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族中的“五服”指什么?

鹰眼看教育


所谓“五服”主要是针对血缘亲疏而言的,而且特指父系的血缘,与母系无关。这是中国长期父系社会导致的必然结局,堂兄弟隔了几代依然也可论堂兄弟,表兄弟隔几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中表”,就显得非常疏远了。举个例子,自己的孙子和自己叔伯兄弟的孙子仍然会论所谓堂兄弟,这样比中国非常常见。当然,关系也的确并不那么亲密也就是了。但是,自己的孙子和表兄弟(舅父或姨母家儿子)的孙子基本上就很少有人在去论表兄弟了,甚至自己的儿子和表兄弟的儿子都很少再有人去论表兄弟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表中表”,实际上血缘亲疏却是一样的。



言归正传,什么叫“五服”?以自己为例,广义上讲上推五代、下推五代,相对于自己本身都算“五服”。上推即高祖辈、曾祖辈、祖父辈、父辈、自己,这算“五服”。下推五代是即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实际上也能算作“五服”。但是,因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都是自己的直系后代,人们通常不会这么去论,比如什么未出“五服”的曾孙,基本上很少有这样的说法,曾孙就是曾孙。因此,平时人们常说的“五服”通常是以自己为基准点上推五代。



那么,怎么个论法呢?父亲的其他儿子和自己是亲兄弟;祖父的儿子是自己的大爷、叔叔,他们的儿子和自己是叔伯兄弟(也有称堂兄弟的);曾祖的儿子是自己的伯祖、叔祖,他们的儿子是自己的堂大爷、堂叔,他们的孙子是自己未出“五服”的堂兄弟,高祖的其他儿孙和自己的关系同理,高祖一系的后裔和自己都算在“五服”之内。高祖兄弟的后代以及再往上、高祖父亲、叔伯的后代等等,相对于自己的血缘就相当疏远了,也就是所谓出了“五服”。为什么成为“五服”呢?所谓“服”者,服丧之意,就是“五服”以内的亲属去世,是要服丧的,故而有了“五服”之说。出了“五服”,婚丧嫁娶基本上就很少往来了。



清王朝的所谓宗室、觉罗实际上大致就是按这个来的,以清太宗皇太极为基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正好是“五服”,因此,清兴祖福满的直系后裔(即所谓“六祖”,也就是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的后代)都是被清王朝认可为皇族的,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为宗室黄带子、“六祖”的其他后裔为觉罗红带子。福满兄弟的后裔以及更远的亲属已经出了“五服”,虽然也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彼时却没有被清太宗皇太极认可为皇族,原因就是这个所谓的“五服”。因为出了“五服”,血缘已经相当疏远了,清太宗皇太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就没有把这些人再当作自家人看了。帝王之家都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家自然就更加疏远了,除了“五服”婚丧嫁娶还有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是比较少见的。当然,以前乡下由于同姓聚居比较普遍,出了“五服”还有来往的也不是不存在,但基本上也就是当邻居、朋友相处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新中国的成立,越来越多的新思想注入到了我们的文化中,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我们大力发展学习新鲜事物。

然而,在这样的学习中,一些传统的文化也难免流失,众多因素下,一些传统在城乡之间逐渐拉开了差距。

因为一些政策上的自由,农村相较于城市保留下来了一些更多传统的规矩和习俗,婚丧嫁娶,礼仪禁忌,以及家族制度。

那么,农村家族中的“五服”是什么意思呢?

何为五服

这里的五服可不是五件衣服,五个物件。它指的是一种由血缘关系决定的亲属制度。

五服二字在古语中有多种解释,这里农村流传的五服,是指从古代父系社会衍生的家族体系,本指因亲疏远近不同的五种丧服。

所以,简单来说,五服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自身五代。

如果把自己看做起点,那么向上数四代向下数四代,一共九辈人,这上四下四便都是你五服之内的亲人了。

中国人重情义,讲究血缘往来,所以五服之内,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按理说都是要参加的,如若出了五服,关系就淡了,也就可以不去了。


五服的由来

前面说过,五服,即五种丧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最亲,缌麻为五服之内最远。

五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丧礼礼治。晚辈为逝去的长辈披麻戴孝以示孝道和哀痛。该项制度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

斩衰: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以粗麻布为材料缝制而成的一种褂子,左右和下边不缝。

斩衰的守孝期为三年,主要是儿子和未出阁的女儿,儿媳,重孙,妻子妾室。

齐衰:用比斩衰稍轻一些的粗麻布制成,衣旁和下边要缝合。

齐衰服丧期为三月到三年不等,主要是子女为继母,丈夫为妻子,孙辈为祖父母等。

大功:大功的材质是粗熟布,粗熟布稍细一些,服丧期为九个月,主要是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姊妹之间又或者为叔伯。

小功:为较细的熟麻布制成,重量也更轻。小功的服丧期为五个月,主要是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

缌麻:是五服之中最轻的一个,由细熟麻布制成。服丧期也只有三个月,主要是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

以上五种不同材质的丧服即民间五服一说的由来。

五服的禁忌习俗

关于五服,有着许多的规矩,其一便是未出五服,不得通婚的说法。

古人有云,“同姓而婚其后不繁”,老祖宗也许早就意识到了遗传科学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更多悲剧,定下了五服之内不能通婚的规矩。

当然随着多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族系家谱也渐渐流失,所以五服之内禁通婚的说法也只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

依照今天我国的法律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也就是并非五服之内完全禁止。

那么,你可能会觉得疑问,古代那些戏曲传说中,表兄妹成婚亲上加亲也案例不是比比皆是吗?

其实不然,古代的亲上加亲是姨表亲可以成亲,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妹妹,而姑表亲是不可以的,例如贾宝玉和惜春妹妹。

姑表亲也就是五服之内的兄妹关系了,因为古代讲究父系为宗,所以五服之内的父系一脉看作是一家,这样一来成婚也就意味着乱伦,于情于理都有伤风化。


而女子通常在出嫁之后就成了外人,因此,姨表亲虽说是亲,但却是外家亲,可以成亲婚配。

历史上近亲婚姻有很多,比如王献之一家,贾宝玉和林黛玉,陆游和唐婉。

还有最有名也最让人唏嘘的吕雉,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竟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盈。

饶是刘盈尚存正义,据说未与之圆房,辈分来讲,这可是舅舅娶了外甥女啊。

当然今天的文明社会,一些迷信封建的习俗早就应该摒弃,但习俗背后的伦理传承,我们还是应该去了解一二,毕竟老祖宗的智慧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史之策


对于农村人所说的五服这个问题,身为农村人,从小就常听人说什么出五服不出五服之类的问题,还有就是在农村讲究年轻人不出五服不能结婚之类的话题,这些都只是听说而已,根本不懂的什么是五服。也从未问起过父母。


后来,生活中的事情经历的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什么叫五服,五服也就是指直系亲属的五代人,比如说,曾祖父 太祖父 祖父 父亲 本人,这五代排列就不出五服,如果排到你的儿子这一辈,你的儿子辈与曾祖父这一辈就是已经出五服了。那么,在农村出五服与不出五服有什么区别的?主要区别就在办红白事上的区别,一般来说,出了五服的在办红白事方面就不以一家自己人对待了,即办红事一般不参与,办白事参与但不带孝。

这就是农村人说的五服,也就是说你和你的上四辈叫不出五服,你和你的下回辈也叫不出五服。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三农张老师


很多农村生活过的人,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家和某某家还在五服以内呢,是不能结婚的这样的话。

久了我们就习以为常,但很多人又弄不明白这个“五服”指的到底是什么。还有就是只有农村人这样说吗?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看电视时,会看到皇帝一怒之下要诛人九族,这里的这个九族,其实就是五服之内的亲人关系。

那么这是怎么来的呢?又如何区分呢?咱们在下面一一说明。



一、五服的由来和丧葬

五服之内关系分别是:老老爷、老爷、爷爷、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样九代人之内称五服,我们可以看出来,一旦被诛九族,这将会是多大的一个杀伤面。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可以向外扩张出不少人的。

五服还对丧葬制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又可以说,丧葬制度催生了五服这个概念。

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代人认为,出了九代,也就是五服,就不能算是直系亲属了,属于同宗族,有人去世时,五服之内的人披麻戴孝,五服外的人就不需要。

儿披麻戴孝又不是一样的,从颜色和样式上区分五服之中的第几代。

孝服在古代分别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当看到谁传什么样孝服时,也就知道这人属于去世人第几代了。所以,五种孝服,是谓“五服”。

现在农村人还在用这样的方法区分,只不过已经没有古代那么清晰和明朗,现在多用有限的样式和不同颜色的孝帽来区分。

那么,五服只对丧葬吗?对婚姻有没有约束力呢?这就是第二河问题。



二、五服和婚嫁制度

五服对婚嫁有着严厉的约束力。

古代婚嫁制度,五服之内是不许结婚的,近亲不让结婚从古代就开始施行,但古代人所谓的近亲是只追溯到五服之内的,也就是九代之内。出了这九代,那就是属于本来和同宗族,就没有那么严苛了。

那有人会说了,这不是扯淡吗?古代那些皇帝不是想娶谁就娶谁吗?何时见过他们受约束?

其实,这是对五服的一个误解,我们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古代人说五服,说的都是男性直系亲属,这也是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后的一个重要体现点。

古代说五服,说九族,是只说男性这方面的,对于女性这里没约束。当然了,女性这边其实也有,叫外九族,可多半是没人认的。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电视或者历史里说谁谁娶了表妹啥的,那我们就能明白,其实这不在五服的约束力内。

当然了,古代或者近代也有娶堂妹的,这个现象不多,却是真的也有。这个只能说万事无绝对。但娶了堂妹堂姐的,多半要被人耻笑。可是,既然敢娶,也就没人敢耻笑或者根本不怕别人耻笑,这个不在这里展开说了。



总结:我们仔细看明白了古人的区分,就会明白这其实是一套很科学的家族制度,不管从丧葬还是婚嫁上,五服都可以有效的让人们加以区分。这也是很多家族留有家谱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是乡村黑嫂,一个有态度的农村观察者。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乡村黑嫂


在农村常说的“出五服”或者“没出五服”,其实就是家族亲属关系远近的关系!在古代是指五种丧服,后来演变为五辈人。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就是五服。像一些地方说的“五服之内为亲”,意思就是说,血缘关系在五代人之内的都是亲人!超过五代的则是“出五服”了!

下面就结合农村的一些实际情况简单聊一下,以供参考:

一、什么是五服?

一般常说的出没出服,就是指五服!最早出现在儒家典籍《仪礼》丧服篇中商周时期根据血缘关系所制定的五等丧服制度,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故称“五服”,一般越亲,则服重!具体表现为:

1、斩衰:

为最重的一等丧服,一般服丧三年(实为25个月)

因以最粗的生麻布制成,衣袖口处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而丧服上衣为“衰”,因此,被称为“斩衰”。

适宜人群:臣为均,子为父,未嫁女或回归宗族的已嫁女为父,妻为夫,承重孙为祖父等。

2、齐衰:

与斩衰服饰材料相同,衣缘袖口也缝边,但稍显齐整,所以被称为“齐衰”。

但会根据服丧期时间和用杖与否分成四类:

齐衰三年:需用杖,并服丧三年。一般适用于父亲已离世后,子女为离世母亲。

齐衰杖期:需用杖,并服丧一年。一般适用于父亲在世,子女为离世母亲,或者是丈夫为妻子。

齐衰不杖期:不用杖,但服丧一年。一般适用于为祖父母、兄弟姐妹,已嫁女为父母等。

齐衰三月:不用杖,但服丧三月。一般适用于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3、大功:

也称为“大红”。一般用粗熟麻布制成,服丧大概九个月,不用杖。

适宜人群: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已嫁姑或姐妹、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等。

4、小功:

也称为“小红”,一般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丧五个月,不用杖。

适宜人群:祖父的兄弟及其妻、父亲的堂兄弟及其妻、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等。

5、缌麻:

为最轻的丧服,以最细的熟麻布制成,服丧三个月。

适宜人群:本宗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等,外姓的外甥、外孙、女婿、舅父、姨兄弟、表兄弟、岳父母等。

另外,在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丧服叫作“袒免”。意思是:袒,即袒露左肩;免,即不戴冠。

例如新朋好友去奔丧,也要披麻的。

二、农村常说的“五服”,实为九族!

对于在农村常说的“五服”,其实是指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而对于这九族之外的家族成员,就是“出五服”的人了!也就关系越远了!

像这种五服说法,应该是农村最普遍的吧!

三、农村往往是小圈子家族社会!会以“五服”关系分成若干家族!

要知道,一般在村里你会发现,大多只有一两个姓氏而已!像我们村里,姓氏主要有两个,但大多农户家不是姓王就是姓张!其实对于一个姓氏的农户来说,就是一个家族衍生而来的!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不断衍生新的后代!渐渐的就会发现,虽然同属于一个姓氏,但往往有婚丧嫁娶之事时,并不是所有同姓的农户家都会参与,而是只是家族关系较近的一些农户才参与。一般这时候就会常常听老人说,这家怎么没来呢?!原来是已经出五服了!

因此,在村里即便是同姓,也会被分成若干个家族!一般有婚丧嫁娶之事,也大多参与者为家族成员为主,而其他家族成员为辅!


益达说史


五服关系、包括如下

一服:父母、子女;

二服:爷爷、孙子(女)、兄弟、姐妹、祖叔伯、姑姑、侄子(女);

三服:曾祖、叔伯、祖姑、堂叔伯、堂姑、堂兄弟、堂姐妹、堂侄子(女)、叔伯孙子(女)、曾孙子(女);

四服:高祖、曾叔伯、曾祖姑、堂爷爷、堂祖姑、堂孙子(女)、从兄弟、从姐妹、从侄子(女)、叔伯曾孙子(女)、玄孙子(女);

五服:天祖、族兄弟、族姐妹、来孙子(女)。

关系图如下



随波逐流之以史相随


按照血缘关系往上推五代,同祖或祖为叔伯兄弟者为五服。


儒道鸿业传承术艺


看图一目了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