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参加殿试,一看考题喜不自胜,高官看完他的考卷,捶胸顿足

肃顺是咸丰托孤的“顾命八大臣”中最为嚣张的一个,他的行事有点像乾隆朝权臣和珅,不学而有术,但在用人、行政两方面,眼光之敏锐、体察之精准,则比和珅高明多了。

此人参加殿试,一看考题喜不自胜,高官看完他的考卷,捶胸顿足

他行政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兴大狱”。清代科举考试舞弊现象很普遍,如果考官也牵涉在内,往往就会“兴大狱”,自上而下,死伤无数。咸丰八年(1858年),考生罗鸿祀通过关系找到了主考官,进入了正榜,但在复审时露出了马脚。咸丰亲派太监到礼部取得罗鸿祀的试卷,看到满纸错字,不禁大怒,立命罗鸿祀到南书房重试。重试的文题是“不亦乐乎”,诗题是“鹦鹉前头不敢言”,摆明了要看罗同学的笑话。罗同学前后如一,再次交上一份疵蒙谬累的考卷,于是此案定性为通关节。一审判决,咸丰念主考官昏老,颇有宽恕的意思,肃顺则按律力争,坚称不可。第二年,主考官、罗同学等人在菜市口被砍下了脑袋。

肃顺办此案,反对者视为“严酷”,有“倾轧”的嫌疑,但不得不承认,自此后,科场风清气正,效果持续30年之久。经此一案,肃顺扬刀立威,大臣谈之色变,再加上他整顿户部卓有成效,就有了天子以下第一人的派头。

在用人方面,肃顺的眼光也不拘一格,提倡“亲汉疏满”。赏识曾国藩、暗助左宗棠是他最著名的事迹,但他平生未到过湖南,此前也未闻与曾、左有私交,怎么就和湖南人结下这么深的渊源呢?这就得说说“肃门五君子”了。

此人参加殿试,一看考题喜不自胜,高官看完他的考卷,捶胸顿足

肃顺身为满人,却看不惯同族,对待满族下属恣睢暴戾,如同奴隶,而对汉员则礼数有加。他曾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们那只笔厉害得很啊。”他以尚书亲贵之尊,颇能折节下士,因此幕府中网罗了一批才俊,号称“肃门五君子”。五人经常在法源寺宴集,肃顺每每派人送酒果助兴。

五人中,肃顺最欣赏的是高心夔。咸丰八年的科场案余震未消,十年会试,他就以身犯险为高心夔“助拳”。前一年,高心夔参加殿试,诗题限押“文”韵,而误入“元”韵,遂不与三甲之列。这年恩科会试,高心夔入了二甲,再次参加殿试。肃顺神通广大,考前一日探听到诗题为“纱窗宿斗牛得门字”,出处为唐人孙逖的《宿云门寺阁》。他立即把高心夔叫来,嘱咐高连夜赶做,第二天一定弄个状元爽一把。

高心夔第二日入场,果然是这个题目,场中三百多人,几乎没有知道此题出处的。高心夔大喜,匆匆写就,出来就找肃顺报喜。肃顺接过诗稿一看,捶胸顿足,大叫完蛋。原来,高心夔又记错了韵部。榜下,高心夔又列四等,没做成进士。肃尚书办事再精密,也禁不住高举人如此疏忽,除了相对苦笑,只能慨叹命运了。

此人参加殿试,一看考题喜不自胜,高官看完他的考卷,捶胸顿足

五人中,除了高心夔为江西人外,其他四人都是湖南人,与曾国藩、左宗棠都有极真切的交往和认识。通过他们的介绍,肃顺知道了曾、左等人的志行才学,自然全力在咸丰面前推荐、揄扬。咸丰早已认可肃顺的办事才能,这些话自然都记在心上。曾国藩屡被优容,左宗棠由举人而超升四品京堂,大部分原因还在于肃顺的米汤灌得好。

但是,肃顺后来伏诛,“五君子仓皇逃窜”,生怕被当作“肃党”惩治;后来湘军大盛,曾、左在内的诸将帅也不敢奏奖肃顺居中援引之功。五君子回忆起高心夔的科考笑话,恐怕也都笑不出来了。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谭伯牛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