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国宝故事|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也许您听说过,汉代有一件丝绸国宝可以塞进一个小小的火柴盒里。它就是全世界最轻薄的一件衣服——素纱襌衣。这件举世瞩目的素纱襌衣,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呢? 1972 年到 1974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座西汉时期的墓葬,一时间轰动海内外。这三座墓葬的主人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和利苍的儿子利豨。在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件闻名天下的素纱襌衣。素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织物。它的特点是纤细、稀疏方孔,是一种十分轻盈的平纹织物。那素纱襌衣究竟有多重呢?这件衣服只有 48 ~ 49 克重。它袖口、领口的边是绒圈锦做的。如果把袖口、领口的边去掉,衣服只剩下25克,就是半两。

国宝故事|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上图所示的是素纱襌衣中素纱部分的仿制品。把素纱的仿制品铺在书上,书上的每个小字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将素纱的仿制品拿在手上,仿佛手中飘起了一阵烟雾,几乎感觉不出重量,可以毫不夸张地用“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举之若无”来形容。

为什么素纱襌衣会如此轻薄呢?经过测定,这件衣服上单根丝的纤度一般在 10.2 ~ 11.3旦尼尔。而我们今天普通的丝绸制品,单根丝的纤度一般是 20 旦尼尔,相差了几乎一倍。旦尼尔是表示丝纤维粗细的计量单位,它代表 9000 米长的纤维的重量克数。因此旦尼尔越小,纤维就越细。10 个旦尼尔左右的丝,折算一下,1000米长的一根丝大约只有1克重。这样细的丝,自然比头发丝还要细。细,这个汉字的造字本义,就是形容丝线微小。如下图所示,这个字的篆文左边是个绞丝旁,右边是一粒蚕茧抽出了一根蚕丝,非常形象。可见蚕丝是古代当之无愧最细的纤维。

国宝故事|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轻薄的素纱襌衣,让世界叹为观止!不过,马王堆为我们带来的远不止辛追夫人的素纱襌衣,而是为我们打开了一座汉代的“丝绸宝库”! 它是汉代丝绸技术高峰的一个坐标点。在辛追夫人的墓中,大部分的丝绸随葬品保存在墓边箱里的 6 个竹笥之中。除了 15 件相当完整的丝绸单、夹绵袍子、裙子、鞋子、袜子、手套,这批丝绸随葬品还有 46 卷丝绸面料,包括纱、绮、罗、绢、锦和绣品,简直就是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时装秀。正是这些马王堆出土的丝绸文物,让我们对 2100 多年前汉代丝绸的成就,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出土的丝绸制品,完全不亚于一场现代的时装秀。为什么这么说呢?

国宝故事|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1

材质精良

考古专家通过多种现代化的测定方法,证实了这些马王堆出土的丝绸文物的原材料都是百分百家养桑蚕丝。这说明汉代老百姓已经熟练掌握了蚕的人工饲养技术。而家养的蚕吐出来的蚕丝,也保证了汉代丝绸均匀细腻的品质。

2

色彩丰富

您猜猜看,马王堆的丝绸文物出现了多少种颜色?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达 36 种之多!经过研究,使用的颜料有朱砂、绢云母、硫化铅等矿物染料,还有茜草、栀子、靛蓝、炭黑等植物染料,有朱红、深红、深黄、金黄、天青、浅蓝、深绿、银灰、黑色、粉白等颜色,五彩缤纷,并且汉代工匠已经掌握了浸染、涂染、套染和媒染等一整套染色技术方法。这些经过染色的丝绸文物,在地下埋藏了 2000 多年,有些至今依然是鲜艳如初、纯正鲜明,可见当时染色质量之高。

国宝故事|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3

织法多样

这些丝绸的面料并不是只有一种织法,而是有平纹的、斜纹的、绞经的,还有提花起绒的,多种多样。前面提到,素纱襌衣领口、袖口边上用的是绒圈锦的工艺。这个工艺制作复杂,是中国最早的起绒组织,也最能反映出当时织造的工艺水平,在纺织研究史中具有特殊的价值。今天常见的平绒、漳绒、天鹅绒,都是以绒圈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4

彩色印花

这一点要详细说明一下。印花技术是染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著名的“印花敷彩纱”和“金银印花纱”,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出土的最早的丝绸彩色印花织物。这在科技史、印染工艺史和雕版印刷史上,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印花敷彩纱,简单理解,就是先印花,再手绘。金银印花纱,就是带有金色、银色颜料的套版印花。什么是套版印花呢?简单说,准备几套图章,挨个儿盖章,不过定位要定得精准。套版印花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最早的技术源头。也就是说,先有丝绸印花,后有“活字印刷”。而且我们今天的丝绸印花,仍然在使用这个原理。

国宝故事|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国宝故事|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5

手工刺绣

湖南湘绣自古闻名,和苏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马王堆的绣品做工精巧、图案复杂,有乘云绣、长寿绣、信期绣……每一种,针法都非常流畅,花纹都非常奇特,体现了当时湖南绣娘们高超的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巧。

辛追夫人下葬的时间是公元前 168 年,大约五十年之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了解了马王堆这个汉代丝绸的坐标点,我们就能够想象五十年后,在丝绸之路上早期中国丝绸的大致面貌;能够想象张骞出使西域,所带去的丝绸外交礼品的大致水平。了解了马王堆丝绸文物的品种多样、工艺精良,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丝绸能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受欢迎的商品,为什么中国丝绸能够开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商贸交流!

马王堆是个宏观的例子,接下来再举一个微观的例子,说明在丝绸之路上早期中国丝绸的提花水平。张骞凿空西域后,又过了五十年,汉宣帝年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丝绸纺织高手,她被称呼为“陈宝光妻”。说到陈宝光妻,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不过她确确实实推动了汉代丝绸提花技术的发展。《西京杂记》有这样的记载,陈宝光妻有一门绝技,她可以织出一种特别高级的丝绸,叫作散花绫。书中说“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直万钱”。

国宝故事|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上图是专家复原的织机简易图。图上的织机只有十六蹑,而陈宝光妻用的织机是一百二十蹑,应该比图上的织机还要复杂很多。蹑,是织机下面有木钉子的踏板。一个踏板,对应了一个提花的程序。工匠织的时候,不仅手上需要操作,脚上也需要操作,而且脚上动作仿佛弹钢琴一样。一百二十蹑,好比脚下的钢琴有一百二十个琴键。千万别小看了这一百二十个琴键,一般家里普通的钢琴只有八十八个琴键。而工匠织丝绸的时候,一个琴键都不能踩错。踩错了一个琴键,一个提花的程序就错了,丝绸上的花型也就全错位了。不知道《西京杂记》记录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中国的提花织机已经非常复杂了!

国宝故事|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那散花绫具体是什么样的呢?今天不得而知。不过在唐诗中,有一些描写绫的诗句。比如,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这个绫就像明月之前从山上挂下来的瀑布清泉,上面的花纹美得令人叫绝,仿佛地上铺了一层白烟,花儿攒成一丛白雪。您想象一下这个画面美不美?还有一句,更把绫写得天上有、地上无,“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什么叫“转侧看花花不定”呢?把绫拿在手上,正面看、侧面看,在不同的角度,看出来丝绸上的花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时散花绫远近闻名,大家争相抢购,成了名牌畅销品。

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

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丝绸之路形成早期,中国汉代的提花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所以说,丝绸之路以“丝绸”冠名,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这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总结一下,有以下三个原因。

1

丝绸性质独特。丝绸至美、至贵、至柔,它分量轻,价值高,易保存,方便在陆路的艰苦条件下运输。正因为这些特点,丝绸给商人带来了高额的利润。而且丝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通过它承载的中华文化艺术之美,让丝路沿线各国人民受到了熏陶,自然而然成了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

2

丝绸是货币,还是国际货币。此话怎讲呢?比如货币的“币”字,《说文解字》中是这么解释的:“币,帛也”,也就是说货币的“币”是丝绸的意思。在七千多公里来往不绝的丝绸之路上,沿线国家对丝绸价值的认同是一致的。它是一般等价物,充当了国际货币的角色。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粮食可能会腐烂。一些小的国家政权更迭,一夜之间,当地的货币可能一文不值。这时一匹匹的丝绸如同今天的黄金一样,就成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翻翻史料,用丝绸充当货币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比如,家喻户晓的唐玄奘西行取经。公元 7 世纪 20 年代,玄奘离开高昌国。高昌王麹文泰资助给他往返二十年的路费,都给了什么呢?根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不仅仅给了钱,除了法服三十套,面衣、手衣、靴袜数十件,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更重要的是,还有绫和绢等丝织物五百匹。显然,这五百匹丝绸,不是给玄奘路上做衣服穿的,而是路费。另一个例子,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江南三织造为丝绸之路上新疆地区的绢马贸易,一共预备了“各色南省缎绸一万九千二百三十五匹”。这近 2 万匹丝绸,就是用来交换西域好马的。

3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产技术垄断!丝绸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而中国人的养蚕历史更长,1926 年山西夏县西阴村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半颗蚕茧,距今已有约六千年的历史,便是最好的实物证明。其实,西方对中国最早的称呼,不是叫“China”,叫什么呢?“Seres”,赛里斯,在希腊语中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假如今天希腊语能和英语一样流行的话,那我们中国就叫作“丝绸之国”了。我认为,丝绸和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在西汉,当中国丝绸达到马王堆出土丝绸文物的技术高峰时,欧洲大陆对于丝绸的认知还是一个零!正是这个原因,促成了国际丝绸贸易一边倒的状况。

丝绸之路之所以被“丝绸”冠名,理由是多方面的、顺理成章的。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教会了世界如何生产丝绸。有来有往,通过丝绸之路,世界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艺术灵感、技术启迪。人们通过丝绸相逢相识,通过丝路相知相遇;文明通过丝绸互学互鉴,通过丝路共创共享。

国宝故事|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本书挑选了6件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丝绸国宝,从丝绸国宝入手,然后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大众科普丝绸国宝的精妙之处。作者李建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资深专家,常年致力于丝绸文化的研究、传播。一个事物的出现,一定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据此,作者在本书中,通过丝绸国宝,从它的织造技术、花纹图案、创作背景,来解析丝绸之路对丝绸织造的影响,来窥测丝绸之路对那个时代的商贸交流、文化融合、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窥测到丝绸之路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脉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