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幸福新生活 江西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紀實

易地扶貧搬遷,對於脫貧攻堅來說到底有多大的意義?

近年來,我省通過制定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規劃、實施方案、項目實施管理辦法、信貸資金管理辦法以及規範項目建設管理、後續幫扶和社區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動了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紮實開展。仲春時節,記者走進銅鼓縣、修水縣、南康區等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較多的地方進行採訪,聆聽一個個貧困戶搬出大山、走上致富路的脫貧故事。

搬得出,13.1萬群眾“挪窮窩”

走進銅鼓縣棋坪鎮富民小區貧困戶李裕昆家,只見嶄新的房子裡,空調、彩電、冰箱、沙發一應俱全。李裕昆原來住在幕阜山脈深處的豐坦村,不僅交通不便,還常常受到地質災害侵擾。2016年,銅鼓縣在集鎮建設了富民小區,對豐坦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搬進了城,李裕昆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改變,不僅學了技術,當起了泥水匠,去年還娶了媳婦生了個大胖小子。

在我省,像李裕昆這樣因為搬遷而改變命運的貧困戶還有很多。據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全省13.1萬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完成搬遷入住,完成率達97%,其中2016年搬遷安置4.2萬人、2017年搬遷安置7萬人、2018年搬遷安置1.9萬人。

為了讓貧困群眾“搬得出”,我省按照“因地制宜規劃、集中安置為主、尊重群眾意願、實行梯度安置”的工作思路,重點將縣城、園區、中心鎮和中心村作為集中安置點規劃選址,形成縣鄉村“三級梯度”搬遷安置模式。對有勞動能力的家庭或已有成員在縣城或工業園區的,引導進縣城進園區集中安置;對一部分要求留在鄉鎮發展又想兼顧原有耕種資源的,集中安置到鄉鎮所在地;對沒有離鄉意願、打算長期在農村發展的或沒有勞動能力的特困戶,安排到中心村安置,並對特困戶實行住房“交鑰匙”安置。此外,我省還建立完善監管機制,持續強化日常監管,每月及時調度各地項目建設、安置入住、資金撥付等情況,有效掌握全省搬遷計劃落實情況。

“以前還有點捨不得老房子,現在看來,只有搬下來才能脫貧致富,我現在是越住越順心,越住越歡喜啊。”李裕昆說。

穩得住,家門口享受社區服務

“跟黨走迎來溫馨小康,遷新居告別窮鄉僻壤”“深山搬遷住新居,笑臉迎春添異彩”……在贛州市南康區龍嶺西區移民安置點,居民門口的對聯表達著大家搬遷後的喜悅之情。

在安置點周圍,記者看到,便利店、衛生所、警務室、小學、公辦幼兒園等配套設施齊全,小區門口還有公交車,四通八達。“我們現在的日子跟城裡人沒什麼區別。”貧困戶王木荷高興地說。

在安置點後續管理服務上,我省本著因地制宜、高效便利、屬地管理的原則,設置相應的管理服務機構,在規模較小、人數較少的安置點設立社區管理服務工作室,規模較大、人數較多的安置點設立黨組織和管理服務機構(中心)以及工青婦組織,並安排相應的工作場所;不斷完善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創業、培訓、就醫、教育、社會保障等服務,讓貧困群眾搬得放心、住得順心、過得舒心。

貧困戶搬遷後,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山林、水面承包權及所有權不變,收益仍歸搬遷戶所有。搬遷後村幹部待遇不變,既承擔原村委會的集體資金、集體資產、集體資源的管理職責,又承擔安置點社區的社會管理職責,徹底解決了搬遷戶的後顧之憂,讓其“穩得住”。

能脫貧,寫好搬遷後“文章”

“噠噠噠……”修水縣竹坪鄉紫竹佳園小區的扶貧車間裡,縫紉機聲響個不停,30餘名婦女正在操作縫紉機。從深山搬到附近安置點的貧困戶胡月蘭也在其中,她說:“現在搬下山,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一個月收入2500元,脫貧肯定沒問題。”修水縣在易地扶貧搬遷中,通過在安置點或周邊建立扶貧車間,解決了搬遷戶穩定增收的難題。

搬遷的目的是脫貧。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後,我省積極落實幫扶措施,確保貧困群眾“能脫貧”。

幫扶就業促進增收。發揮安置點臨近工業園區的優勢,優先安排搬遷對象到園區企業就業;在安置點附近建設產業基地、扶貧車間、幫扶工廠、商店等,幫助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優先安排搬遷戶,確保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搬遷戶每戶1人以上實現穩定就業。

鼓勵自主發展產業。依託各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傳統手工業,積極推進光伏發電、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業等新型業態,落實好產業發展獎補政策,安排產業扶貧發展資金扶持搬遷戶發展產業,讓貧困戶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遊則遊。

增加資產性收益。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紅利和搬遷戶山林、農田資源優勢,整合資金入股分紅,引導、動員搬遷戶把其原居住地山林土地(含復墾的宅基地)實行統一有償流轉,其原有的集體資產收益權不變,切實增加其股金、租金收入。

“有家業、有就業、有產業”,貧困戶們搬出大山,搬出了一片幸福新生活。 (記者 鄭 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