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深藏着一条百年老圩,你有多久没趁过圩了?

圩日,是以往农村最热闹、人流量最多的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村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离不开热闹的圩市。位于化州良光镇的良光圩,历经百年,在兜兜转转的变迁中仍绽放着独特的光彩。正值圩日,商户们早早开档,摆放好商品,做好迎接前来趁圩老百姓的准备,一个挨着一个的摊位,趁圩的人们从这头逛到那头,好一派繁忙景象。

历史悠悠古迹吟


化州深藏着一条百年老圩,你有多久没趁过圩了?


蜿蜒伸展的街道,两侧参差交错着或新或旧的楼房,轰动鼓膜的叫卖声和欢闹奔走的孩童,构成了良光圩地村的圩日景象。

良光圩自清代便已存在,因发源自鸦山塘村,所以原称为鸦山塘圩。到民国时期,人口流失而渐渐衰败的鸦山塘圩被陈姓氏族买下,迁移到人口较为密集的良光村,从此更名为良光圩,并延续原有的圩期,即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为良光圩的圩日。

据良光村委会书记陈亚志介绍,最初的良光圩定址于一条小巷,经历了多次的搬迁才到如今的地址。记者看到,良光圩旧址以青砖铺设道路,在巷口位置遗留一座小石碑,以端正的楷书写着“陈氏良光圩碑记”。历经了多年的风吹雨打,碑记的正文已然模糊,但是这娟秀的标题却没有在风雨中消去痕迹。

“这条街的街口是良光百货门市部,对面是以前的农行,右侧是邮电局,左边是税局、镇政府的旧址,还有电影院的旧址呢。”陈亚志指着新圩街一侧的古朴建筑,给记者一一还原当年圩市繁盛的场景。沿着旧圩街前行,尽管两侧的店铺已不再经营,但是年迈的村民谈起过往的圩街时,还是会兴致勃勃,侃侃而谈。


化州深藏着一条百年老圩,你有多久没趁过圩了?


节日圩市分外忙

良光圩第二次迁移,选择了一条较为宽阔的路,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商铺经营,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今的圩市兴建起了“良光物业市场”,从一应俱全的日用百货到款式繁多的衣物服饰,再到风味独特的零食小吃,在这个圩市都可以找得到。每逢圩日,趁圩的人们都携带着孩童出来精心挑选商品,王女士是当地的村民,这一次趁圩她带着孩子出来,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感受一下良光圩的热闹景象。当记者问到孩子们趁圩的感受时,王女士身边那位七岁的小女孩咬着糖,甜甜地说:“开心呀!”

谭亚胜是大山竹仔塘村的村民,距离良光圩地有近十公里的距离,但是每逢良光圩日,他都会驾驶着摩托车兴致冲冲地来“趁圩”,这样的习惯已经延续了六七十年,他也成为街上很多商户的老主顾了。回忆起儿时趁圩的场景,谭先生感叹道:“如今时代变迁,人们都热衷网购了,但是对于我来说,趁圩还是比网购更有一番滋味。”

陈亚志告诉记者,良光村委会以及周边各村人几百年不断传承才有了今天的良光圩,现在圩市上许多的摊贩都已经在这里经营了二三十年了。来自出拔村的庞土德今年已经年近七旬,但他还是坚持在良光圩日的时候,带着自家手工制的竹编织物来到圩市售卖,一卖就是二十年。记者看到,带着翠绿外表的抓耙、竹箩、簸箕,还有一些受养殖户欢迎的竹鸡笼、扫帚等竹编制品俨然成了圩市一处亮眼的风景。


化州深藏着一条百年老圩,你有多久没趁过圩了?


繁华圩市代代传

良光圩市里,人们只需铺下一张长布,摆上货物,便可以开始叫卖。正因为这样的随意,让圩市货物繁多,圩客们也为之眼花缭乱。街角往往摆放着色彩明艳的新鲜水果,在长街小巷里分布着服饰、干货、蔬菜等小摊,街口则多是一些糖葫芦、棉花糖一类惹孩子们喜爱的零食小吃。村民梁先生是近几年开始经营麦芽糖小米酥的摊主,现制现卖的方法以及喇叭叫卖吸引了很多孩子的目光。他告诉记者,他每到过年期间的圩日都会来到圩市摆摊。


化州深藏着一条百年老圩,你有多久没趁过圩了?


记者采访时正值年例期,良光圩更加热闹。放眼望去,圩市里的摊档阵势大开,沉浸在浓浓的喜庆氛围中。记者从陈亚志处了解到,良光村委会共有11个自然村,包括圩地村、新屋村、大稔村、办垌村、榄木村等,各村村民都习惯集中在良光圩“趁圩”和“开市”。在外地读大学的办垌村陈铨鸿既是这里的摊主,也是老“圩客”,他和两位表兄弟每年都会趁着假期在良光圩做点小本生意帮补家里收入。“现在年轻人喜欢‘趁圩’的越来越少了,但是我是在这里长大的,对这里有着不一样的情怀,‘圩市’也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不希望以后会消失,现在就要靠年轻人把它继续发扬下去了。”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良光圩还吸引了其他周边地市的群众过来游玩。陈亚志表示,良光圩的进一步建设早就排上了日程,在已经安装完成的路灯建设基础上,会继续加快硬底化道路建设,拓宽路面,做好排污工作,未来逐步建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广场,让良光村的新圩市绽放出崭新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