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护四岁孩子的“秩序感”?

raincharlene


首先作为家长要解读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到宝宝的0∽4这一时期是对秩序最敏感的时期,因为他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但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

邻居家宝宝一岁半左右,平常都是奶奶带孩子在他家楼下睡,他们夫妻两个每半个月回家一次。想带孩子到楼上睡,睡了一次,孩子晚上啼哭不已。第二天孩子重新跟奶奶到楼下睡又好了,孩子妈妈也跟孩子到楼下睡,孩子也是好好的。

这说明孩子有自己的秩序形式,他对他需要也通过他认识。一旦这个秩序被打乱,他们就会哭闹不止乃至生病。其实这跟有的大人水土不服是有一样的道理。

孩子有他的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内部秩序让他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外部秩序则是指幼儿感知、理解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

一般来说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分三个阶段:第一是用哭闹反应秩序的改变,第二是自我意识觉醒,会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第三会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

1到3岁,执拗敏感期,孩子对物品的拜访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物品的所有权都很苛刻。如孩子拉粑粑后必须看到粑粑冲干净才去做其他事情,奶奶如果穿妈妈的鞋子是不允许的,自己的东西是不给其他人的。

4岁是完美敏感区,这个时候孩子除了对秩序的维护还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就跟交通规则一样,必须人人遵守。

秩序敏感区对孩子发展非常重要,这个时期是他形成人格、习惯和品质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形成他道德意识的重要时期。有人说三岁看大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家长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至关重要。

首先家长要有耐心,理解和尊重孩子。有时候孩子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只要不违反原则去,也没有安全问题,就可以顺其自然。同时要懂得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调整孩子的情绪,不可强制打压。第二:为孩子提供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尽量让家里的东西摆放整齐,不要总更换孩子生活环境中的物品,如果出远门也要注意。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收拾玩具、书籍以及他的用品。这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很多好习惯


思勤妈妈


提前预告+秩序感低于底线原则

从描述看,其实这对父母做得已经挺不错了。


为什么秩序期那么长?

我们常说的秩序敏感期从其外在表现来看,可以理解为前后相连的执拗敏感期,通常3-4岁,再加上3.5-5岁的完美敏感期,这两年外在都表现为极力要求她参与的事情、对她身边的环境安排按照她内心设定的程序来。所以一般孩子“执拗”的时期在父母看来就比较长了。

其次,提前预告

这对父母已经做到了较为充分的理解了,比如尽量让她先来,探知她的秩序要求,然后父母配合,也不对她过多责备。

那么在问题中所描述的情况中,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而不是讲道理的方式,当我们称之为执拗期的时候,那就意味着它是没道理可讲的。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很重要的是提前预告接下来的活动。在这个情景中,就是即将下车前先问孩子该怎么做。不要到时候觉得没时间了……于是就发生孩子大哭大闹的情况。

秩序感服从于安全原则

孩子的秩序感固然需要尊重,但是父母也要有基本原则。孩子需要培养对世界的支配感,但是也需要明白这世界不是她说了算。而我们大人也不必要“执拗”于孩子的秩序感就是不能破坏。

这对父母做得好的就在于强调了安全原则,这是基本底线,不能讨价还价。即使发生了大哭大闹,也要“强行”、“温柔”地带离现场。

所谓强行是指态度坚决,温柔则是方式上不要跟她大喊大叫,大人的情绪自己要稳定。


幸福trytry


这位妈妈你好,很理解你的心情,平时已经尽量满足孩子对“秩序”的要求了,关键时候、不安全的时候,孩子依然哭闹不已,确实挺让人心烦的。

不过我还是想说,孩子的这些表现,或许不能完全归结为“秩序敏感期”。在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里,对秩序敏感期有比较详细的表述,也给出了几个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的表现。比如校车没有走平时的路线,平时都是老师开门,今天换了别人,物品没有放在一贯的地方,等等。

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面对秩序敏感期执拗的孩子,可以怎么做?

一方面,倾听观察孩子的需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

另一方面,当不能满足,或者不能重新来过的时候,接纳陪伴孩子,尽量安抚,允许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满足出现的情绪。

从你的描述里,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孩子“事事争先”,所有的事情都要“第一个”,当不能满足“第一个”这样的需求时,就会有些哭闹不已,家长的应对方式是“讲道理”和“气得打屁股”。

1.平时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

我觉得,更有可能是你们给孩子的关注太少了,她只能通过“争先”这种形式,博取你们的关注。

如果孩子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她的需求能得到回应,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有价值的,有这种感觉的孩子,才会愿意主动配合你。就像你说到的乘出租车的案例,其实可以提前给孩子解释:路上车很多,比较危险,下车的时候妈妈先下,然后你再下,安全最重要。

3.平时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请放下手机,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和她一起读书、游戏、做手工、运动、涂鸦画画,跟随笑声的脚步,去发现亲子之间共同的乐趣。

3.不再用“第一名”来夸孩子了

孩子事事争先,也有可能来自于家长对“第一名”的执念。“你是第一名,你很棒”,家长不经意间的说法,目的是鼓励孩子,但对孩子来说就是评价的标准。如果孩子觉得“只有第一名才是好的”,“争先”就不足为奇。如果这不是你希望的,从自己的引导方式上改变,才是更根本的。夸过程,夸努力,夸行为,而不是夸结果、夸聪明,才是对孩子更好的引导。

4.先安抚情绪,后处理问题

当孩子情绪比较激动时,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方法。这时候,共情、安抚孩子的情绪,承认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接纳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哭闹”是正常的,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