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可以西征,阿拉伯人或者亞歷山大為什麼沒有進攻古代中國?

83398252


蒙古可以西征,阿拉伯人或者亞歷山大為什麼沒有進攻古代中國?在這方面應該說有兩個原因,一是古代中國相對孤立的地理環境和相對較強的軍事實力。二是不同時代其它文明對東方的瞭解程度,也就是他們恐怕是根本不知道東方有值得征服的文明地區。那麼正面桃花石雜談就為大家詳解一下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遭受過除了北方遊牧民族之外的其它文明的入侵。


中國地理的天然阻隔

首先大家看看中國地形圖恐怕就可以瞭解,現代中國,包括古代中國核心區域大致版圖的形成,其實是跟中國周邊地區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關係的。雖然中國地處歐亞大陸,而且很早就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大帝國,但中國的主體在四面都和其它文明有著明顯的地理阻隔。中國的東邊除了日本就是寬度達到1.9萬公里的太平洋,南邊也是大海,而且有馬六甲海峽這樣非常容易被周邊政權阻礙的狹窄海路,在古代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時候,其它文明想通過海路派遣大軍萬里迢迢來中國進行征服是完全不可能的。

中國地形,四周有很多難以逾越的障礙

而在中國的西面,也存在著兩個天塹,一個是青藏高原,古代醫療條件不發達的時候,不是在高原生長的軍隊即使是不打仗,只是上高原,因為各種高原反應造成的減員都是無法承受的。而在青藏高原的背面又有塔克拉瑪干沙漠,這是世界第十大沙漠,也是第二大流動性沙漠,所以它的危險性其實比撒哈拉沙漠還高,即使在現代敢於進去的人也都存在極大風險,在古代基本上是無論進去多少,出來的都差不多是零。所以這些客觀地理環境就決定了古代基本不可能有其它文明能在這些方向從軍事上威脅到中原地區。

中原本身較強的軍事實力

但中原卻也並不是絕對安全的,因為中原的北面雖然也存在像戈壁灘這樣的沙漠,但卻是能進行軍隊集結和大規模行軍的。但問題是因為這裡有軍事價值,而且也能供人生存,所以這裡很早就生存有不同的遊牧民族,而在冷兵器時代,這些遊牧民族本身的軍事實力就很強,其它文明想從這些路線過來首先得把這些遊牧民族都征服了,但這在當時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實力遠遠不是這些遊牧民族的對手。

在歐洲打的最遠的亞洲遊牧民族——馬扎爾人歐洲征戰圖

這在從公元16世紀之前多次亞洲遊牧民族西遷歐洲之後如入無人之境的歷史中曾經得到過多次驗證,比如匈人(匈奴人)、阿瓦爾人(柔然人)、馬扎爾人(匈牙利人)、蒙古人、突厥人等等(關於他們的身份,桃花石雜談其它文章有詳細說明),其中打的最遠的馬扎爾人甚至曾經打穿了歐洲大陸,從東歐一直打到了西班牙。所以本身身為草原民族的蒙古人能夠西征一點都不奇怪。而當時的中原王朝長期和這些遊牧民族作戰,本身的軍事實力也很強,至少在多數時候和北方遊牧民族不相上下,有些時候比他們還強,所以在古代的其它文明確實基本不可能對中原王朝構成軍事威脅。

歐洲人畫的匈人威逼羅馬畫像

這裡說一句題外話,從歷史的角度,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些遊牧民族的存在,使得在古代相對孤立的中國避免了美洲土著對外來武力入侵完全沒有抵抗能力的命運。因為中原地區從很早就長期要面對北方強敵,所以雖然和外界相對隔絕,但卻能始終保持相對較強的軍事實力,在西方工業化國家來到亞洲之後,中國能始終有相對較強的抵抗能力,最終才保持了國家的相對獨立。而美洲大陸因為沒有大規模遊牧民族存在的地理環境,所以與其它文明隔絕開之後發展緩慢,特別是軍事科技,所以才會在後來發生100多西班牙人遠征隊征服了擁有數百萬人口的印加帝國的事情。

亞歷山大為什麼沒想過打中國?

而除了上面說到的兩個基本條件之外,具體到亞歷山大和阿拉伯為什麼沒有進攻古代中國,當然還是有一些具體原因的。首先在亞歷山大時代,他是根本不知道中國的存在的。在當時古希臘的地理認識裡,印度河盆地,也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地區就是東方的極限,所以其實亞歷山大本身已經打到了希臘人認知的極限,隨他東征的希臘人還在這一地區建立了名為“絕域亞歷山大”的城市,雖然此地離現代中國的邊境已經很近,但再往東一點就是帕米爾高原,然後就是剛才說到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這是當時的軍隊絕不可能逾越的。

亞歷山大的征服極限——絕域亞歷山大城(最上方紅字),距現代中國邊境一步之遙

所以一方面到了“世界邊緣”,另一方面又是沒法逾越的高原和沙漠,似乎還證實了這裡確實是世界邊緣,亞歷山大當然是不可能再繼續東征了。而且在到達印巴地區之後,亞歷山大的軍隊因為氣候和當地政權的激烈抵抗,傷病減員嚴重,士兵普遍思鄉心切,不願再繼續作戰,甚至在發生了兵變,之後亞歷山大的主力很快就退兵返回了波斯。所以在當時,亞歷山大確實已經到了他自己所在文明圈的極限,不可能再前進了。而且當時是公元前336年,即使他知道中國的存在,還能僥倖穿越帕米爾高原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他的疲憊之師進入中原地區之後首先遇到的就會是當時正在“六世之烈”時期,國力不斷上升的秦國,他的軍隊也基本上會是一戰全軍覆沒的命運了。

阿拉伯人為什麼沒有進攻中國?

其實這個小標題是不對的,因為阿拉伯人其實是進攻過中國的,而且確實曾經想過征服中國。首先在公元7世紀末,被稱為列王之父的阿拉伯倭馬亞帝國第六任哈里發阿卜杜勒·馬立克曾任命哈查吉·尤素福為阿拉伯帝國東方事務的主管。而尤素福上任之後,曾經公開對自己的部將們表示,誰先踏上中國的土地,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而在這種許諾的誘惑下,他旗下的兩員大將古太白·穆斯林和穆罕默德·卡西姆曾經瘋狂東征,征服了中亞和印度的廣大區域,但最終也沒能到達中國邊疆。不過在公元715年和717年,其實阿拉伯人還是曾經兩次和其一些僕從軍隊進攻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公元717年8月15日甚至曾同時對今天的新疆烏什和阿克蘇發動進攻,但遭到了安西都護府副大都護湯嘉惠和大將阿史那獻的強力反擊,最終都被擊退。

阿拉伯入侵中國的企圖通過幾次戰役被挫敗

之後就是大家熟悉的怛羅斯之戰了。這場戰爭發生在公元751年,雖然結局是唐軍大敗,但是唐軍的失敗卻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即原本是其同盟軍的葛邏祿部臨陣叛變,導致唐軍猝不及防,但在戰役初期和戰役尾聲阿拉伯人追擊時,訓練有素的唐軍還是給阿拉伯人造成了重大傷亡。所以其實此戰過後,阿拉伯人也意識到了征服中國是不可能的。加之後來唐朝雖然因為安史之亂在中亞實力大減,但吐蕃王朝此時崛起,在中亞與阿拉伯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抗衡,所以阿拉伯人始終也沒能真正進入中國領土。


所以總體來說,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使中國自古對外部文明具有很強的防禦能力,其它文明遙遠的距離也使他們在抵達中原王朝的邊境時基本都已經到達了認知和戰鬥力的極限。而在歷史上不斷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衝突,雖然始終讓中原王朝感到頭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讓中原王朝具有了很強的戰鬥力,也使外敵很難侵入中國。所以亞歷山大來到了中國的門口卻不知道中國的存在,而阿拉伯人儘管曾經嘗試,卻也不可能成功了。


桃花石雜談


這是個歷史規律性質的問題。

縱觀中外歷史,亞歐大陸的東西方向的征討可以說從來沒有停止過,比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都是東西很大的政權。但是有趣的是,這些大帝國都沒有能夠將征伐的足跡留在中國,相反,漢唐時期的中國則不斷向西開拓佔據中亞西亞,甚至蒙古騎兵直接打到了歐洲東部。

這是怎麼回事呢?“靜Yes”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中外帝國緯度不同

簡單說來,就是中華帝國,包括漢朝、唐朝、蒙古汗國以及清朝,這些帝國的緯度基本都在北緯40度左右,這裡的緯度,指的是西部疆域的緯度,在東部,漢唐元清帝國的領土向南延伸到了北緯10度以內。

相比之下,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疆域,基本都在北緯30度左右,部分疆域向南延伸到北緯10度以內。

相差10個緯度意味著什麼?

根據地理上的“大氣三圈環流”,因為大氣和海陸位置的原因,會在地表形成不同的氣候條件,比如在北緯30度左右的大陸西岸,會形成熱帶沙漠氣候。而由於中華帝國深入內陸,距離海洋太遠,緯度相對較高,因此會形成溫帶大陸型氣候。

根據中國曆朝歷代統一的規律,自北向南更容易取得軍事征伐的勝利。相比之下,自南向北,從熱帶向溫帶乃至於寒帶進攻,難度係數會越來越大。

這裡出現一個問題:既然北緯40度都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向西進攻的動力來自哪裡?既然中華帝國東部也有北緯30度的地區,那麼為何不直接向東殺過去征服中原地區?

這裡,就涉及到兩個地理現象,一個是阿拉山口,另外一個,是青藏高原。

蒙古大軍西征,基本都會穿過阿拉山口,這個普通的山口有什麼意義呢?答案就是,山口的東西,是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我們知道,自動向西離海洋越來越遠,因此氣候越來越乾燥,但是越過阿拉山口後,來自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水汽會讓氣候自動向西越來越溼潤,也就是說,越往西,就越適合人類生存。所以漢唐的西域都護府可以不斷向西,蒙古可以不斷向西。

而亞歷山大和阿拉伯帝國循著北緯30度線向東行進時,會遭遇到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這是他們無法跨越的。繞過青藏高原也是可以的:第一,向北穿過阿拉山口,穿越大漠來到中原;第二,向南穿過印度,越過橫斷山脈、雲貴高原進入中原。所以這兩條線路無論是亞歷山大還是阿拉伯都無法搞定

2、中外帝國的性質不同

這裡的性質,指的是行政管理方面的差異以及軍事力量組成的差異。

中華帝國的漢唐時期,在西域實行的是“以夷制夷”的統治形式。即在面積廣大的西域地區,中原王朝沒有按照內地的統治形式,設立郡縣進行直接的管理,而是允許西域地區的小國繼續存在,前提是承認漢唐的宗主國地位,並聽從帝國的調遣。

而漢朝則在西域地區設置西域都護府,唐朝則設置了安西四鎮,統轄於安西都護府之下。漢唐的西域都護府,由帝國直接掌管,皇帝委派得力干將主持西域大局,並徵調中原子弟組成軍隊數萬,一般是5萬人以下,駐紮在西域各地,維持西域的和平穩定。

而一旦發生動盪和叛亂,西域都護府就會以中央的名義,徵調西域各國的軍隊,和漢唐的軍隊組成西域聯軍,討伐反叛勢力,唐朝和阿拉伯爆發的“怛羅斯之戰”,就是這個形式。

而蒙古汗國也差不過,在成吉思汗西征得到大量土地後,便將新取得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於是相繼有了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和伊爾汗國四大汗國。各汗國名義上效忠中央,實際上有很大的自主權。

相比之下,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形式就有些單薄了,亞歷山大東征之後,將新的土地分給自己的將領,是為當地的總督,類似於省長,這和郡縣制相似,所以統治成本會很大。

阿拉伯帝國則是將全國分為五個邦,各邦主負責轄區內的所有事物,和亞歷山大帝國類似。

所以在統治成本上,中華帝國相對較小,因此有精力和能力穿過大漠繼續向西,而亞歷山大以及阿拉伯帝國則在版圖擴大到一定疆域後,變得力不從心。

另外,亞歷山大和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基本以步兵為主,步兵行進速度較慢,需要的後勤補給較多,而且補給難度會隨著距離的拉長而越來越大。

相比之下,蒙古軍隊以騎兵為主,不需要補給,就地取材。而漢唐軍隊也是就近原則,西域小國就是漢唐的補給站。

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即使阿拉伯帝國在怛羅斯之戰中擊敗唐軍,也無法再向東一部,即使亞歷山大不早逝,也不可能叩開中華帝國的大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實際上,西征或者說西遷的民族不止蒙古一個,突厥族的西征或西遷同樣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通常我們往往認為由於中國的地緣優勢,西部有大量天然地緣障礙,北方有遼闊的草原和兇悍的遊牧諸民族才遏制了西方諸帝國的東征勢頭。事實也確實如此,但地緣障礙是雙向的,不能來即不能去,那麼蒙古鐵騎又是如何多次遠征西方的呢?好似是一個悖論。好了,海子試著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奧妙所在。

地緣隔絕

從不受侵略這個層面上來分析,中國的地緣優勢顯而易見的。如下圖:

在中原政權勢力範圍所到達過的西域往西,有眾多的山脈,如阿爾泰山、天山山脈、崑崙山脈以及喜瑪拉雅山脈,高原,如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以及沙漠,如塔克拉瑪干沙漠,這些都是天然的屏障,導致了西方諸帝國東征往往受阻。雖然說山脈之間有若干山口,沙漠之中有珍珠般的綠洲可供商隊往來,但也僅僅是商隊,這樣狹隘細長的通道對於一支足以對中原政權發動國戰的軍隊來講,實在是太過脆弱,根本不能支撐冷兵器時代軍隊行動所需的水源糧草等補給。因此,先天的地緣優勢保護了中原政權免受西方帝國的襲擾,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控制能力所限

其實,中原政權還是曾經與西方帝國發生過直接接觸的。那便是於公元751年發生在阿拔斯帝國與唐帝國之間的怛羅斯之戰以及之前的幾次戰鬥。

這兩大帝國在那時絕對是世界舞臺上的兩大主角。阿拔斯帝國幾乎建立即是高潮,如果單以疆域而論,阿拔斯帝國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排名前列的;而同時期的唐帝國更無愧於世界性大帝國的稱號,當時正值“開元盛世”,大唐帝國那叫一個鮮花著錦、烈火烹油。

疆域極盡大的阿拔斯帝國

然而兩大帝國的碰撞卻迅速止步於怛羅斯之戰,此戰後立刻轉為友好的相互訪問之中。原因何在?

大唐與怛羅斯城

農業時代的各大帝國,其疆域並不是可以無限擴張的。一個農業帝國,當它確定了它的統治中心之後,那麼離統治中心越遠的疆域,其統治成本便會越高,無論是政令傳達,還是物資撥付以及軍隊調動,其耗費的時間與物力都隨距離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說,經濟水平與技術手段限制了帝國疆域擴張的極限。

阿拔斯和大唐同樣不能出此窠臼,他們都認識到:統治能力之外的領土是不值得用戰士的鮮血來換取的。

大帝的困惑

這裡的大帝,即是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最為苦惱的便是他的將士們永遠不能夠理解他征服世界的夢想,以及他對實現這一夢想的渴望。

亞歷山大的帝國與阿拔斯帝國不同。亞歷山大的統治時期其實就是征戰並征戰的過程,大帝哥率領著他的無敵方陣與夥伴騎兵,向東一路平推,統一希臘、佔領埃及、平滅波斯、胖揍印度。雖然大帝哥的帝國首都在馬其頓,但由於他率軍遠征,且遙控首都政治,所以看起來亞歷山大本身就是一個“統治中心”,那麼大帝哥有沒有跳出“經濟水平與技術手段限制了帝國疆域擴張極限”的規律呢?

亞歷山大帝國

當然不能。由於大帝哥是靠遙控來控制大後方政局的,這就意味著他的統治效率相比於阿拔斯帝國要更低得多。依靠武力,可以籌集“流動朝廷”的給養,但不能補充兵員。大帝哥的方陣士兵要靠希臘訓練過的士兵來補充,夥伴騎兵更是死一位少一位。征服過的波斯兵只能用作僕從輔助兵。

在印度之戰之前,大帝哥就已經經歷了幾次密謀中的叛亂,其中不乏親信將領。大帝哥最終不得不答應他的士兵“打完印度這一仗,我們回家”。將士們的要求很樸素“大帝哥,額想家。”

東方遊牧民族的強悍

東西文明的陸上交流,除了山間隘口以及沙漠綠洲連成的“絲綢之路”之外,還有一條就是亞歐大陸北方的亞歐大草原。

<strong>

這一片大草原,東起中國北方,西至多瑙河下游匈牙利平原。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甚至要早於絲綢之路。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就像是一位掮客,將大陸兩端的文明成果從東運到西,又從西運到東。

然而最令人尷尬的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遷徙卻往往是自東向西的。

成吉思汗西征(1219-1224)

大草原上的氣候條件自東向西逐漸溫和溼潤多雨,因此東方的遊牧民族往往會在隨水草遊牧過程中逐漸東遷,尤其是在中原政權對北方遊牧政權造成巨大壓力的時候。比如漢之對匈奴,唐之對突厥,以及蒙古。

由於東部草原環境更為惡劣,因此東方遊牧民族也相對更為強悍。再加之中原地區的技術也不可避免的會傳播到草原地區,兩者加成之後,東方遊牧民族西遷,往往會為西方造成巨大傷害。

拔都西征(1236-1241)

蒙古人的地緣

蒙古的西征,對西方造成了巨大影響,難道前面提到的地緣障礙對他們不起作用嗎?當然不是。

蒙古的三次西征,其實都沒有經過前面提到的各種地緣障礙。

最早的成吉思汗西征直接從草原上出兵,向西繞過阿爾泰山天山一帶,然後轉頭西南,平滅掉花喇子模國,而後西北,兵鋒直達第聶伯河。而後面的兩次西征,基本上就是第一次西征的延續。


那麼我們可以看出,蒙古西征,基本根本就沒有走前面提到的地緣屏障,而是以草原為起點,繞過地緣屏障之後展開的。

蒙古人的機緣

歷史上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西遷且造成巨大影響的不止蒙古人。另外一支前輩是突厥人,他們不僅同樣將影響力播撒到了歐洲,而且在歷史上還留下了“突厥化”這一名詞,甚至直到今天還有幾個“突厥語”國家存在。然而歷史上突厥的西遷是在中亞便戛然而止了,其對中西的影響是在其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慢慢通過滲透來實現的。而蒙古人的方式便要鐵血暴力得多,推倒,摧毀,推倒,摧毀。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呢?機緣使然。

旭烈兀西征(1252-1260)

蒙古人西征碰上了一個好時機。中原政權分裂且孱弱,農耕化的金、衰敗的西夏這兩國的血肉哺育了幼年的蒙古帝國;歐洲國家混亂且混亂,斡羅斯、匈牙利與波蘭當時都是多公國聯合體,或者名義上的國王對國家的統治力量弱到一批,而歐洲的基督教力量則正忙於內鬥和十字軍東征;曾經輝煌的阿拉伯帝國業已日落西山,不僅本身已經分裂且動亂,還在承受著一次次的十字軍東征的削弱。

整個世界都處於混亂且衰弱之中,蒙古人才沒有遭到剛出草原便被痛揍的命運,他鞭打了整個文明世界。

由此,問題似乎得解了。西方帝國的東征難以抵達中國,一是受阻於天然屏障,二是受限於“經濟水平與技術手段決定疆域面積”的客觀規律;第三點,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實在不是易與之輩。而蒙古人能夠走出草原痛揍文明世界,卻是因為地緣屏障根本無奈他何,“文明掮客”的身份又使他們得到了東西方文明的滋養,同時他們又碰到了一個最好的時機。

於是,13世紀,成為了蒙古人的世紀。


史話海說


蒙古可以西征,亞歷山大大帝和阿拉伯人也想要進行東征,但是都無功而返。

比較蒙古人與亞歷山大和阿拉伯人的不同之處,可以很好解釋這個問題。

1.生活方式

蒙古與亞歷山大和阿拉伯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可以逐水草而居,可以在茫茫草原上進行征戰,而且蒙古人狩獵的技能為軍隊解決了很大一部分給養問題。

亞歷山大和阿拉伯人只擁有少量的騎兵,主力以步兵方陣為主,物資來源主要依靠後方供給和戰地掠奪,這讓他們只能沿居民區前進,沿途受到抵抗的情況下,力量會被慢慢消耗掉。

2.進攻路線

亞歷山大沿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向東方進軍,穿過伊朗高原進入印度,並在此與當地人爆發戰爭,亞歷山大險勝後,由於自身實力消耗嚴重,加上士兵思鄉心切,只好撤兵。



亞歷山大大帝

如果從印度進入中國,一條路是經過青藏高原,穿過高聳入雲的“世界屋脊”,另一條是海路,經過印度洋,中國南海。以當時亞歷山大的能力,兩條路線都不可取,印度對於亞歷山大而言,已經是天邊了。


阿拉伯人東征選對了路線,通過中亞地區,經過新疆進入中國,不過被擋住了,具體下面再說。

3.面對的敵人

蒙古人一來戰鬥力確實強大,二來它所面對的敵人相對弱小,西亞包括歐洲,當時小國林立,一盤散沙狀態,所以蒙古鐵騎能夠縱橫馳騁。

阿拉伯人東征正遇上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的唐朝。


唐玄宗時期,阿拉伯人派兵三十萬與高仙芝的2.4萬人激戰,結果阿拉伯人損失七萬人,唐軍損失1.9萬人,雖然結果唐軍戰敗,但是巨大的損失讓阿拉伯人無力繼續東征。兩大帝國的交鋒到此為止。

一次是地理位置,一次是中國人的強盛,兩次都打斷了西方的東征,無論何時,強盛都是根本。


視野新觀


因為中國受到眷顧。


地理上,西方征服者都是沿著海洋附近的土地,一路向東征服。

以這條路線,若要征服中國,只有兩條路。

一條是跨過茫茫沙漠和起伏不平的高原。這條路長達數千公里,而且都是經過環境惡劣地區,後勤跟不上不說,就連就地取食都難,而且行軍時間久到懷疑人生,再加上士兵的思鄉之情。所以很難得到支持。

一條是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地區,一路征服過去,然後進入雲南地區。這條路雖然好走,但是到了印度地區,已經是強弓之末了,而且印度地區就十分富饒,還有一大群國度,也不好征服。打完印度,就是毒蟲、瘴氣橫行的中國西南地區。


說道西遷的遊牧民族,張騫出使西域聯絡的大月氏,拒絕漢朝後一路西遷,繞過青藏高原,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地區,建立了貴霜帝國,與漢朝、羅馬、安息並稱為絲綢之路四大帝國。

之後的匈奴,突厥西遷隊伍中,都有一支分支進入印度地區……

所以古代西方征服者,有能力的都自然而然的繞道進了印度地區。

直到歐洲大航海時代來臨,征服者從海上而來,而中國太遠了,直到殖民者們一路佔領到東南亞,並在東南亞建立穩固的統治,才開始真正攻略中國,正巧遇上了中原王朝的中後期……


咱來了


實際上,蒙古西征也就是在成吉思汗和蒙哥時代,到忽必烈時代就做不到了。


到了忽必烈時代,在征服南宋以後,無論是在哪個方向的擴張,對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緬甸。蒙古人都沒有取得效果,更別提長距離西征中亞和歐洲了。征服南宋是蒙古人取得的最後一次成功。


所以說,早期蒙古帝國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存在。和後期的元朝都完全不同。

歐亞大陸在中世紀有四個主要的農耕定居文明區,即中國,印度,阿拉伯,歐洲。(沒錯,他們都是農耕定居文明)


而從東歐平原到蒙古,是連綿不絕的草原,適合的是遷移為生追逐水草的遊牧民族。與其說他們不需要後勤,不如說他們本身就習慣了遷移,所以遠征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難度。就像今天到俄國種田對中原農民不是難事一樣。無論在哪裡不都是放牧?



蒙古帝國可不僅僅是蒙古人組成的,蒙古帝國其實是個由蒙古人領導的,泛遊牧民族大聯盟,目的是入侵歐洲大陸的四個主要文明區域,而最後出現的四個蒙古汗國就是成果。


欽察汗國是 入侵歐洲的成果,伊爾汗國是入侵西亞的成果,元帝國是入侵中國的成果。


但是,蒙古人的遊牧特性,決定了他們一旦停止征服,就會逐漸適應當地的定居生活,留在歐洲的蒙古人逐漸接受了基督教,中亞的則接受了伊斯蘭教,中國的則適應了儒家社會。


到忽必烈時代,元朝的蒙古人不少連馬都不會騎了,讓他們像祖先一樣騎上馬,喝馬奶,在馬上睡覺行軍千里,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時代,蒙古人已經很少自己打仗了,打仗多半是靠“色目人“,即征服後的僕從國軍隊。


比如入侵日本,安南,爪哇,緬甸,,蒙古人其實是靠南宋軍隊,而非蒙古人自己。雖然這種軍隊可能更全面,戰鬥力更強,但在長途行軍上肯定不如以前的蒙古軍,這樣打出來的戰績肯定不一樣。


閉家鎖的紅楓


蒙古帝國幾次西征,歐洲方向打到多瑙河口,再進一步就是西歐諸國;西亞方向打到西奈半島,再進一步就是非洲。

那麼,當年起源於歐洲的亞歷山大帝國、起源於西亞的阿拉伯帝國,為什麼不能進攻到古代中國?

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沒有這個能力,而且這個能力是最初級的能力。這2大帝國進攻古代中國,面前只有2條路可以走,一是經中亞地區過北亞草原,二是經中亞地區走河西走廊。但是,他們的軍隊真的沒辦法到達古代中國門口。

有人說途經印度,腦洞是有些大,現實情況是這條路讓古代軍隊吃不消,無論是爬西北青藏高原,還是穿越東南原始雨林。

亞歷山大這哥們,幼年就擔心老爹征服完天下,長大成人就想征服所有已知的世界。他確實幾乎打下所有希臘人已知的土地,但當年的軍事技術支撐不了他進攻中國,主要是軍隊機動性不行。

這個機動性是指指公元前4世紀希臘軍隊的戰時行軍速度,從希臘半島到中國本土需要大量時間,一路作戰消耗更多時間,時間越久造成部隊厭戰越嚴重。另外1個原因,亞歷山大的壽命不長,32歲就死掉了。否則,他可以消化中亞新打下的疆土,以此為基地朝中國進軍。

回到亞歷山大的當年的實際,他打敗波斯帝國,按照正常邏輯攻打波斯的中亞屬地、印度行省。換句話說,只有打完富裕的印度,才會可能向遙遠的中國進軍。

當亞歷山大的軍隊打到印度西北的時候,部隊裡的希臘人思鄉心切拒絕前行,逼得他不得不退軍。軍隊的叛亂就在眼前,亞歷山大不可能帶著他們再出擊中國,而上天又沒留給他更多的時間去繼續征戰。

阿拉伯帝國興起之後,7世紀阿拉伯人已經進入呼羅珊、昔思丹、阿富汗等地區,但從未能實現長期佔領。直到伊斯蘭征服史的名人——屈底波(又稱古太白)的出現。

屈底波於公元704年,擔任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呼羅珊長官,繼續經略對中亞的征服事業。經過10年的努力,屈底波率軍基本打服中亞各國,實現政治層面上的征服。

公元715年,屈底波死於內亂之中,他的死亡標誌著阿拉伯帝國中亞征服的衰退。而公元750年,多年動亂的倭馬亞王朝被阿拔斯王朝推翻。

實力大大下降的阿拔斯王朝繼續經略中亞,甚至還跟唐朝發生“怛羅斯之戰”。但這個王朝實在是內外敵人太多,在中亞又面臨大唐王朝、吐蕃王朝的競爭。既然連中亞都搞不定,讓阿拔斯王朝進攻唐朝就更不可能,即便不久唐朝因“安史之亂”而走向衰弱。

綜上所訴,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之所以古代沒有打到中國來,實在是因為到達中國邊塞城門口的能力都沒有。


子屠龍


中國大陸季風氣候顯著,冬夏季風交替控制氣候,產生四季更替。夏季風主要有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冬季季風主要是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西北季風。天寒地凍的北方天氣,已經經過了高山阻隔減弱的寒流,那麼處於寒流中央的蒙古高原,氣候就將更加惡劣——蒙古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這片土地上的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往往一場暴風雪災難就可以將一個民族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歷史上,北匈奴被徹底擊敗,其中就有連續三場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的原因。匈奴因災害,畜亡十之五六,人亡十之二三,損失十分慘重。因此這片土地上的民族基本都是“無歷史群體”,天天朝不保夕的日子,誰還有有空去記錄歷史?他們的日常,搶劫、殺戮,卻不會記賬,民風十分彪悍。

(漠北民族想打出去,想了幾千年)

從蒙古高原往南是廣袤的華北平原,是中原漢民族的傳統故地,有綿延萬里的長城和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經濟高度發達。往西是大片的圖蘭低地草原,水草豐美,人口眾多,自古是民族遷徙的大通道,蒙古人對此也不陌生。再往西北,是面積更為廣闊的南俄大草原。這個草原帶一直通向德意志、法蘭西的北部平原,直達布列塔尼的大西洋岸邊。

換言之,這些地方,不管是哪一個,其自然地理條件,都遠遠要比蒙古高原好的多,也因此其物產豐富的程度也遠非蒙古高原可比。這也是蒙古人為什麼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之一——將大量的財貨搶回來,史載“貧極江南,富誇塞北”。

(沒有樹木的大草原帶)

西方民族也有輝煌的時候,比如亞歷山大東征,都已經達到了印度河流域,來到帕米爾高原西部。相比爬山遠征,他們掉頭衝進了印度,隨後他們就回去了,再也沒有來到中國。

阿拉伯人是在中亞打了一場自衛戰,因為從地緣環境上,阿拉伯地區與圖蘭低地屬於一個地理單元,對於唐王朝則是一個三級地緣板塊,它所守衛的是唐朝的次級地緣板塊——河西走廊,唐王朝的核心板塊則是中國本部地區。然而即使阿拉伯人取勝後,他們也沒有能力翻越帕米爾高原,穿越西域,進攻中國本部。這一條進攻路線兇險異常,為兵家大忌。

(帕米爾地區的只有幾個隘口)

既然如此,先佔領蒙古高原,從北方進攻中國呢?如果中國窮3000多年文明史,尚不能將漠北草原完全收服,這些西方來的客軍,如何就能順利通過漠北呢?

漠北地區是苦寒之地,從花花世界的圖蘭低地和南俄大草原進攻漠北草原,經濟利益和軍事動機都不具備。蒙古高原上有的,不過就是牧草、沙漠,還有狼。這些,圖蘭低地國家和南俄大草原都不缺,還豐富的多。加上漠北地區的人生性野蠻彪悍,難以馴服,其他強盛時期的國家和民族對這些化外之民和化外之地實在提不起興致。只有中國因為緊挨著蒙古高原,做了幾千年的鄰居,飽受騷擾侵略之苦,才不得不在史書上一筆一筆地記下來這些“無歷史族群”乾的好事。

(為防備北方遊牧民修建的長城)

所以,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歐洲的中世紀,西方國家和民族,都只是聽說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國度,非常繁華,那裡的人們錦衣玉食,彬彬有禮,是上帝留給人間的饋贈。中國存在於他們的想象中,以至於哥倫布等人航海的目標就是要找到去中國的路,去見識那個傳說中的繁花似錦之地。

直到1275年,西方人馬可.波羅來到了元大都,見識到了東方文明的瑰麗與璀璨,在他回國後寫下來了《馬可.波羅遊記》,這算是西方對中國地理、風土人情的科普著作。

當西方人滿懷崇敬之情通過海路來到這片傳說中的國土時,中國還是那個中國,只是繁華已經成了過去。西方人當年對中國的重新認識花了很長時間,如今,西方人又需要花很長時間對中國再次重新認識——這才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文明所承載的厚重,風物長宜放眼量。


而知而行


歷史上每一位雄主都有徵伐四方的想法,可進攻中原的大多是北方遊牧民族,連西邊的吐蕃強盛時期也沒有真的向東發展。至於原因,無外乎中原周邊地形不適宜人口流動。蒙古西征以前就有很多北方遊牧民族跑到歐洲去發展,土耳其不是一直說自己有十六個祖先麼?況且歐洲和中東除了少數幾個大帝國外,很少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容易被外來民族佔領,所以中國向西的道路一直是打開的。

至於進入中國的道路,在航海技術還不發達的古代,對於沒有遊牧民族生活習慣的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來說,千里西域只適合商隊往來。看近代史就知道,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帝國主義列強都是通過海路進攻中國。法國曾嘗試從越南進攻,結果被清朝打了個鎮南關大捷。所以中國西南面崇山峻嶺形成了一個天然屏障,即使把亞歷山大放到現代,他也不會從西邊進攻的。


加糖加奶熱咖啡


我想一個就是路途遙遠,這些帝國要麼遠在歐洲要麼遠在中東,距離中國還是比較遠,以古代的交通條件實在是有心無力。第二個就是地理阻隔,中國跟這些國家隔著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青藏高原,還有就是大沙漠,這也無形中形成了天然的地理防線,使得他們沒有能力打進來。第三個就是中間隔著好多民族和政權,因為那個時期中國統治範圍最遠也只到達新疆,這已經是到了極限,這中間還隔著波斯,阿富汗,哈薩克等民族建立的政權,如果他們想要遠征中國,他們必須將這些政權都給消滅了才能和中原政權接壤,但這些政權征服完了,他們也會精疲力盡,更加無力征服中國。即使他們由被向南征服中國,中間還隔著蒙古,突厥,女真等遊牧民族,而這些民族戰鬥力相當強悍,他們也絕非這些民族的對手,而蒙古往西則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特別有利於騎兵的縱橫,而且蒙古從中原學到了火器技術,總有最先進的火器,大炮,這些西方國家都沒有見過這麼先進的武器,這個跟後來的鴉片戰爭一樣,在加上本身就驍勇善戰,所以很快就征服西亞歐洲很多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