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恭几十个人是怎么守住北匈奴两万人围攻一年的?是不是历史夸大了,还是真有其事?

大卫威尔


自古西域多动乱,自东周到清末,这个地方似乎就没消停过。偶尔也有老实的时候,那基本上都是被中原给打怕了,第一个让西域游牧民族胆寒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几次战争。

西汉时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中华疆域所至,从敦煌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广大西域都属于汉朝。公元前60年,汉朝在如今的新疆轮台设置都护府,另设戍已校尉、戍部候等军政长官,管理当时西域的婼羌、楼兰、莎车、疏勒等三十六个小国。

然而,随着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使中原地区征战不断,大汉王朝虽然名义上统治着西域,其实根本无力掌控了。匈奴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了西域。

光武帝上台,东汉揭开了序幕。

曾经的西域各小弟纷纷遣质子到中原,请求光武帝的庇护。然而大汉王朝已不再辉煌,留下的只是百废待兴,对匈奴在西域横征暴敛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经过了“光武中兴”,汉王朝的国力逐渐恢复,终于到了和匈奴重新盘道的时候了。

公元74年,汉明帝刘庄决定派兵重新进入西域。西征大军以窦固为主将,耿秉和刘张为副将。从敦煌出关后,一举击溃了匈奴南呼衍王的军队。汉军随后继续西进,攻取了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车师前后两国。

东汉朝廷随后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陈睦任都护。同时也恢复了戊己校尉制度,戊校尉由耿恭担任,驻屯于车师后国的金蒲城(巴里坤县),扼守天山通往北匈奴的要道。己校尉由关宠担任,驻屯于车师前国的柳中城,两地互成犄角之势。

窦固大军在西域仅仅驻扎了几个月,便在汉明帝的命令下班师回朝了。耿恭和关宠二人的驻扎地仅仅有不到一千的兵马,在他们的对面则是匈奴数万铁骑。

名义上西域又回归到汉王朝的统治之下,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西域小国经过了被光武帝“抛弃”的故事后,对汉王朝的信任度直线下降。他们对依靠汉王朝还是臣服匈奴,基本上处于观望的态势。耿恭和关宠想在西域活下去,只能自力更生。

其次,匈奴虽然被窦固大军击溃,但远没有霍去病或者后来的蓝玉对游牧民族那么疯狂。匈奴的军队是被击溃了,但政体体制完好无损,他们等待着反扑的机会。

最后,汉王朝虽然经过了“光武中兴”,但仅仅比战乱时期好一些,称不上是盛世。因此,如果匈奴重新反扑,汉王朝当时的经济和军备状况并不足以去打拉锯战。

果然,窦固大军班师回朝没多久,西域出事了!

这个事比较简单,匈奴发动两万大军攻打车师后国,并擒杀了车师后王。随即,匈奴两万大军把汉将耿恭把手的金蒲城围得水泄不通。金蒲城全城兵勇不过三百多人,怎么办?

耿恭素问匈奴人极其信神明,命将士将弓箭上的箭头涂满了毒药,并告诉匈奴人被射中的话,神明会对被射中者进行惩罚。后来,被射中的匈奴兵创口处起了脓块,对金蒲城守军的话深信不疑,顿时军心打乱。耿恭趁着连夜大雨,冒险率兵骚扰匈奴大军。在半威胁半吓唬之下,匈奴大军撤退了。

耿恭明白匈奴大军仅仅是暂时撤退,金蒲城犹如三国时代的小沛或新野,弹丸之地没办法抵挡重整旗鼓的匈奴人。随即,耿恭率领汉朝军队驻扎在了疏勒城。耿恭带人一方面屯物资,一方面修筑工事,随时迎接匈奴人的到来。

在耿恭刚到疏勒城的两个月后,匈奴左鹿蠡王的军队兵临疏勒城下。

由于疏勒城屯有大量物资并在耿恭的带领下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这里变得易守难攻。匈奴左鹿蠡王也是个行家,久经战争的他并不着急攻城,而是断了耿恭的“源”。匈奴左鹿蠡王认为,沙漠作战,水源是行军必备的物资。他觉得没必要动用兵马攻城,而是让匈奴士兵用沙袋堵住通过疏勒城的水源,并对其进行改道。

确实,这一招奏效了。疏勒城内很快水源告急,储备的淡水都喝光了,守军官兵焦渴难耐,甚至开始从马的粪便中榨取水汁来饮用。困境之下,军心开始动摇。耿恭心急如焚,此时换成了他想去拜一拜神明了。

那耿恭拜的神明又是谁呢?李广利。

当年李广利将军在遭到匈奴围困的时候,也被断了水源。他拔剑刺山,泉水飞涌而出。如今耿恭也派人凿井,他坚信虽然河流被改道,但是地下必有蓄水!果然,还真被耿恭挖出水了。在被挖出水的井边,耿恭对其跪拜。中国象棋有一招叫“耿恭拜井”,这便是其由来。

挖出水了,耿恭继续对匈奴人玩心理战。他让士兵端着水在城墙上冲着匈奴人大口大口的喝,顿时匈奴人就傻眼了。匈奴左鹿蠡王也愣住了,难道又有神明相助?结果,匈奴人又撤军了。

围攻“光明顶”的“六大派”是走了,然而江湖上不入流的“海沙帮”、“神拳门”等跳梁小丑却来了。

西域的焉耆和龟兹两个小国反叛,在他们的攻打下,西域都护陈睦所部全军覆没。己校尉关宠驻守的柳中城也被包围起来,匈奴人见到此状况又回来了,带着焉耆和龟兹再次赶往疏勒城。几个月后,疏勒城粮草都耗光了,全城将士不得不煮了铠甲或者鞭子吃。从一开始的近千人到如今的数十人,疏勒城兵将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

匈奴见状也非常佩服耿恭所部,派遣使者进行招降。耿恭不为所动,当着匈奴人的面杀了匈奴使者,然后“壮志饥餐胡虏肉”。匈奴人大吃一惊,攻城更为猛烈了。

另一头的中原地区,汉明帝去世,汉章帝继位。

就在权力的更迭期间,耿恭和关宠的告急文书抵达朝堂。救?时间根本来不及了。不救?活活壮烈牺牲。关键时刻,司徒鲍昱发表了的意见:汉帝国从来不冷却英雄的热血,即使这次救援注定失败,也要向世人宣告汉帝国从来不会放弃为他战斗的勇士!

公元75年冬天,酒泉太守秦彭、谒者王蒙等人统率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7000人,前往西域救援。遗憾的是汉朝军队赶到柳中城时,关宠已经病死在军中。

秦彭指挥东汉援军大破敌军,柳中城成功解围,匈奴及部分西域小国纷纷撤退。在柳中城成功解围后,接下来就是要将疏勒城中的耿恭救出。援军的副将王蒙认为数百里之外的疏勒城杳无音讯,也可能已经被匈奴攻破,况且隔着天山之险,整个行军途中危机重重,主张撤军。

另一位将领主张必须驰援,他就是之前耿恭的部下,被派去求援的范羌。整个援军就此分为两派,最终秦彭见范羌态度坚决,便拨给他两千军马前去疏勒城。

此时的疏勒城外,匈奴大军因为已知晓柳中城被汉王朝军队成功解围,仅此早已撤退。而疏勒城内,耿恭军队因为被围困多时,粮草耗尽又因日夜守城,仅仅剩下26人。当范羌军队抵达疏勒城时,耿恭还以为是匈奴军队,准备继续作战......看清是援军后,打开城门,所有将士相拥而泣!早已陷入绝境的孤军将士再也没有想到还有获救的一天。

第二天,疏勒城守军26人便同汉王朝援军一道返回。北匈奴派兵追击,汉军边战边走。官兵饥饿已久,从疏勒城出发时,还有二十六人,沿途不断死亡。当他们抵达玉门时,只剩下了十三人。这十三人衣衫褴褛,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销骨立。

这些人获得了战友们的无上敬意,玉门关中郎将郑众及校尉们亲自为幸存者们安排沐浴更衣, 并上书朝廷说:“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耿恭到达洛阳后,司徒鲍昱上奏称耿恭的节操超过苏武,应当封爵受赏。于是汉章帝任命耿恭为骑都尉,军吏范羌为共县丞。遗憾的是耿恭母亲还没能见到自己儿子的归来,便去世了。

不为大汉耻!

英雄,不该被遗忘!


刀墓手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实真实历史。

说起来,耿恭之所以能面对几十倍的匈奴骑兵,坚持防御,也是可能的。

第一,耿恭驻守要塞非常陡峭

疏勒城附近的要塞,是汉军精心修建的。

要塞依山傍水,地势险要。

在古代,无论中国外国,面对这种坚固又险要的要塞,没有太多办法。

匈奴骑兵利害的是骑射,但对攻城就没意义。

汉兵最强的就是弓弩,又居高临下,威力强了一倍也不止,射程也远得多。

匈奴骑兵强攻,就要攀爬山体,成为几百名汉军弓弩活靶子。

这种情况下,久攻不克是正常的。

第二,并非一定要把汉军消灭不可

疏勒城的要塞并非扼守什么战略要道,打不打其实也无关大局。

只是匈奴王出于政治考虑,试图将汉军彻底打出西域。

但久攻不克情况下,匈奴王认为没有必要付出太大代价去进攻。

当时认为,杀光这300汉军,匈奴人要死3000人。

匈奴是游牧民族,人口稀少,一个很大的部落也不过一二千战士。

3000人的死亡太多,也没有必要。

第三,疏勒城具有长期坚守的条件

疏勒城有水源,匈奴曾经切断过但因有地下河所以没生效。

同时,汉军还存有粮食,虽然最后到了吧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甚至还吃了匈奴使者。

然而,毕竟粮食也支持了好几个月。

第四,车师人并不卖力

车师人是被匈奴打败,不得已投靠匈奴。

车师王很聪明,一旦汉军被消灭,自己就没有利用价值,恐怕要被匈奴攻击。

所以,车师人一面装作进攻,一面偷偷给耿恭提供情报和粮食,希望汉军尽量长时间坚守。

第五,大汉精兵,不是匈奴胡虏可以相比的。

很多人认为汉兵不如 匈奴人,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汉军职业军人各方面都是非常强悍的,丝毫不亚于匈奴那些牧民。

300耿恭的部队和后来救援的范羌2000精兵,在新疆转战1年多,面对数万匈奴大军。

耿恭300部队等援军翻过冰封的天山到达是,只剩26人,却无一人投降。

这些26人最后回到玉门关的时候,仅剩下13人了。

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给皇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萨沙


《后汉书·耿弇列传》中曾记载了一个“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耿恭等十三名将士,在北匈奴两万人的进攻下,守住城池长达一年,最终获救的故事。

(耿恭画像)

那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一听到“十三将士归玉门”,就很容易就理解成是13个人在坚守。而实际上,参与坚守的将士共有数百人,只是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坚守过程中为国捐躯,最终只有13名士兵活了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真实且传奇的故事。

公元76年,北匈奴大举进攻车师,车师很快便不敌投降,车师国王不得已投靠匈奴,并让军队与匈奴组成联军,共同包围了耿恭所驻守的金蒲城。

匈奴大军有近2万人,而金蒲城中却只有几百名将士,耿恭明白,想要将敌人击退是不太可能的,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打压匈奴人的嚣张气焰,一直坚持到新继位的汉章帝派出援兵。

耿恭利用匈奴人迷信神明的特点,在弓箭上涂抹了大量毒药,并让士兵们在城墙上喊话:“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

一开始匈奴人并不将这话放在心中,但他们的士兵中箭后却全都伤口溃烂,并且剧痛难忍,这使得其他士兵心中不免感到恐惧,一时间匈奴军队士气低落。

就在匈奴士兵还在思索神箭一事时,耿恭组织了百人敢死队,在晚上偷袭了匈奴大营。匈奴人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城中的区区数百守军,居然敢发起主动攻击。由于没有一点防范,匈奴士兵一时间死伤惨重,书中对匈奴人此刻感受的记载是:“震怖,叹曰:‘汉兵神,真可谓也!’”

(匈奴来袭,图取其意)

匈奴军队在连遭挫折后,决定先向后退军。耿恭明白匈奴的撤退只是暂时的,要想进行长期的防御战,就必须去到一座更适合防御的城池。于是耿恭带领将士全体转移到了一座易守难攻的防御要塞,疏勒城。

不久后,匈奴果然卷土重来,大军包围了疏勒城。这一次匈奴部队并不着急,他们只围不攻,还切断了城中的水源。在水源断绝的情况下,耿恭下令士兵“乍马粪汁而饮之”,与此同时,他还命令士兵就地打井,希望能挖得地下水。终于,就在挖井士兵快要绝望时,地下清泉终于喷涌而出!耿恭兴奋不已,他命令士兵取大瓢接水,于城墙之上豪饮,并向下泼水来庆祝。见此情景,匈奴士兵也只能感慨连连。

虽然水的问题解决了,但援军却依然迟迟不到,城中粮草早已断绝,耿恭只能下令士兵将弓箭与铠甲上的皮煮软而食。匈奴见此情景,特派使者来劝降,结果耿恭在城墙上就把使者杀死,并且当众烧烤,与众将士分而食之。耿恭此举,不仅表明了自己誓死不降的决心,还大大提升了守城将士的士气。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大概便是出自这里了。

本就是汉人的车师王太后被汉军民族气节感动,她力排众议,暗中向城中守军运送了大量粮草和军械,粮食危机终于告一段落。

虽然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守城的数百名将士也已经所剩不多,对于他们来说,援军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希望。

(大汉十三将)

实际上,求救使者早就将信息带到,但朝堂中围绕救与不救的问题却吵翻了天,汉章帝一时间拿不定主意。最终,在司徒鲍昱的努力下,汉章帝决定派出张掖、酒泉、敦煌三郡的兵马共计7000人,对耿恭一部展开救援。

救援大军在救援过程中一路击败匈奴军队,共斩杀3000余人,战功巨大。但当他们来到天山脚下时,却又开始犹豫不前。

大部分将领认为,此刻天山被大雪覆盖,士兵们长途奔袭未曾休息,一旦遇到以逸待劳的匈奴部队,之前的战功很有可能会化为泡影,而且耿恭此时生死不知,这一路上斩杀的匈奴也算是为他报了仇,没有必要再以身犯险了。

尽管大部分将领都赞成这个见好就收的提议,但依然有人始终没有放弃,这个人就是被派出去求救的使者范羌。范羌坚决不愿意放弃自己至亲的战友,他与一众将领据理力争,最终,众将领决定给他2000兵马,让他翻越天山,继续救援耿恭。

当范羌最终来到疏勒城下时,数百守城的士兵已经只剩下了26人,待到城门打开,耿恭与范羌不禁相拥而泣。在回到玉门关的路上,他们又不断遭受到匈奴的攻击,最终26人只剩下了13人。


张生全精彩历史


十三将士归玉门,汉家男儿的气魄,睥睨天下。每每读到这段历史,都激动不已。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耿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汉家军魂。

话说,东汉建国半个世纪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逐渐强盛,于是东汉朝廷开始想着要重新恢复西域的统治了。永平十七年,汉军攻破车师,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汉军大部队撤走,时任随军司马的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驻扎在金蒲城。这样的驻屯地还有好几个,每个驻屯地大概有军士几百人,其中,同为戊己校尉的关宠驻扎在柳中城。

第二年三月,北匈奴卷土重来,派出2万骑兵攻打车师国,车师毫无悬念的投降了。接下来北匈奴开始围攻金蒲城。此时,耿恭手下还有几百士兵,加上匈奴骑兵不善于攻城,而且,耿恭还用毒箭忽悠了一下匈奴人,这些匈奴人还以为汉军都是神仙,于是退兵了。

五月,耿恭带领士兵退进了疏勒城,因为疏勒城中有条溪流,而且疏勒离关宠驻扎的柳中不远,可以互为援兵。但是,这次匈奴人学聪明了,把溪流给堵了,直接阶段了水源。在西域那种地方,没有了水源那真是要命的啊,急的耿恭带人到处挖井,挖了十五丈深都不见水,将士们焦渴难耐,甚至榨马粪汁来解渴。这时候匈奴也不打算进攻了,就这样围着,等着耿恭他们渴死投降。没想到,天佑大汉,耿恭他们竟然挖出了泉水,公然在城头上浇水洗澡,向匈奴兵示威,城下的匈奴兵一个个目瞪口呆,心想里面这伙人是不是有神仙帮助,于是又退兵了。(貌似匈奴人脑回路也太简单了吧,总是被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六月,传来了一个十分不好的消息,西域的两个墙头草,焉耆和龟兹两国,看见汉军陷入困境,攻打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陈睦全军覆没。而关宠的柳中也被北匈奴围住了。西域都护府是没指望了,附近也在没有援兵了,耿恭唯一的希望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廷。

然而,八月份,更坏的消息传来,汉明帝驾崩,处理先皇后事,安抚百官,确立新皇人选,整个汉廷忙的团团转,似乎没人想起来,还有几百个汉军将士,在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域,正在孤军奋战,苦苦支撑。

这是,耿恭的贵人出现了,那就是车师后王夫人,王夫人的祖先是汉人,她非常敬佩也非同同情这群汉军,私下里常给他们通报敌情,提供粮草,汉军得以暂时喘口气。但是,北匈奴的围城也越加严峻。几个月后,汉军粮食耗尽,便用水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兽筋皮革。这时候,匈奴单于知道耿恭他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向他们劝降:“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耿恭当然不会同意,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把劝降的匈奴使者放进来,然后在城头当着匈奴大军的面,亲手将使者杀死,用火烤他的肉吃。“壮士饥餐俘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耿恭的做法,彻底把自己的后路堵死了,众将士跟着他一心赴死。

此时,千里之外的朝廷,汉章帝已经顺利继位,关宠的求援书信也已经达到了朝廷。朝堂之上,一片肃静,汉章帝正等着众大臣的回复意见。司空第五伦站表示反对救援,他的意见是,耿恭已经失联数月,也许城池早已经被攻破了,这时候发兵救援,徒耗财力,物力而已。应该说,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第五伦的想法是非常理智的。但是,历史的荡气回肠之处就在于,有时候,豪情压倒了理智。司徒鲍昱站出来慷慨陈词:“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这番话响彻大殿,称得上是大汉版的“不抛弃,不放弃”。汉章帝当即决定发兵七千人,拯救大兵耿恭。

援军到达车师后,一战即击败了匈奴和车师联军,但此时关宠已经战死,众将认为耿恭存活的几率实在渺茫,而且时间已经进入冬季,大雪封山,道路不通,大军正准备撤回。这时候,原先被耿恭派出来的求援的一个人,范羌,站了出来,坚决要求继续向天山以北进军,救援耿恭。在范羌的坚持了,几个将军同意分给范羌两千士兵去救援。

范羌怎么带领这两千人在大雪封山的季节翻越天山,到达疏勒的,史书并没有记载。我认为,这段时间,匈奴并没有围城,原因有三:一个是攻城伤亡太大,而且疏勒已经是一座死城了,就算拿下来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了;二是围城本就不是游牧民族的长处,况且时间已经是冬季,大雪封山,他们耗费大量物资去围一座没有价值的城池;三是范羌到达时,并没有其和匈奴发生战斗的记载。总之,范羌把耿恭他们救了出来,此时,疏勒城里只剩26个人了,回到玉门关时,只剩下13个人。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一卷青史


在《后汉书》里面的确有这个记载,是真有其事,不是瞎编乱造!北匈奴两万人攻城,耿恭几十个人守城,在离开西域的时候有26人,最终到达玉门关的时候就剩下13人了,所以就有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看完耿恭等人的历史事迹,真的非常感动。根据《后汉书·耿恭传》我们就来还原一下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吧!

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冬季,骑都尉刘张带兵去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他的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一起打败了车师国并使他们投降。东汉明帝设置西域都护,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守在车师国后王部的金蒲城。公元75年3月,匈奴北单于派遣两万骑兵攻打车师。最终打败并杀掉了车师后王安得,接着进攻汉朝的金蒲城。正巧这时汉明帝去世,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励士卒并打退了他们。由于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敌人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过了几个月,城中粮食吃光了,陷入窘迫的境地,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穿着破裂的衣服,形体容颜憔悴不堪。耿恭一向与将士们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是人却不断地死去,最后只剩下几十人。

匈奴单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就派人来诱降耿恭说:“如果投降的话,封你为匈奴白屋王,并且配美女给你做妻子。” 这种诱惑汉人的方法,耿恭不为所动,登上城墙拼搏作战,没有投降的意思。他把毒药涂到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出毒箭,中了箭的匈奴兵,看着创口都溃烂了,于是大惊失色。恰巧这时刮起了暴风,下起了大雨,耿恭趁着风雨反击匈奴,杀伤了很多敌人。匈奴人很震惊害怕,相互传说道:“汉兵真是神人啊,太可怕了!”于是解兵离去。汉章帝继位,派援兵来到金蒲城时,城中仅余26人。待随汉军护送他们回至玉门关时,最后只剩下13人,而且衣服破烂,形容憔悴枯槁。玉门关的守将深受感动得,中郎将郑众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确有其事,只是守城的时候,汉朝有多少人不清楚。不过西域的金蒲城应该是易守难攻,加上匈奴也比较迷信,在受了箭伤以后就害怕,就停止进攻。耿恭等26人将士才侥幸活了下来,不过他们的事迹真的很感人。我看完,忍不住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最终回到玉门关的样子,衣裳泡烂,形体枯槁,不知道忍受了多少的苦难。很多人,虽然打退了匈奴,最终还要与疾病和饥饿斗争,才能回到汉朝!想想那种情形,我们的先辈为了保卫国土抛洒热血真的了不起。我已经找不到形容词,来形容他们的这一壮举了。


谋士说


这是汉朝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场战斗,规模虽然并不大,但却是汉朝整个历史上最具有血性,最值得后人记住的一场防守作战,这场战斗捍卫的不止是汉朝的领土,更捍卫了大汉民族的民族尊严。



说它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这是在公元75年真实发生的一场战斗,匈奴两万官兵包围了耿恭将军把守在西北的一座边境小城,说是小城,因为这是一座几乎没有百姓只有1000名左右大汉官兵守卫的小城堡,甚至可能只算得上是一个高级哨所,它的存在也只是彰显汉朝在西域边境的权威,当然,不能扩大这里的规模也包含了太多现实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经济和后勤,远离中原数千里,除非花费如同天文数字的巨资来进行大面积的人口迁移,否则,根本无法扩大汉朝在西北的军事和人口规模。



但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在人口和资源并不发达的西北开疆拓土并不是一个值得投资的事,只需要保持象征性的占领,确立汉朝在这里的统治就足以,所以才有了疏勒城这座小城堡,可恰恰是这个并没有太多资源聚集的小城,却也成为了汉朝统治西域的象征,因此在匈奴面前,这也是一座必须要攻克的城市,以彻底消除汉朝在西域的影响,从公元75年暑期到76年正月,疏勒城保卫战正式拉开!

虽然在战后耿恭仅剩下26名官兵,但不代表守卫疏勒城的只有这些人,至少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守卫这座小城的汉朝官兵至少在数百至1000人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耿恭守卫西域的过程中,也曾“募集数千人”来打击西域的反叛和匈奴势力,因此可以推断,在疏勒城保卫战前后,除了原有的汉朝官兵外,耿恭手中应该还有西域雇佣兵,毕竟凭借着汉朝的威信和金钱,在西域地区还是可以招募其他少数民族充当雇佣兵的,这在中原王朝守卫边境的历史上也颇为常见,所以对于疏勒城这个小城来说,依靠汉朝官兵和雇佣兵,足以能够承担这座城堡的防卫工作。



也正如前面所说,西域由于人口资源太小,也注定了经济的不发达,连汉朝自己都无法扩展这一带的开发,已经衰落的匈奴又如何长时间保持在这一带的用兵?所以历时大半年的疏勒城保卫战,匈奴也许最多时曾经用兵2万,但这样规模的兵力恐怕难以一直支撑,即便有如此之多的兵力也难以在疏勒城展开,因此困扰耿恭的恐怕不是军事上的威胁,而是包围之下物资供给下的压力,在大半年的防守中,从食粮到杀马,从杀马到食用草根树皮皮带,再到最后的吃人,为了能够活下去,疏勒城的官兵吃下了任何可能支撑他们活下去的一切物品,以至于城外的匈奴也在惊呼他们是人还是鬼!

从大半年后援军赶到直接抵达疏勒城下时来看,援军在疏勒城的外围似乎并没有与匈奴军队发生战斗,也许历时大半年的消耗,连匈奴自己也早已支撑不住,只能在城外保持象征性的封锁,继续禁止疏勒城的对外沟通,但随着汉朝大部队的到来,匈奴也只能选择溃逃。

这是一场真实发生也值得后人记住的战斗,疏勒城守军保卫的不是一座简单的城堡,而是大汉政权在西域的权威,更是捍卫大汉政权的血性!


辽宁资深球迷


不是几十人是数百人,援军到达的时候仅剩26人。而安全到达玉门关的时候只有13人了。这个故事在《后汉书·耿弇列传》中有详细的描述,叫做“十三将士归玉门”。这比所谓的“斯巴达三百勇士”要真的多,而且他们这几百人守了数月,直到援军到达,还在坚守。


匈奴围城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75年,汉朝重设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第二年,北匈奴大举进攻车师,车师投降后,和匈奴组成联军围攻耿恭所驻守的金蒲城。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匈奴两万人将金蒲城围的水泄不通。

耿恭的计划

耿恭明白,这数百人是守不住城池的。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新继位的汉章帝,能派出援军。虽然希望渺茫,但是他唯一能做就是在援军到达前不能让士兵们堕了士气。在白天匈奴攻城的时候为了打击匈奴士气,他向下面喊话:“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意思就是,汉朝的箭是神箭,只要中箭就让你生不如死。实际上就是毒箭,这是一场心理战。匈奴中箭的伤口开始溃烂,剧痛难忍,有效的打击了匈奴的士气。


打击对方士气是第一步,还有第二步就是趁匈奴士气低落,派出了百人的敢死队夜袭匈奴。匈奴这么也没想到他们百人就敢偷袭,所以毫无防备,死伤甚重。所以史书中记载匈奴单于“震怖,叹曰:‘汉兵神,真可谓也!’”至于单于有没有说这句话,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匈奴单于确实溃败而去。汉兵士气大振,但是耿恭明白,这只是暂时的。汉军必须要找一个更有利于防守的地方。耿恭趁匈奴退却,把士兵转移到了疏勒城,这是汉朝修筑的要塞,依山傍水,地势险要。

弹尽粮绝的汉军

不久匈奴又开始围攻疏勒城,他们这次断绝了疏勒城的水源。看过贝尔荒野求生的都知道贝尔曾用大象粪乍水喝,耿恭恐怕是第一个用马粪乍水的喝的人,反正史书上有记载的也就他是第一个了。耿恭命令士兵“乍马粪汁而饮之”。但这终究不是办法,最后只好打井取地下水。但是打了十五丈深,仍然没有见到水。就在士兵们要绝望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史书记载“飞泉奔出,众皆称万岁”。这次耿恭又开始嘚瑟了,他们向下泼水。单于一看,这真是活久见:“难道汉军真有神助”。



几个月过去了,援军仍然迟迟未到。城中食物也吃完了,就连弓箭上和铠甲上的皮也煮了吃,匈奴开始劝降耿恭。耿恭诱使匈奴使者来到城头。当即把他烤了吃,这就是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出处。此举一是向匈奴表达自己的决心,同时提升手下的士气。最后还是车师王太后暗中派人送来了粮草和军械,因为车师王太后是汉人。

汉章帝的抉择

而此时刚刚记载的汉章帝就面临了一个重要抉择,救还是不救。以司空第五伦为首的反对救援,他认为即便援军到达汉军将士也已经尸骨无存。但是司徒鲍昱说了一段话,一锤定音。

今使人处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匈奴复犯边塞为寇,陛下何以使将?

汉章帝当即下令命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七千人,开始了长途救援。汉军大败匈奴军,斩首三千余人,俘虏三千余人。另有牲畜不计。此时,将士们又面临一个抉择,按说这也是为耿恭报仇了。此时退兵也不为过,毕竟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何况长途奔袭又经过一场大战的士兵还要翻越正值大雪封山的天山,如果有变,大胜变成了大败这个责任谁担的起。


范羌的坚持

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我担!此人就是耿恭派往求助的部下范羌。有些将领不愿继续北进,就分给范羌带领两千人。范羌带着两千人翻越了天山,对于这段史书中只记载了“开门,共相持涕泣”。但是此时数百人只剩下26人,在返回玉门关的途中又有匈奴阻击,仅有13人回到了玉门关。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把耿恭和苏武并列,范晔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写下了他的评价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渔耕樵读


1998年9月24日开始上映的《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作品。2014年12月17日该影片入选2014年美国“国宝影片”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在美国本土实现票房2.16亿美元,在美国以外的票房收入为2.24亿美元,全球总票房为4.79亿美元。2018年1月下旬江苏东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拍摄中国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它的名字叫《十三将士归玉门》,讲述的是一段中华民族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故事:

公元74年在经历西汉、新莽、东汉三朝更替的混乱后东汉王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恢复了在西域的屯垦部队。至此西域地区再次和中原内地联系起来,然而这令汉朝的老对手匈奴感觉到了压力——此时的匈奴已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自呼韩邪单于与大汉和亲以来就一直与汉朝维持比较良好的关系,而北匈奴则一直和汉朝处于对立状态。一旦汉朝重新控制了西域地区,那么北匈奴将处于汉朝以及亲汉的南匈奴和西域诸国的夹击之中。

就在东汉政府恢复西域都护府的设置的第二年北匈奴就做出了反应: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耿恭驻守的金蒲城,将其围入城中。恰巧此时汉明帝驾崩,汉朝中央政府忙于处理汉明帝的丧事,因此援军迟迟未到。另一方面车师国在北匈奴强大的军事威胁下背叛了汉朝,随即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此时耿恭手下只有一支百人的部队;而匈奴与车师的联军却达到了整整两万人马。

耿恭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命令自己手下的百余位守军将弓箭上全部涂上毒药,站在城头就往下射。史书记载说是“虏中矢者,视创皆沸”,这景象确实吓人。到了深夜,中了毒箭的匈奴士兵那是鬼哭狼嚎,耿恭有率领全部百余位大汉将士前来劫营,可谓是把匈奴人吓破了胆。匈奴头领撑不住了,哀叹说“汉兵神,真可畏也!”溃败而去。

尽管暂时打退了匈奴的进攻,可这并没改变双方兵力对比上的巨大落差。匈奴是游牧民族:长于野战,但并不擅长攻城。见识到汉军强悍的战斗力后匈奴方面改变了战术——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更为歹毒的是他们切断了金蒲城的水源。在匈奴人看来:无论汉军的战斗力有多彪悍,处于绝对兵力劣势状态之下是无论如何无法突围出去的,自己没必要和汉军过多纠缠,只要围困上一些时日城中的汉军在断水断粮的状态下绝对难以持久抵抗。然而令匈奴人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不仅低估了这支孤军的战斗力,也低估了他们的抵抗决心。

汉军在断粮的情况下将兵刃、铠甲上的皮革尽数剥下煮了吃。更难令人忍受的是断水——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人在断绝食物的状态下仍能生存一周左右,但在断水状态下最多只能坚持三天。在这样的情况下耿恭命令士兵打井取水,然而都打到十五丈深了依然连水的影子也没见到。不得已之下战士们开始饮用战友和战马的尿液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由于长期得不到新鲜水源的补充,若干时日后大家就发现连喝尿都成了一种奢望,因为长期脱水的战士们已经尿不出来了。

事实上仗打到这份上连耿恭自己都接近绝望了,他甚至已经打算带着弟兄们做最后一搏以期绝地求生。然而就在这时不知是不是他的诚意感动了上苍——姜文的电影《天地英雄》中拔剑刺土而泉水涌出的一幕竟活生生地发生在了金蒲城。尽管时光过去了两千多年,我们仍能想象当泉水涌出的那一刻人们该是何等兴奋。获得新鲜的水源后耿恭下令当着匈奴人的面在城头泼水玩,此刻的匈奴人也真算是活久见了。

既然硬攻拿不下这座孤城,匈奴开始尝试招降:他们许诺让耿恭当他们的白屋王,给他找美女当老婆。耿恭说:“好啊,叫你们的使者来”。匈奴使者来了,耿恭把他抓到城头,一刀杀了,然后用火烤其肉。岳飞的《满江红》中那句脍炙人口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是出自于此处。这样一来匈奴人彻底放弃了招降的念头,他们开始了更加疯狂的攻城,想杀光这些汉人。城里活着的人越来越少,但他们仍在坚持,杀掉每一个靠近的敌人。然而即便如此坚持也不可能击退匈奴,耿恭这支孤军唯一的希望就是远在洛阳的朝廷能派出援军。

此时的洛阳城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朝廷论战:以司空第五伦为首的一派认为手下只有百余人的耿恭部绝对无法同匈奴的两万余大军对抗,等咱们发兵去救时他们早就尸骨无存了,不过是徒增援军的伤亡和耗费财力而已;司徒鲍昱则提出:“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如果咱们不去救人,只会有两个下场:一是长了匈奴人的气焰,二是让自己人太伤心。现在如果不去救人,如果匈奴再来打,谁还愿意为您卖命?

至此耿恭这场喋血孤城之战演变为一出中国古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大汉帝国决定不抛弃自己的任何一个战士,随之这部中国古代版的《拯救大兵瑞恩》的男二号范羌正式登场: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军在范羌率领下赶到柳中城。对此汉朝内部有人认为:仅仅派出七千人的援军仍不足以与匈奴大军对抗,然而范羌拒绝了征调更多兵马的建议,因为他认为自己此行是执行拯救耿恭部的特种作战任务——兵不贵多而贵精,如果征调部队过多反而会加重后勤补给的难度。事实证明了范羌的推测:这支七千人的援军首战即“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

在取得柳中战役的胜利后援军内部又出现了反对继续向金蒲城进发救援耿恭部的声音——反对的意见称:柳中城距离耿恭部还有数百里路,而且中间横亘着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节,救援成本太大,再说耿恭被围困这么长时间了,说不定早就全军覆没了……大伙儿还是撤吧。这时范羌让自己部下的士兵各自发表意见,在综合听取两方面的意见后他并没强迫士兵们继续进发或是撤军,而是让士兵们自行选择,最终这支七千人的援军只有两千余人选择跟随范羌继续向金蒲城前进。

相比耿恭坚守孤城而言:范羌率领这支两千余人的部队翻越白雪皑皑的天山并突破匈奴人的防线其实也是一次旷世壮举。遗憾的是史书中却没记载他是如何翻越天山并突破匈奴人的防线的细节,但想必也是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当援军胜利和耿恭部会师时这两支经历九死一生的部队“共相持涕泣”。史书记载了此时金蒲城中活下来的耿恭部将士的数目——26人。他们与援军一起南返,但是回家的路同样充满杀机:有满怀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险,他们且战且退,不断有人倒下。三月他们进了玉门关,安全了,此时26人已只剩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见到这13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给皇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当代画家左国顺根据耿恭的故事画过一幅油画《十三将士归玉门》:13个衣衫褴褛的大汉,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但目光如炬,手里牢牢攥着自己的武器。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在历史上,有一个猛人比霍去病、卫青有过之而无不及,用“神人”形容也不为过。在网上广为流传着“他以几十人抵御匈奴两万大军”的传说,令很多人惊为天人。那么,历史的真相真的就如网上流传的那样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其中的真相。

这个猛人叫耿恭,为人比较低调,但却被匈奴人奉为“神人”。耿恭,今陕西兴平,为东汉将领,为人慷慨多谋略,有将帅才能。公元74年,东汉朝廷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而当时,匈奴在西域一家做大,岂能拱手将自己的地盘让出。于是,汉朝军队与匈奴的大战一触即发。



公元75年3月,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率领两万骑兵攻打西域的车师国。耿恭派司马领兵三百人前往援救车师,但途中遭遇北匈奴大军,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随后,2万匈奴骑兵围攻耿恭所驻扎的金蒲城。面对匈奴大军,只有数百人守军的耿恭心生一计,他把毒药涂在箭上,传话给北匈奴人说:“这是汉朝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紧接着,汉军将这些毒箭射向匈奴,中箭的匈奴士兵伤口处血水沸涌,大为惊慌。并且恰逢当时狂风暴雨,耿恭趁机攻打匈奴,匈奴死伤惨重。对此,匈奴人惊呼:“汉军有神力,可怕至极!”于是,匈奴人暂时撤兵。



公元75年6月,耿恭鉴于当时的疏勒城(今新疆喀什)是汉军的一个军事要塞,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于是率军驻扎于此。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大量的匈奴人又来,他们以绝对人数优势进行攻城,死伤无数,但依然久攻不下。于是,他们决定围而不攻,并且把河流上游给截断了。这一招很毒辣,守军严重缺水,只能“笮马粪汁而饮之”。后来,耿恭亲自带领士兵挖井运土,不久,泉水涌出,众人齐呼万岁。耿恭便命官兵在城上泼水给匈奴人看北匈奴人感到意外,以为有神明在帮助汉军,于是只是围而不攻,希望困死汉军。



公元75年8月,匈奴人伙同车师人一起进攻耿恭,但依然是久攻不下。于是,又一次放弃了进攻,决定困死汉军。几个月过去了,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汉军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汉军一个个死去,但要塞仍然没有陷落。后来,匈奴人使出了招降这一招,派出使者,许给耿恭高官俸禄,而耿恭把使者抓到城头,一刀杀了,然后用火烤其肉。后来,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典出于此。



耿恭此举激怒了匈奴,匈奴人加紧攻城,但耿恭及其汉军将士依然殊死抵抗,匈奴依然是不能得手,但城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而汉朝朝廷这边终于在公元76年正月出兵7000人击败匈奴人,而耿恭的部将范羌带领2000人救援耿恭。当援军到达时,疏勒城只有二十六人存活,随后东归,但沿途不断死亡,到三月抵达玉门时,只剩下了十三人。这十三人衣衫褴褛,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销骨立。


综上所述,耿恭抵抗数万匈奴军的真相有以下几点:一是当时耿恭守疏勒城时,并非只有几十人,而是最少几百人,并且匈奴人并非是以2万人攻城,应该起码有几千人;二是耿恭能够防守成功,是因为汉军既有地理优势,易守难攻,也有汉军战斗力强悍的因素;三是最终的一点是耿恭足智多谋,令匈奴人死伤无数,心生畏惧,采取了围而不攻,这样就给了耿恭军喘息之机,更是了给了汉军救援的时间。
当时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给皇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中写到:“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其中“不为大汉耻”这个五个大字,至今令人动容。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小张,你看过没有一部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当然看过了!这部片子看得真过瘾。尤其是那电影开头那段:诺曼底登陆!太爆了!”“你觉得这部片拍得好不好?”“当然了,这部片我看了N遍。战争片里的战斗机啊!”"如果我说咱们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如果要是拍成电影的话,比“大兵瑞恩"还要惊险刺激,你会看不会看?”“别扯了,人家那是一个小队打一大群德国人。中国哪有这事?你不会是导演吧?论胡扯,我只服导演和笔者。”“那你听过耿恭”的故事没有?我给你说说他的事情。听完你再说我是否在胡扯吧!“

耿恭,出生在今陕西兴平东北附近。从军后,东汉任司马之职。后又任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附近)。这个故事就从里开始了。

汉章帝继位才刚刚三个月时,朝廷里就来了一名信使。只见这名信使盔歪甲斜,浑身浴血。汉章帝初看就大为不喜。可以这名信使接来的话语就让汉章帝大惊失色起来。原来一年前,汉军出征西域进攻匈奴,以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匈奴不敌,汉军大胜回师。没想到,汉军刚刚回师,匈奴就卷土重来,两万匈奴大军又攻西域。西域都护陈牧(一说为“睦”)战死殉国、金蒲城被团团围住,而城中戊己校尉耿恭手下仅仅只有一千士兵防守。请朝廷速速增派援兵......

有人会问了:丝绸之路这么重要,为什么却派这点兵在这把守?是你依然在扯?还是丝绸之路在原来就不是一条很重要的通商渠道?其实原因很简单,全在于一个字:”后勤“。古人也好,现代人也好。后勤补给一直是重点。在当时,西域,交通不便,如果要派重兵反守,就要大量粮草以保证军心及体力。就是算一头奶牛,它也得吃草才能挤得出牛奶是不?更何况人呢?“那就运啊!”有人计算过,如果往西域运一斤粮食,路上担夫就要吃掉190斤粮食。大家算算,如果驻守的人多了,那得多少粮食才能保证啊!所以,一千士兵驻守的城池在当时,已算得上是重兵了。

且说匈奴将金蒲城围得是水泄不通。准备日夜攻城。而把守金蒲城的守将正是耿恭。由于敌众我寡,危急时分就得采用危急手段。他命士兵将箭头涂上秘制毒药后,向敌人射击。那这种毒药威力如何?我真的不知道。但是《耿弇·后汉书列传》载:虏中矢者,视创皆沸(肿烂)。而且耿恭又叫人向匈奴喊话: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而又恰逢暴风雨天,箭随雨落,又派出敢死队出城夜袭,匈奴中箭者哀嚎,中刀剑者无数。这让当时的匈奴人大惊失色,相互对视,心中暗想:汉兵神,真可畏也!暂退围城。

没过几日,匈奴回过味来,复返围城。一方拼命攻城,一方坚强困守。双方大有不死不休的局面。攻了几日,匈奴死伤无数,见无法攻进城内。便改换了攻击方式:围而不打,困死守军。就这样,围困了足足数月,城中粮食已吃完。耿恭就和大家一起,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啥意思?就是吃皮甲和弓弦饱腹坚持着。金蒲城头依然飘扬着大汉的军旗。耿恭心里知道,他们已快走到尽头了。而救兵在哪里呢?

而此时的汉朝廷,正在因“救”与“不救”争执着。司空第五伦的观点是:不救,此时金蒲城估计已沦陷。此时派大兵去,无疑是空耗钱粮。司徒鲍昱则挺身而出,大呼: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啥意思:就是说假如今天陛下不救将于危难之际,日后,又有何人敢担当,又让何人敢为将?汉章帝终于大悟。拍板定夺:“救,一定要救!”

公元75年,共计七千汉援军出发了。其中就有一人,那名信使范羌。路上长话短说,什么头痛脑热,马高蹬低的事就不说了。大军行至柳中城。天下大雪,众将均有退意。范羌落泪: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感动了众将。分了两千兵马给范羌,去救援金蒲城。这里再省去两千字......众人到了金蒲城下,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

故事讲完了吗?没有。城解围了,大家这就准备回家。耿恭环顾四周,曾经的千人如今只有26人,满目期待的看着他。”我一定要带他们回家!“耿恭暗暗下着决心,带着这26人走上了漫漫归家路。但匈奴人怎能放过他们,层层天险也在阻挡着他们。一路这几十人凭借着计谋、勇敢、体力去克服重重困难艰险。终于他们看见了眼前的玉门关,看见了家圆。而这时,也仅仅只有13个人看到了汉朝的天空依然是那么的蓝、树依然是那么的绿!

也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胡扯出来的。也有人说,这件事确实是存在的。但是不管怎样,为耿恭这守城千人致敬!”国威永存,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谢谢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