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部位"疼痛,十有八九是血管堵塞,3種食物是"罪魁禍首"

在中醫講"通則不同,通則不通",這不僅僅指的是經脈,也同樣指血脈。

血液流過身體各處,氧氣和營養物質被輸送到各個器官,每個部位都少不了血液的滋養,只有"動力"充足了,身體自然也就健康了,如果血管硬化和堵塞,那麼,人的生命將隨時受到威脅。

這個

這"部位"一旦疼痛,就要小心血管堵塞了!

腿腳處在肢體的末端,是最後接受血液供給的地方,若是下肢動脈開始硬化,最顯著的症狀是腿部疼痛。

最初,腿走路後疼痛,休息之後,會自行好轉,然而,隨著病情惡化,疼痛的步行距離將變得越來越小。患者會感到不動也疼,即靜息痛階段。在休息時腿腳疼痛,尤其在躺下和晚上休息時更容易發生。

這個

除此之外,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疼痛,也要小心血管堵塞:

部位一、心絞痛

血管堵塞的人,胸部會出現一些徵兆。

如左胸部疼痛,蔓延至上臂、下顎、肩膀、背部等部位,且是壓榨性疼痛或有燒灼感。

嚴重者還會伴有噁心、嘔吐、大汗等症狀,這都在提示你,心臟血管開始堵塞了,是心梗的前兆,需立即就醫。

這個

部位二、頭痛

若是腦血管堵塞,造成缺血的話,就會引起頭痛、眩暈的現象。

主要是由於大腦長期處於缺氧、缺血狀態,引起大腦感覺器官和感覺神經纖維衰弱,無法刺激臉部的神經系統,反饋出來的症狀就是發麻刺痛。

這個

部位三、下腹痛

我們人體的腹腔動脈、腸繫膜上動脈和腸繫膜下動脈為體內胃腸系統器官供血,若此處發生血管狹窄,就會影響到身體的消化和吸收,導致飯後腹痛、噁心、嘔吐等異常。

部位四、胸痛

心絞痛會導致胸部疼痛,這是一種放射性的疼痛。除此之外,當肺部血管堵塞,產生肺栓塞時,也會引起胸痛。

而且會伴有胸悶、呼吸急促的現象,這要立即引起重視,及時治療疏通血管。

這個

生活中,為防止血管水洩不通,謹記"三事多做"、"三樣東西少吃":

"多做三事":

1、多飲

平時多喝水,可以幫助人體稀釋血液,減少血管堵塞的機會,建議每日水攝入量在1500ml,平時還可以在水中泡一些,功效更佳。

在每天喝水的過程中,放入一些對血管有益的乾果,會對血脂和血管起到更好的養生作用。

山月莓中就含有對身體非常重要的有益因子,它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一種元素叫做槲皮素,其最多可高達67%。

槲皮素是之所以被稱為重要的有益因子,是因為它不僅可以對血脂、血壓起到平衡作用,還可以

增加毛細血管的抵抗力、減少微型血管的脆性,同時還可以增加冠脈血流量和擴張冠狀動脈,從而達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生活中不常食用這些果子的人比經常食用以上果子的人更容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其主要原因:除了槲皮素外,生命之果還含有的水楊酸、花青素、綠原素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血栓、腦梗,增加血管彈性、清除血管垃圾有著顯著的效果。

這個

對於預防血栓、腦梗等心血管疾病的人,可以每天用45°-50°的溫水,泡3顆山月莓可滿足身體一天的需求。

2、多動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堅持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增強身體免疫能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血管彈性,預防血栓的形成。

現代人由於長期久坐,導致人體代謝降低,血液流速也會變慢,更容易血液粘稠,形成血栓。

所以,平時儘量多增加運動,選擇有氧運動,如太極、慢走、廣場舞、游泳等。

這個

3、多愉悅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保持樂觀愉悅的心情,不僅可以提高生活質量,還能預防疾病"入侵"。

而壓力過大,經常生氣、鬱悶,會引起血管內膜收縮,加速血管老化,血管也容易變硬。

所以,想要血管健康,保持愉悅的心情,是最為簡單的方法。

這個

"少吃三樣東西"

1、少精細

現今社會,人們吃的東西越來越"精細",而粗糧卻少之又少。

這種"精細"的飲食,少了粗纖維以及礦物質,非常不利於血管健康!

粗纖維能夠促進腸道、血管排毒,減少血管中多餘的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等,所以,最好將主食三分之一換成粗糧。

這個

2、少高脂肪

像油炸、肥肉等食物均屬於高脂類食物,一旦攝入過多就會增加血管堵塞,甚至是腦中風的風險。

研究發現,與低脂肪飲食相比,食用高脂飲食的絕經後婦女患腦梗死的風險高出40%。

由於脂肪攝入過多,會積存在血管內,導致甘油三酯升高,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甚至導致心梗、腦梗等疾病。

這個

3、少鹹鹽

像鹹菜、臘肉等食物均屬於高鹽類食物,一旦攝入過多,就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加速血管變皺,致使血管內皮損傷。

且研究顯示,高達 9.5% 的心腦血管代謝死亡與鹽攝入過多相關。

營養學會建議,每人每日鹽攝入量要小於6g,也就是一瓶蓋的量,還要注意減少像雞精、醬油、辣醬等隱形鹽的攝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