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美國滿世界賣F35, 就不怕F135發動機的技術外洩嗎?

c陳斌


我想問一句,大家在學生時代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這種無奈,就是對於一些難度很大的題目,是不是拿著參考答案也不會做?或者別說是看參考答案了,就算是老師已經給你講了一遍解題過程,你也不一定就能完全搞明白究竟怎麼做出來的,所以,道理其實就差不多,頂級航空發動機技術被稱為“人類工業皇冠上的鑽石”,這種對於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來說就是“天頂星技術”的玩意,不是誰都可以在這個領域分一杯羹的!


為什麼美國佬到處賣肥電也不擔心肥電上面裝的F135發動機技術會洩露呢?首先,我們要知道F135發動機可以說是目前最先進的軍用大推力渦噴,其最大推力接近20噸,推重比達到了11.46,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大推力軍用渦噴中唯一一個推重比超過10的發動機(F-22戰機上使用的F119發動機最大推力只有16噸,推重比不到10),在使用壽命方面,美國佬的發動機也是一枝獨秀;其次,目前世界上有能力並且已經可以製造大推力軍用渦噴的國家只有三個,那就是美、俄、中,而英國的羅羅(即勞斯萊斯),能力是有,不過人家目前主要精力放在了民用航發領域!

也就是說,除了這幾個國家之外,全世界所有剩下的國家那所謂的發動機技術也就是停留在PPT上這樣的水平,包括小日本、以色列、土雞這樣的國家在內也一樣,他們統統都屬於“有參考答案也不會做題”的那種,也就是說,哪怕是把F135發動機拆開來擺在他們面前,再加上一份詳細的設計圖紙,這些國家也沒有能力可以防止F135發動機,其實別說是他們了,就算是已經可以製造大推力軍用渦噴的我們和俄羅斯,結果也會差不多,就算拆的再詳細也同樣沒有仿製的能力。

其次,能造發動機的巨頭公司對自己的產品都有著嚴格的追蹤保護措施,舉個例子,目前在民用航發領域的扛把子,英國的羅羅,其賣出去的每一項發動機產品,都能不間斷的像羅羅的監測中心傳送相關數據,你如果想要非法拆解發動機,那麼羅羅絕對能在第一時間知道,所以,軍用航發就更不用說了,我就不信洛馬對自己的發動機會沒有相關的監測手段,再說了,需要跟美國買肥電的國家,都是沒有能力造先進戰機的,別說五代機了,三代機他們也造不出來(英國除外),飛機都不會造,為了發動機得罪美國有什麼好處?


哨兵ZH


還真不怕,之前的回答大體說了一下,F-35是有一個叫做健康管理系統的軟件模塊會將每架F-35的運行狀況直接上傳到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服務器上,在對戰機故障預警之餘也對戰機的不安全行為進行審計。

上個回答說了健康管理系統,那麼在這個回答裡面W君就重點說說發動機技術吧。

F-35所使用的發動機是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生產的F135發動機。對應到不同型號的F-35戰機分別為100、400和600型。

在F-35B上這臺發動機通過離合器接駁了一個升力渦輪風扇。整體的發動機核心沒有變化。

從工廠現場施工照片中看即便是安裝在非垂直起降的F-35型號上面的F135發動機也是保留了旁路歧管的,只不過用圓形的蓋子進行了簡單封閉。從這一點看F135發動機的通用性是相當強悍的。

發動機最主要的技術有兩點第一是輕量化,第二就是燃燒效率。

先說輕量化,用於F-35A戰鬥機上的F135-PW-100發動機僅僅重1.71噸,就可以提供191.35千牛的推動力。推重比達到了11.46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據。相對於當年用在F-14、F-15、F-16上面的F-110發動機(最大推力142千牛、1.84噸、推重比7.9)來說就是一個質的飛躍了。飛機發動機的輕量化在於減小結構重量用更薄更輕的材料,但問題來了在高溫高壓下工作的發動機葉片和噴管能不能承受住發動機的上千度高溫和巨大的壓力就是一個挑戰。而且在常溫狀態下的葉片和噴管加熱到高溫狀態下熱膨脹和離心力的造成的變形是一個沒有發動機製造經驗的企業所不能掌握的數據。眾泰皮尺部不能在高溫高速下進行測量的。

因此即便是將發動機拆成靜態的零件也無法進行準確的複製。

第二點燃燒效率,剛剛提到了F135-PW發動機可以達到191千牛的推力,但是這臺發動機並不費油,可以做到250克·千牛/秒的油耗,也就是說在最大推力的工作狀況下每秒才會消耗47.75千克的燃料。以F-35A戰鬥機8.3噸的載油量來說,可以維持3分多鐘的最大推力。對比F-14的F110發動機來說,在F-14開到最大加力推力的時候僅僅35秒就會耗光所有7.3噸的機內燃料。

發動機的油耗控制和發動機結構相關,但更多的在於軟件控制,F135發動機配套的控油軟件也是極其強悍的。但軍用軟件的破解難度不像我們破解一個軟件加密的序列號那麼簡單,也是像重新編寫一樣困難的存在。


因此即便是拿到了F135發動機對於普通的國家來說如果複製還不如重新制作一款發動機來得實在。至於性能能不能達到F135那麼彪悍就全靠禪意了。


軍武數據庫


說不怕的都是扯淡,也不看看F35都賣給誰了,不是親密盟友是買不到的,給錢也買不到,F22這種老款都買不到。

這種高科技產品洩密有兩種應用可能,

一、被拆解,然後仿製,有人可能說了這種產品,給你你也看不懂,呵呵,可能不一定吃透,但是可以借鑑利用吧,就像隱身圖層,機身構造,等等這麼大的傢伙總有能被利用到科技吧。

二、產品性能被反覆測試,任何武器都是有缺點的,F35,F22,一旦被反覆測試,發現他們的弱點和缺點還是很容易的。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有一款隱身戰略轟炸機只部署在美國本土,就是為了保持其神秘,減少外界探測他的弱點。這也就不難理解隱身戰機為啥訓練時攜帶放大器,增大雷達反射面積。


嫑烎383


F-35,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計並生產的一款單座單發戰鬥機/聯合攻擊機。其有三種衍生型號,基礎的F-35A、短距/垂直起降的F-35B以及艦載型F-35C。 美國是現在唯一一個同時有兩款五代機服役的國家。至於為什麼美國選擇大批量出口F-35且不擔心被竊取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F-35並非美國一個國家的項目。美國的“聯合攻擊戰鬥機”計劃除了美國之外,還有英國、意大利、荷蘭、加拿大、挪威、丹麥、澳大利亞和土耳其的投資。而且,參與國也負責了一部分的研發工作,這就意味著,對夥伴國保密的難度非常大。美國不自研的原因在於F-35的研發成本十分高昂,且歐洲盟友確實有這方面的需求(英國的“海鷂”需要更換為更先進的平臺,其他盟國的F-16也需要更新)。此外,盟友的使用可以為F-35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有利於進一步降低成本。所以,在其他國家深度參與研發的情況下(即使不參與研發,大量裝備也是需要獲知一些數據的),美國不得不出口,且很難做到百分之百技術保密。 第二,美國並沒有“滿世界”賣F-35。從目前獲知的數據看,F-35的最大用戶依然是美國海空軍及海軍陸戰隊,總訂單量接近2000架。與龐大的國內需求相比,出口的數量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此外,縱觀F-35的國際客戶,基本都是美國的鐵桿盟友,不是美國盟友的國家基本不可能獲得F-35,連與美國關係頗為緊密的沙特求購都遭到了美國的拒絕,可見,美國在買賣軍火上還是非常謹慎的。 第三,F-35的國際客戶基本沒有自研戰鬥機的能力。選擇與別國共同研發武器的國家,基本上自己的工業和研發體系就存在著問題。而參與研製F-35的幾個國家,均不具備自研戰鬥機的能力(日本不久前放棄了他們心心念唸的“心神”項目轉而專注於購買F-35。至於伊朗的F-313,恐怕業界沒幾個人把他當作五代機)。也就是說,即使他們“偷”到了美國的發動機技術,也沒有很大的實際作用。除了中俄,世界上沒有其他的美國需要擔心的國家,在體量上如此,在五代機上亦如此。而美國是絕對不會向中俄出口F-35的,所以美國並不需要擔心。 第四,F-35的發動機技術並不好“偷”。F-35所採用的發動機是普惠公司研製的F119-PW-100發動機,F119-PW-100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型推重比超過10的航空動力系統。這樣一款發動機想要仿製,對國家的工業能力要求非常之高,一般國家根本無法仿製。 綜上所述,美國基本無需擔心F-35的技術外洩問題,反而因為F-35的大量裝備得以大規模生產(據估計,現在的年產量達到200架),進而進一步降低成本。




陳定定教授


我來回答,簡而概之,世界科技發展至現在階段,已經不存在什麼“武林秘籍”的啦,任何一個成熟的先進工業品,都代表了一個國家基礎工業的實力,包括了材料、工藝,設計、加工技術、光電技術、控制、計算機科學、更包括具備足夠實力的研發資源、管理能力、實驗規模、人才儲備能力,還有強大的生產能力,看看F35的產能吧!恐怕其餘幾個所謂同代機基本上是望塵莫及的……最後,更關鍵的是,還要有足夠的“錢”,這些綜合素質,至少二十年內,是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挑戰美國的,除非它自己崩潰……所以,所謂的抄襲或是山寨的機會不大的,就算抄襲出來,也不太可能去進行量產的,所以,沒人會去做這類無謂的事情,該做的就是應該根據自己的工業實力,開發適合自己的產品吧!


白山和黑水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F35作為一個寬域作戰平臺,參與的國家多(英國、意大利、荷蘭、加拿大、挪威、丹麥、澳大利亞和土耳其等國家有投資),投付使用型號多(3個子型號)。

不是不怕洩露,而是有嚴格的保密協議以及保密措施。

洩密者/組織的洩密成本太大!——將本國的安全置於挑戰者的打擊下。

技術難度是一個問題,但不是沒有突破性的可能!

開發技術:燃燒理論,燃燒控制及其實現(戰機戰術功能及其控制)是重點!有樣機的情況下,極易突破!

製造技術:零件材料技術,零件製造,裝配技術,質量控制技術。目前制約的核心是零件材料,關鍵在批量使用,隨著使用量的增加突破性解決方案是有的。過去我們國家軍工落後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用量小。

隨著不懼怕掉機,勇敢探索(成裝前多版本改進測試),增加開發費用,材料的難題一個一個在突破。開發——試製——試用——改進——試裝——改進——成裝的模式極大的提高了軍工開發,製造,使用水平。

火控系統技術:戰機最終目標實現各種火控平臺對接實現戰術意圖。因此火控系統技術也是一項核心技術。只有不斷的應用才會提高。

。。。。,。。。。

總之,沒有不怕洩密的武器裝備,而是找不到洩密者/洩密組織。


凱騰聚知


美國根本一點都不擔心發動機技術外洩露,發動機技術其實並不是什麼秘密,但是你單知道發動機技術你也造不出同樣的發動機出來。

因為航空發動機得兩個關鍵,一個是工藝,一個材料。

工藝這個東西依賴機床,高端的精密雕刻機床,你有嗎?現在人家的航空發動機都是一體化,模塊化設計,不但降輕了重量,還提高了發動機的工作效率,你沒有先進的機床,是重不出來的。

材料就更不用說,單單耐高溫這塊,美國最先進,俄羅斯雖然也能造出大推力的發動機,但是壽命可能不到美國的一半的,比如說俄羅斯的AL31總壽命為1500小時,而美國的同類的發動機總壽命是4000小時,而俄羅斯現在最高端的航空發動機最高的壽命也就2000個小時。其實不是我都不好意思說,我們自己造的比俄羅斯更差。

高端先進的機床人家是不會賣給你的,我們的芯片也面臨著這個問題。而材料就更不用說,即使拿一塊樣板給你,你也製造不出來,因為高端材料是經過無數次實驗積累下來,不是靠腦子想出來,這些東西是無法山寨,必須腳踏實地的做實驗,上千次,上萬次,上億次,這個需要時間,也需要無數的金錢的。

西方科技的優勢並不是他們腦子有多神奇,而是一次次的做實驗,總結和分析實驗結果。

設計航空發動機難不難?其實一點都不難,只不過你要根據自己現有的材料要設計高性能的發動機,就非常的難。

因為你只有一塊木頭的話,你無法做到讓這塊木頭在一萬度的高溫下不燃燒。


一號風手


我就說一句話,我想小學5年級以上的人絕大多數都能抄寫下來,但是,看懂的有幾個?



反派死於話多21


把發動機送給你任由你拆繪模仿,你也造不出來!發動機設計不是什麼難問題,原理連航空大學學生都倒背如流,能夠減重增效省油的方法就那麼幾種,同樣航空發動機從業人員都能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就是把135發動機放你面前,你會發現要麼是你加工不了,沒有加工的母機,要麼就是加工設計工序你搞不清楚,或者是知道怎麼加工製造組裝,卻搞不清為什麼要這樣做,只有照貓畫虎,好吧,最關鍵的問題來了,材料你沒有,雖然你有發動機可以拆解可以化驗可以分析,可你不知道冶煉加工工藝,不知道精確的配比,你不知道耐高溫高速的潤滑油添加劑是什麼。你可以仿製外形,但絕對造不出能用的。咱們1992年得到蘇27,然後就有了我們的渦扇10,就這樣我們仿製一款上世紀70年代的發動機也用了20多年。135發動機可是最新的,別看性能提升不多,但花的錢可是打著滾的漲,技術難度呈幾何係數的長,把這款發動機擺在我們面前,說個樂觀點的話也得20多年,畢竟我們材料科學可是連俄羅斯都比不過。基礎投入不足,這改革開放我們在房地產等第三產業投入巨大,而在金屬材料科學投入卻是杯水車薪,這是我們的痛點難點,因為研發高投入低產出耗時長,大家都耐不住寂寞,什麼來錢快就來什麼,共享經濟沒什麼技術含量,卻能撬動千億的市場。這應該由政府引導,什麼時候資本能追逐技術,才是春天來臨。


浪漫的祿來福來


他們甚至可以把全套圖紙給你,但你就是做不出來,同樣的東西外形可以做到一模一樣,但差別在工藝上。簡單的說,它的頁片材料配比可以通過光譜儀分析出來,但是怎麼做出來是最大的問題,在多少溫度加入釩,降溫多少度加入鈮,保溫多久加入錸,鈦,鎳,等等,你不知道,這就是製造工藝。外形一模一樣的發動機葉片美國的耐溫3400度,我們做出來2700度就化了。(以上數據純屬娛樂)除此之外,葉片中空是怎麼弄出來的,美國可以快速做出中空的葉片,我們以前的做法是在兩個半片葉片中間加入沙子,熔鍊成一片整體的葉片,中間的沙子會熔成玻璃,然後用氫氟酸(好像是氰氟酸)一點一點的把玻璃溶解掉,這也是製造工藝。

航空發動機,不是那麼好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