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部为何东归清朝?

无衣山鬼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一说土尔扈特部的源流以及它为何要西迁至俄罗斯境内。

土尔扈特部本是我国西北部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其他三部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其中和硕特部是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的后裔,而准噶尔和杜尔伯特部是元臣孛罕后裔,而本文所讲的土尔扈特部则是元臣翁罕后裔。

《皇朝藩部要略·卷九·厄鲁特要略一》:厄鲁特旧分四部,曰和硕特,姓博尔济吉特,为元太祖哈布图哈萨尔裔,曰准噶尔,曰杜尔伯特,姓绰罗斯,为元臣孛罕裔,曰土尔扈特,为元臣翁罕裔。


起初,土尔扈特部与其他三部都驻牧在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之南,后来厄鲁特部之一的准噶尔部日渐强大,谋求盟主的地位,等到巴图尔珲台吉(噶尔丹之父)上任后,准噶尔部实力又一次扩展,“据伊犁,兼胁旁部,与喀尔喀邻,势俱张甚”,在此时土尔扈特部显然也是准噶尔部吞并的目标之一,当时的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不甘心屈服于准噶尔部,遂决定率部落五万余账,二十万余人离开原驻牧地塔尔巴哈台,向西南迁徙,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伏尔加河下游驻牧。

《回疆通志·土尔扈特传》:准噶尔稍强,有巴图尔珲台吉者,游牧阿尔台,侮诸卫拉特,和鄂尔勒克恶之,挈族走俄罗斯,屯牧额济尔河,倚腾吉思巨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土尔扈特部远走伏尔加河,但是却依然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成为了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根本原因。

如在顺治十二年(1655),和鄂尔勒克的长子书库尔岱青派遣使者锡喇布鄂尔布向清朝“奉表贡”。顺治十四年(1657),土尔扈特部的罗卜藏诺颜和他的儿子多尔济,派遣使者沙克锡布特等人“贡驼马二百余,复携马千,乞市归化城”,清政府同意进行马匹贸易。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后,土尔扈特汗阿玉奇派诺颜和硕齐等随策妄阿拉布坦的使者一起“入贡庆捷”。

康熙五十一年(1712),在贡路被策妄阿拉布坦断绝的情况下,阿玉奇汗派使者萨木坦等假道俄罗斯,表贡方物,康熙皇帝派内阁侍读图里琛回访,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到达了土尔扈特部,受到了热情接待,在宴会中阿玉奇汗公开表示“我虽外夷,然冠服与中国同。俄罗斯乃嗜欲不同、言语不通之国也”,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待了土尔扈特汗敦罗布拉什的使者吹札布,吹札布不仅控诉了土尔扈特部饱受沙俄压榨之苦,而且还表示“俄罗斯因谓为其属,然附之,非降之也,非大皇帝有命,安肯自为人臣仆”。由此可见土尔扈特部虽然远离故土,但是始终有浓郁的故土之思,就是这故土之思也为东迁埋下了伏笔。





其次、在土尔扈特部迁入伏尔加河下游后,沙皇俄国也是在扩张期,土尔扈特部也成为了沙俄征服目标之一,沙俄自阿玉奇汗死后,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从政治、经济、宗教等步步加紧。等到阿玉奇的曾孙渥巴锡继任汗位后,沙俄的高压政策变本加厉,在沙俄与邻国瑞典、土耳其的争霸战争中,向土尔扈特部进行无休止的征兵,造成了土尔扈特部动荡不安,有灭族之忧,这也是他们重返故地的现实因素。

《圣武记·乾隆新疆后事记》:康熙中,俄罗斯之察罕汗曾征土尔扈特兵攻西费雅国,土尔扈特兵不习战,多受创。至是,叩肯汗攻图理雅国,复征之,土尔扈特兵屡衄,死伤万计,正当王师定伊犁之后。

《回疆通志·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以俄罗斯征调师旅不息,近且征其子入质,而俄罗斯又属别教,非黄教,故与合族台吉密谋,挈全部投中国兴黄教之地,以息焉。



而当时在清朝攻灭准噶尔汗国后,原准噶尔汗国的逃人舍楞(也属土尔扈特部,但是此部依附准部,准部灭亡后,逃亡至渥巴锡处,是为新土尔扈特)极言在准噶尔汗国灭亡后伊犁空虚,可以占据,我判断渥巴锡在沙俄的压迫和对降人带来的信息综合考量下,做出了东迁的决定。

在东迁过程中,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十六万部众,击败了沙俄追军,打破了哈萨克人的堵截,前后历时八个月,只剩下七万余人到达伊犁。

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的首领、部众进行妥善安置,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分土尔扈特部为新旧两部分,各设札萨克,旧土尔扈特部由渥巴锡统领,分十旗,归伊犁将军统辖;新土尔扈特由舍楞统领,分两旗,为定边左副将军统辖。对其部众,清政府也尽力接济,采取“口给衣食,人授以衣”的原则,发银二十万,购买大量的牲畜、棉布、茶叶、米麦、毡庐等生活用品,加以赈济。

所以,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故土之思,又有沙俄压迫等现实因素,总而言之土尔扈特部东归他们的英雄举动值得赞扬,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史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引用文献:《回疆通志》、《皇朝藩部要略》、《清史稿》、《清史列传》、《圣武记》


论史


土尔扈特属于中国蒙古族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17世纪30年代,因与蒙古族的另一支准噶尔部产生矛盾,遂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当时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水草肥美,土尔扈特人在这里安居乐业,并建立起了土尔扈特汗国。可为什么又要东归清朝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沙皇异族政府的残酷压迫促使其回归。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渥巴锡继承土尔扈特部汗位后,沙皇政府不断向伏尔加河流域移民。派遣常驻官员,策划把土尔扈特汗国变成俄国的一个新的行政区域。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又强令16岁以上的土尔扈特居男子尽行出征,阴谋借对外战争把土尔扈特部消灭。沙俄政府还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使土尔扈特畜牧业受到严重限制。同时,他们制造宗教矛盾和纠纷,对土尔扈特部众进行大规模的宗教迫害,妄图消灭藏传佛教,逼迫部族改信东正教。引起了土尔扈特人强烈的反抗。

二是心系祖国的赤子之情推动其回归。土尔扈特虽西迁异域,但始终怀念故土,思念祖国,从来没有忘记和祖国的联系。阿玉奇汗即位后向清朝政府“ 表贡不绝”,不仅常派遣使者回国,向清政府报告他们在伏尔加河的情况,贡献方物,而且也时刻关心祖国的政局。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派出图理琛使团,途经西伯利亚,两年后至伏尔加河下游,访察土尔扈特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土尔扈特敦罗布喇什汗遣使假道俄罗斯,历时三年,到达北京,向乾隆帝呈献贡品、方物、弓箭袋等。

英勇的土尔扈特部众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于1771年初的一天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程。大队人马踏着茫茫的冰雪,渡过了乌拉尔河。沙俄派兵追击,担任后卫的九千名土尔扈特勇士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渥巴锡率众继续东进,冲破重重阻挠,历时八个月,行程万余里,牺牲一半人,于同年夏进入祖国境内。

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后,乾隆帝立即命令妥善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游牧,发放了大批牲畜、米麦、布匹和毡庐。渥巴锡等被迎到承德,土尔扈特的各级头领都封了官爵,渥巴锡被封为卓哩克图汗(即英勇之王)。乾隆帝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刻成两块巨大的碑石,树立在承德避暑山庄北普陀宗乘之庙的两侧。

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这样评价:“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淮上秋阳


1.想弄清土尔扈特为什么东归先要搞清他们为什么西迁:因为他们被同族的准噶尔部逼迫,不得不出走……所以西域本来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的出走是不情愿的



2.后来清朝灭了土尔扈特部,按以往的套路,清朝来了没多久就会走——因为西域太远长久驻扎耗费太大

3.土尔扈特部的确产生了危机,因为俄国扩张到他们牧地了,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自在了,压榨自然是少不了……但是对土尔扈特上层有更大的危机,俄国在部落里扶持亲俄派,而且传播东正教打击喇嘛教,还想架空传统贵族,将部落打散重新编制……老贵族和宗教领袖自然不愿意


4.清朝被百年来和准噶尔部的战争搅得无比心烦,决定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于是将准噶尔部彻底灭族,而且打算不计代价的常驻新疆——这样才能防止新的游牧民族再次凭借北疆大草原崛起,防止类似准噶尔引发的无休止的战争

5.但是土尔扈特不可能知道清朝上层的决策,于是不计代价的上路返回祖居之地

6.沿途被哥萨克和哈萨克狙杀损失惨重,到了边境发现了更悲剧的事情……清兵没有走,而且不打算走了……哈萨克堵在了后面准备随时来个致命一击


7.权衡利弊,向清朝称臣,并且诉说思乡之情,清朝比较讨厌俄国人,而且前期杀戮太重,此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仁德,也就做了顺水人情,而且经年累月的战争新疆人口损失惨重,的确需要大量人口,特别是忠诚又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因为虽然是你祖居地,早被人占了,而且当时不让你进你又能奈何?所以多少是欠清朝一个人情的,只能忠心耿耿

所以一段佳话就诞生了


天地一沙鸥217886056


回答者;赵培文,北华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土尔扈特部族为蒙古人的一支,由于和准格尔部交恶,因此举族迁往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一带,而此地沙皇俄国当时并未染指。为何迁至此地后土尔扈特部族后来要再次离开?进入十七世纪后,沙皇俄国开始进入领土扩张时期,势力开始进入伏尔加河地区,而此地在当时属于蒙古族的控制,有意思的是除土尔扈特部族信奉藏传佛教外,其余部族基本都是信奉伊斯兰教,因此沙俄势力在进入此地区后,土尔扈特也有意或无意的帮助俄国人对付这些部族。

也正是在帮助沙俄对付那些部族的过程中,使沙俄认识到土尔扈特部族的骁勇善战,因此在之后,沙俄经常要求土尔扈特人出兵帮助其扩充领土,而也正是土尔扈特人的骁勇善战为其东归清朝埋下的伏笔。十七世纪后,沙俄开始与奥斯曼土耳其争霸,在此过程中不断征调土尔扈特部人参战,大批族人的无辜战死开始让土尔扈特人有了东归清朝的年头,而在此期间,沙俄开始强迫土尔扈特部族改变其藏传佛教信仰要求其信奉东正教,同时沙俄也开始向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一带大量移民,不断的移民必然会造成水草数量的减少,因此土尔扈特部的领地不断被沙俄缩小。信仰、战争、经济等一系列的因素,迫使土尔扈特人无法忍受沙俄的压迫。

最终于1771年土尔扈特人开始东归,三万多户族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开始返回故乡,在沙俄的层层阻击之下,三万多户只有一半的人到达了故乡。念念不忘必有回想,土尔扈特人的归乡之情也被大清朝皇帝看在眼里,部族从上到下收到了清朝的热情对待,为了纪念土尔扈特人远归的伟大壮举,乾隆帝特意用满文、汉文、蒙文、藏文撰写《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以此纪念土尔扈特人的伟大壮举。同时以渥巴锡所率部为旧土尔扈特部,以舍棱部为新土尔扈特部,并将土尔扈特部安置于新疆。

参考文献:

1.[清] 《清史稿》

2.[清] 《皇朝藩部要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我们现在扒开所谓“东归英雄”伪装,看看他们是什么货色?

蒙古统治伏尔加河流域后,像南宋被蒙古灭亡后汉人沦为奴隶一样,当地各民族也沦为蒙古奴隶。由于野蛮、凶残、血腥统治,蒙古统治者变成了当地各民族的公敌,在各民族联合反抗下,蒙古人逐步由统治者沦为被统治者,进而沦为清算和复仇对象,甚至有的蒙古人被作为奴隶卖到了北非和欧洲。就这样,蒙古人在当地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实在混不下去了,多次祈求中国收容他们。清政府考虑到以蒙制汉的需要,决定把部分无路可逃的蒙古人安置在了准格尔被灭后留下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这就是蒙古人自吹自擂的”东归英雄”。


仅史最酒21125


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分支,如果提到土尔扈特的名字,我想几乎所有爱好历史的朋友都会想到两个字——东归。他们的帽饰、着装等与传统的蒙古族有一定的区别,他们头戴独特的小圆帽,以捕猎为生,长期生活在我国西北边陲的戈壁中。



清中期1771年,土尔扈特人因不堪沙俄残暴统治,在其首领渥巴锡率领下举族东归,冲破沙俄层层追杀阻拦,重回故地伊犁,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族人伤亡人数超过一半。


由于土尔扈特人的安置问题直接关系到当时西北边陲地区的稳定,因而受到清政府高度重视。回归之后,当时的中国政府,也就是清王朝给予他们较为妥善的安置。清廷对土尔扈特的安置主要包括临时的经济上的赈济、安顿和长期建制(属于中华民族一部分)等。回归后在当时清中期的和平环境中,土尔扈特人凭着自己的顽强与勇敢,逐渐过上稳定的生活。从此,土尔扈特人便作为中国蒙古族的一部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来。


形而上谓之道


土尔扈特部族东归的历史比较复杂,壮举却影响深远。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不计后果,不畏艰险,不远万里冒死东归呢?

现在分析来看,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原因,

原来土尔扈特汗国与沙俄帝国是平等关系,后来逐渐演变成附属关系,沙皇对土尔扈特汗国强行移植沙俄的议会制,改组固尔扎,妄图架空汗王权力,另外还强行实施质子制度,洗脑汗王后代,控制汗王行动。

二,军事原因,

土尔扈特汗国本来是独立的,汗国也有自己的军队,但沙俄政府却对其强行征兵,派往欧洲尤其是土耳其战场长年征战。征战将士十之七八死于战场,使得土尔扈特部族的青壮年锐减。

三,宗教原因,

土尔扈特部族本来信奉的是藏传佛教,沙俄政府却强行让他们改信西方的东正教。引起广大民众强烈不满。

四,经济原因,

一方面强行增加土尔扈特部族牧民的税赋,另一方面唆使哥萨克骑兵不断进扰土尔扈特部族的草原牧场,强行开垦土地,挤压放牧空间。

另外沙皇还使用一些不齿手段,如安排密探,监控汗王和大臣言行,采取谋杀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