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的收入大概是多少?

琪143400477


在很多人看來,大學教授應該是非常不錯的職業,而且已經在大學教師隊伍中達到了比較高的地位,同時教授的社會地位與其平時的收入是成正比的,社會地位越高,收入肯定也是越高的。大學教授已然成為多數大學教師以及高級知識分子的最終希望,他們更是期待著可以有朝一日成為大學教授。


大學教授一般都是大學教師經過多年的努力,比如:寫論文、搞科研、評職稱等,在此基礎上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與人脈關係,從而實現進入大學教授行列的願望。當然,大家為了大學教授而努力,其中有個人教學職業期待的因素,更多的還是因為大學教授這個頭銜給他們帶來的利好。

如果能競聘成為大學教授,不單單是在學校裡的地位獲得很大提升,工資待遇也會有很大提升。對於大學教授的工資每月大部分在幾千元到兩萬元以下,大多數教授的月工資基本維持在萬元左右,當然也會根據學校所在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關。

其實,真正絕對大學教授收入高低的並非是工資待遇,而是各種科研經費、講課費等。幾乎所有大學教授都會擁有科研項目、論文發表等,在這其中他們可以獲得非常可觀的收入,有些教授在搞科研時每個項目動輒就幾百萬的項目經費,而在這其中難道不包括教授的隱性收入嗎?同時大學教授經常會被邀請到社會上講課,要知道他們的出場費經常會從五六千到上萬元,如果每月出去將幾堂課,而且還不耽誤自己學校裡的正常教學,那就會有幾萬元的收入,可見其收入還是很高的。

對於大學教授來講,收入水平顯然是很高的,要比一般的大學教師絕非相提並論,但是要想獲得高收入,成為令人羨慕的大學教授絕非易事,並不是誰想成為大學教授都可以的,對於大多數大學教師來講,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有倖進行大學教授的隊伍。


東愛雨小公


座標北京,小教授四級。

每月到手工資17k,年終獎50k,講課費100k,這些是全部的單位收入,包括了項目和講課的收入。外面做專家啥的一次800-2000,一年有個三二十k。

博士畢業奮鬥十年,一路過關斬將才混出來,說起來收入真不算高,如果跳槽去互聯網,可以輕鬆一百幾十萬一年。留在學校就是圖個自由,想研究啥就可以研究啥,不用看領導眼色。


大頭陳


這裡問的大學教授的收入問題比較籠統。

從表面來說,大學教授一般的紙面工資大概在5K到10K之間,但實際上,大學教授的收入,在不同層次學校、不同院系、不同級別、不同崗位,還是有著很大差別的。



以前教授主要分為正、付教授,評級比較單一死板,基本上都是終身制。後來根據教育部和人事部的相關規定,把高校教師的崗位分為13個等級。教授崗位從一級到七級。其中正教授崗位從一級到四級,副教授崗位從五級到七級;其他中級崗位分3個等級,即八級至十級;初級崗位分為3個等級,即十一級至十三級。每個級別的基本工資和教學補助、公積金比例、住房補助等等都有很大差別,這樣累加起來,每個崗位,不同級別的收入差距就顯得很明顯了。再加上很多教授都會有行政職務,收入自然又是不同。並且教授群體還可分為教學型、科研型的區別,教學型有課時費,科研型有科研成果,能夠立項帶項目的教授的收入那就更是不能用月薪、年薪的標準來衡量了,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甚至很多過千萬的項目經費,雖然現在財務政策收緊,報銷沒有以前那麼肆無忌憚,但是各種正常的報賬經費也是非常可觀的。

如果一定要有個數字來概括本問題的答案,那麼大學教授有每月拿著6、7千的工資的,也有每個月拿6、7萬的,當然還有拿的更多的,不過大部分還是在10K到20K之間,這基本屬於正常的賬面收入。根據地域不同、院校等級不同、崗位類型不同,甚至公積金的扣除數量、不同渠道的隱性收入,就很難有個具體統計了。



不過現在由於教授評級比較嚴格,所以每個級別每年都要求有一定數量的成果和文章,否則不達標,就要降級,跟著收入就要銳減,所以現在各個院系的教授們其實也是有著很大壓力的。

大學教授的收入比之社會上的不少職業來說總體還是穩定可觀的,並且能力和收入也是基本掛鉤的,當然,很多大學教授都會在外面開自己的公司或者入股一些公司做股東,這裡就不是現在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了。


甲殼蟲放牛


個人在高校從事人事工作,據勞資科調研,僅按各學校編制內人員的工資標準計算,國內高校教授的平均年收入幾乎沒有低於12萬的,高的有到40萬的。這個數是平均數,也就是學校裡多數教授能拿到這個數上下。這個數不包括其他兼職酬勞、獎勵、提成等。像我所在的高校,教授四級的工資標準大概是20萬多點。

編制內人員的工資一般包括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基礎績效、獎勵績效以及其他的一些補貼。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執行的是國家標準,所有學校都一樣,對教授來說,這部分錢也很少。關鍵是績效津貼。不同的學校由於財力不同,以及地方工資水平的不同,津貼水平差距很大,上面說的12萬到40萬,就是學校之間不同津貼水平產生的差距。

而獎勵績效津貼又使學校內部不同教師之間收入出現差異,這個差異也可能會很大,因為完全由考核結果來確定。學校把學院的績效津貼按相同的人均標準打包撥給學院,學院就通過年度考核來分配津貼,做得好的教師能拿到標準的兩三倍,做得不好可能只能拿到50%,這一年的差距可能就能達到20-30萬。

另外,為了留住一些特殊的人才,學校會參照國際標準給人才提供薪資,前面4部分可以按編制內的標準發放,在此基礎上再給予特殊補貼。比如說一個教授在國外高校能拿10萬美元一年,大概70萬人民幣,回國後,即便按二級教授也只能拿到50萬,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學校另外再發20萬的補貼,補齊70萬。

有人就會問,直接按70萬年薪給不就完了嗎?實際上,由於目前高校用人體制尚未完全轉變,體制內用體制內薪酬體系,體制外用年薪制或者其他薪酬體系,薪酬體系標明瞭一個人的身份。不少人才是介意這個的,他們既要進入體制內,又要拿超過體制標準的高薪,所以只好變通一下。另外,這樣發放可以約定獎勵性績效津貼部分是需要通過考核來最終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人才當年工作不給力,也是拿不滿70萬的。

以上所說都是薪酬體系裡的,如果加上教授更容易獲得基金項目,有更多機會兼職、講學等,教授的實際收入還遠在這個之上。總得來說,教授在中國算得上是高收入群體了。也難怪這麼多人擠破頭要評職稱,甚至花錢買論文,畢竟,前期花的那些辛苦,評上以後很快就能贏回來。


高校人才真經


各地物價指數不同,大學教授有的每月6千左右,(當地房價每平1萬左右)有些教授每月2萬左右,(當地房價每平3萬左右)

當然現如今想進入大學當一名大學教師比登天還難,首先要是重點大學畢業的研究生或以上的學歷,再經過筆試面試從幾百上千人中公平公正的選上才行,不顧也存在的問題需發揚民主解決:哪就是哪麼優秀的高瑞人才進入大學每月才拿5000元左右的工資,真的太少了,最起碼每月拿個1萬左右吧,另外,剛入職的大學教師,每個月帶的主課節數多,還擔任班主任,還做著很多繁鎖的工作,年終績效工資只拿1萬左右,和不帶任何課的高校領導(每月工資拿的也高,應在2萬以上)年終績效工資能拿5萬左右相比,感覺太不合理,應該有所改變了,應該讓高校年青教師每月工資比校領導少一半而年終績效工資應和校領導拿一樣多,也應拿5萬以上,哪才叫合理。相關高校的領導同志你們今年就能採納環境保護達人的合理化建議嗎?


環境保護達人


菜鳥來談談吧,歡迎大家關注菜鳥*^O^*

到了教授這個層次,可算是媳婦熬成婆了,可是不容易。從最初的助教、講師、副高、正高。還不算這裡面熬的時間,按正常的步驟走,從助教到教授也得將近10年時間,有時候10年都評不上一個正高,哪個環節都可能被卡住。評上正高,確實很難。一旦評上,工資待遇也是比較可觀的。


菜鳥只說普遍收入,等會再說個別收入比較高的教授。在這裡菜鳥也不說教授到底是幾級了,就說最普通的教授一年的收入。菜鳥覺得這樣才能比較直觀的看出教授到底收入多少。


一般而言,比較普通的教授,如果只算教學和平時的績效工資、職稱工資、全勤工資等等好多項目加起來,每個月大概有1.5k到1.8k的收入,這是稅後的工資,如果不扣稅和五險一金的話,大概每個月是2k到2.2k之間,也就是每年的工資在20k左右。這是比較好的學校。菜鳥讀研那會,導師是副高,每個月的工資是1.2k到1.4k,因為有行政職務,估計工資高一些。普通的副高工資是7k到8k之間,每年不到10萬,這是正常的副高收入。

正高的收入肯定比副高高一些。菜鳥讀書那會每個老師上課都有課時費,副高一節課是50元,正高一節課是80元。這個統計課時的表格是菜鳥做的,所以知道的比較詳細。因為菜鳥讀書的時候學校比較偏。學校為了留住人才,工資普遍都是比較高的。所以副高以上每年的工資都能突破10萬,正高大概在18萬到20萬之間(算上所有的績效工資和工齡工資、職稱工資等等)。


菜鳥也瞭解了一下,因為地區不同。大學教授之間的收入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就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收入不平衡還是比較嚴重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一些普通二本高校或者高職高專的教授,一般工資都沒有那麼高,可能有時候全年的績效加起來也就是10萬多一點。但是低於10萬的,那就有點過分了,那這可能是遇到了一個假教授。

當然,還有北上廣和東南沿海的一些985和211高校,教授收入年過百萬其實就很正常了。雖然收入過百萬的可能沒有那麼多,但是超過30萬,或者50萬收入的大學教授有很多。因為這些地方的大學教授不會一直守著那點工資,他們有校外兼職或者自己在外面搞講座,承擔課題,發達地區的資源特別多。他們可從事的事情也特別多,尤其是到了教授層次了,沒有幾個人是沒有底蘊和關係的。所以,北上廣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大學教授的收入是相當可觀的。動輒上百萬,幾十萬的收入那是很正常的。這與一個學校的實力和所在地區的經濟有很大關係。

菜鳥覺得估計還會有人說,大學教授有收入不到10萬的,這樣的人是有的。那麼,要思考一下為什麼收入還這麼低。都到教授了,不可能一直盯著那點死工資吧,自己也要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得養家餬口吧。雖說精神層面很富裕,但餓著肚子那也是不行的。有可能有些教授們喜歡這種生活,也不管到底能有多少工資,他們享受的是教育的過程,這種人菜鳥還是非常佩服的。

每個地區大學教授的收入都不一樣,這與學校水平和地區經濟發展有關,也與教授們的水平有關。不管收入為多少,菜鳥覺得傳道受業解惑才是老師的根本任務。

我是菜鳥,歡迎大家關注*^O^*


菜鳥大師兄


大學就是小社會。

我的碩士導師,專家權威。

教授頭銜,做過副院長。

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十一七天還加班,一年到頭30萬。

得虧學校分房子。要不然可就慘了。



還有一位中國政法副教授,有一次開玩笑

說“一開車上了6環,家的感覺撲面而來”

這屬於年輕的少壯派,沒趕上好時候,房子分在了6環外,

一年也是30萬,可比我師大的老前輩差一截了

犯罪心理學專家,每次面對妻兒,都是愧疚感。

我的一位遠親,16歲上大學,3年讀完本科,20歲上清華碩,然後一路讀博,留在了清華當教授。

泥沙水力專家,後來趕上了三峽項目,一路高升。現在省級大員了。

智商情商一流,命運風水一流。

有時候你會感慨,這個世界的秩序真的是智商。

還有位著名的老師姓蘇,後來創建了小米淨化器

兩年估值做到了70億,你說他的實際收入有多少?

我當年大學畢業時,沒有人想要留校任教

可能學的是經管專業的原因,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跳入商業之河流搏殺一番

當然也有又紅又專的留在了高校

分房有戶口,然後呢?沒然後了

朝中無人想要出頭?難難難

最搞笑是有兩位北大經濟學院的碩士

剛畢業進入中信證券,年薪三十萬吧

“我北大精英,豈能為30萬而折腰?”

兩人一咬牙一跺腳,雙雙離職考公務員

考到了財政部

於是每個月6000多?還特麼天天加班

現在沒事兩人就抱頭痛哭

還有位大學老師,屬於奮鬥型的

於是呢,跟領導奮鬥在一起了

後來被老公發現,離婚,然後得病。

領導也夠意思,出錢陪她做透析,

能有啥收入?



大學就是小社會

一命二運三風水。

不要看收入,每一份收入後面都有標好了代價。

當然,有野心的童靴,還是離大學遠一點

沒啥背景的,儘量去企業吧,畢竟透明公平些


白衣星靈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大學教授也分三六九等。不同大學也不一樣。教授門類不同,手中項目不同,收入也不同。

平均來看吧,一般教授收入在六到八千之間,這是單純指工資條上的工資。工資條外,年收入上百萬的也不少見,光靠死工資,一分錢外撈也沒有的也常見。


累了有板凳


作為三流大學的講師,一個月拿到手裡4k。說多了都是淚。


Corn618


211大學副教授12000

正教授14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