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低贱的旧日行当:支撑着半壁民生、也促成了当代服务业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服务”一词并非我国的本土词汇,而是来自舶来词的意译及重新组合;然而《论语》中的一个小故事也告诉了人们: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已存在“服务”这概念上的行为,仅是表述上有别于今天。

故事是这样的:子夏向孔子请教关于孝道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最困难的还是态度,有事情的时候,晚辈应该“服其劳”。这里的“服其劳”指的就是体力上的服侍性劳动,跟今日的“服务”一词含义是一样的。

地位低贱的旧日行当:支撑着半壁民生、也促成了当代服务业

晚辈服侍长辈是一种人伦上应有的服务,然而古代的“三百六十行”更是一种服务,因为它们均是以自己的体力服务他人的一种劳动。

区别只是,这些行当靠的是这样的劳动来换取回报、以支撑自己的生计,与发自儒礼人伦的“晚辈服侍长辈”存在着无偿与有偿的区别;因而古人、包括以儒治国的历代统治者们对这样的行当都是甚为鄙视的。

“三百六十行中人,尽有狼心狗行,狠似强盗之人”(《初刻拍案惊奇》),可见古人对这些行当是持着怎样的鄙夷之态了。

古代服务业与服务文化在儒礼的鄙夷下顽强勃发

然而,意识形态上的鄙夷并不足以阻止这“三百六十行”的存在与发展,毕竟百姓需要生活、生活无法依靠朝廷、更依靠不了那样的“儒礼”。

于是,各行各业在社会营生中均涌现出了自己的行业佼佼者,其中的“行业状元”更是被民间尊为“行业之神”——之所以需要“神”,是因为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太多了,而他们同样需要具有自己的信仰。

地位低贱的旧日行当:支撑着半壁民生、也促成了当代服务业

我们熟悉的“行业之神”有:造纸业——蔡伦,造笔业——蒙恬,造酒业——杜康,建筑(木匠)业——鲁班……等等。严格来说,三百六十行都存在着自己的行业神,“神”太多了会影响到统治者这“大神”的存在,因而这些行业自然就不受士大夫们待见了。

“士农工商”,古人历来都是以“士”为先,其他统统都得靠后、越往后靠的就“越不是东西”,比如“戏子”行业,在古时就属这样的情形,不知其“行业神”唐明皇或王母娘娘知道后会作何感想呢?

俗语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古代百姓本以务农为业,一来由于农耕业存在明显的间隙期、二来因为所耕作的粮食用于纳贡后往往就所剩无几、不足以维持生计,于是百姓们只好被迫着“奇技淫巧百出”、通过自己的一技之能为生活谋多一条出路。

地位低贱的旧日行当:支撑着半壁民生、也促成了当代服务业

民间市井当中,假若没了这些各行各当存在的话,必会是“百业萧条”,那也是统治者们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尽管统治者与士大夫们均瞧不起这些营生之人,但历代基本上都不会刻意对这些行业进行打压。

有史记录的,仅明宣宗朱瞻基在身为王子期间曾对秦淮河畔的“灯红酒绿”进行过扫荡,一时弄得百业凋零民怨沸腾,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统治者鄙夷之下的半壁民生与服务业的形成

百姓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换取酬劳,其实这是对他们在纳贡以外的一种巨大的经济补偿。一个国家里如果百姓在纳税后就生活维艰,那肯定也不是好事情,再这个禁止那个打压的话,社会矛盾就会出现了。

从这角度上言,这些各行各业其实一直支撑着百姓生活的安宁,只是收够了粮食的统治者不会如此看待而已:他们只会认为,国库有粮、百姓生活安泰,那都是拜自己的政绩所致,哪会知道这些“贱民”们每天早出晚归背后的辛酸呢!

地位低贱的旧日行当:支撑着半壁民生、也促成了当代服务业

在百姓们辛劳的背后,部分行业就会自然地越做越大、形成了自己的招牌与字号,这就是现代服务业的雏形;在营生过程当中,提供服务的一方为了获取客人的好感,往往也会主动地陪着笑脸殷勤服务,客人在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时,也心情愉快地享受了一次“被服务”,这就是“服务文化”的起源。

从“愉快地接受服务”到“感受到相互尊重”,正是服务业是否存在文化的根本;单纯的服务与被服务只是一种金钱上的交易,但在这上面赋予人性尊重上的增值,就已不仅只是一种交易了。

地位低贱的旧日行当:支撑着半壁民生、也促成了当代服务业

以旅馆客栈业为例,许多“招待所”之类地方就是一种纯粹的住宿买卖,而那些星级酒店,就更多地具有了“服务”的特性,尽管价格高昂也会被许多人所接受,因为“被尊重”也是一种巨大的经济价值。

能力无分贵贱:真正的能者,在朝在野都会是所在行业的“状元”

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范蠡。因其睿智与远虑,功成名就后的范蠡就选择了“士农工商”里的“商”来规避朝野,以反差如此巨大的方式退出朝堂,也消除了勾践对他的戒心。

退隐后的范蠡显然是将商场当成了朝堂或战场,他的经商策略与治国为政理念是毫无二致的,均懂得“审时度势、看重储备、擅抓时机、盈积有度”。

地位低贱的旧日行当:支撑着半壁民生、也促成了当代服务业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的范蠡以自己士大夫的身份与知识才能狠狠将了世人一军:能力和职业都是无分贵贱的,一个于世碌碌无为的人,于国也不会有多大贡献,反之亦然。因范蠡在商业上的成功典范,后世许多生意人均供奉其塑像,尊之为财神。

辅助秦王嬴政获得天下的吕不韦一直就是《吕氏春秋》的“同义词”,如此“兼儒墨,合名法”的能人原来也是“低贱商人”出身,成语“奇货可居”说的就是吕不韦以营商理念晋身政坛的故事。

原来,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的时候认识了质押赵国的秦国公子赢异人,出于敏锐的商业头脑,他马上就看到了“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的巨大效益,在他眼里,赢异人成了一件可以“囤积居奇”的政治商品。

地位低贱的旧日行当:支撑着半壁民生、也促成了当代服务业

范蠡由政转商、吕不韦由商转政,这二人无论身处什么行业都成了当时的佼佼者,基于的都是“不变的理念”,真是让重仕轻商的儒家老夫子们无话可说了!

“行业状元”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全行业的发展,服务业终成规模

如果将“三百六十行”加以归类,大约分属于这些门类:农林牧渔行业、饮食糖果行业、纺织服饰行业、手工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医药卫生行业、文化教育行业、休闲娱乐行业、工艺美术行业、其他社会行业(不便归类的类型)。

从以上门类中可看出,这跟我国今天“第三产业”覆盖的面几乎是一致的,而在今天,“服务”也已从具体的产业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了这些产业共有的核心理念。

地位低贱的旧日行当:支撑着半壁民生、也促成了当代服务业

“服务”与产业并驾齐驱,正是出于各“行业状元”们的示范效应。“状元”们的精与专、以点带面带动了全行业在质量与体量上的发展,竞争就出现了;在大家的产品质量都接近的情况下,竞争的法宝就自然转为了“服务”。服务业的规模也由此在竞争中日益完善,各行各业均形成了自己行业的服务规范。

这些规范几乎是不存在时代局限的,比如“微笑”,就是放诸四海皆通的真理;很可惜时至今日,还是有太多相关服务从业人员没能明白这最简单的道理,其中的原因,我想已属于“哲学”范畴了:我到底从哪来?我到底要在这里干些什么......我觉得这些人整天想的就是这个,由于自己哲学水平不够想不通,故而整天就不是愁眉苦脸就是板着脸。

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服务质量”与“服务文化”应运而生

2016年时候,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在有关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中国服务年”的概念,认为在狠抓生产质量的同时,应该在全国全社会倡导“服务质量”的理念,而这理念则需要通过多种文化载体去传播,那就是我国已延续几千年的“服务文化”。

地位低贱的旧日行当:支撑着半壁民生、也促成了当代服务业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古代王朝不重视这样的“服务文化”,但它一样存在着,这说明服务文化一直是扎根民间的,这也成了今天利于大力推广的一种土壤。

其实,早就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我国就已形成了“服务文化”的典范:在宋之前,我国朝廷上一直都是达官贵族与天子共治的模式;到了宋朝,就成了“士大夫与天子共治”了。

宋朝的士大夫基本从“渔樵耕读”中出身,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俗话说就是“市井气”,在对待“三百六十行”的态度上也与从前达官贵族出身的“儒家夫子”大相径庭。

地位低贱的旧日行当:支撑着半壁民生、也促成了当代服务业

当这样的权力结构发生改变后,以士大夫为主的经济活动管理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宋朝的“三百六十行”及相关服务业也因此步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西方人说我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节点出现于宋朝,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而来。

宋代“自下而上”开放百业的心态,正是今天的我们所要借鉴的;打破垄断及“半壁民生”的局面、让民间百业以良好的“服务质量”融入各行各业,这才是“中国服务年”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