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能忍的内阁首辅大臣,一身孤勇再无人言,一己之力独挽狂澜

明朝最能忍的内阁首辅大臣,一身孤勇再无人言,一己之力独挽狂澜

话说“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讲的正是弘治三阁老,李东阳、刘建还有谢迁。

刘建是个暴脾气,日常雷厉风行,平日里热衷于快刀斩乱麻式的处理问题,凡是不能快速解决的问题往往让这位大佬着急上火,大佬一上火下面办事的朝廷鹰犬还敢怠慢?所以刘大哥手下一直有一批行动力奇高的手下。这帮手下也是完全迫于生计,被强行效率奇高。总之这位刘大人是个狠人就对了。

而谢迁同志,这位老兄弟是成化十一年的状元,状元你明白吗?搁今天那可是全国高考第一名。总之别的不管反正读书是厉害的狠,所以这位大人就多了一项特技。

侃,从㐰,从川。从㐰,有信也。从川,乃取其不舍昼夜也。明白了吗?不舍昼夜的说话,而且说的话还是对的。就叫侃。谢迁同志掌握的特技,正是侃。

张口四书五经,闭口经史子集。一顿乱侃,忽悠到晕头转向,转手给你卖了你还得帮着人家数钱。

这两位都很厉害,然而遗憾的是,最终事实证明,最后留下来力挽狂澜的,还是这位善谋的李公。

李东阳,湖南人,但是打小在北京长大。但是在北京长大倒不是和爹妈被迫北漂,而是因为人太聪明,只能去顺天府学念书。毕竟是大佬,只能道一句佩服。

此人与刘建性格相反,日常出行安步当车,永不着急,遇事热衷三思而后行,总得想个清楚再说。虽然处理慢点,但是架不住李阁老思虑周全。

这三位合起来,就是弘治年间的三阁老,弘治年间出现的小盛世和这三位脱不开关系。但事实却证明支撑这个小盛世的并不是他们。

而是弘治,或者说,朱佑樘。

明朝最能忍的内阁首辅大臣,一身孤勇再无人言,一己之力独挽狂澜

弘治十八年,朱祐樘驾崩了,弥留之际,他将太子托付给诸位大臣。这个太子,叫朱厚照,当然我们也可以叫他明武宗。

小朱皇帝按计划登基,小朱同志年轻爱玩,无可厚非,应该理解。但是刘先生不能,于是他开始了苦口婆心的劝说,内容包括不要随便骑马划船,不要乱吃东西等等。

小朱皇帝安生了几天,刘先生感到非常欣慰。

但是,很快,小朱皇帝不上朝了。

这回轮到马文升、刘大夏出马了,这两人疯狂上书,并且明确表示,必须改正。

正在小皇帝慌了手脚的时候,本文最大反派粉墨登场,这位老先生就是刘谨。小刘先生倒是也没干啥,他老先生只是告诉皇帝有人事任免权而已。

于是,马文升和刘大夏光荣毕业,被小朱皇帝赶回老家。

这件事让刘先生意识到了一个绝顶机会,一个终南捷径,不,比那还要快的捷径。

他开始讨好皇帝,教小皇帝玩乐,大臣不让小皇帝干的,他偏偏让干,于是,他得到了权力。

明朝最能忍的内阁首辅大臣,一身孤勇再无人言,一己之力独挽狂澜

我们略去全部的细节,直接看结果。

刘谨先生,和以刘建先生为代表的文官集团,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交手。

结果是,刘谨,赢了。

这场交手中,有一个小细节不得不讲,因为,这和我们的主角李东阳息息相关。

这个细节是,三阁老都主张逼迫皇帝杀掉包括刘谨在内的八虎,除了李东阳,他认为只要皇帝疏远八虎即可。

事后,筋疲力尽的三阁老纷纷请辞,刘建走了,谢迁走了,李东阳却被留下了。

李东阳最后的犹豫让刘谨看到了一些别的东西。

因此,他被留下了。

三阁老的辞别宴,李东阳潸然泪下,刘建和谢迁却沉默以对,最终,刘建开口说道:“何泣为?使当日力争,与我辈同去矣。”

哭什么?假如你当天和我们一起力争,今天就能和我们一起走了。

于是,刘建和谢迁带着鄙夷与李东阳相向而去。

刘建和谢迁不懂,慷慨的赴死不难,最起码比屈辱的苟且容易的多。

李东阳太苦了,苦到教人打牙跌脸,还得咽着血气陪个笑脸儿。

李东阳亲手教出的学生,在路上见了李东阳,竟然不理不睬,到晚了,给李先生送了一封断交书,还劝李先生早退朝廷。

千夫所指,不过如此。

明朝最能忍的内阁首辅大臣,一身孤勇再无人言,一己之力独挽狂澜

你的故人看不起你,你的学生不屑与你同伍,你唯有一身孤勇,却无人可言。忍受吧,老先生。天道轮回,报应不远。

正德二年,刘瑾打算整死刘健和谢迁,李东阳营救。

同年,御史姚祥、主事张伟被诬陷,依然是李东阳营救。

正德三年,御史方奎骂了刘瑾,刘谨欲杀之,李东阳出面营救。

这几年的史书里,最多见的一个字眼便是“东阳力救”。

明史的总评是“凡瑾所为乱政,东阳弥缝其间,亦多所补救。”。这短短的19个字,背后可都是由血刻成。

“尚宝卿崔璿、副使姚祥、郎中张玮以违制乘肩舆,从者妄索驿马,给事中安奎、御史张彧以核边饷失瑾意,皆荷重校几死。东阳力救,璿等谪戍,奎、彧释为民。

执庶逮前总制三边都御史杨一清下狱,刘瑾憾一清,至是,又恶其筑边糜费,下诏狱。大学士王鏊言于瑾曰:「一清有高才重望,为国修边,可以为罪乎!」李东阳亦力救,乃得释。

僚三百余人下诏狱。次日,东阳等力救,会瑾亦廉知其同类所为,众获宥。

正德初,时中抗疏论瑾,瑾衔之,识名于屏。瑾既憾时中,宇复譛之。瑾矫诏逮系,令荷重枷,露立三法司之前三日,数踣且殆。李东阳援之,得释。

总督漕运副都御史邵宝致仕。时公卿多出入瑾门,宝一无所通。瑾数以危言撼之,不为动。瑾恶平江伯。平江伯,漕帅也,事与宝相关。瑾怒,祸且不测。李东阳力解之,乃得致仕去。”

这可都是政坛交锋,失败了,被贬不过最好的结果,举家抄灭不在少数。

但李东阳依然去做了,奋不顾身。

你会得到回报的,不远。

明朝最能忍的内阁首辅大臣,一身孤勇再无人言,一己之力独挽狂澜

在上面,漏了一个关键人物,在我放出来的一大坨史料里,有一个重要的名字。

杨一清。

刘谨欲杀杨一清,李东阳力救之。

当杨一清出狱时,李东阳亲自去见了他。或许各位并不知道,杨一清,正是李东阳的师弟。

这两个人都知根知底,知人知面。李东阳亲自送着杨一清远去。

走吧,走吧,终究会有需要你的时候。

李东阳站在京城的城头之上,默默的盘算着。

别忘了,李公善谋。

刘谨,等着吧,正义终究会来到的。

时机,很快来到了。

这一天,刘公公上书,请求整理军屯。

所谓军屯,简单来说就是当兵的在驻地种一下地,收获粮食自给自足,这这政策在历史上也算是由来已久。不过到了此时,已经推行不下去了。

军屯需要土地,地主恶霸自然不敢跳出来对军用土地来一手兼并。但架不住军队里自有地主(高级军官),这些人强占土地,最终大头兵的土地越来越少,大家都吃不饱肚子。

刘谨所谓的整理,就是把土地回收回来,清查土地。

这个计划有一个致命的漏洞是刘谨所不知道的。

但是,有人知道,比如说杨廷和,再比如说,

李东阳。

正当杨先生要起身而出抨击一下刘公公的时候,却发现有人紧紧的抓住了他的袖口。

杨先生回头,看到了沉默而老迈的李东阳。

于是杨先生退了回来。

等到散朝了,杨先生问李东阳为什么要拉住他。

李东阳没有给出正面的回复,可是杨廷和懂了,毕竟都是聪明人。

优柔寡断的李老头,也是目光长远的李老头。

这一次,他看到了刘谨的死。

李东阳将目光投向镇江,那里,有杨一清。

明朝最能忍的内阁首辅大臣,一身孤勇再无人言,一己之力独挽狂澜

正德五年,在镇江隐居的杨一清见到了锦衣卫。

那年头,锦衣卫在中国可是类似于告死乌鸦一类的人物,反正遇上了准没好事。

除了这一次。

锦衣卫告诉他,你被起复了,三边总制,军情紧急,请快点出发吧。

“军情紧急?”

“是的,安化王叛乱了。”

杨一清回想起了远在京城的李东阳。

要收拾刘谨了吗?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还是先回头看一下刘谨的军屯改革吧。

整理军屯是好事,可也未必。元朝末年去修黄河也是好事,但最终却成了元朝覆灭的导火索。

为什么呢?

因为压根推行不下去。

占了土地的那一批人,可是军官头子,手上有兵的。

让地方政府去收土地?

怎么收?打一仗?

显然不可能,可是整理军屯之后应该多收的粮食还是要收的。

这样,就苦了这些大头兵了。

怨声载道的大头兵、一直想要造反的安化王。

这可真是一拍即合。

明朝最能忍的内阁首辅大臣,一身孤勇再无人言,一己之力独挽狂澜

这位安化王还提了一个有趣的口号“杀刘谨,除民害”

头大如牛的刘谨立刻找人商议,这时,李东阳告诉刘谨,除害,非一人不可。

而其他人,也认可了李东阳的说法。

于是,刘谨当即拍板,让他去。

这个人,就是杨一清。

同为八虎的张永,担任监军。

李东阳笑了,这个年迈的老人,看到了解脱的希望。朝阳初起,黎明将至!

这个张永,虽然是个太监,而且还同为八虎,但是本身却非常奇怪的是个好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张永和刘谨因为性格差异决裂,而且还差点被刘谨整死。

当然,这些杨一清先生是暂时不知道的。

此时杨一清先生还在平叛的路上。

然而,走到一半,杨一清先生听到了一个令他惊异的消息。

简单来说,叛乱被平定了。

这位安化王造反水平实在不高,也不知道和朱棣是什么血缘关系,总之朱大老板的本事是没学到多少。

于是杨一清就只能在宁夏等着张永的到来。

张永道到宁夏之后做了几件事,恰巧被杨一清知道了。

其一,张永的部队张贴告示,禁止抢劫,而张永本身的部队也执行了本项指令。

其二,张永进城时给左右发了一百两银子,谁都可以拿,只是,不允许以任何名义拿百姓的钱。

这两件事情,让杨一清看到了希望。

但让杨一清没有想到的是。

张永主动开口,要诛杀刘谨。

杨一清陷入了迟疑。

这是一个机会?

还是一个陷阱?

杨一清不知道,但是他最终,选择了相信。

明朝最能忍的内阁首辅大臣,一身孤勇再无人言,一己之力独挽狂澜

这个选择没有辜负李东阳。

在杨一清和张永即将分别的时候,杨一清宴请张永,屏退左右。

这一次谈话,是杨一清的孤注一掷,可他赌对了。

杨一清告诫张永,一旦事成,绝不可退缩,必以死相抗。

杨一清的判断是准确的。

正德五年,八月十五。

张永回来了。

直奔京城。

刘谨意识到了问题,可他并不知道张永如何出招。

庆功宴上,刘谨死死的盯着张永。

直到张永烂醉如泥,刘谨这才离席而去。

这时,醉眼朦胧的张永突然翻身而起。

“陛下,臣有要事禀告。”

朱厚照好奇的看起了张永的文书。这份文书出自杨一清之手,字字诛心,状告刘谨谋反、私养军士等等罪责,这里面任何一条罪状,都是必死之罪。

“永先期入献俘,是夜遂奏诛谨---《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一切都结束了。

都结束了吗?

明朝最能忍的内阁首辅大臣,一身孤勇再无人言,一己之力独挽狂澜

没有,第二天,朱厚照居然开始同情刘谨了,他给狱中的刘谨送来几件衣服。

张永的心,又沉了下来。

直到李东阳的出现。

第二天,大量官员集体上书弹劾刘谨,而且,居然有人从刘谨家宅中搜出了千副兵甲。

至此,刘谨已死。

无人可救。

李东阳终于解脱了,他受了太多的苦,遭了太多的罪,他早该解脱的。正德七年,李东阳上书乞骸骨“臣虽委曲匡持,期于少济,而因循隐忍,所损亦多。理宜黜罢。”

《万历野获编》里讲:“长沙李文正,林下每谈及正德初年,未尝不恸哭”

李阁老在哭什么呢,忍辱负重却无人知?还是没能和刘建谢迁同进同退?

我们已经很难明白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李东阳的一生所为,终不负四书之教,五经之言,为先人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