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年轻人文化也不高,但是会写古诗,读起来也很有意境,他们是怎么写出这些诗的?

新疆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诗词写的好坏和有没有文化没有必然的关系。

我就没有什么文化,高中都没有读完。但对于诗词的喜欢使我也时不时写几首。以下是本人作品,见笑 !!!

春日病中落花夜吟

其一:

繁花细柳清凉春,雨打何堪风扫贫。

忍踏芳菲花带泪,愁颜自笑天不仁。

落絮飞尽铺尘土,残枝低垂无气神。

花尽春风有谁怜,只把路人做痴人。

其二:

冷风吹洒恨悠悠,过客匆匆古渡头。

新燕含枝细雨去,寒风葬花逐水流。

闲亭寄情却伤苦,悠梦泪人挂帘钩。

锦绣春光转瞬尽,本因消虑却添愁。

其三:

漂泊辗转奋须臾,花落花开眨眼无。

何求晚风晓人醉,不堪岁月容颜朱。

江山自古逐利客,笑论机谋斗万夫。

青山埋骨依如旧,万代枭雄同荣枯。

其四:

情暖人间相聚时,花香四溢戏碟儿。

富贵自来千里客,清贫未见亲友私。

妩媚春光终散去,复来美景赞西施。

百态炎凉埋情义,万谋算尽换鬓丝。

其五:

来去漂泊红尘中,欣荣杨柳怨东风。

春痕褪尽千枝盛,落絮无言恋花红。

壮士不堪百难苦,是非断辩转头空。

莺啼婉转情堪在?满目苍茫水覆东。

其六:

世象是假梦何真,锦食碌碌费心神。

机关算尽千般苦,温饱乐足万里春。

红颜自古多薄命,谁教落花遣红尘?

他朝竹杖芒鞋笑,我本闲情糊涂人。

其七:

江低云阔柳丝横,风寒雨细梁燕轻。

富贵花开常如梦,浮生功过竟虚名。

飞落三春莺燕怨,幸劳四季愧青城。

伫倚清风赏明月,赚得清闲也盈盈。

其八:

雨后烟蒙换新晴,樱红又在玉树生。

庭院寻芳香暗露,独自沉呤独自行。

寒林翠碧伴梵乐,落日迷离啼晚莺。

且向韶光好梦醉,何须尘事驳分明。

写诗词不是制造飞机大炮,研究计算机原子弹。诗词写好,首先得有爱好,有了爱好,就能让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诗词的学习。而是对于历代诗词以及音韵格律有更加系统的学习。其次,写诗词要有一定的悟性和理解。对生活有一定要有较深刻的感悟。





释然静默


写诗不一定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李白和杜甫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应该也大学没毕业(哈哈)。写诗得有天赋和诗才,这是与生俱来的,学不来。你有了天赋和诗才,还要对诗词有兴趣,熟读群诗,就应该能写出诗来。当然,要写得好,就得不断的学习。我自己也是前两年才开始写诗,因为学历不高(初中没毕业,天天逃学。),所以从来不敢写诗。别人拉我进了一个当地的诗词群,有一天我喝醉了看了一个诗友写的一首诗,便和了一首(邀月,共醉),当时不懂格律,便拿了黄鹤楼的韵脚来押韵。醒来看评价很高,才确立了写诗的信心。才开始边写边学平仄格律。我从来没拿毛笔写过一个隶书,以前就拿钢笔练了两年。但我拿起毛笔写的第一幅隶书(也是邀月共醉),我也敢发上头条。这说明,有天赋,有信心,肯钻研,你一定能把诗写好。











鉴水渔翁


我文化也低,只因小时候在路边捡到一本书,就爱上了诗词写作。

至今不知道那本书的书名,因为前边撕了23页,后边撕了不知多少页。

书的内容是讲诗词格律,有许多例子,并有鉴赏文字。

我迷上了那本不知名的书,从小学就开始写格律诗词,直到今天。

感谢丢书的那位朋友,你无意间启蒙了一颗诗心!

我想,诗心或来自先天,也许我前世也是爱诗的人吧,只是被这书唤醒过去的爱好而已,后来因此作“竹棍”一诗纪念此缘:

旧日清高优雅姿,江湖沦落复谁知,若能凿窍成箫管,一曲风流可入诗


傆神


写诗主要是悟性跟灵感。所谓的悟性。就是对于格式音律的领悟。我遇到过一件事情,有一个老师给我们讲折腰体的时候,我们问为什么要折腰。老师说了半天说不上来。也就是老师虽然文化水平很高,读的书也很多。但是缺乏悟。任何的格式形成,都是诗人经过千百遍的推敲而定,并不是就该这么写。古人的经验是我们攀的更好的武器,但是我们用的是巧,不是自己悟出来的,所以基础就很差,容易倒塌。


风衔醉


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因为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文艺青年,年纪就在30岁左右,常常没事就在朋友圈里面来一首七言绝句,别说,读起来还真是朗朗上口,意境也很不错的说。

归途

薄纱欲掩众峰屏,倒影车窗雨滴青。

一色天山曾识我,松间似有醉花亭。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缘分

我们也私底下探讨过,为何这么喜欢嗮诗,而且还写的这么好。他就给我来了句谁谁谁的名言来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哈哈,把劳资给怼的差点没把嘴里的水给喷出来。

不过他也说了,写诗是一种兴趣爱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自己的精神添加点粮食来释放自己,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所想,锤炼自己的心境,也是一个自我修身养性的过程。

为什么写的这么好,有去网校进修过

我也曾问他为何写的这么好,他说他曾经在网络上的诗词学校去专门上课,貌似还拿了好多个毕业证,网络学校颁发的那种,诗词赋联,样样俱全,是个才子。

据他说了一些网校,像神马小渔村、古风、中华楹联一大堆,我没记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下。据说都有专业的老师授课教学,有作业,用业余时间来上课,管理还挺严格的,都是一群爱好国学的人在免费义务教学与推广,说实话,我也很佩服他们。

近体诗与古诗差别很大

受到这小子的影响,我也对国学感兴趣了起来,跟着学了点皮毛,结合我讨教他的观点,简单梳理下古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现代人写的近体诗是源自于南北朝时期南齐的“永明体”,也称“新体诗”,强调声韵格律。而近体诗的成型是在唐朝时期,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新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主要分为五言诗、七言诗,所押韵多采用的是“平水韵”。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在近体诗成型前的诗歌题材,都可以称作为古体诗,古体诗的特点是比较自由,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七言体,没有近体诗那么多局限,而且还不是很讲究押韵。我们今天看到唐朝很多诗人的句子,会出现失替、不押韵等情况,就是因为我们用近体诗的标准来看待古体诗。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曾引起争议,按近体诗标准来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第二句、第三句是失替,因为二四没有交替,上下句也没有相对。但是人家这首是古诗,并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的,所以白费力气,难道人家李白诗仙是白叫的,还不如学了点近体诗的你?

就酱紫啦,欢迎大神指导,说的不好不要见怪。


医疗百晓生


写古诗并不难,首先要阅读并了解古诗,然后牢牢记住古诗的格律,按照格律去写,这样就可以了。

比如: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指五言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五言绝句有平起和仄起二格。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比如: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指七言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七言绝句格律分为两大类:平起式和仄起式。

平起式:平起平收,首句押韵;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独醉问天涯


“年轻人文化不高却能写古诗”这个提法的本身就有问题:



所提“文化不高”,实际只能说是这个年轻人学历不高,没有通过正规院校专业学习,因 而没有取得一定的学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文化不高”,知识丰不丰富。

——文化高不高,同学历证书高与低,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华罗庚的学历并不高,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数学大师。

赵本山的学历并不高,谁也不能否认他是“小品王”,他在辽宁都开了本山传媒大学——你也不能说他没有文化。

历史上,自学成才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比比皆是。

而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高学历的人却什么都做不好。一个研究生,居然能被没有文化的人贩子任意倒卖,这样的文化。又能说明了什么?

反而说明,学历只是个标签儿而已,与是否有真才实学并不挂钩——涉及到文化不高的问题——那些所谓文化不高。只能说明得到的标签儿不高。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文化——连古人都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即“实践出真知,经历长才干”。

——检验学问高低、文章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贴上了什么标签(学历)。

回归到会写古诗的问题上,古诗,无论是音韵的平仄,还是用字的讲究,都有极其严格的标准,即使表面上符合标准,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又有天壤之别,并不是胡诌几句就是古诗,充其量只能说是照葫芦画瓢,仿写得比较象样而已。



那些古诗仿写得好的人,也一定是经过了大量的积累,至少粗通音律,明白规则,且能纯熟的运用文字——因为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非都是为了说通自己的,听懂别人的。但怎么能精?什么叫巧,却大有学文——是需要大量积累、反复推敲才能通过积累而逐步达到。

古人作诗,惜字如金,非常讲究推敲。

比如“推、敲”这两个字,就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秀才,看到一幅画:一个月朗星稀、宁静的夜晚,鸟儿已栖息在池边的柳树,一个僧人正欲进入建在池边柳树下的小院,秀才诗兴大发,信口吟出:“鸟栖池边柳,僧推月下门”, 后一琢磨:用“推”字不怎么合适——没有礼貌,怎么能非经允许,径自推门而入呢?还是应该改成“敲”好——敲门比较礼貌!



但转而又一想,或许僧人就是这个家的主人,主人自己的家又何需客套去敲呢?直接进去岂不是更加自然?还是用“推”好!

这时,又有人质疑:你怎么能肯定他是这个家的主人呢?——或许是外来的游脚僧人呢?还是用敲好!这样不唐突。

又有人提出。鸟儿已经睡了,月夜这么宁静,敲门必定出声,岂不是打破了这画面宁静和诗的意境吗?也并不合适。——究竟是用推,还是用敲,自古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所以,“推敲”一词,就成为作文章提炼用字的代名词。好的文章和诗篇。一定是经过了反复的琢磨和推敲,特别是古诗,尤其是绝句——是不能轻易置换一个字或随意变动词序的,真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改掉一个字,变动一下字的排序,诗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回归到“文化不高,能写古诗”这个问题,在下认为:只要学会了规则。懂得了音韵。懂得了用各个单句来构成这首诗的音韵美,意境美,这是需要有日积月累。铁棒成针的过程。

经过了这样的日积月累,怎么能说是没文化呢?所以,学习和积累,是完成仿写古诗的必由之路——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了写好诗,必须以铁杵成针的毅力去学习、积累、应用。

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我们共勉吧!


青岛于立泉


文化的高低,与诗词写作水平的高低,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当然,文化高对写诗非常有帮助!但诗词水平意境的高低,则取决于情商!比如,同样是一个班的学生,有的学生作文写的挥洒自如,行云流水!有的则如便秘,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写不了几行。

再者,写东西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点。诗词来源于生活,善于发现,才能言之有物。不善于发现,则熟视无睹,当然写不出来。

还有,好诗是改出来的。比如推敲故事。

最后,奉上近作三首,以共飨。

七绝 寒梅

一剪寒梅报岁新,半含霜雪半含春。

早知冷暖花先发,独占风骚羡煞人。

七绝 久霾终开

萧风劲吹雾霾开,世界清明不复哀。

冰雪凝寒浑未觉,新梅欲发报春来。

冬至

萧风瑟瑟过空枝,已是一年最冷时。

饺子香飘寒舍外,无端滋味惹乡思。


无言70086


如果我说,会写诗与文化程度关系不大甚至无关,可能有一些人不信。会写诗,主要是由天赋决定的,这种天赋包括对诗歌的语言感知、思维灵性、情感领悟、意象创造、生活先验等。但凡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者,这种天赋至少占70%以上。

在我看来,不光是写诗,也包括写小说等其它文学体裁,还有艺术领域里的音乐、舞蹈、绘画等,体育领域里的许多竞技项目,都与天赋有关。如果先天是这个料子,再通过后天努力,就比较容易出成果,取得成功。相反,如果先天不是这个料子,没有这些相应天赋,那后天再怎么努力,也不容易出成绩,至多只是一个“匠”而非一个“师”,只是一个“爱好者”而不是一个“家”。

这不是我夸大天赋的作用,而事实确实如此。几乎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所有领域,但凡出大成就者,都是某方面的天才。古今中外,那些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等等,莫不如此。




清风朗月zgh


这个问题问得有问题。你也许想问为什么有的人学历不高,却能写出不错的诗或是让你认为不错的诗?

其实,高等学历在不少人的身上,的确与文化高低、有没有文化无关。学历,只要达到高中的学历,代表个人具备了中文汉语言类相关学科的大部分自学能力,大学以上的学历,只是代表其具备所学专业的糸统化学习经历。了解了这个学习特性,就不难理解你提出的问题了:

我国的近代历史长河中,学历低,文化高的大才比比皆是,通过刻苦自学加上天赋秉异,一样可以成为低学历高文化人。如周恩来(最高正规学历南开高中,留学法国的勤工俭学至今无法国高等学府出面承认),邓小平亦然。陈寅恪(正规学历高中)、梁漱溟(中学毕业)、齐白石(木匠)、沈从文(小学毕业),钱穆(中学未毕业),巴金(中学毕业)等等跻身于民国文化大师之列的名流人士,共和国的治国安邦栋梁,国共两党精英不下几百人。他们都写得一手好诗词并且成为了百科通才。这是什么原因?

勤奋自学+超于常人的悟性成就了他们。

反之,譬如一个不尚自学的人,只是完成了农业种植专业的糸统化大学学历的人,他除了会种田还会什么?

所以,但凡一个具有自学能力的高中以前学历的人,只要其不停地自学汉语言类相关学科的人,其所积累的学识,即为文化积累。我们不可以武断地定义为没文化,只是没有高学历的专业系统化的学习经历而已。

而创作诗辞文学类作品,对于这类有文化无高学历的人而言,有如煮菜一碟而已。拨尖者甚至具备领导一国,领导一方,领导一学术领域的超群能力。

所以,文化与学历,绝不可混为一谈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