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維護四歲孩子的“秩序感”?

raincharlene


首先作為家長要解讀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到寶寶的0∽4這一時期是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但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鄰居家寶寶一歲半左右,平常都是奶奶帶孩子在他家樓下睡,他們夫妻兩個每半個月回家一次。想帶孩子到樓上睡,睡了一次,孩子晚上啼哭不已。第二天孩子重新跟奶奶到樓下睡又好了,孩子媽媽也跟孩子到樓下睡,孩子也是好好的。

這說明孩子有自己的秩序形式,他對他需要也通過他認識。一旦這個秩序被打亂,他們就會哭鬧不止乃至生病。其實這跟有的大人水土不服是有一樣的道理。

孩子有他的內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內部秩序讓他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外部秩序則是指幼兒感知、理解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

一般來說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分三個階段:第一是用哭鬧反應秩序的改變,第二是自我意識覺醒,會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第三會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

1到3歲,執拗敏感期,孩子對物品的拜訪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物品的所有權都很苛刻。如孩子拉粑粑後必須看到粑粑衝乾淨才去做其他事情,奶奶如果穿媽媽的鞋子是不允許的,自己的東西是不給其他人的。

4歲是完美敏感區,這個時候孩子除了對秩序的維護還會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就跟交通規則一樣,必須人人遵守。

秩序敏感區對孩子發展非常重要,這個時期是他形成人格、習慣和品質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形成他道德意識的重要時期。有人說三歲看大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家長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至關重要。

首先家長要有耐心,理解和尊重孩子。有時候孩子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只要不違反原則去,也沒有安全問題,就可以順其自然。同時要懂得靈活變通,通過擁抱,講道理,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調整孩子的情緒,不可強制打壓。第二:為孩子提供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儘量讓家裡的東西擺放整齊,不要總更換孩子生活環境中的物品,如果出遠門也要注意。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收拾玩具、書籍以及他的用品。這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很多好習慣


思勤媽媽


提前預告+秩序感低於底線原則

從描述看,其實這對父母做得已經挺不錯了。


為什麼秩序期那麼長?

我們常說的秩序敏感期從其外在表現來看,可以理解為前後相連的執拗敏感期,通常3-4歲,再加上3.5-5歲的完美敏感期,這兩年外在都表現為極力要求她參與的事情、對她身邊的環境安排按照她內心設定的程序來。所以一般孩子“執拗”的時期在父母看來就比較長了。

其次,提前預告

這對父母已經做到了較為充分的理解了,比如儘量讓她先來,探知她的秩序要求,然後父母配合,也不對她過多責備。

那麼在問題中所描述的情況中,可以採取變通的方式,而不是講道理的方式,當我們稱之為執拗期的時候,那就意味著它是沒道理可講的。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很重要的是提前預告接下來的活動。在這個情景中,就是即將下車前先問孩子該怎麼做。不要到時候覺得沒時間了……於是就發生孩子大哭大鬧的情況。

秩序感服從於安全原則

孩子的秩序感固然需要尊重,但是父母也要有基本原則。孩子需要培養對世界的支配感,但是也需要明白這世界不是她說了算。而我們大人也不必要“執拗”於孩子的秩序感就是不能破壞。

這對父母做得好的就在於強調了安全原則,這是基本底線,不能討價還價。即使發生了大哭大鬧,也要“強行”、“溫柔”地帶離現場。

所謂強行是指態度堅決,溫柔則是方式上不要跟她大喊大叫,大人的情緒自己要穩定。


幸福trytry


這位媽媽你好,很理解你的心情,平時已經儘量滿足孩子對“秩序”的要求了,關鍵時候、不安全的時候,孩子依然哭鬧不已,確實挺讓人心煩的。

不過我還是想說,孩子的這些表現,或許不能完全歸結為“秩序敏感期”。在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裡,對秩序敏感期有比較詳細的表述,也給出了幾個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的表現。比如校車沒有走平時的路線,平時都是老師開門,今天換了別人,物品沒有放在一貫的地方,等等。

兒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面對秩序敏感期執拗的孩子,可以怎麼做?

一方面,傾聽觀察孩子的需求,能滿足的儘量滿足;

另一方面,當不能滿足,或者不能重新來過的時候,接納陪伴孩子,儘量安撫,允許孩子因為沒有得到滿足出現的情緒。

從你的描述裡,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孩子“事事爭先”,所有的事情都要“第一個”,當不能滿足“第一個”這樣的需求時,就會有些哭鬧不已,家長的應對方式是“講道理”和“氣得打屁股”。

1.平時和孩子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

我覺得,更有可能是你們給孩子的關注太少了,她只能通過“爭先”這種形式,博取你們的關注。

如果孩子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關注,她的需求能得到回應,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有價值的,有這種感覺的孩子,才會願意主動配合你。就像你說到的乘出租車的案例,其實可以提前給孩子解釋:路上車很多,比較危險,下車的時候媽媽先下,然後你再下,安全最重要。

3.平時多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形成親密的親子關係,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請放下手機,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和她一起讀書、遊戲、做手工、運動、塗鴉畫畫,跟隨笑聲的腳步,去發現親子之間共同的樂趣。

3.不再用“第一名”來誇孩子了

孩子事事爭先,也有可能來自於家長對“第一名”的執念。“你是第一名,你很棒”,家長不經意間的說法,目的是鼓勵孩子,但對孩子來說就是評價的標準。如果孩子覺得“只有第一名才是好的”,“爭先”就不足為奇。如果這不是你希望的,從自己的引導方式上改變,才是更根本的。誇過程,誇努力,誇行為,而不是誇結果、誇聰明,才是對孩子更好的引導。

4.先安撫情緒,後處理問題

當孩子情緒比較激動時,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方法。這時候,共情、安撫孩子的情緒,承認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接納孩子“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而哭鬧”是正常的,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以上,希望能幫到你。

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