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二戰中的英國,輸的比德國更慘?

談文論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同盟國的勝利宣告結束,其對世界局勢的影響極為深遠。我認為二戰的勝利者只有美國和蘇聯,軸心國同盟自不必說有多慘,英國、法國等歐洲老牌殖民帝國也紛紛衰落,只有美國和蘇聯取代歐洲殖民帝國的地位成了新的超級大國。


附圖,二戰美國

世界霸主——超級大國

英語中的“(超級大國)superpower”來源於“powers”(“列強”)和“great power”(“大國”)。反法同盟戰勝拿破崙之後,歐洲各國達成共識:即達到“大國”或“列強”地位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享有特殊的權利和義務,例如在多邊戰爭和談判中擔當主持和調停的責任。

二十世紀初,政治學者開始意識到大國中極少數的國家,由於其特別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而具備了左右世界事務的能力。1944年,美國外交政策教授威廉·T·R·福克斯發表了《超級大國:美國、英國、蘇聯——她們對和平的責任》一書,他在書中描繪了超級大國的全球影響力。一戰前,這個角色由大英帝國扮演。

十九世紀到一戰前,大英帝國一直是世界上第一強國以及超級大國,其地位無人可撼動。

附圖,被大英帝國統治過的地區

二戰後,同盟國主導建立的聯合國強調各國主權平等,但又設立了等同於大國或列強地位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根據1945年的形勢,世界將形成三個超級大國:

  • 英國:是世界歷史上統治範圍最廣、人口最多的帝國,可以通過英聯邦影響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和美國分享全球的制海權。
  • 美國:世界版圖第四大國、經濟第一強國,能在全球大部分地區部署軍事力量,在全球對其盟友都具有相當影響力,和英國分享全球的制海權。
  • 蘇聯:世界版圖第一大國,軍事影響力橫跨歐亞大陸。

附圖,雅爾塔會議中的“三巨頭”

英國失去超級大國地位

一戰前的英國是世界霸主,一戰因為其龐大的殖民體系而勉強了保住了這一頭銜。但受到一戰重創的英國已經開始尋求轉型,1931年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之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白人殖民地獲得了自治地位。

二戰初期,英軍在戰場的失利導致了自身影響力的消失,各自治領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決策權。例如一直不願接受主權獨立的澳大利亞還是在1942年接受了獨立自治領的地位,隨後更是史無前例地將駐紮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軍隊調回西南太平洋,由美軍直接指揮。

英國在戰爭中不僅耗費了兩百多億英鎊的鉅額軍費,同時為了換取美國援助而放棄了其持有的美國公司股份、幾乎所有的貴金屬以及西半球的軍事基地,英國在西半球的軍事影響力被美國取代。同時,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附圖,德國He 111轟炸機轟炸倫敦

“日不落帝國”的日落

二戰結束後,隨著英國國力的衰落以及全球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開始瓦解。1947年、印度獨立再加上英國本土經濟政策的失敗,使得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了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的努力,開始接受美蘇的崛起。

附圖,1952年的大英帝國(紅色及深紅色)與英聯邦(粉紅色)

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導致英國財政虛弱,英國政府將維持英鎊作為儲備貨幣的自由兌換力為中心政策目標,在此政策下只能對美國及蘇聯妥協。雖然英國還力求利用英聯邦體系保持其全球貿易及經濟中心的地位,但由於世界貿易重心的轉移而失敗。英國從50年代開始逐漸失去經濟超級大國地位。

附圖,馬歇爾計劃受援國

軍事上,美國海軍也取代英國海軍成為世界第一大海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於1951年加入美國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雖然英國在1952年成功研製出核武器並繼續在軍事科技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喪失了殖民地的英國已然沒有作為超級大國所需的戰略縱深和軍事資源。

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中,英國雖然拉上法國、以色列一起行動,但由於受到蘇聯的軍事威懾和美國經濟制裁威脅,英國只能以恥辱的撤退結束軍事行動,時任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也被迫辭職。此後英國將其全球軍事部署撤退至蘇伊士運河以西,放棄在全球其他地區單方面出兵干涉的能力。這標誌著美國正式取代大英帝國成為國際事務領導者。

附圖,第二次中東戰爭示意圖

德國戰敗

德國早在普魯士時期就一直被英國壓制。德意志帝國建立後,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躍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逐漸強大德國開始挑戰大英帝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結果一戰中輸了個底掉。儘管在納粹黨的領導下一度崛起,但最終還是慘敗,德國被徹底瓦解。

冷戰初期,美國為了同蘇聯對抗而援助歐洲,馬歇爾計劃以及德國自身成功的經濟政策使其從1948年開始實現經濟幾十年的連續增長,有“德國經濟奇蹟”之稱,意大利、法國的經濟也逐漸恢復正常。但與此相反的是英國則經歷了持續10年的經濟衰退。

附圖,盟軍佔領德國國會大廈

二戰後美蘇凌駕於英、法之上共同主導世界局勢,而曾經獨屬於“日不落帝國”的榮耀一去不返,至於德國已經在一戰中失敗過一次,再慘也不過如此。

歡迎交流與討論!!!!!


我沒忘記home




其實在一戰期間,英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在對抗德國期間也是元氣大傷。二戰爆發後,張伯倫主導的綏靖政策讓英法兩國都飽嘗惡果。波蘭被滅國後德軍掉頭從阿登地區突入法國,昏庸的法國維希政府毫無還手之力,號稱有300萬陸軍,堪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39天后投降。於是英國人的苦日子來了。在此期間唯一值得稱頌的還是丘吉爾主導的被稱為“勝利大逃亡”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法國被掃平後英國成了孤家寡人,丘吉爾想方設法想把美國拉進來,但羅斯福可不是傻瓜。希特勒於是決定征服英國,於是英吉利海峽空戰開始了,在德國空軍數量佔優的情況下,英國飽受轟炸,而德軍潛艇部隊也幾乎切斷了大西洋運輸線,一直就靠海外殖民地發財的英國就要被困死孤島。而在非洲,慫包的英國軍隊被德國非洲軍團打得節節敗退,甚至差點失去英軍在非洲的最後一個據點。在亞洲,日軍進攻香港,慫包的英軍不戰而降,在緬甸戰場,英軍除了逃跑就沒做別的事,而且因為英軍擅自撤退,導致國民革命軍十萬遠征軍歸國無望,最後被迫走野人山,其慘狀無法形容。



因為英國畢竟是海上強國,而且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底子厚,德國發動的英吉利海峽空戰並沒有奪取制空權,所以納粹德國制定的準備登陸英國本土單位“海獅計劃”被無限期推遲,英國因此躲過一劫。



二戰後期,英國已經在和德國的消耗中奄奄一息,但是首相丘吉爾驕傲的貴族氣質開始發揮作用,丘吉爾看透了二戰結束後的世界格局,深知要想重新參加世界的瓜分,就必須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於是英國這臺已經生鏽的機器再次被丘吉爾推著全速運轉了起來。諾曼底登陸,直到攻克柏林,英國都在一直消耗,而且倫敦一直都在遭受德國V-2火箭的轟炸,倫敦幾乎是廢墟一片。在此情況下,丘吉爾下令擴軍,直至二戰結束,英國已經有510萬軍隊,但丘吉爾還是覺得不夠,而且丘吉爾準備偷襲蘇聯紅軍,武力報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這個驕傲的英國貴族終於讓英國人民無法忍受,於是戰爭一結束,英國人民就不需要丘吉爾了,首相選舉,溫和派的艾德里上臺了。



因為二戰的消耗和丘吉爾的好戰,英國從全球最大的債權國變成最大的債務國,海外殖民地盡失,國內一片凋敝,因為英國國力遠不如美蘇,所以二戰結束後也沒得到多少好處。夕日的“日不落帝國”重新迴歸到了英倫三島上,從此再也沒有重振夕日雄風。

所以說英國輸的比德國還慘有點不現實,但也是夠慘的。


毒刺劍客


英國在二戰前是排在美國前邊的一流帝國,殖民地遍佈世界多地。日不落帝國躺著什麼事都不做,從殖民地搜刮的財富也可讓大英帝國的紳士們過上世界上頂極富人的生活。二戰使英國耗盡了多年積累的家底,世界老大的稱號也被美國人所取帶。二戰初期美國並沒加入混戰,英國是拖著被打的半殘的法國艱難與德軍戰鬥,不多的盟友完全不是強大德軍的對手,先是法蘭西全國淪陷,後是德國空軍密集的對倫敦狂轟爛炸,如果德國擁有日本的龐大航母艦隊,英國堅持不到美軍參戰那一天。是天時地利為英國贏得了時間,是英吉利海峽阻擋了天下無敵德國陸軍的腳歲。


如果沒有美軍參戰,沒有蘇軍牽制一半以上的軸心國軍團,英國本土失守只是時間問題。由於國內抗擊德軍兵力吃緊,導致英國的殖民地大部分失去。戰力不足的英軍不但保護不了殖民地的安全,甚至連自保都力不從心。亞洲的殖民地幾乎全被日本人搶佔,其它地方也是如此,還沒見到敵軍影子,英軍早已望風而逃。
美國宣戰後英國才喘上來一口氣,有了跨過英吉利海峽反攻的底氣。英國雖然也是二戰戰勝國,與名利雙收的美國相比卻名不符實,雖然同在勝利者的席位,卻是真真正正的慘勝。德國人輸的是戰爭,而日不落帝國輸的卻是未來,英國從世界強國變成了屈居人後的二流軍事國家,再無能力發動中型以上的戰爭。憋屈還不止如此,從前坐地拿錢的殖民地也大多宣佈獨立。這不但縮小了大英帝國的勢力範圍,同時也大幅減少了英國人的財政收入。


世界人幽默的鬥地主分田地,英國人只能在回憶中感受自已鮮花盛開的舊日好生活。輸了戰爭的德國靠勤奮和真誠再次迴歸了世界大家庭,而英國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再次超過美國,重新坐回世界第一的寶座。更無法讓曾經的殖民地再次俯首稱臣,甘心供養拿走了自己無數財富的老主人。雖然說英國輸的比德國還慘有些誇大其詞,但因為二戰讓英國變的老眼昏花卻是不爭事實。


亓官仁


方圓論壇觀點!

如果真要細究的話,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損失最大的確實是英國。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按照國家基礎設施損失以及經濟傷亡數量來看的話,相比起中國,蘇聯還有德國來看,英國的損失確實不值一提。因為二戰期間戰火根本沒有蔓延到英國本土。英國本土最多也就遭受了德國的空軍轟炸。雖然轟炸給英國造成了損失,但這個損失相對於被戰火洗禮的中國,蘇聯和德國來說就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了。

英國在二戰期間傷亡人數大約在160萬左右。其中死亡人數40萬。相對英國陸軍來看英國海軍損失較大,整個戰爭期間英國損失了4艘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5艘航空母艦,5艘輔助型航空母艦,33艘巡洋艦,154艘驅逐艦,138艘護衛艦,90艘潛艇和不計其數的民船。但這些對於英國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由於二戰英國掉下了世界霸主的寶座。

英國雖然是二戰的戰勝國,但是在二戰後世界獨立浪潮之下英國丟失了幾乎全部的殖民地。曾經英國的殖民地差不多佔到世界土地的四分之一。而二戰之後除了自己可憐巴巴的英倫三島,所剩下的殖民地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了。因為龐大殖民地的丟失也使得英國丟失了世界老大的地位。本身英國之所以能強大,全靠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來反哺英國。丟失了殖民地之後英國就是一個島國罷了。所以從這方面看整個二戰損失最大的就是英國。



而德國方面的損失則更多的是傾向於經濟的損失和人口的損失。本身德國從一戰結束到爆發二戰就沒有持續多長時間。而德國在一戰後被法國狠狠的剝削了一次,後來也一直處於被法國壓迫剝削的地位。經濟方面由於二戰之前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法國更進一步的剝削德國,就使得德國從一戰後到二戰整個國家經濟就沒有好轉過,所以德國經濟方面損失也不大,只不過二戰之後比一戰後再艱難一點罷了。


而德國的世界地位在經歷了一戰和二戰之後也幾乎沒什麼變化。一戰時是失敗者。二戰時還是失敗者。這對於德國的國際地位並無損傷。而且德國的殖民地早在一戰後就依舊被奪走,所以也就談不上殖民地的損失。在經歷了二戰之後德國唯一的損失就是再一次從軍事強國變成了軍事弱國。但相比起戰爭爆發前幾乎別無二致。德國實際上兜兜轉轉又回到了起點。除了損失了好幾百萬人口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沒有改變。如此看來英國可不就是損失最大的國家嘛。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


方圓論壇


與徳國相比,英國作為主要盟國之一,贏得了二戰勝利。但不客氣地講,他贏得的只是政治上的勝利。國民經濟遭到德國人空中與海洋的長期雙重打擊,主要城市多為廢墟,特別是倫敦。工業基礎遭到破壞,生產力不斷下降,其破壞程度並不比德國好到哪裡。在二戰後期,英國動用了最後戰爭潛力,拼命生產飛機、坦克與技術裝備,幾乎耗盡了多半資源,幸虧有美國人在背後撐著。只有戰後復甦的重重困難,才知道損失有多大,失去的有多少? 英國在二戰中,反抗最早,付出代價最多,其程度僅次於蘇聯。戰爭中期,丘吉爾為早日打敗德國,逼得不惜用島嶼去換取美國的五十艘老式驅逐艦。

可是,令英國人痛心疾首的是,失去了幾乎所有海外殖民地。這個致命打擊是英國戰後不可能快速復甦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德黑蘭會議開始,英國與美蘇平起平坐的地位,一去不再復還,至今仍淪落為二流國家。


楓丹白露211735932


就像現在的美國幹了一戰,變成了現在的阿根廷了。除了保住國家主體和民族意識,以前所賺的利潤都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