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粵語的人也是漢人,為什麼粵語和普通話相差那麼遠?

用戶3265220823148


的確差別好大,連最簡單的日常用語都不同!我舉幾個例子,希望可以幫你對粵語瞭解多些。

1 行路(走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李白《行路難》

2 食飯(吃飯)

子曰:色食性也。

3朝早(早上)

子曰:朝聞道,夕可死。

同理,一朝一夕,朝朝暮暮等詞語就不多舉了

3 朝食/食朝(吃早飯)

《詩·陳風·株林》:“乘我乘駒,朝食於 株 。”

《從軍行》:“朝食不免冑,夕息常負戈。”

《縣齋有懷》:“朝食不盈腸,冬衣才掩骼。”

4 晚食/食晚(吃晚餐)

《述僧中食論》:“故推此晚食,並置中前,自中之後,清虛無事。”

《戰國策·齊策四》:“ 斶 ( 顏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

《寄吳氏女子》“膏粱以晚食,安步而車軿。”

5 飲酒(喝酒)

《國語·晉語一》:“[史蘇]飲酒出。”

《順宗實錄五》:“天下吏人……無禁婚嫁、祠祀、飲酒、食肉。”

《東周列國志》:“王遷回宮,無計可施,惟飲酒取樂而已。”

6 斟酒(倒酒)

《悲歌行》主人有酒且莫斟,聽我一曲悲來吟。

7酒樽(酒瓶)

《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念奴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8 飲水(喝水)

《禮記·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孫希旦 集解:“飲有漿醴之屬,今但飲水而已,飲之貧也。”

《復志賦》:“固餘異於牛馬兮,寧止乎飲水而求芻?”

《西清筆記·紀名跡》:“其詩有‘人到心閒飲水甜’之句,餘甚愛之。”

《晉書·良吏傳·鄧攸》:“攸 載米之郡,俸祿無所受,唯飲 吳 水而已。”

《贈裴南部》:“塵滿 萊蕪 甑,堂橫 單父 琴。人皆知飲水,公輩不偷金。”

9走(跑),走佬(跑路)

《韓非子·五蠹》夸父與日逐走。

10 幾多(多少)

《代贈》詩之二:“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

《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警世通言·範鰍兒雙鏡重圓》:“兵火之際,東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幾多骨肉!”

11今朝(今天早上/代指今日)

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

12 話(講)例:你大佬話(你大哥說)

蘇軾: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13 望(看)

李白:舉頭望明月。

14 睇(看)

既含睇兮又宜笑。――《楚辭·山鬼》

15 游水(游泳)

《管子·輕重甲》:“齊民之遊水,不避吳越。”

《蘭香神女廟》:“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鬻搿!

16 蒞(來)例:幾時得閒蒞我屋企耍?(什麼時候有空來我家玩?)

《老子》吾子將蒞之。

17 落(下)

李白:疑是銀河落九天。

18借問(請問)例:阿叔,借問聲XX路點去?(叔叔,請問一下XX路怎麼走?)

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

19 得閑(有空)

韓愈 :“得閒無所作,貴欲辭視聽。”

黃庭堅:都城誰是得閒人?

20 後生仔(年輕人)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1 陰鷙(陰險奸詐),今粵人常誤寫為“陰質”

《資治通鑑·漢宣帝神爵四年》:“ 嚴延年 為治陰鷙酷烈。”

《明史·許譽卿傳》:“吏部尚書 王永光 素附璫,讎東林,尤陰鷙。”

22 卒之(終於/最後)例:卒之得徂(咗)(終於成功了。)

《垓下之戰》“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3 打邊爐/打甂爐(吃火鍋)

《廣東通志》:“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

24 謦欬(聊天),食粵人常寫作“傾偈”

《莊子.徐無鬼》“昆弟親戚之謦欬。”

25 抵(值)抵唔抵(值不值)

26 狗竇(狗窩)

《十五從軍徵》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27 詐死(裝死)

《澠水燕談錄·奇節》:“有以媾禍中傷大臣者,指先生之起事曰:‘ 石某 詐死,北走 胡 矣。’請斵棺以驗。”

28 諗 (想),等我諗諗(讓我想想)

《詩經·小雅》:“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29 畀(給)

《詩經·鄘風》:“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30 攰(累)

《三國志》:“弊攰之民,儻有水旱,百萬之眾,不為國用。”

34 多謝(謝謝)

《漢書.趙廣漢傳》:為我多謝問趙君。

《柳枝》:多謝長條似相識,強垂煙穗拂人頭。

35 渠(第三人稱他,今粵人俗寫作佢)

《三國志·吳書·趙達傳》: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

《全唐詩·寒山·詩三百三首》: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

36 慳(節儉/節約),慳錢(省錢)

《宋書·王玄謨傳》:“劉秀之儉吝,呼為老慳。”

 《閒居》詩:“耽書真是癖,惜酒近成慳。”

37 靚(美麗)例:靚女/靚仔 /靚妝。

《宴山亭》:新樣靚妝,羞殺蕊珠宮女。

《上林賦》:靚妝刻蝕。

《後漢書》: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

38 趁墟(趕集)

《南部新書》:“ 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謂之趂虛。”

《豫章南浦亭泊舟》詩之二:“趁墟猶市井,收潦再耕桑。”

39 當差(當警察)

《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也曾有內諸司當差的來說他……只是高來不成,低來不就。

40 差人(古指差役,即警察)

《醒世恆言》第二十九卷‧盧太學詩酒傲公侯,“知縣見了,轉覺沒趣,無處出氣,遷怒到差人身上”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睡到次日天明,來到店中看看,打發差人李彪出去探訪,仍留王惠在店。

41 頭先(起先/早先/剛才)

《水滸傳》第二八回:“看看天色晚來,只見頭先那個人,又頂一個盒子入來。”

《金瓶梅詞話》第五十回:“頭先,爹在屋裡來,向床背閣抽梯內翻了一回去了。”

42 下晝(下午)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下晝時節,是有一個 湖州 姓 呂 的客人叫我的船過渡。”

43 狼戾(指霸道不講道理),詞例:戾橫折曲(歪曲事實)”、“冤戾(冤枉)”

《幽州胡馬客歌》:天驕五單于,狼戾好凶殘。

44 劖(刺),音近“吉”。

《送崔侍御之嶺南二十韻》:逸翮憐鴻翥,離心覺刃劖。

45 葳蕤 (風光),今粵人常誤寫作“威水”。

《孔雀東南飛》: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

46 爭(差/欠缺)你無爭我錢(你沒有欠我錢)

《自遣詩》: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

47 度(量/衡量)例:度下身高(量一下身高)

《左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8 糴。糴米(買米),走糴(意為奔波走動)

《孟子》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49 鹹(全部)鹹家(全家),“鹹家鏟”意思就是“全家都被剷除。

《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獻歲視元朔,萬方鹹在庭。

《幸武功慶善宮》:梯山鹹入款,駕海亦來思。

50 返歸(返回)粵語常比喻回家。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恐伊返歸正真心,總遣修行不退轉。”

得閒再舉多尐例子畀你等睇睇至好


沒有煙總有花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回顧一下歷史,瞭解一下最早的“漢人”或者說“漢族”是哪些人?他們講的是什麼話?

漢族是我們中華民族絕大多數人共同認同的主體民族身份。在漢族這個稱謂出現之前,大家也認同來源於古代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自認是炎黃子孫。從歷史朝代來追溯,在秦始皇統一之前,我國最早的朝代有夏商周秦。夏商周朝大致統治範圍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北京、天津、內蒙、遼寧等一帶。

周朝人為了與四周不同文化發展部落和族群區別,自認為“華夏”,認同夏統。除了周朝統治範圍,周人對自己的認定,後代人不熱衷於對周族這個概念的認同。之前的商朝人也是如此,商族人這個稱謂也沒有得到後人的更多認同。大概是這兩朝滅亡時統治者宗族名聲都已比較差,發動改朝換代的後朝核心集團的文化清算做得比較徹底,後人寧願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和華夏子孫,但除了那些特別地域的人,一般大多數主體人群不大會認同自己是商族人或周族人。

商朝定都於亳即今天的河南商丘及殷即今買的河南安陽。周朝定都鎬京即今天的陝西西安西和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如果說商朝和周朝有民族身份認同,那麼,他們的語言交流的較標準口音,顯然是商朝和周朝的都城和統治中心地帶的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北京、天津等地的語音為正規的正式口音。

漢族和漢人的稱呼來源於漢朝之漢。我們國人很多人會認同自己是漢族人。西漢定都於長安即今天西安。東漢定都於河南洛陽。漢朝最純正的交流語言,應該就是當時陝西和河西一帶的語音。

廣東的漢人,顯然最早的一批是秦始皇派出的50萬軍隊統一廣東、廣西之後留下的來自中原人,他們的交流語言,顯然是中原人當時的發音。秦始皇派出的攻打嶺南的副將趙佗,後來趁秦末大亂派人關閉關隘斷絕與嶺北來往,自守稱王,並建立南越國。趙佗就是河北正定人。他的語言肯定是中原口音。當然,這幾十萬的中原人,與後來的漢朝的通用口音肯定相差不大,但此後,這部分漢族人肯定也與原住居漸漸融合,口音肯定也受到當地原住民語言的影響。


我們現在今天的普通話,是以北京音為基礎的發音。北京一帶,在晉朝後,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此後中原數個朝代200年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北京一帶口音肯定遠離陝西、河南的口音。

在元朝和清朝,北京口音又分別受到蒙古人和滿族人的影響,連漢語中原來的仄聲都消失。

廣東的粵語,肯定保留著一些當初中原口音的印記,北京話,也融入很多我國漢族之外其他民族的數百年多個歷史時期的語言的影響。

因此,粵語與北京話,相差就有點大。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首先,你要搞清楚什麼叫普通話。普通話英文叫做Mandarin,直譯過來就是滿洲大人說的話。講通古斯語言的滿人得了天下,也嘗試說當時的漢語(肯定不是現在的普通話發音)但是通古斯語言背景學另一種漢語官話(極有可能是南京一帶官話)就成了現在普通話的發音。主要流行於北京及直隸一帶。而真正老北京的方言跟普通話差別是很大的。西方傳教士肯定很早發現這類問題,既然定義為滿大人,說明當時他們碰到的其他中國人不是這麼說話的。

普通話分四聲半,而粵語則是六聲,閩南話有八音。粵語及閩南話有促音、入聲這些分類,但是普通話基本上沒有,其實我也搞不懂促音是什麼東西,不過比如我們看周潤發的粵語拼音寫法就是Chow Win Fat,Chow和Win好理解不過就是Zhou和Run在粵語發音中的變聲罷了,但是Fat多了一個t,估計就是促音吧?而我雖然不是老廣,但理解這個t應該可以承上啟下,如果下一個音是元音可以用t去帶這個元音對吧?請真正的粵語人士解釋一下。

廣東廣西一帶原住民叫百越,後來被秦始皇打到更遠的地方就是中南半島,海南原住民黎族估計也是分支,黎族的話廣東人也不一定聽得懂。臺灣高山族也如此,但是一個馬來西亞人或者印尼人就能基本上用本民族語言跟高山族同胞交流。這個事兒我印象中看原來動力火車的綜藝節目有講過。所以廣東話應該是古時候中原漢族口音,比如來自秦漢時期的關中地區,而閩南話正式名字叫河洛話,那就是宋代從河南一帶傳到福建臺灣的,而客家話更接近隋唐時期中原的發音。而為什麼現在中原一帶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方言是現在這個味呢?我在想肯定是民族融合的結果。我們歷史書都是說唐宋元明清,其實對於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來說他們的歷史則是唐遼金元明清。這麼多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鮮卑人、氐族、羌族、羯族等跟北方漢人通婚交流,就形成今天這個樣子了。北方估計也就是天津話來自南方的鳳陽地區,畢竟天津衛就是朱元璋老家帶過去拱衛京師的地方。

差別大也好理解,中國的面積是兩倍於歐洲(除掉俄羅斯歐洲部分)那麼看看只有半個中國大小的歐洲有多少國家多少語言?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這些就如廣東話海南話廣西話雖然有區別,相互間不需要翻譯還是能溝通的,但是西班牙和挪威,大概距離就是廣東到東北,如果不通過翻譯肯定是不能溝通的。要知道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統一的是文字,並沒有統一口音啊!說明什麼?說明秦始皇之前中國各地還有不同的文字。那假如秦始皇沒有統一文字的話,那麼各地的方言還配有各自的文字,那不是語言是什麼?

一般一個語言的使用半徑也就幾百公里吧(國家官方語言除外),東南亞一個島上都有好多語言,而除了民族融合和征服兩種路徑以外,統一語言真的很難的,中國各種方言相比較,假設我自己什麼語音都沒聽過,完全是外星人來聽,那我個人覺得河南話山東話好聽,沒有很多難發的音,莆田話好多吸氣乾咳的聲音我最難接受,我的家鄉話四川重慶的方言太低沉平聲了,缺少穿透力,如果自己說話從顱腔傳到耳朵是很難聽清楚於是不得不加大聲音,這也是為什麼西南地區聲音偏大,因為自己說話很難聽清楚音頻,而吳儂軟語則是調子比較豐富,不需要很大聲自己就能聽到因此可以小聲說話。


邱大福MichaelQ


這個問題問的不夠清楚,粵是指廣東,廣東指粵,粵語有幾種,一、廣東客家話,二、潮汕學老話,三、湛江話,四、石岐話,五、軍話,六、豬三角白話。等。

你問的普通話和廣東話的客家話,肯定普通話和廣東客家話是沒得比的,客家話歷來就有的,在中國已用幾千年的歷史了。普通話叫客家話應該要叫爺爺。但是白話叫客家話要叫祖宗話,因為白話是客家話的分支,在廣東客家語言地河源市龍川縣就有趙佗時區的事蹟可查的,所以廣東客家話在廣東都二千多年了。還有廣東韶關南雄港客家語言地,在這個地方年年都有白話豬回來拜祖,有香港的,有湛江的,有廣州的,有佛山的,等等,所以廣東客家話確實沒有其它語言可以代替的,在廣東人的口號就是客第一,第一客,客天下,天下客。這些所有廣東人都知道的,不知道的一定是豬來的。

普通話在全國是可以用,但在廣東人的老人家是聽不懂的,廣東老人家只能聽廣東客家話的,聽不出的一定不是人。在廣東人使用客家話達到了百份之九十,這個是廣東人都明白,清楚的。除了狗、豬、雞、鴨、鵝不會講,其他人是少不了的。

涯最愛的就係客家話。


皇帝保佑吳氏


為何粵語和普通話相差那麼遠?其實在中國各地的語言也相差很大,就是你到浙江溫州一帶,相隔一座山就彼此聽不懂對方的話了。怎麼會造成這樣情況呢?在古代由於南方等地都是山區,交通不方便,一般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根本沒有辦法聯繫。所以,形成了各地區的文化和語言的不同。

粵語與普通話相差那麼大,但是粵語與越南北方有許多語言能夠相通,並且廣東、廣西有許多語言與越南北部能夠攀談。廣東說粵語的有6700萬人口,廣西說粵語的有2500萬人口,他們與越南的京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古代的“越”和“粵”是通假字,在先秦的古籍中,對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統稱為“越”。譬如: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長江中下游、江淮之間)等。公元前214年,秦軍50萬南征百越,這些地區包括今天廣東大部,廣西一部分,粵北地區包括今天的湖南,50萬大軍都留在當地。秦滅趙陀在象郡稱王,建立了南越國,但是這批人的人數太少,他們中原的語言與當地人已經融合,成為南亞語系孟-高棉語系一種,“粵語”。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現在我們挖掘出土有6000多個甲骨文文字,但是隻有2000個字能夠識別,不到三分之一,原因是甲骨文是用來“祭祀和占卜”的,文字主要是由祭司來掌握,說明當時的人還是相當原始的。西周的文字主要是金文,也稱為“鐘鼎文”,主要是來講禮制,就是周朝的重禮。到了春秋,“百家爭鳴”時代,各諸侯國才有自己的文字。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也統一了文字。李斯將秦國的大篆改編成小篆,成為當時官方公文傳遞的文字。中國文字的形成是在漢代,真正的中國文字就是現代的“漢字”。所以說,過去都是非常原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不識字的,他(她)的語言是從母親那裡傳授下來的,所以各地區語言是不同的。

最早提出“黃帝”是華夏共祖的,是戰國時期的儒生鄒衍。西漢初年,司馬遷的啟蒙老師是孔子的後代孔安國,司馬遷年輕時又去聽了大儒董仲舒講課,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梳理成上古帝王們的血緣關係,讓秦國留下的七國庶民和各地區自己認同始祖都同出自一源,這一源頭就是炎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如果你現在到各地的博物館去參觀,就能知道我們根本不存在什麼“炎黃子孫”了。比如你去安徽博物館去參觀,就能看到5000年前的兩淮流域的文化。再到其他地區去參觀,就能看到5000年前的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卯遺址;再加上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四川三星堆文化,等等,都不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由於,儒家在中國持續了二千多年,儒家的神話“炎黃子孫”被當作中國的真正歷史,廣東的粵語變成了中原的“雅語”,那就不作為奇了。(如果你不信我的話,最好在節假日到全國各地的大博物館去參觀一下,就知道我的話是否正確!)


張律明


中國語言從北到南的變化使許多人出現雜亂的思緒,為什麼語言越往南越聽不懂,而越往北越能夠聽懂,也有些人認為粵語和客家話是真正的漢語,北方語言是胡語的演變,而爭論不休。但是由於許多人思維方式的狹窄性,和侷限性,或大腦思維的能力,無法大範圍的全局的地域的和歷史的去概括祖國語言的涵蓋,而出現的這樣那樣的爭論,或不解。

我們走出國門,聽到了完全不同民族的語言,和語言的表達方式,才發現和中華民族語言和別的民族完全不同。當然,日本,朝鮮半島,越南,中南半島,除外,他們的語言方式和中華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中國的東北到廣東,從上海到雲南,語言方式和運用的詞彙基本一樣,都是漢語,而不是少數民族的語言,比如滿族語言,或蒙古族語言。

這兩個民族其實受漢族語言影響最大,而由於人數少,而又獨居草原漠北,互相傳遞信息而產生了和漢族有著區別,而區別不大的語言方式。當這兩個民族入主中原地區之後,漢化的美麗雲彩涵蓋了他們思維的天空,漢族文化立即熔化在他們的血液中,傳導在他們的中樞神經系統中,而迅速的漢化。

一個東北人到廣東不長的時間,就能夠講一口廣東話,一個廣東人到東北之後不長的時間就能夠講一口東北話。這就是聽覺習慣問題,習慣了之後就會講了。為什麼會這麼容易就會講了呢?原來,兩地同一個文字,和同一個詞彙意思表達一樣,發音不一樣。為什麼發音不一樣呢?

當祖國的東北白雪皚皚的季節,在中國的廣東省百花盛開,綠山秀水,陽光明媚。在祖國的長江流域梅花飄香,流水潺潺。黃河流域遍地焦黃,樹葉落下只剩枝條在寒風中搖曳。這時,東北地區的人們穿著大皮襖,戴著大皮帽,黃河流域地區的人戴著小皮帽,穿著小皮襖,長江流域的人們戴著單帽,穿著小棉衣,或絨衣。而廣東地區的人們穿著拖鞋,打著赤腳,穿著單衣。

祖國古老的文化已經涵蓋了這所有的一切,祖先講過天人合一,氣候與人的關係,與植物的關係,與農作物的關係。比如廣東地區的香蕉,在東北地區就不能長出香蕉來,而要在溫室裡生長。黃河流域的蘋果到了廣東地區,只長葉子不結果。氣候與植物和人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關係。

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向北進入蒙古草原,向南進入印度支那半島,東亞地區同文同種,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人們的身體發育受到氣候的影響至關重要,而使北方人強壯,南方人柔弱。氣質不同。而身體發育各個部分都被氣候朔造的具有差別,適應環境是人類演變的各種各樣,炎熱的氣候使許多植物動物提早成熟,而一旦成熟,動物和植物就進入了繁殖期,而停止了身體的發育成長,尤其在動物方面體現的尤為明顯。所以華南虎比東北虎體型小。北方人比南方人體型大。在人類演變的過程中,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而且涵蓋了東亞大部分地區,雖然出自同一個祖先,但是,分佈在各地的人們環境氣候的影響,南方地區的人們發育較早,成熟早,發音的音節還保留著少年早期時的發音音節,尖細,而北方地區寒冷人發育晚,成熟晚,青春期長,保留著青年時的發音,這時人體發音器官出現了青年期的發音,而厚重。同一個字,南方人發音在省力的基礎上發音和北方人發音不同,但是都表示一個意思,一個字,越往南變化越大,這就是是方言產生的基礎。由於歷史的原因,出現大量的移民,各地人員的流動,通婚,官方的意志,流行的官方語言,使各地語言又起了重要的變化。今天的語言正在走向統一,由於人口的流動,通婚,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距已經縮小的微不足道,歷史沿革遺留的痕跡,也在逐漸的消失。


寶樹白石34222787


首先是粵語的成因。去年十一月,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在封開縣組織召開“粵語探源”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以豐富的語音史料證明:封開話完整地保存著我國兩漢時期的中原古雅言濁音糸統,是粵語的發源地。

我們打開地圖就可發現:廣東的封開縣與廣西的梧州市幾乎是連在一起的。確實,古時候兩地在一起,只是清代才分開。據曾昭旋《嶺南史地與風俗》介紹,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62年),楚子熊伐揚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楚人統治嶺南後,先後建設了番禺和五羊城(廣州),使番禺成為全國九大都會之一。公元前389年春,楚悼王派令尹吳起“南收揚越”,在梧州封開設置“蒼梧郡”,下設嶺南六縣,並將楚國都城裡大批王公子孫遣送充邊。就這樣,帶著中原雅言的楚人與當地揚越人融合成一種新的語言一一北話。因為蒼梧郡是權力機構,北話很快在嶺南流傳開來,成為嶺南官話。楚國滅亡後,人們將北話改稱白話,以示追隨秦朝。

其次是粵語的“頑固性”。如果從楚蒼梧郡設置算起,粵語已有2416年,是世界最古老語言之一。同時,有超過一億多人仍在說講粵語。所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保留語言。

從語言結構來看,粵語與普通話最大的差別在於濁塞音。有條件的讀者可找一本《切韻》看看。《切韻》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糸,也是晚期雅言音糸。這音糸中有一套濁塞音聲母,被認為是七聲發音或八聲發音,比現在的普通話四聲發音無疑豐富精細很多。


嚴家慶


因為他們分化了,而且時間足夠長。

首先一點,普通話是官話的一種,粵語是同官話同地位的漢語方言,二者在形成過程中都有受外族語言的影響,但是二者主體都是漢語。粵語和普通話都是秦語支,在兩千年前部分關中人移民嶺南過後,便開始了分化。

上古粵語是秦漢時期關中方言和嶺南百越語融合形成,後來兩千多年曆史中,不斷有漢人南下進入嶺南,經過不斷地融合演變,逐漸形成中古粵語、近古粵語乃至現代粵語。此時粵語已經是漢語的一個分支,百越語成分不足20%,主體成分是完完全全的漢語。那些攻擊粵語非漢語的地域黑可以退散了。

普通話所屬的官方方言,真正出現的時間不早於元朝,在這之前它的前身被叫做“雅言”,後來多次衣冠南下,雅言分化產生客家話、贛語以及官話方言的前身。後來北方多次戰亂,劇烈的文明衝突之間,語言也發生了快速演變。這裡想強調下,雖然官話方言受到了阿爾泰語系的強烈影響,但是兒化音的產生同它沒有太大關係,兒化音是漢語自身部分字音韻尾脫落產生的。

由於他們不同的演化過程,粵語和普通話才會有如此差異。首先是語音,粵語變化較大的是韻母,比如“香hoeng”這種,這種是介音脫落產生的韻母,而普通話保留了介音i,所以普通話是“香xiang”,但在這個字上,普通話的聲母發生了顎化,從舌根音h變成了舌面音x,而粵語保留了h。從總體上看,粵語是韻母突變多,聲母和韻尾保留較好,而普通話是韻母保留較好,但聲母和韻尾突變多,這就導致瞭如今這兩種方言差異如此之大。

再者是詞彙和語法。語言在演變過程中,部分詞彙和語法都會隨著人們的語言習慣而改變,而這種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得越來越多,差異自然越來越大。比如一些動詞,普通話說“吃chi”,而粵語說“食sik”;再比如普通話“喝he水”,粵語“飲yan水”;普通話“給gei我一塊kuai錢”,粵語“俾bei我一文man錢”;普通話“想xiang”,粵語“諗lam”等。這些差異,有些是人們自身語言習慣帶來的差異,屬於語言內部演變產生的,比如前面粵語的“諗”,本意是“思念”之意,後來引申出了“想”的意思。有些則是外來詞改變語言習慣導致,比如粵語“削pai”。再一個就是語法,兩者都是主謂賓結構,但是粵語相比較普通話倒裝句用得更多,比如普通話“我先走了”,粵語一般是把定語後置變成“我走先”,其他比如表示完成時態時,普通話愛用“了”,而粵語用“咗(本字為哉)”,比如別人問你吃飯了沒,普通話回答為“吃了”,而粵語是“食咗”。

總而言之,足夠長的時間內,這些分化突變產生的差異一點點累積,一直到現在,差異自然就很大了。


吾王54963924


歷史的真相很簡單也很隱秘,就是所謂的“楚吞百越”。

在《尚書》記載的上古時期,中原王朝到達的最南端,就是舜帝南巡蒼梧,葬於湖南,廣東一帶是百越民族的領地,三代帝王從未踏足,但《山海經》中已經記錄交趾。

西周時期,楚人南遷崛起,在數百年的擴張中,勢力達到湖南湘沅,江西,雲南,貴州,楚國毫無疑問是中國南方文明最早也最大的整合者。

秦國一統天下後,對嶺南進行了大規模的用兵,開通靈渠,溝通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運,征服了南到交趾的領土。

那麼真正的問題來了,現代廣東人的祖先,就是當年五十萬秦軍,到底是哪裡人?

答案很明確,五十萬秦軍中少數軍官來自秦地,大部分士卒來自楚地,是楚人,史載當年“秦始皇役民”,人口最多的齊,楚地區的人民,被折騰的常年睡在路上,秦朝和後來的漢朝,都是從楚地組織人力資源開發嶺南地區。


莫折念生


你不是傻嗎?上海話,蘇州話、長沙話、寧波話、潮汕話等等是不是漢語?和粵語差距遠不遠?你能都聽懂?

士多、打的、卑滴菲士、士多碑梨肯定不是古漢語,但一定是粵語!我知道,用粵照讀語文課本,會普通話的大多數人還是基本能聽懂的,但是用寧波話、長沙話年語文課本,除非當地人,其他人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

好好看看,從古至清代的史料記載、文學作品,有哪一篇是用粵語的?客家話、潮汕人在嶺南這麼久,為什麼和廣州話不一樣?在當地不應該同化嗎?廣州人為什麼不學客家話?其實語言隨著環境、經濟、交流等等一直在變化,現在的各地語言,和2000年前完全不通的,現在的廣州花也只是現在的廣州話,而不是當年移民帶來的語言了。早就和當年的越人、歷代的移民不斷的互相融合形成的語言,甚至連部分英語發音也融進來。有什麼奇怪的呢?上海不過才150年的歷史,就形成了獨特的上海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