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恭幾十個人是怎麼守住北匈奴兩萬人圍攻一年的?是不是歷史誇大了,還是真有其事?

大衛威爾


自古西域多動亂,自東周到清末,這個地方似乎就沒消停過。偶爾也有老實的時候,那基本上都是被中原給打怕了,第一個讓西域遊牧民族膽寒的是漢武帝時期的幾次戰爭。

西漢時期,從漢武帝劉徹時起,中華疆域所至,從敦煌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廣大西域都屬於漢朝。公元前60年,漢朝在如今的新疆輪臺設置都護府,另設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軍政長官,管理當時西域的婼羌、樓蘭、莎車、疏勒等三十六個小國。

然而,隨著西漢末年王莽篡漢使中原地區征戰不斷,大漢王朝雖然名義上統治著西域,其實根本無力掌控了。匈奴捲土重來,重新控制了西域。

光武帝上臺,東漢揭開了序幕。

曾經的西域各小弟紛紛遣質子到中原,請求光武帝的庇護。然而大漢王朝已不再輝煌,留下的只是百廢待興,對匈奴在西域橫徵暴斂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經過了“光武中興”,漢王朝的國力逐漸恢復,終於到了和匈奴重新盤道的時候了。

公元74年,漢明帝劉莊決定派兵重新進入西域。西征大軍以竇固為主將,耿秉和劉張為副將。從敦煌出關後,一舉擊潰了匈奴南呼衍王的軍隊。漢軍隨後繼續西進,攻取了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之地車師前後兩國。

東漢朝廷隨後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陳睦任都護。同時也恢復了戊己校尉制度,戊校尉由耿恭擔任,駐屯於車師後國的金蒲城(巴里坤縣),扼守天山通往北匈奴的要道。己校尉由關寵擔任,駐屯於車師前國的柳中城,兩地互成犄角之勢。

竇固大軍在西域僅僅駐紮了幾個月,便在漢明帝的命令下班師回朝了。耿恭和關寵二人的駐紮地僅僅有不到一千的兵馬,在他們的對面則是匈奴數萬鐵騎。

名義上西域又迴歸到漢王朝的統治之下,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西域小國經過了被光武帝“拋棄”的故事後,對漢王朝的信任度直線下降。他們對依靠漢王朝還是臣服匈奴,基本上處於觀望的態勢。耿恭和關寵想在西域活下去,只能自力更生。

其次,匈奴雖然被竇固大軍擊潰,但遠沒有霍去病或者後來的藍玉對遊牧民族那麼瘋狂。匈奴的軍隊是被擊潰了,但政體體制完好無損,他們等待著反撲的機會。

最後,漢王朝雖然經過了“光武中興”,但僅僅比戰亂時期好一些,稱不上是盛世。因此,如果匈奴重新反撲,漢王朝當時的經濟和軍備狀況並不足以去打拉鋸戰。

果然,竇固大軍班師回朝沒多久,西域出事了!

這個事比較簡單,匈奴發動兩萬大軍攻打車師後國,並擒殺了車師后王。隨即,匈奴兩萬大軍把漢將耿恭把手的金蒲城圍得水洩不通。金蒲城全城兵勇不過三百多人,怎麼辦?

耿恭素問匈奴人極其信神明,命將士將弓箭上的箭頭塗滿了毒藥,並告訴匈奴人被射中的話,神明會對被射中者進行懲罰。後來,被射中的匈奴兵創口處起了膿塊,對金蒲城守軍的話深信不疑,頓時軍心打亂。耿恭趁著連夜大雨,冒險率兵騷擾匈奴大軍。在半威脅半嚇唬之下,匈奴大軍撤退了。

耿恭明白匈奴大軍僅僅是暫時撤退,金蒲城猶如三國時代的小沛或新野,彈丸之地沒辦法抵擋重整旗鼓的匈奴人。隨即,耿恭率領漢朝軍隊駐紮在了疏勒城。耿恭帶人一方面屯物資,一方面修築工事,隨時迎接匈奴人的到來。

在耿恭剛到疏勒城的兩個月後,匈奴左鹿蠡王的軍隊兵臨疏勒城下。

由於疏勒城屯有大量物資並在耿恭的帶領下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這裡變得易守難攻。匈奴左鹿蠡王也是個行家,久經戰爭的他並不著急攻城,而是斷了耿恭的“源”。匈奴左鹿蠡王認為,沙漠作戰,水源是行軍必備的物資。他覺得沒必要動用兵馬攻城,而是讓匈奴士兵用沙袋堵住通過疏勒城的水源,並對其進行改道。

確實,這一招奏效了。疏勒城內很快水源告急,儲備的淡水都喝光了,守軍官兵焦渴難耐,甚至開始從馬的糞便中榨取水汁來飲用。困境之下,軍心開始動搖。耿恭心急如焚,此時換成了他想去拜一拜神明瞭。

那耿恭拜的神明又是誰呢?李廣利。

當年李廣利將軍在遭到匈奴圍困的時候,也被斷了水源。他拔劍刺山,泉水飛湧而出。如今耿恭也派人鑿井,他堅信雖然河流被改道,但是地下必有蓄水!果然,還真被耿恭挖出水了。在被挖出水的井邊,耿恭對其跪拜。中國象棋有一招叫“耿恭拜井”,這便是其由來。

挖出水了,耿恭繼續對匈奴人玩心理戰。他讓士兵端著水在城牆上衝著匈奴人大口大口的喝,頓時匈奴人就傻眼了。匈奴左鹿蠡王也愣住了,難道又有神明相助?結果,匈奴人又撤軍了。

圍攻“光明頂”的“六大派”是走了,然而江湖上不入流的“海沙幫”、“神拳門”等跳樑小醜卻來了。

西域的焉耆和龜茲兩個小國反叛,在他們的攻打下,西域都護陳睦所部全軍覆沒。己校尉關寵駐守的柳中城也被包圍起來,匈奴人見到此狀況又回來了,帶著焉耆和龜茲再次趕往疏勒城。幾個月後,疏勒城糧草都耗光了,全城將士不得不煮了鎧甲或者鞭子吃。從一開始的近千人到如今的數十人,疏勒城兵將餓死的餓死,病死的病死。

匈奴見狀也非常佩服耿恭所部,派遣使者進行招降。耿恭不為所動,當著匈奴人的面殺了匈奴使者,然後“壯志飢餐胡虜肉”。匈奴人大吃一驚,攻城更為猛烈了。

另一頭的中原地區,漢明帝去世,漢章帝繼位。

就在權力的更迭期間,耿恭和關寵的告急文書抵達朝堂。救?時間根本來不及了。不救?活活壯烈犧牲。關鍵時刻,司徒鮑昱發表了的意見:漢帝國從來不冷卻英雄的熱血,即使這次救援註定失敗,也要向世人宣告漢帝國從來不會放棄為他戰鬥的勇士!

公元75年冬天,酒泉太守秦彭、謁者王蒙等人統率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7000人,前往西域救援。遺憾的是漢朝軍隊趕到柳中城時,關寵已經病死在軍中。

秦彭指揮東漢援軍大破敵軍,柳中城成功解圍,匈奴及部分西域小國紛紛撤退。在柳中城成功解圍後,接下來就是要將疏勒城中的耿恭救出。援軍的副將王蒙認為數百里之外的疏勒城杳無音訊,也可能已經被匈奴攻破,況且隔著天山之險,整個行軍途中危機重重,主張撤軍。

另一位將領主張必須馳援,他就是之前耿恭的部下,被派去求援的範羌。整個援軍就此分為兩派,最終秦彭見範羌態度堅決,便撥給他兩千軍馬前去疏勒城。

此時的疏勒城外,匈奴大軍因為已知曉柳中城被漢王朝軍隊成功解圍,僅此早已撤退。而疏勒城內,耿恭軍隊因為被圍困多時,糧草耗盡又因日夜守城,僅僅剩下26人。當範羌軍隊抵達疏勒城時,耿恭還以為是匈奴軍隊,準備繼續作戰......看清是援軍後,打開城門,所有將士相擁而泣!早已陷入絕境的孤軍將士再也沒有想到還有獲救的一天。

第二天,疏勒城守軍26人便同漢王朝援軍一道返回。北匈奴派兵追擊,漢軍邊戰邊走。官兵飢餓已久,從疏勒城出發時,還有二十六人,沿途不斷死亡。當他們抵達玉門時,只剩下了十三人。這十三人衣衫襤褸,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銷骨立。

這些人獲得了戰友們的無上敬意,玉門關中郎將鄭眾及校尉們親自為倖存者們安排沐浴更衣, 並上書朝廷說:“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耿恭到達洛陽後,司徒鮑昱上奏稱耿恭的節操超過蘇武,應當封爵受賞。於是漢章帝任命耿恭為騎都尉,軍吏範羌為共縣丞。遺憾的是耿恭母親還沒能見到自己兒子的歸來,便去世了。

不為大漢恥!

英雄,不該被遺忘!


刀墓手札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真實真實歷史。

說起來,耿恭之所以能面對幾十倍的匈奴騎兵,堅持防禦,也是可能的。

第一,耿恭駐守要塞非常陡峭

疏勒城附近的要塞,是漢軍精心修建的。

要塞依山傍水,地勢險要。

在古代,無論中國外國,面對這種堅固又險要的要塞,沒有太多辦法。

匈奴騎兵利害的是騎射,但對攻城就沒意義。

漢兵最強的就是弓弩,又居高臨下,威力強了一倍也不止,射程也遠得多。

匈奴騎兵強攻,就要攀爬山體,成為幾百名漢軍弓弩活靶子。

這種情況下,久攻不克是正常的。

第二,並非一定要把漢軍消滅不可

疏勒城的要塞並非扼守什麼戰略要道,打不打其實也無關大局。

只是匈奴王出於政治考慮,試圖將漢軍徹底打出西域。

但久攻不克情況下,匈奴王認為沒有必要付出太大代價去進攻。

當時認為,殺光這300漢軍,匈奴人要死3000人。

匈奴是遊牧民族,人口稀少,一個很大的部落也不過一二千戰士。

3000人的死亡太多,也沒有必要。

第三,疏勒城具有長期堅守的條件

疏勒城有水源,匈奴曾經切斷過但因有地下河所以沒生效。

同時,漢軍還存有糧食,雖然最後到了吧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甚至還吃了匈奴使者。

然而,畢竟糧食也支持了好幾個月。

第四,車師人並不賣力

車師人是被匈奴打敗,不得已投靠匈奴。

車師王很聰明,一旦漢軍被消滅,自己就沒有利用價值,恐怕要被匈奴攻擊。

所以,車師人一面裝作進攻,一面偷偷給耿恭提供情報和糧食,希望漢軍儘量長時間堅守。

第五,大漢精兵,不是匈奴胡虜可以相比的。

很多人認為漢兵不如 匈奴人,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

漢軍職業軍人各方面都是非常強悍的,絲毫不亞於匈奴那些牧民。

300耿恭的部隊和後來救援的範羌2000精兵,在新疆轉戰1年多,面對數萬匈奴大軍。

耿恭300部隊等援軍翻過冰封的天山到達是,只剩26人,卻無一人投降。

這些26人最後回到玉門關的時候,僅剩下13人了。

當時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鄭眾給皇帝上疏為13勇士請功:“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薩沙


《後漢書·耿弇列傳》中曾記載了一個“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耿恭等十三名將士,在北匈奴兩萬人的進攻下,守住城池長達一年,最終獲救的故事。

(耿恭畫像)

那麼,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

一聽到“十三將士歸玉門”,就很容易就理解成是13個人在堅守。而實際上,參與堅守的將士共有數百人,只是他們絕大多數都在堅守過程中為國捐軀,最終只有13名士兵活了下來。這是一個非常真實且傳奇的故事。

公元76年,北匈奴大舉進攻車師,車師很快便不敵投降,車師國王不得已投靠匈奴,並讓軍隊與匈奴組成聯軍,共同包圍了耿恭所駐守的金蒲城。

匈奴大軍有近2萬人,而金蒲城中卻只有幾百名將士,耿恭明白,想要將敵人擊退是不太可能的,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儘可能地打壓匈奴人的囂張氣焰,一直堅持到新繼位的漢章帝派出援兵。

耿恭利用匈奴人迷信神明的特點,在弓箭上塗抹了大量毒藥,並讓士兵們在城牆上喊話:“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

一開始匈奴人並不將這話放在心中,但他們的士兵中箭後卻全都傷口潰爛,並且劇痛難忍,這使得其他士兵心中不免感到恐懼,一時間匈奴軍隊士氣低落。

就在匈奴士兵還在思索神箭一事時,耿恭組織了百人敢死隊,在晚上偷襲了匈奴大營。匈奴人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城中的區區數百守軍,居然敢發起主動攻擊。由於沒有一點防範,匈奴士兵一時間死傷慘重,書中對匈奴人此刻感受的記載是:“震怖,嘆曰:‘漢兵神,真可謂也!’”

(匈奴來襲,圖取其意)

匈奴軍隊在連遭挫折後,決定先向後退軍。耿恭明白匈奴的撤退只是暫時的,要想進行長期的防禦戰,就必須去到一座更適合防禦的城池。於是耿恭帶領將士全體轉移到了一座易守難攻的防禦要塞,疏勒城。

不久後,匈奴果然捲土重來,大軍包圍了疏勒城。這一次匈奴部隊並不著急,他們只圍不攻,還切斷了城中的水源。在水源斷絕的情況下,耿恭下令士兵“乍馬糞汁而飲之”,與此同時,他還命令士兵就地打井,希望能挖得地下水。終於,就在挖井士兵快要絕望時,地下清泉終於噴湧而出!耿恭興奮不已,他命令士兵取大瓢接水,於城牆之上豪飲,並向下潑水來慶祝。見此情景,匈奴士兵也只能感慨連連。

雖然水的問題解決了,但援軍卻依然遲遲不到,城中糧草早已斷絕,耿恭只能下令士兵將弓箭與鎧甲上的皮煮軟而食。匈奴見此情景,特派使者來勸降,結果耿恭在城牆上就把使者殺死,並且當眾燒烤,與眾將士分而食之。耿恭此舉,不僅表明了自己誓死不降的決心,還大大提升了守城將士的士氣。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大概便是出自這裡了。

本就是漢人的車師王太后被漢軍民族氣節感動,她力排眾議,暗中向城中守軍運送了大量糧草和軍械,糧食危機終於告一段落。

雖然解決了糧食問題,但守城的數百名將士也已經所剩不多,對於他們來說,援軍成為了他們唯一的希望。

(大漢十三將)

實際上,求救使者早就將信息帶到,但朝堂中圍繞救與不救的問題卻吵翻了天,漢章帝一時間拿不定主意。最終,在司徒鮑昱的努力下,漢章帝決定派出張掖、酒泉、敦煌三郡的兵馬共計7000人,對耿恭一部展開救援。

救援大軍在救援過程中一路擊敗匈奴軍隊,共斬殺3000餘人,戰功巨大。但當他們來到天山腳下時,卻又開始猶豫不前。

大部分將領認為,此刻天山被大雪覆蓋,士兵們長途奔襲未曾休息,一旦遇到以逸待勞的匈奴部隊,之前的戰功很有可能會化為泡影,而且耿恭此時生死不知,這一路上斬殺的匈奴也算是為他報了仇,沒有必要再以身犯險了。

儘管大部分將領都贊成這個見好就收的提議,但依然有人始終沒有放棄,這個人就是被派出去求救的使者範羌。範羌堅決不願意放棄自己至親的戰友,他與一眾將領據理力爭,最終,眾將領決定給他2000兵馬,讓他翻越天山,繼續救援耿恭。

當範羌最終來到疏勒城下時,數百守城的士兵已經只剩下了26人,待到城門打開,耿恭與範羌不禁相擁而泣。在回到玉門關的路上,他們又不斷遭受到匈奴的攻擊,最終26人只剩下了13人。


張生全精彩歷史


十三將士歸玉門,漢家男兒的氣魄,睥睨天下。每每讀到這段歷史,都激動不已。西漢有蘇武,東漢有耿恭,耿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漢家軍魂。

話說,東漢建國半個世紀後,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逐漸強盛,於是東漢朝廷開始想著要重新恢復西域的統治了。永平十七年,漢軍攻破車師,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漢軍大部隊撤走,時任隨軍司馬的耿恭,被任命為戊己校尉,駐紮在金蒲城。這樣的駐屯地還有好幾個,每個駐屯地大概有軍士幾百人,其中,同為戊己校尉的關寵駐紮在柳中城。

第二年三月,北匈奴捲土重來,派出2萬騎兵攻打車師國,車師毫無懸念的投降了。接下來北匈奴開始圍攻金蒲城。此時,耿恭手下還有幾百士兵,加上匈奴騎兵不善於攻城,而且,耿恭還用毒箭忽悠了一下匈奴人,這些匈奴人還以為漢軍都是神仙,於是退兵了。

五月,耿恭帶領士兵退進了疏勒城,因為疏勒城中有條溪流,而且疏勒離關寵駐紮的柳中不遠,可以互為援兵。但是,這次匈奴人學聰明瞭,把溪流給堵了,直接階段了水源。在西域那種地方,沒有了水源那真是要命的啊,急的耿恭帶人到處挖井,挖了十五丈深都不見水,將士們焦渴難耐,甚至榨馬糞汁來解渴。這時候匈奴也不打算進攻了,就這樣圍著,等著耿恭他們渴死投降。沒想到,天佑大漢,耿恭他們竟然挖出了泉水,公然在城頭上澆水洗澡,向匈奴兵示威,城下的匈奴兵一個個目瞪口呆,心想裡面這夥人是不是有神仙幫助,於是又退兵了。(貌似匈奴人腦回路也太簡單了吧,總是被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六月,傳來了一個十分不好的消息,西域的兩個牆頭草,焉耆和龜茲兩國,看見漢軍陷入困境,攻打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陳睦全軍覆沒。而關寵的柳中也被北匈奴圍住了。西域都護府是沒指望了,附近也在沒有援兵了,耿恭唯一的希望是遠在千里之外的朝廷。

然而,八月份,更壞的消息傳來,漢明帝駕崩,處理先皇后事,安撫百官,確立新皇人選,整個漢廷忙的團團轉,似乎沒人想起來,還有幾百個漢軍將士,在遠在千里之外的西域,正在孤軍奮戰,苦苦支撐。

這是,耿恭的貴人出現了,那就是車師后王夫人,王夫人的祖先是漢人,她非常敬佩也非同同情這群漢軍,私下裡常給他們通報敵情,提供糧草,漢軍得以暫時喘口氣。但是,北匈奴的圍城也越加嚴峻。幾個月後,漢軍糧食耗盡,便用水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獸筋皮革。這時候,匈奴單于知道耿恭他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向他們勸降:“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耿恭當然不會同意,他是怎麼做的呢?他把勸降的匈奴使者放進來,然後在城頭當著匈奴大軍的面,親手將使者殺死,用火烤他的肉吃。“壯士飢餐俘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耿恭的做法,徹底把自己的後路堵死了,眾將士跟著他一心赴死。

此時,千里之外的朝廷,漢章帝已經順利繼位,關寵的求援書信也已經達到了朝廷。朝堂之上,一片肅靜,漢章帝正等著眾大臣的回覆意見。司空第五倫站表示反對救援,他的意見是,耿恭已經失聯數月,也許城池早已經被攻破了,這時候發兵救援,徒耗財力,物力而已。應該說,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第五倫的想法是非常理智的。但是,歷史的蕩氣迴腸之處就在於,有時候,豪情壓倒了理智。司徒鮑昱站出來慷慨陳詞:“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這番話響徹大殿,稱得上是大漢版的“不拋棄,不放棄”。漢章帝當即決定發兵七千人,拯救大兵耿恭。

援軍到達車師後,一戰即擊敗了匈奴和車師聯軍,但此時關寵已經戰死,眾將認為耿恭存活的幾率實在渺茫,而且時間已經進入冬季,大雪封山,道路不通,大軍正準備撤回。這時候,原先被耿恭派出來的求援的一個人,範羌,站了出來,堅決要求繼續向天山以北進軍,救援耿恭。在範羌的堅持了,幾個將軍同意分給範羌兩千士兵去救援。

範羌怎麼帶領這兩千人在大雪封山的季節翻越天山,到達疏勒的,史書並沒有記載。我認為,這段時間,匈奴並沒有圍城,原因有三:一個是攻城傷亡太大,而且疏勒已經是一座死城了,就算拿下來了,也沒有任何意義了;二是圍城本就不是遊牧民族的長處,況且時間已經是冬季,大雪封山,他們耗費大量物資去圍一座沒有價值的城池;三是範羌到達時,並沒有其和匈奴發生戰鬥的記載。總之,範羌把耿恭他們救了出來,此時,疏勒城裡只剩26個人了,回到玉門關時,只剩下13個人。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加關注,一起聊歷史!


一卷青史


在《後漢書》裡面的確有這個記載,是真有其事,不是瞎編亂造!北匈奴兩萬人攻城,耿恭幾十個人守城,在離開西域的時候有26人,最終到達玉門關的時候就剩下13人了,所以就有了“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看完耿恭等人的歷史事蹟,真的非常感動。根據《後漢書·耿恭傳》我們就來還原一下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事蹟吧!

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冬季,騎都尉劉張帶兵去攻打車師國。請耿恭擔任他的司馬,與奉車都尉竇固一起打敗了車師國並使他們投降。東漢明帝設置西域都護,任命耿恭為戊己校尉,屯守在車師國后王部的金蒲城。公元75年3月,匈奴北單于派遣兩萬騎兵攻打車師。最終打敗並殺掉了車師后王安得,接著進攻漢朝的金蒲城。正巧這時漢明帝去世,車師國又背叛漢朝,與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勵士卒並打退了他們。由於車師后王夫人的祖輩是漢人,因而常悄悄地給耿恭通報敵人軍情,並私下供給漢軍糧餉。過了幾個月,城中糧食吃光了,陷入窘迫的境地,就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絃筋。穿著破裂的衣服,形體容顏憔悴不堪。耿恭一向與將士們坦誠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無二心,但是人卻不斷地死去,最後只剩下幾十人。

匈奴單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就派人來誘降耿恭說:“如果投降的話,封你為匈奴白屋王,並且配美女給你做妻子。” 這種誘惑漢人的方法,耿恭不為所動,登上城牆拼搏作戰,沒有投降的意思。他把毒藥塗到箭頭上,於是拉開強弓射出毒箭,中了箭的匈奴兵,看著創口都潰爛了,於是大驚失色。恰巧這時颳起了暴風,下起了大雨,耿恭趁著風雨反擊匈奴,殺傷了很多敵人。匈奴人很震驚害怕,相互傳說道:“漢兵真是神人啊,太可怕了!”於是解兵離去。漢章帝繼位,派援兵來到金蒲城時,城中僅餘26人。待隨漢軍護送他們回至玉門關時,最後只剩下13人,而且衣服破爛,形容憔悴枯槁。玉門關的守將深受感動得,中郎將鄭眾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確有其事,只是守城的時候,漢朝有多少人不清楚。不過西域的金蒲城應該是易守難攻,加上匈奴也比較迷信,在受了箭傷以後就害怕,就停止進攻。耿恭等26人將士才僥倖活了下來,不過他們的事蹟真的很感人。我看完,忍不住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最終回到玉門關的樣子,衣裳泡爛,形體枯槁,不知道忍受了多少的苦難。很多人,雖然打退了匈奴,最終還要與疾病和飢餓鬥爭,才能回到漢朝!想想那種情形,我們的先輩為了保衛國土拋灑熱血真的了不起。我已經找不到形容詞,來形容他們的這一壯舉了。


謀士說


這是漢朝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一場戰鬥,規模雖然並不大,但卻是漢朝整個歷史上最具有血性,最值得後人記住的一場防守作戰,這場戰鬥捍衛的不止是漢朝的領土,更捍衛了大漢民族的民族尊嚴。



說它是真實存在的,因為這是在公元75年真實發生的一場戰鬥,匈奴兩萬官兵包圍了耿恭將軍把守在西北的一座邊境小城,說是小城,因為這是一座幾乎沒有百姓只有1000名左右大漢官兵守衛的小城堡,甚至可能只算得上是一個高級哨所,它的存在也只是彰顯漢朝在西域邊境的權威,當然,不能擴大這裡的規模也包含了太多現實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無非是經濟和後勤,遠離中原數千裡,除非花費如同天文數字的巨資來進行大面積的人口遷移,否則,根本無法擴大漢朝在西北的軍事和人口規模。



但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在人口和資源並不發達的西北開疆拓土並不是一個值得投資的事,只需要保持象徵性的佔領,確立漢朝在這裡的統治就足以,所以才有了疏勒城這座小城堡,可恰恰是這個並沒有太多資源聚集的小城,卻也成為了漢朝統治西域的象徵,因此在匈奴面前,這也是一座必須要攻克的城市,以徹底消除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從公元75年暑期到76年正月,疏勒城保衛戰正式拉開!

雖然在戰後耿恭僅剩下26名官兵,但不代表守衛疏勒城的只有這些人,至少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守衛這座小城的漢朝官兵至少在數百至1000人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耿恭守衛西域的過程中,也曾“募集數千人”來打擊西域的反叛和匈奴勢力,因此可以推斷,在疏勒城保衛戰前後,除了原有的漢朝官兵外,耿恭手中應該還有西域僱傭兵,畢竟憑藉著漢朝的威信和金錢,在西域地區還是可以招募其他少數民族充當僱傭兵的,這在中原王朝守衛邊境的歷史上也頗為常見,所以對於疏勒城這個小城來說,依靠漢朝官兵和僱傭兵,足以能夠承擔這座城堡的防衛工作。



也正如前面所說,西域由於人口資源太小,也註定了經濟的不發達,連漢朝自己都無法擴展這一帶的開發,已經衰落的匈奴又如何長時間保持在這一帶的用兵?所以歷時大半年的疏勒城保衛戰,匈奴也許最多時曾經用兵2萬,但這樣規模的兵力恐怕難以一直支撐,即便有如此之多的兵力也難以在疏勒城展開,因此困擾耿恭的恐怕不是軍事上的威脅,而是包圍之下物資供給下的壓力,在大半年的防守中,從食糧到殺馬,從殺馬到食用草根樹皮皮帶,再到最後的吃人,為了能夠活下去,疏勒城的官兵吃下了任何可能支撐他們活下去的一切物品,以至於城外的匈奴也在驚呼他們是人還是鬼!

從大半年後援軍趕到直接抵達疏勒城下時來看,援軍在疏勒城的外圍似乎並沒有與匈奴軍隊發生戰鬥,也許歷時大半年的消耗,連匈奴自己也早已支撐不住,只能在城外保持象徵性的封鎖,繼續禁止疏勒城的對外溝通,但隨著漢朝大部隊的到來,匈奴也只能選擇潰逃。

這是一場真實發生也值得後人記住的戰鬥,疏勒城守軍保衛的不是一座簡單的城堡,而是大漢政權在西域的權威,更是捍衛大漢政權的血性!


遼寧資深球迷


不是幾十人是數百人,援軍到達的時候僅剩26人。而安全到達玉門關的時候只有13人了。這個故事在《後漢書·耿弇列傳》中有詳細的描述,叫做“十三將士歸玉門”。這比所謂的“斯巴達三百勇士”要真的多,而且他們這幾百人守了數月,直到援軍到達,還在堅守。


匈奴圍城

事情是這樣的,公元75年,漢朝重設西域都護。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第二年,北匈奴大舉進攻車師,車師投降後,和匈奴組成聯軍圍攻耿恭所駐守的金蒲城。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匈奴兩萬人將金蒲城圍的水洩不通。

耿恭的計劃

耿恭明白,這數百人是守不住城池的。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新繼位的漢章帝,能派出援軍。雖然希望渺茫,但是他唯一能做就是在援軍到達前不能讓士兵們墮了士氣。在白天匈奴攻城的時候為了打擊匈奴士氣,他向下面喊話:“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意思就是,漢朝的箭是神箭,只要中箭就讓你生不如死。實際上就是毒箭,這是一場心理戰。匈奴中箭的傷口開始潰爛,劇痛難忍,有效的打擊了匈奴的士氣。


打擊對方士氣是第一步,還有第二步就是趁匈奴士氣低落,派出了百人的敢死隊夜襲匈奴。匈奴這麼也沒想到他們百人就敢偷襲,所以毫無防備,死傷甚重。所以史書中記載匈奴單于“震怖,嘆曰:‘漢兵神,真可謂也!’”至於單于有沒有說這句話,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匈奴單于確實潰敗而去。漢兵士氣大振,但是耿恭明白,這只是暫時的。漢軍必須要找一個更有利於防守的地方。耿恭趁匈奴退卻,把士兵轉移到了疏勒城,這是漢朝修築的要塞,依山傍水,地勢險要。

彈盡糧絕的漢軍

不久匈奴又開始圍攻疏勒城,他們這次斷絕了疏勒城的水源。看過貝爾荒野求生的都知道貝爾曾用大象糞乍水喝,耿恭恐怕是第一個用馬糞乍水的喝的人,反正史書上有記載的也就他是第一個了。耿恭命令士兵“乍馬糞汁而飲之”。但這終究不是辦法,最後只好打井取地下水。但是打了十五丈深,仍然沒有見到水。就在士兵們要絕望的時候,奇蹟出現了。史書記載“飛泉奔出,眾皆稱萬歲”。這次耿恭又開始嘚瑟了,他們向下潑水。單于一看,這真是活久見:“難道漢軍真有神助”。



幾個月過去了,援軍仍然遲遲未到。城中食物也吃完了,就連弓箭上和鎧甲上的皮也煮了吃,匈奴開始勸降耿恭。耿恭誘使匈奴使者來到城頭。當即把他烤了吃,這就是岳飛《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出處。此舉一是向匈奴表達自己的決心,同時提升手下的士氣。最後還是車師王太后暗中派人送來了糧草和軍械,因為車師王太后是漢人。

漢章帝的抉擇

而此時剛剛記載的漢章帝就面臨了一個重要抉擇,救還是不救。以司空第五倫為首的反對救援,他認為即便援軍到達漢軍將士也已經屍骨無存。但是司徒鮑昱說了一段話,一錘定音。

今使人處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匈奴復犯邊塞為寇,陛下何以使將?

漢章帝當即下令命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計七千人,開始了長途救援。漢軍大敗匈奴軍,斬首三千餘人,俘虜三千餘人。另有牲畜不計。此時,將士們又面臨一個抉擇,按說這也是為耿恭報仇了。此時退兵也不為過,畢竟誰也不知道他們是否還活著,何況長途奔襲又經過一場大戰的士兵還要翻越正值大雪封山的天山,如果有變,大勝變成了大敗這個責任誰擔的起。


範羌的堅持

這時一個人站了出來,我擔!此人就是耿恭派往求助的部下範羌。有些將領不願繼續北進,就分給範羌帶領兩千人。範羌帶著兩千人翻越了天山,對於這段史書中只記載了“開門,共相持涕泣”。但是此時數百人只剩下26人,在返回玉門關的途中又有匈奴阻擊,僅有13人回到了玉門關。

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把耿恭和蘇武並列,范曄懷著極為崇敬的心情寫下了他的評價

餘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漁耕樵讀


1998年9月24日開始上映的《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作品。2014年12月17日該影片入選2014年美國“國寶影片”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在美國本土實現票房2.16億美元,在美國以外的票房收入為2.24億美元,全球總票房為4.79億美元。2018年1月下旬江蘇東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開始拍攝中國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它的名字叫《十三將士歸玉門》,講述的是一段中華民族歷史上可歌可泣的故事:

公元74年在經歷西漢、新莽、東漢三朝更替的混亂後東漢王朝重新設立西域都護,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恢復了在西域的屯墾部隊。至此西域地區再次和中原內地聯繫起來,然而這令漢朝的老對手匈奴感覺到了壓力——此時的匈奴已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自呼韓邪單于與大漢和親以來就一直與漢朝維持比較良好的關係,而北匈奴則一直和漢朝處於對立狀態。一旦漢朝重新控制了西域地區,那麼北匈奴將處於漢朝以及親漢的南匈奴和西域諸國的夾擊之中。

就在東漢政府恢復西域都護府的設置的第二年北匈奴就做出了反應:派兵進攻車師,殺死車師后王,轉而攻打耿恭駐守的金蒲城,將其圍入城中。恰巧此時漢明帝駕崩,漢朝中央政府忙於處理漢明帝的喪事,因此援軍遲遲未到。另一方面車師國在北匈奴強大的軍事威脅下背叛了漢朝,隨即與匈奴合兵進攻耿恭。此時耿恭手下只有一支百人的部隊;而匈奴與車師的聯軍卻達到了整整兩萬人馬。

耿恭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命令自己手下的百餘位守軍將弓箭上全部塗上毒藥,站在城頭就往下射。史書記載說是“虜中矢者,視創皆沸”,這景象確實嚇人。到了深夜,中了毒箭的匈奴士兵那是鬼哭狼嚎,耿恭有率領全部百餘位大漢將士前來劫營,可謂是把匈奴人嚇破了膽。匈奴頭領撐不住了,哀嘆說“漢兵神,真可畏也!”潰敗而去。

儘管暫時打退了匈奴的進攻,可這並沒改變雙方兵力對比上的巨大落差。匈奴是遊牧民族:長於野戰,但並不擅長攻城。見識到漢軍強悍的戰鬥力後匈奴方面改變了戰術——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更為歹毒的是他們切斷了金蒲城的水源。在匈奴人看來:無論漢軍的戰鬥力有多彪悍,處於絕對兵力劣勢狀態之下是無論如何無法突圍出去的,自己沒必要和漢軍過多糾纏,只要圍困上一些時日城中的漢軍在斷水斷糧的狀態下絕對難以持久抵抗。然而令匈奴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們不僅低估了這支孤軍的戰鬥力,也低估了他們的抵抗決心。

漢軍在斷糧的情況下將兵刃、鎧甲上的皮革盡數剝下煮了吃。更難令人忍受的是斷水——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發現:人在斷絕食物的狀態下仍能生存一週左右,但在斷水狀態下最多隻能堅持三天。在這樣的情況下耿恭命令士兵打井取水,然而都打到十五丈深了依然連水的影子也沒見到。不得已之下戰士們開始飲用戰友和戰馬的尿液以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由於長期得不到新鮮水源的補充,若干時日後大家就發現連喝尿都成了一種奢望,因為長期脫水的戰士們已經尿不出來了。

事實上仗打到這份上連耿恭自己都接近絕望了,他甚至已經打算帶著弟兄們做最後一搏以期絕地求生。然而就在這時不知是不是他的誠意感動了上蒼——姜文的電影《天地英雄》中拔劍刺土而泉水湧出的一幕竟活生生地發生在了金蒲城。儘管時光過去了兩千多年,我們仍能想象當泉水湧出的那一刻人們該是何等興奮。獲得新鮮的水源後耿恭下令當著匈奴人的面在城頭潑水玩,此刻的匈奴人也真算是活久見了。

既然硬攻拿不下這座孤城,匈奴開始嘗試招降:他們許諾讓耿恭當他們的白屋王,給他找美女當老婆。耿恭說:“好啊,叫你們的使者來”。匈奴使者來了,耿恭把他抓到城頭,一刀殺了,然後用火烤其肉。岳飛的《滿江紅》中那句膾炙人口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就是出自於此處。這樣一來匈奴人徹底放棄了招降的念頭,他們開始了更加瘋狂的攻城,想殺光這些漢人。城裡活著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們仍在堅持,殺掉每一個靠近的敵人。然而即便如此堅持也不可能擊退匈奴,耿恭這支孤軍唯一的希望就是遠在洛陽的朝廷能派出援軍。

此時的洛陽城正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場朝廷論戰:以司空第五倫為首的一派認為手下只有百餘人的耿恭部絕對無法同匈奴的兩萬餘大軍對抗,等咱們發兵去救時他們早就屍骨無存了,不過是徒增援軍的傷亡和耗費財力而已;司徒鮑昱則提出:“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如果咱們不去救人,只會有兩個下場:一是長了匈奴人的氣焰,二是讓自己人太傷心。現在如果不去救人,如果匈奴再來打,誰還願意為您賣命?

至此耿恭這場喋血孤城之戰演變為一出中國古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大漢帝國決定不拋棄自己的任何一個戰士,隨之這部中國古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的男二號範羌正式登場: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在範羌率領下趕到柳中城。對此漢朝內部有人認為:僅僅派出七千人的援軍仍不足以與匈奴大軍對抗,然而範羌拒絕了徵調更多兵馬的建議,因為他認為自己此行是執行拯救耿恭部的特種作戰任務——兵不貴多而貴精,如果徵調部隊過多反而會加重後勤補給的難度。事實證明了範羌的推測:這支七千人的援軍首戰即“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生口三千餘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復降”。

在取得柳中戰役的勝利後援軍內部又出現了反對繼續向金蒲城進發救援耿恭部的聲音——反對的意見稱:柳中城距離耿恭部還有數百里路,而且中間橫亙著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節,救援成本太大,再說耿恭被圍困這麼長時間了,說不定早就全軍覆沒了……大夥兒還是撤吧。這時範羌讓自己部下的士兵各自發表意見,在綜合聽取兩方面的意見後他並沒強迫士兵們繼續進發或是撤軍,而是讓士兵們自行選擇,最終這支七千人的援軍只有兩千餘人選擇跟隨範羌繼續向金蒲城前進。

相比耿恭堅守孤城而言:範羌率領這支兩千餘人的部隊翻越白雪皚皚的天山並突破匈奴人的防線其實也是一次曠世壯舉。遺憾的是史書中卻沒記載他是如何翻越天山並突破匈奴人的防線的細節,但想必也是經歷了一番艱難困苦。當援軍勝利和耿恭部會師時這兩支經歷九死一生的部隊“共相持涕泣”。史書記載了此時金蒲城中活下來的耿恭部將士的數目——26人。他們與援軍一起南返,但是回家的路同樣充滿殺機:有滿懷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險,他們且戰且退,不斷有人倒下。三月他們進了玉門關,安全了,此時26人已只剩13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當時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鄭眾,見到這13名勇士歸來,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並給皇帝上疏為13勇士請功:“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當代畫家左國順根據耿恭的故事畫過一幅油畫《十三將士歸玉門》:13個衣衫襤褸的大漢,傷痕累累,疲憊不堪,但目光如炬,手裡牢牢攥著自己的武器。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歷史上,有一個猛人比霍去病、衛青有過之而無不及,用“神人”形容也不為過。在網上廣為流傳著“他以幾十人抵禦匈奴兩萬大軍”的傳說,令很多人驚為天人。那麼,歷史的真相真的就如網上流傳的那樣嗎?今天,我們就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其中的真相。

這個猛人叫耿恭,為人比較低調,但卻被匈奴人奉為“神人”。耿恭,今陝西興平,為東漢將領,為人慷慨多謀略,有將帥才能。公元74年,東漢朝廷重新設立西域都護,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而當時,匈奴在西域一家做大,豈能拱手將自己的地盤讓出。於是,漢朝軍隊與匈奴的大戰一觸即發。



公元75年3月,北匈奴單于派左鹿蠡王率領兩萬騎兵攻打西域的車師國。耿恭派司馬領兵三百人前往援救車師,但途中遭遇北匈奴大軍,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隨後,2萬匈奴騎兵圍攻耿恭所駐紮的金蒲城。面對匈奴大軍,只有數百人守軍的耿恭心生一計,他把毒藥塗在箭上,傳話給北匈奴人說:“這是漢朝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緊接著,漢軍將這些毒箭射向匈奴,中箭的匈奴士兵傷口處血水沸湧,大為驚慌。並且恰逢當時狂風暴雨,耿恭趁機攻打匈奴,匈奴死傷慘重。對此,匈奴人驚呼:“漢軍有神力,可怕至極!”於是,匈奴人暫時撤兵。



公元75年6月,耿恭鑑於當時的疏勒城(今新疆喀什)是漢軍的一個軍事要塞,依山傍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於是率軍駐紮於此。果不其然,不久之後,大量的匈奴人又來,他們以絕對人數優勢進行攻城,死傷無數,但依然久攻不下。於是,他們決定圍而不攻,並且把河流上游給截斷了。這一招很毒辣,守軍嚴重缺水,只能“笮馬糞汁而飲之”。後來,耿恭親自帶領士兵挖井運土,不久,泉水湧出,眾人齊呼萬歲。耿恭便命官兵在城上潑水給匈奴人看北匈奴人感到意外,以為有神明在幫助漢軍,於是只是圍而不攻,希望困死漢軍。



公元75年8月,匈奴人夥同車師人一起進攻耿恭,但依然是久攻不下。於是,又一次放棄了進攻,決定困死漢軍。幾個月過去了,城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漢軍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漢軍一個個死去,但要塞仍然沒有陷落。後來,匈奴人使出了招降這一招,派出使者,許給耿恭高官俸祿,而耿恭把使者抓到城頭,一刀殺了,然後用火烤其肉。後來,岳飛寫下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就典出於此。



耿恭此舉激怒了匈奴,匈奴人加緊攻城,但耿恭及其漢軍將士依然殊死抵抗,匈奴依然是不能得手,但城中的人也越來越少了。而漢朝朝廷這邊終於在公元76年正月出兵7000人擊敗匈奴人,而耿恭的部將範羌帶領2000人救援耿恭。當援軍到達時,疏勒城只有二十六人存活,隨後東歸,但沿途不斷死亡,到三月抵達玉門時,只剩下了十三人。這十三人衣衫襤褸,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銷骨立。


綜上所述,耿恭抵抗數萬匈奴軍的真相有以下幾點:一是當時耿恭守疏勒城時,並非只有幾十人,而是最少幾百人,並且匈奴人並非是以2萬人攻城,應該起碼有幾千人;二是耿恭能夠防守成功,是因為漢軍既有地理優勢,易守難攻,也有漢軍戰鬥力強悍的因素;三是最終的一點是耿恭足智多謀,令匈奴人死傷無數,心生畏懼,採取了圍而不攻,這樣就給了耿恭軍喘息之機,更是了給了漢軍救援的時間。
當時當時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鄭眾,給皇帝上疏為13勇士請功中寫到:“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其中“不為大漢恥”這個五個大字,至今令人動容。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小張,你看過沒有一部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當然看過了!這部片子看得真過癮。尤其是那電影開頭那段:諾曼底登陸!太爆了!”“你覺得這部片拍得好不好?”“當然了,這部片我看了N遍。戰爭片裡的戰鬥機啊!”"如果我說咱們中國也有類似的故事,如果要是拍成電影的話,比“大兵瑞恩"還要驚險刺激,你會看不會看?”“別扯了,人家那是一個小隊打一大群德國人。中國哪有這事?你不會是導演吧?論胡扯,我只服導演和筆者。”“那你聽過耿恭”的故事沒有?我給你說說他的事情。聽完你再說我是否在胡扯吧!“

耿恭,出生在今陝西興平東北附近。從軍後,東漢任司馬之職。後又任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附近)。這個故事就從裡開始了。

漢章帝繼位才剛剛三個月時,朝廷裡就來了一名信使。只見這名信使盔歪甲斜,渾身浴血。漢章帝初看就大為不喜。可以這名信使接來的話語就讓漢章帝大驚失色起來。原來一年前,漢軍出征西域進攻匈奴,以確保絲綢之路的安全。匈奴不敵,漢軍大勝回師。沒想到,漢軍剛剛回師,匈奴就捲土重來,兩萬匈奴大軍又攻西域。西域都護陳牧(一說為“睦”)戰死殉國、金蒲城被團團圍住,而城中戊己校尉耿恭手下僅僅只有一千士兵防守。請朝廷速速增派援兵......

有人會問了:絲綢之路這麼重要,為什麼卻派這點兵在這把守?是你依然在扯?還是絲綢之路在原來就不是一條很重要的通商渠道?其實原因很簡單,全在於一個字:”後勤“。古人也好,現代人也好。後勤補給一直是重點。在當時,西域,交通不便,如果要派重兵反守,就要大量糧草以保證軍心及體力。就是算一頭奶牛,它也得吃草才能擠得出牛奶是不?更何況人呢?“那就運啊!”有人計算過,如果往西域運一斤糧食,路上擔夫就要吃掉190斤糧食。大家算算,如果駐守的人多了,那得多少糧食才能保證啊!所以,一千士兵駐守的城池在當時,已算得上是重兵了。

且說匈奴將金蒲城圍得是水洩不通。準備日夜攻城。而把守金蒲城的守將正是耿恭。由於敵眾我寡,危急時分就得采用危急手段。他命士兵將箭頭塗上秘製毒藥後,向敵人射擊。那這種毒藥威力如何?我真的不知道。但是《耿弇·後漢書列傳》載:虜中矢者,視創皆沸(腫爛)。而且耿恭又叫人向匈奴喊話: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而又恰逢暴風雨天,箭隨雨落,又派出敢死隊出城夜襲,匈奴中箭者哀嚎,中刀劍者無數。這讓當時的匈奴人大驚失色,相互對視,心中暗想:漢兵神,真可畏也!暫退圍城。

沒過幾日,匈奴回過味來,復返圍城。一方拼命攻城,一方堅強困守。雙方大有不死不休的局面。攻了幾日,匈奴死傷無數,見無法攻進城內。便改換了攻擊方式:圍而不打,困死守軍。就這樣,圍困了足足數月,城中糧食已吃完。耿恭就和大家一起,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啥意思?就是吃皮甲和弓弦飽腹堅持著。金蒲城頭依然飄揚著大漢的軍旗。耿恭心裡知道,他們已快走到盡頭了。而救兵在哪裡呢?

而此時的漢朝廷,正在因“救”與“不救”爭執著。司空第五倫的觀點是:不救,此時金蒲城估計已淪陷。此時派大兵去,無疑是空耗錢糧。司徒鮑昱則挺身而出,大呼: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誠令權時,後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啥意思:就是說假如今天陛下不救將於危難之際,日後,又有何人敢擔當,又讓何人敢為將?漢章帝終於大悟。拍板定奪:“救,一定要救!”

公元75年,共計七千漢援軍出發了。其中就有一人,那名信使範羌。路上長話短說,什麼頭痛腦熱,馬高蹬低的事就不說了。大軍行至柳中城。天下大雪,眾將均有退意。範羌落淚: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感動了眾將。分了兩千兵馬給範羌,去救援金蒲城。這裡再省去兩千字......眾人到了金蒲城下,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

故事講完了嗎?沒有。城解圍了,大家這就準備回家。耿恭環顧四周,曾經的千人如今只有26人,滿目期待的看著他。”我一定要帶他們回家!“耿恭暗暗下著決心,帶著這26人走上了漫漫歸家路。但匈奴人怎能放過他們,層層天險也在阻擋著他們。一路這幾十人憑藉著計謀、勇敢、體力去克服重重困難艱險。終於他們看見了眼前的玉門關,看見了家圓。而這時,也僅僅只有13個人看到了漢朝的天空依然是那麼的藍、樹依然是那麼的綠!

也有人說,這個故事是胡扯出來的。也有人說,這件事確實是存在的。但是不管怎樣,為耿恭這守城千人致敬!”國威永存,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該文僅表述個人觀點,因本人學識有限,文章有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批評指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恆實說”。更多精彩,盡在恆實說!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