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生涯冷暖

《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的對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他們身上有很多的共同之處,謹慎周全、深諳謀略、學富五車、隱忍剋制……連姓氏都是少有的複姓。他們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諸葛亮行事風格偏傳統,比較老成持重。司馬懿行事風格偏奇謀,比較靈活老辣。當然,最重要的區別,主要是體現他們在接班西蜀和北魏政權以後,對待政治領袖的方式上。

眾所周知,在西蜀政權掌控上,諸葛亮對後主劉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態度。他一直以劉備的意願“匡扶漢室”為己任,不斷出征曹魏以圖抱負。最終病死他鄉,倒在了一個用信念鋪成的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他名垂千古,為後世之人所敬仰。在三國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是一個為數不多的被神話的形象。唐朝詩人杜甫就曾作詩一首:“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篇詩作甚至還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教材。

而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角色分量,遠比實際的分量要輕的多。他在文學形象上不如諸葛亮那麼光輝燦爛,但是按照職業生涯規劃中生涯四度理論來說,其生涯高度是不低於諸葛亮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按照歷史價值來說,司馬懿是西晉王朝的高祖,對於兩晉的影響和貢獻,類似於努爾哈赤之於女真,有些開國皇帝的意思。諸葛亮的西蜀政權,說到底只是偏安一隅的軍閥割據麼,要搬到檯面上說,不算是當時的中央政權。

歷史上對兩個人文學形象的態度,一個推崇一個冷淡,諸葛亮的形象是光明磊落和仁義擔當的。而司馬懿權謀詭詐,城府極深。究其原因,還是文章一開頭所說的對待政治領袖的方式對他們的形象有著很重要且深遠的影響。劉備白帝城託孤,換來了諸葛亮的忠心輔佐。曹丕的臨終託孤,換來的確實最終司馬家的顛覆,曹芳和曹爽兩個人也都沒有好下場。這是為什麼呢?說起來,還是真的要在生涯四度上面找個原因。

首先回顧一下生涯四度,分別是高度(定位、實力、影響)、深度(學習、實踐、總結)、溫度(健康、愛好、自由)和寬度(打開、關係、助人)。四個維度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形成一個動態的能量循環,修用者用它來自我管理和提升,領導者用它來組織管理和影響。西蜀劉備之於諸葛亮,北魏曹操和曹丕之於司馬懿,最大的差別在於寬度。作為管理者,劉備待諸葛亮比曹操曹丕帶司馬懿,說到底更有寬度。如何體現呢?

首先,感情基礎上看,劉備招聘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要三顧茅廬,就是要大老遠跑三次才見到,第三次見面的情況還是非常尷尬的:諸葛亮睡在草堂上,劉備站在草堂前,不敢打擾。諸葛亮睡夠了,起來之前還牛哄哄的說了幾句“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意思是說怎麼有我這麼聰明這麼豁達這麼淡薄而又勤奮的人呢?我就這麼優秀了還是一個晨起派,不是去晨跑就是去晨讀。大家說我完美不?一個二十多歲的人,還沒有什麼成就和閱歷就在一個四十多歲的人面前說這樣的話,你說劉備是什麼感覺,但是,劉備到底是忍了。而司馬懿呢?曹操一開始讓他入仕途他是不願意的,寧可裝腿不好走不了路也不肯幫曹操,曹操還派人監視他。後來司馬懿是不堪一再受脅迫才當了官做了個文學掾。也有人說了,說受脅迫可能是串改歷史,可是,如果司馬懿很願意給曹操做官,他早可以就去了,不用一開始裝腿殘,一直等到受脅迫沒辦法才去。二來,如果司馬懿很願意就不會傳出受脅迫這樣的說法,當時會直接記載司馬懿高興的去上任了之類的記錄。最後,司馬懿的祖上一直在漢朝為官,食漢朝俸祿,和荀彧崔琰等老臣一樣是有扶漢情節的,至少對給曹操效力很敏感。也就是不會輕易給曹操效力。由此三點可以判斷至少一開始司馬懿心裡不是心甘情願或者說有所忌憚的。

其次,價值觀上看,諸葛亮一開始就擺足架子試探劉備終歸是想尋求一個可以託付一生抱負的領導者和平臺。他投劉備和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實際是一回事,就是說,諸葛亮投劉備,和劉關張結義都是建立在明確的目標和相近的價值觀上,是一種牢固的合作關係和戰友聯盟關係,並且他們一開始論個體都很弱小,所以要相互依存抱團取暖,這就客觀造成了他們互助的模式。司馬懿不一樣,他出仕的時候曹操很強大,他很弱小,他弱小的連拒絕曹操都要裝得不能走路才行。而曹操也未必就對他求賢若渴。所以他們之間的感情基礎是很低,很薄弱的。曹操是一副居高臨下的態度,盛氣臨人,司馬懿是寄人籬下的處境,唯唯諾諾。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是共患難的戰友,劉備視諸葛亮為師友。曹操和司馬懿的關係是利用和被利用的主僕,曹操視司馬懿為工具。這樣看來,司馬懿會對曹操心甘情願的死心塌地?不過是惶惶終日,只求一家子得以周全罷了。

以上便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生涯寬度不一樣的兩個原因。那麼,還有其他原因嗎?且看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