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勇敢地对“中国式父母”说“不”

请勇敢地对“中国式父母”说“不”

情窦初开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张爱玲的这句,“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不仅抄在各个本子上,还会写在给朋友的信里。那时候觉得爱一个人的姿态就应该是这样的。

等到进入婚姻,见识了各种狗血故事,也知道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后,我反而不喜欢这句话了。只是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张爱玲那么傲娇的一个人,在感情面前也变得这么卑微。后来读了一些书后,终于明白是中国式的父母造就了张爱玲在爱情中的卑微感。

张爱玲出生在名门望族,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只是父亲张廷重是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梵却是新式女性,这样的结合注定这场婚姻是个悲剧。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厌倦了婚姻的母亲便随着姑姑出了国。四年后,回来的母亲,彻底与父亲离了婚。

请勇敢地对“中国式父母”说“不”

失去母爱的张爱玲,想去父亲那里寻找一份爱与温情却不可得,相反父女冲突不断。十几岁的张爱玲与继母发生了矛盾,继母伸手就打,换来张爱玲的遮挡后,大叫着张爱玲要打她。闻言,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张爱玲就是一顿毒打。之后,张爱玲被囚禁在家里。即使得了严重的痢疾,父亲既不带她去看病也不给她买药。

既然张爱玲在父亲这里得不到应有的爱,那么在母亲那里是不是可以得到些许安慰呢?逃出家的张爱玲,寄居到母亲那里。张爱玲在为学费发愁时,母亲却穿着新旗袍游走在十里洋场。张爱玲将获得的800块奖学金交给母亲时,被母亲怀疑这是她与历史老师私通获得的“劳务费”。就在张爱玲洗澡时,还被母亲冲进来,检查她是不是处女。

张爱玲求学时,正是战火连绵时,她本来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却被日军侵华的炮火阻断了行程,只好转入香港大学念书。香港沦陷后,香港大学也停办了。张爱玲想转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去,向母亲求助时,母亲却催着她赶快嫁人,“若现在嫁人,不仅可以不读书,还可以用学费装扮自己;继续读书,不仅没有装扮,还要为学费伤神。”

请勇敢地对“中国式父母”说“不”

黄逸梵自称新式女性,又出过国,见识自然不一般,只是她习惯于把新思想用到自己身上,中国式父母的遗毒却全部给了张爱玲。

张爱玲在父亲那里受伤至深,在母亲这里同样没有谋到爱,这让她没有找到丝毫归属感,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弃婴,所以她才说,出名要趁早。她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出了名,她才有了掌控自己的权力,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如果张爱玲,没能靠自己的本事赚取养活自己的本钱,那么她很有可能就被安排一桩婚姻,重复着多少大家闺秀那唯唯诺诺的生活。

说到中国式父母,我想大部分人都有一把心酸泪,就连看起来云淡风清的高晓松也说由于他与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造成了自己年轻时出现了很多问题。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才走出来。

请勇敢地对“中国式父母”说“不”

林徽因也说过,

我妈把我赶进了地狱,搞得我精神崩溃,每天晚上我恨不得去死。

我不想再说中国式父母的不堪与对子女的影响,只想说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式父母给了自己灰暗的感受,让自己内心无比煎熬,甚至影响了我们的人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这种影响,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苏珊•福沃德说,“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我们常说,“女人嫁错毁一生,男人娶错毁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请勇敢地对“中国式父母”说“不”

这就像心理学上所说的“踢猫效应”,父亲在公司被老板训斥了一顿,回到家里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通。孩子心里窝火,就去踢身边的猫。

情绪需要输通,而不是压制,这就像是一座火山,越压制越会加速它的爆发。

张爱玲将自己的一腔愤怒全部诉诸笔端,所以她的作品中有性格扭曲的曹七巧、有被中国式父母塑造出来的活脱脱的“曹七巧” 长安、有爱上亲生父亲的小寒、有为了生计与人姘居的霓喜、有“红粉骷髅”曼璐……角色里多多少少都带有张爱玲的印记。

苏珊•福沃德说,要想从原生家庭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就要完成自我界定。其实说白了就是明白界限感。中国式父母缺乏的就是界限感,常常觉得为了子女不遗余力,用他自以为爱的羽翼来保护着子女,其实不过是他无处不在地干涉着子女的生活。

请勇敢地对“中国式父母”说“不”

就像朱雨辰的妈妈在节目上说,她十年如一日地四点起床为朱雨辰熬梨汁;朱雨辰拍戏她跟组,美其名曰:“用生命去为儿子付出和奉献”;朱雨辰的每段恋情,她都要“干扰”。她的辛苦换来的是嘘声一片,并不是让人感叹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这一点上,张爱玲比大多数人都要勇敢。当她获取谋生手段的时候,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完成了自我界定。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里,张爱玲获得了自立的能力,萧红却一次次在爱情中寻找着靠山,甚至怀着前任的孩子与现任生活在一起,最终在贫寒交迫中逝世。

张爱玲逃出家庭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也没有和父亲联系过。当张爱玲将两块金条交到母亲手里时,就已经做出了与母亲一刀两断的决定。

请勇敢地对“中国式父母”说“不”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苏珊•福沃德告诉我们,与父母对峙不是为了发泄愤怒、报复或者惩罚他们,而是要直面他们,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告诉他们自己的感受,为此后的关系做定位。

父母早就习惯了掌控你的人生,贸然听到你说出的实情与内心感受时,内心肯定接受不了,会愤怒甚至悲伤。这是情有可原的。多练习几次就好了。如果一次失败就放弃的话,那你将永远难以从原生家庭的桎梏中走出来。

请勇敢地对“中国式父母”说“不”

很多人说张爱玲冷情,其实,她与姑姑的关系一直都很好,还为姑姑写过一本语录。在美国时,她听说姑姑身体不好,便多次给姑姑汇款。当“张爱玲热”在大陆掀起时,张爱玲又将国内版权委托给姑姑,版税也全部赠与姑姑与姑父。

苏珊•福沃德教给我们要学会与父母对峙,这一步是让我们与痛苦的过去和艰难的现在挥手告别的重点。

对峙的要点:

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记住,对峙不是要责备、惩罚父母,更不是向他们发泄你积聚了多年的愤怒,从他们身上找回补偿。而是,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幸福与力量。

在对峙前要做好心理准备,有可能父母会接受,有可能会咆哮,有可能会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有可能会断绝关系……若是没有做好准备,千万不要贸然行事。

请勇敢地对“中国式父母”说“不”

张爱玲与母亲多次对峙,希望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只是母亲没有给过她机会。最终,她便选择了一刀两断,各自安好。

如果张爱玲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她或许不会被胡兰成的甜言蜜语所诱惑,更不会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只是支离破碎的家庭,造就了张爱玲在爱情中的卑微感,仅仅是三年的婚姻生活,却让她有两年半生活在痛苦之中。

对于中国式父母,我们很难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是如何从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与压力中解脱出来,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对于下一代,给予他们爱和尊重,不要让他再重复我们的老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