的四川机械局,就是当时四川第一个近代化的机械工厂。

他的名气,还不仅仅是这些方面,丁宝桢在地方上的建树,可以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典范,他先后在贵州,长沙,四川,山东当官,而在当地方官的时候,兴修水利,平定扰乱,安抚黎民百姓,发展现代工业,他的功劳,被很多老百姓铭记在心。

丁宝桢病死后,因为老百姓很怀念这个刚正又爱民的实干家。得到政府应允后,在贵州,四川,山东三地建立祠堂,纪念这个好官。

安德海在当时的名气,要比丁宝桢还大,但偏偏他和丁宝桢走了两个极端。安德海不是个干实事的人,也没啥治国理政的才能,只是一个很有眼力见,很会见风使舵,很会整人,很会谄媚的一个小人。

其实,他的人生,有一个很悲惨的开端,据说,安德海八岁就当了太监,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他的人生,一片灰暗。自幼在宫中长大,看惯了尔虞我诈。使得安德海学到了一种泥鳅的本领,滑不留手。

安德海人生的转折点是辛酉政变,当慈禧太后控制了整个朝局,安德海开始坚定不移的站在慈禧太后的阵营内,这是他人生辉煌的起点,同时,也是安德海悲剧性结局的伏笔。

他作为一个太监,没有太多的权力,却可以当个探子,传个流言闲话。这些小道消息,不需要太多的逻辑,甚至可以是漏洞百出。但这些都不重要,慈禧太后不需要这些消息的真实性,只需要有这些消息,这些小道消息是刀子,安德海也是一把刀子。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的位子还不够稳定,因此,安德海在斗倒八大臣以及奕欣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他也开始飞黄腾达,甚至创造了整个清朝历史上,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奇事,太监娶妻,可见安德海的红,超过了所有人。

红透半边天的安德海开始肆无忌惮的敛财。因为他的背景太过庞大,所以,官员们真的是敢怒不敢言。事情也巧,正好赶上同治的生日。安德海开始打着过生日的旗号,好好捞上一笔,但很不幸,他遇上了狠角色,丁宝桢。

丁宝桢是一个干实事的人,所以,很厌恶这种靠着溜须拍马上位的人。如果到平时,丁宝桢依然会忍气吞声,但天赐良机,安德海没有带朝廷的批文。于是,安德海死定了。

为什么这么说,原来,清朝祖制,太监不能随意出宫,即使是出宫,也得朝廷同意,而且必须四品以上。得意忘形的安德海偏偏这个时候,他一个都不占,他只是六品,而且还没有批文。

当机立断,丁宝桢把积攒已久的怒火,化作了一封秘奏,把安德海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一点不落的举报了一通,看到丁宝桢的秘奏,早都看安德海不顺眼的大臣,开始落井下石。于是,从安德海被抓,到丁宝桢得到圣旨,就地正法,只过了五天。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安德海可是慈禧太后手下的红人,太后的人,说杀就杀,他就不怕慈禧太后报复吗?

其实,很多人都高估了安德海,他的确是一个红人,但只是一个时间段立功的红人,而现在,慈禧太后地位完全稳固了,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何况,这个太监太不会做人,把朝臣基本都得罪了。本来就已经没有了太多利用价值,何不做一个顺水人情,把他的脑袋,当成安抚朝臣的工具,杀一个安德海而让人心安定,杀了也无妨?

安德海太过得意,却没有明白一件事,再怎么得宠,狗永远是狗,只有能用的上的时候,狗才敢狂吠,如果没有用了,还不夹着尾巴做狗,真要惹了祸,不被踢开才怪。


小小嬴政


丁宝桢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先后在湖南、山东、四川等地任职,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尤其是担任山东巡抚时,丁宝桢积极推动洋务事业,促进了山东近代化发展。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丁宝桢斩杀了慈禧亲信大太监安德海。

同治八年(1869年)夏天,安德海奉慈禧之命秘密南下江南。安德海途径山东之时,在同治皇帝的支持下,丁宝桢以违反祖制为由,将安德海斩杀弃市。安德海被诛,朝野轰动。李鸿章看邸钞得知此事,直呼:“稚璜成名矣。”曾国藩也称赞道:“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豪杰士也。”翁同龢则在日记里写下:“快哉!快哉!”

尽管自己的亲信被斩杀了,但是自己有错在先,而且丁宝桢获得了朝野支持。慈禧在此事上只能哑巴吃黄连了。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受到光绪帝的接见,被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署理四川总督一职。在总督任上,慈禧还辞了丁宝桢一幅字《国之宝桢》。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病逝于四川总督任上,追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老照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莲英应该要感谢丁宝桢。如果不是丁宝桢杀了安德海,李莲英恐怕也不会那么快出头,成为慈禧身边最具权势的太监。

在李莲英之前,安德海是慈禧最为信任的太监。作为慈禧身边的红人,安德海可谓是权势滔天。然而,相比于李莲英的低调,安德海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反而是仗着慈禧宠爱,肆意妄为,恃宠而骄,就连恭亲王奕訢这样的权贵也不放在眼里,更不说大张旗鼓娶老婆这样的小事。


当然,安德海如此的嚣张跋扈,少不了慈禧的纵容,还是以安德海娶妻为例说明一下。安德海看上了一个年仅19岁,长的如花似玉的徽班旦角九岁红,于是通过手段强娶九岁红,并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大宴宾客,引得民间议论纷纷。慈禧对此,非但没有责怪安德海,反而是赏赐安德海白银千两作为贺礼。

有了慈禧的纵容,安德海更是肆无忌惮,结果为葬送了自己的小命。

同治八年,安德海假借着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唯有,全然不顾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制度,带着一波人前呼后拥的开往江南,一路上作威作福,可哭了那些地方官。结果安德海走到山东时,碰到了自己的煞星山东巡抚丁宝桢,胡作非为的安德海被丁宝桢结果了性命。

当安德海在山东落入丁宝桢之手时,还妄图借着慈禧的名头逃的小命,却不曾想丁宝桢根本就不怕,反而将安德海种种不法行径上奏朝廷。安德海胡作非为在先,而且被丁宝桢当场抓获,慈禧也只能无可奈何,下旨处死了安德海。


按理来说,丁宝桢杀了慈禧的红人,慈禧理应报复才对。但事实上,晚清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像丁宝桢这样有能力之人,慈禧也是不得不用。再加上当时的重臣曾国藩等人对于丁宝桢诛杀安德海表示赞同,慈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也只能咽下这口气,继续重用丁宝桢。

丁宝桢在诛杀了安德海之后,继续在山东巡抚的位置上干了好几年,到了1876年,丁宝桢又被升任为四川总督,并病逝于四川总督的任上。


丁宝桢为官清廉,平时把自己的俸禄用来救济老百姓,以至于死后竟然债台高筑。山东百姓念其恩,将其灵柩迎回山东下葬。


小镇月明


山东巡抚丁宝桢杀了慈禧的宠信安德海,并没有遭到慈禧的嫉恨和打压。相反,安德海事件发生后,慈禧还特意笼络丁宝桢。光绪二年(1876年),慈禧任命丁宝桢为四川总督。

担任四川总督后,针对四川的统治乱局,丁宝桢从军事、吏治、经济等各方面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军事上,丁宝桢大力整顿四川军务,施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将川军中的老弱病残一律裁汰,并严明军纪,禁止士兵聚会于娱乐场所。除了蜀地军务,丁宝桢对边防也格外关注。在任职四川总督十年之间,他不断加强西南边防力量,并组织有关人才陆续绘制了印度全图、藏滇道路图等军事防务地图。

整治吏治上,丁宝桢先是整顿了四川夫马局,保证了四川境内驿站的良好运行。其次,丁宝桢还把以往川督常年积累下来的冤假错案翻出来,重新审判定刑。除此之外,丁宝桢还带头革除公款消费现象,杜绝贪污受贿,倡导廉洁办公。最厉害的是,丁宝桢还在四川推广补贴公开透明制度。针对干部老龄化现象,他提出选拔年轻人才充实公务员系统。丁宝桢的眼光仿佛穿透了历史的长河,怪不得能得到慈禧的另眼相看。


经济发展上,针对四川私盐泛滥、盐商垄断市场的乱象,丁宝桢改革盐政,成立相关盐政事务局,废除盐商专卖特权。在丁宝桢的改革努力之下,四川的盐业赋税逐年增长。其次,丁宝桢还对都江堰展开了有清一代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系统维修,保证了四川百姓的农业丰收。

丁宝桢在任职川督的十年之间,最大最出名的政绩便是创办四川机器局。早在光绪元年(1875年),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就创立了山东机器局。升任四川总督后,丁宝桢也不忘把创办机器局的技术力量带到四川,成功创办了四川机器局。开放先进的丁宝桢深刻认识到“民族自强”的重要性,在机器局运行期间,丁宝桢坚决不聘用洋人,注重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


四川机器局生产的新式武器,装备了江浙、滇桂的边防力量,并在之后的中法战争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四川机器局的创办,开了四川近代机器工业化的先河,并揭开了四川洋务运动的序幕。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病死在四川总督任上,享年66岁。鉴于丁宝桢在川督任上的突出表现,以及对清廷的衷心耿耿,慈禧追赠丁宝桢为太子太保,赐谥“文诚”。

丁宝桢虽然杀死了慈禧的宠信安德海,但在处理细节上还是照顾到了朝廷的面子。根据有关记载,丁宝桢特意将安德海暴尸于街市,供百姓观看。丁宝桢此举的目的在于消除朝野上下对安德海“秽乱宫廷”的疑虑。事后果然谣言立散,这让慈禧很受用,所以慈禧也就大人有大量不找丁宝桢麻烦了。


夏目历史君


这山东巡抚丁宝桢为何会如此出名?那是因为他杀了慈禧身边红人、宫中的大太监安德海。那他一个地方巡抚怎么有胆量敢杀安德海呢?

1866年,丁宝桢接任山东巡抚,而且安德海这个时候还在宫里忙着伺候慈禧太后呢。他们两人,一个是地方要员,一个是宫中的太监,本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两个人,却因为一件事而产生了交集。

安德海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慈禧太后的宠爱,成了慈禧身边的谋士、得力助手。也正是因为他仗着有慈禧的撑腰,做事喜欢张扬。

一个太监却要娶老婆,娶就娶吧!娶的竟然还是当时最有名的艺伎九岁红,不仅如此还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大摆酒宴,最重要的是慈禧太后还送来了贺礼捧场。这事和丁宝桢也没有什么关系,丁宝桢最不能接受的是太监干政,问题就出在安德海出宫采办这事上。

1869年,慈禧要给儿子同治帝办婚事,打算派人去江南采办大婚所需物品,安德海于是毛遂自荐,求慈禧让自己去办,顺便出宫玩玩。慈禧同意了,但祖制规定太监是不能随便出宫的。出去也不是不行,但你要低调一点,安德海却不,他觉得自己是奉旨南下采办,于是声势浩大的经过各地,唯恐别人不知道是谁,他不仅如此大张旗鼓,招摇过市,而且还一路收受贿赂,中饱私囊。

当山东巡抚丁宝桢得知安德海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时,就派人入京请示恭亲王奕,在得到密旨后,丁宝桢就派人到泰安将安德海抓捕。因为抓捕是在晚上进行的,当安德海听到了外面有动静时,知道大事不好,连忙跑到一口井里躲起来,但最终还是被抓住了。

在抓到安德海后,为了不给慈禧留任何时间,况且丁宝桢又有恭亲王在背后撑腰,于是就快刀斩乱麻,以太监私自出京,违反祖训,此人一定是冒牌的安德海为由将其杀死。

丁宝桢也深知,他杀了安德海必定会得罪慈禧,但丁宝桢也做了一件事让慈禧感激他的事。因为民间有传闻,说安德海并没有净身,不是真正的太监,而且还传言慈禧和安德海有私情还生了孩子。当丁宝桢杀了安德海后,将安德海的尸体暴露示众,以证明安德海是太监,同时为慈禧洗白。

这样一来,丁宝桢不仅为恭亲王奕出气,而且还帮助慈禧洗白,可谓是一石二鸟,脚踏两船,可见丁宝桢的智慧才智也不是吃素的,并非一介莽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