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是怎樣打起來的?

繽匯


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甲午戰爭是近代東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深遠地影響了我們中國以及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命運,這場戰爭的爆發原因錯綜複雜,總的說起來可以歸結為兩條:一、日本的擴張野心;二、倒黴催的朝鮮問題。

遠因,明治維新的日本走上擴張之路

19世紀初,整個東亞都受到了西方列強的擴張影響,之後各國的反應不一。在日本,經歷了從鎖國到開國,再從幕府到天皇的變化過程。

1866年明治政府成立,開始了著名的舉國近代化運動(或者說現代化運動),整個日本國家開始顯現出蒸蒸日上的態勢。不過,明治政府想要更快速地攫取第一桶金,更快速地實現日本的崛起。於是,西方列強發家的方法——侵略擴張,被日本照搬,而在日本週圍,最天然的墊腳石就是當時處在落後狀態的朝鮮半島以及中國。

所以明治維新一開始,日本就已經走上了準備擴張侵略的歪路。

最初的手段:重建東亞國際秩序

19世紀70年代,日本的國力已經小有可觀,日本就正式開始動手。

第一步,是顛覆東亞世界原有的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體系。日本的方法是採取西方列強主導的現代國際法,來挑戰傳統的華夷秩序,具體形式就是和中國、朝鮮訂立符合現代國際法原則的平等建交條約。

(1871年,中日兩國簽訂的平等建交條約《日清修好條規》。圖片中可以看到中方代表李鴻章簽署的花押。雖然從現代國際法角度,這是一份典型的平等條約。但對中國至尊、各國居下的傳統的不平等的宗藩體制來說,這種平等的條約卻是最大的挑戰。)

1871年日本和中國建交,取得和中國的平等地位。

1876年日本和朝鮮建交,取得和朝鮮的平等地位。

但問題因此而複雜。因為按照傳統華夷秩序,天下是以中國一家獨大,其他國家要麼是稱臣的藩屬,要麼是蠻夷。但中國的藩屬朝鮮和日本平等了,而日本又和中國平等了,那麼接下來中國和朝鮮的關係怎麼辦。

就這樣,日本把東亞傳統的秩序弄得人仰馬翻,同時開始利用朝鮮民族想要自強的心理,向朝鮮青年政治家灌輸國際法上的獨立自主思想,拉攏朝鮮,加大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政治影響,想要把朝鮮納入到日本的羽翼下。

李鴻章的昏招,甲午的禍根:1885天津條約

從日本拉攏朝鮮開始,朝鮮國內自然分立成了兩個政治派別,即親華的保守派和親日的改革派。

1882年,以大院君李是應為代表的親華保守派利用壬午兵變,大肆攻擊親日派,結果清王朝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稀裡糊塗出兵鎮壓,又稀裡糊塗幹了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把親華派首領大院君給抓到中國軟禁,此後朝鮮國內親日派立即抬頭。

1884年,乘著中國和法國戰爭的機會,朝鮮親日派在日本的暗中鼓動下發動政變,意圖在朝鮮建立一個徹底的親日政權,史稱甲申事變。事發後,中國駐朝官員袁世凱用簡單粗暴的辦法鎮壓了政變,扳回一局。

甲申事變發生後,日本政府派伊藤博文到天津和直隸總督李鴻章談判。本意是通過外交方法,削弱中國已經在朝鮮取得的優勢地位,諸如和中國約定中日雙方都不在朝鮮駐軍等等。

結果李鴻章最後自作聰明,主動要求加上了一條條文,即以後如果朝鮮發生內亂,中國或者日本要出兵干預的話,需要事先通告對方國家。

(1885年天津條約影印件。其中可以看到由李鴻章提議加入的致命的第三條,這就是後來1894年日本出兵朝鮮的國際法依據。)

按照李鴻章的本意,中國絕不可能去朝鮮惹事幹涉,未來再出現這種事情,肯定還是日本惹事。那麼這一條條文就套住了日本,使得日本要出兵之前必須通知中國,就給了中國應對處置的時間。

但是李鴻章做夢也想不到,後來會發生中國先出兵朝鮮的事情。更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這條條文實際上等於是說,中日兩國遇到朝鮮內亂,都可以向朝鮮出兵。

甲午年,黃浦江邊的一聲槍響

時間到了1894年春天。

流亡在日本的朝鮮親日黨人金玉均鬼使神差地從日本離開,出現在了中國上海。更加狗血的是,朝鮮國王派出的刺客,一路跟蹤到了上海。

1894年3月28日下午2點鐘,上海美租界鐵馬路大橋北堍日商東和洋行二樓一號房間裡傳出一聲槍響,流亡日本的朝鮮親日派政治領袖金玉均被朝鮮政府派出的刺客洪鐘宇一槍斃命。

但要命的是,朝鮮政府刺客殺朝鮮親日黨是在大清國的土地上。

(被朝鮮政府懸掛在漢城通商口岸楊花鎮示眾的金玉均頭顱)

事發之後,日本政府神經緊繃,認為此事是對日本的嚴重挑釁和侮辱。之後圍繞金玉均屍體的處理,清政府又稀裡糊塗地決定不管日本提出的送往日本的要求,而是派南洋水師軍艦把金玉均的屍體送到了朝鮮。再接下來,朝鮮李氏王朝做出了更狗血的事情,對金玉均的屍體如獲至寶,下令立即大卸八塊,把屍塊分送到朝鮮各地展出,以警戒不臣者。

事情發生後,日本社會頓時譁然,日本政府也怒不可遏。而此時,日本的海陸軍力已經在中國之上,日本沉澱、準備已久的在東亞實施擴張侵略的國策終於等到了突破口,甲午大戰的導火索就這樣被無意中點著了。

東學起義·中國出兵·日本要求改革朝鮮內政

就在這一年春天,朝鮮又發生了老百姓不堪政府壓榨揭竿而起的東學起義,史稱東學亂。

(日本繪畫:葉志超部清軍抵達朝鮮)

因為朝鮮京軍無力鎮壓,中國駐朝通商事務總辦又在日本外交官的忽悠下去慫恿朝鮮政府,朝鮮政府最終請求中國幫助出兵鎮壓,清政府和李鴻章未加思索,一面根據1885天津條約通報日本,一面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率軍入朝。

而這一切,都是一步步進入了日本政府設定的圈套裡。

(在仁川登陸的日軍)

等到中國出兵朝鮮後,日本也根據1885天津條約的約文自行出兵朝鮮,使得局勢複雜化。

對於日本的出兵,李鴻章、清王朝提議,中日雙方共同從朝鮮撤軍。而日本對此加以拒絕,理由是如果不徹底改革朝鮮政府的腐敗制度,將來朝鮮還會發生類似的內亂,還會牽累周邊鄰國。

於是日本拋出了一個明知道中國不可能接受的中日兩國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提議。在中日雙方圍繞這一問題進行談判期間,日本不停地向朝鮮增兵,佔據漢城周邊要地,同時國內成立了大本營,做好了戰爭準備。而中國一方,則稀裡糊塗地一味想要息事寧人,對已經在朝的清軍採取了二不戰略(不增兵、不撤兵)。

等到中日圍繞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談判陷入僵局時,實際上日本已經利用這段忽悠中國的時間完成了軍事動員和部署,接下來只是要找一個開戰的正當理由而已。

日本採取的辦法是直接逼朝鮮政府。要求朝鮮政府公開承認自己和中國的藩屬關係已不存在,要求朝鮮政府單方面按照日本的改革要求進行政治改革。讓日本沒有料到的是,弱小的朝鮮王朝居然還挺有骨氣,面對日本的要挾採取了“拖”字訣,就是不正面回覆。

(日本美術作品:1894年7月23日,日軍進攻朝鮮王宮)

最終,1894年7月23日日軍攻進朝鮮景福宮,事實上推翻了朝鮮政府,另組親日傀儡政府,同時操縱朝鮮政府發佈諭旨,宣佈朝鮮不歡迎清軍,以及朝鮮政府請求日本幫助驅逐在朝鮮的清軍。

就此,日本獲得了國際法上對中國開戰的“正當性”,甲午戰爭由此全面爆發。

(在日軍的控制下,朝鮮大院君入宮會見自己的兒子、國王李熙。此後,事實上由大院君組織起了親日政權)

按照日本的曲解,這場戰爭是因為清王朝罔故朝鮮是一個獨立國家的事實,又拒絕日本提出的共同使朝鮮近代化的提議,一味干涉朝鮮內政,阻止朝鮮近代化。對此日本主張正義,在得到了朝鮮政府授權後,對在朝鮮的清軍開戰。也由此,在甲午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受日本的這種表象迷惑,認為日本進行的是一場正當的戰爭。

而一步步被日本牽著鼻子走的清政府,即不懂得利用國際法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又看不透日本想要發動戰爭的野心,不做任何戰爭準備,結果落得處處被動。


海研會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大清派兵鎮壓,與此同時日本也派兵了,大清派兵2500人(國際慣例,不多於3000人),目的是鎮壓朝鮮東學黨,日本派兵7800人,目的是尋找機會和大清軍隊短兵相接擦槍走火,繼而挑起清日戰爭,派兵7800人是因為兩倍於清軍以確保有必勝的把握。他們派兵的理由也是幫助朝鮮鎮壓東學黨。

然後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東學黨不起義了,與政府和談了,那麼無論是大清還是日本就沒有理由繼續留在朝鮮了,但是有意思的一幕又出現了,日本人就賴在朝鮮不走了,之後日本人又佔領漢城,闖入朝鮮王宮,然後對朝鮮政府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朝鮮驅逐牙山的清軍,廢除與大清的所有條約,限時3天給予答覆。

因為朝鮮是大清的藩屬國,它根本就不可能同意,日本這樣做,只是為了師出有名,到時候,日本人就可以打著幫朝鮮驅逐清軍而開戰了。


3天之後,日本人衝進王宮,切斷了朝鮮到大清的電報線路,然後逼迫朝鮮國王下旨:廢除朝鮮與大清的藩屬國關係,“請求日軍”幫忙驅逐牙山的清軍。

然後,日本人的聯合艦隊正式起航,開始在茫茫大海上尋找大清的軍艦。兩天之後,清軍軍艦濟遠艦和廣乙正式遇到了日軍的第一先鋒隊。清日甲午戰爭正式打響。


其實,說白了,日本人只是在尋找藉口佔領朝鮮,早就想和大清一決雌雄了,沒有理由就尋找理由,而大清呢?一直都是寄希望於列強,一直都在逃避一場無法逃避的戰爭。


有趣豬


日本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後野心膨脹,1884年,日本入侵朝鮮。朝鮮向宗主國清朝求救,清廷派袁世凱出兵朝鮮打退了日本,但日本人並不甘心,為後來的中日甲午海戰埋下伏筆。多年後,日本再次捲土重來,侵略吞併朝鮮,清廷在朝鮮與日本的陸戰失敗,同時日本海軍也攻擊北洋水師,於是黃海海戰打響了。


寂寞非州冷


日本蓄謀已久有計劃的國家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