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小培先生的艺术人生?

聊聊关于生活中那些事


谭小培,“伶界大王”谭鑫培之子,排行第五,人称“谭五爷”。有文化,懂外语,思想新潮活络,谭鑫培病故后,挑起“谭派”旗帜,继承其父风格,经常上演《二进宫》、《问樵闹府》、《秦琼卖马》等谭家戏。但更多的时候是为名角如尚小云、程砚秋等配演二牌老生。


(会开车的谭小培先生)

说到谭五爷的艺术人生,本人觉得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认识:

1:受困嗓音条件的大家

一般认为谭小培“上承其父,下靠其子”,似乎艺术上并无成就。但从其所留不多的录音资料来看,谭五爷不仅继承了老谭派的的艺术精华,念、做甚佳。由于嗓音的缘故,演唱上少了谭鑫培挺拔、尖利后,反多了几分苍凉古朴,韵味似乎更为醇厚。字的讲究、腔的韵味,很有独到之处,绝非庸庸碌碌之辈。从他与金少山合作的《二进宫》以及和郝寿臣合作的《法门寺》等戏中可以领略其艺术风采。

(谭小培先生张春彦先生《四郎探母》剧照)

2:全力以赴培养谭富英

先天条件甚佳的谭富英“富连成”出科后,受嗓音所困未能得享大名的谭五爷,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加以大力栽培提携,甚至除偶尔为其配演二路老生外,基本退出登台,倾尽全力传授家学,谭富英最终以“新谭派”位列“四大须生”,一方面得益于余叔岩的教导,而小培先生传授更是功不可没。

3:上陪父亲唱戏 下傍儿子唱戏

小培先生曾在其父的《碰碑》里配演六郎,成“台上台下两父子”的梨园佳话。谭富英出科后,谭五爷更是全力栽培儿子,为儿子饰演配角。在其不多的音像资料中留有多段父子合作的精彩唱段。如《草船借箭》、《珠帘寨》“观宝”等。

(谭小培谭富英父子)

4:以谭派正宗自居

谭鑫培去世后,老生第一人当属其弟子余叔岩,谭富英出科后拜师余叔岩,成就了谭、余两家“上学余三胜、下传余叔岩,上学谭鑫培、下传谭富英”的一段佳话。其实余叔岩的“下传谭富英”“佳话”成分多于“授业”。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谭五爷,骨子里对余甚是不服。在“姓谭的怎么唱都是谭派”的观念指导下,最终也导致了“新谭派”艺术不够精细的瑕疵。

5:长于经营

退出舞台的小培先生,把精力全部放在谭富英身上,每逢演出必定跟随,为其把场。谭富英的成功浸透着谭小培的苦心孤诣,不仅在艺术上,更多的体现在为儿子前途规划上煞费苦心。上至发展路径、演出安排,下到财权、婚姻,可以说全权包办。天性善良、孝行甚笃的谭富英几乎毫无自主权利,一切完全听任父亲“经纪人”的安排。

6:传承了老谭派

相对于大家熟知的谭富英“新谭派”,谭鑫培的“老谭派”由于年代久远,后人以无法窥其全貌。所幸在小培先生亲传弟子坤生王则昭那里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继承,当然靠把戏除外。本人自上世纪70年代末,看了许多则老在津演出剧目,(看的最多的还是王、康、李的《大探二》)以则老的《大探二》和《朱砂痣》对比谭富英先生的版本,似乎觉得前者的老谭派唱来更内敛、含蓄,后者的新谭派则更加开放、通透。对比谭氏二、三、四代,可以清楚的看出,王则昭的演唱风格基本是沿袭了小培先生的路数。

(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祖孙三代)

处在老谭派、新谭派两座艺术高峰之间的小培先生,虽名头“上不及父、下不如子”,但确是谭家承上启下的功臣。抗美援朝时期,告别舞台多年的谭五爷重新粉墨登场,积极参加“捐献飞机”的义演,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1953年逝世时,曾孙谭孝曾已4岁了,得享四世同堂天伦之乐的谭五爷拥有一个幸福人生。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明扬51


暂且不谈谭小培,这个话题太长太深,讲个梨园笑话供各位老师一乐:

说到京剧“三家”(余家、梅家、谭家),说谭小培对他父亲谭鑫培说:你儿子不如我儿子(谭富英),谭鑫培笑了笑说,幸好我的徒弟(余叔岩)胜过我师父(余三胜)的徒弟。余紫云也对父亲余三胜说,我的儿胜过你的儿。余三胜摇摇头说,不,我儿跟你儿不差上下。梅兰芳对祖父梅巧玲说,我们梅家和余家不如谭家,谭家一连七代,代代都有继承人。梅巧玲说,不能这么比,要比角儿。我的徒弟(余紫云)有个名爹,还有个名儿,我徒弟也是名角,一连三代都有名。要知道,煤(梅),碳(谭),怎么能胜过雨(余 )呢?😇@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