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三本奇书之一,但畮涩难懂,怎样才能读懂?

唐志宪


把自己归零就能读懂啊。 很简单的东西。

要不找个高人带你了解一下,要不没办法读懂,在这个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年代。

在读之前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易经。读易经的动机。

易经可以被商业理解为生意经,被创业者理解为成功学,被术士理解为算命工具。

你读懂干嘛?你想清楚没有。

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经典,王阳明为成圣贤读经典,你呢,为了什么要下定决心读懂易经。为钱,名,还是为别的。

怎样才能读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能会读懂。

我能说我懂,但我也不懂。但归根到底就是不懂,有一丝不懂就是不懂。

中国经典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做的。讲白了就是修,修道。就是自己去做。明白了不做,也不是真明白。

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懂了会立马去做,不去做就是不懂。

高手就是开悟难(开悟就是想到,就是理解嘛),但他们很容易十年如一日的去做。

普通人就是相反的。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做到比登天还难。


我不是車訷


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易经很复杂,但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去理解。《易经》关键字就是“易”字,易的意思就是“变化。”所以《易经》就是一部讲事物规律变化的书。掌握了这个要旨,看易经就会容易的多。


《易经》是古人的智慧总结,远古时代因为封闭落后,生产力低下,灾祸频发。因此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预知灾祸,从而趋吉避凶。他们把长期的心得体会汇聚在一起,经整编成册就成了《易经》。

一个人好好的为何会突然遭到灾祸死去?以前关系很好的人为何会变的很坏?做生意为何有时候赚钱有时候赔钱?

易经就是讲这些因果规律变化,让你懂得以前为啥关系很好?现在为啥关系很坏?以前为何赚钱?现在为何赔钱的原因所在。

例如坤卦文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像儿子杀掉父亲这样大的灾祸,都是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如果能够提早发现并改善这种紧张关系,那么就能够避免灾祸的发生。

又例如“亢龙有悔,”爻辞解释说一个人到了高位,必然会有悔咎的事情发生。讲的就是“盛极必衰”的道理。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讲的都是一个或多个规律变化的道理,只要懂了这些道理就会有收获。

《易经》最关键的是前面两卦和最后面两卦,它们被称为易经真正的秘密。因为前面两卦的乾坤其实就是讲阴阳相对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危险中藏着机会,机会中藏着危险。你和你的对手有潜在的合作机会,你和你的朋友是潜在的竞争关系。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单面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或者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的。懂得这些道理,也就懂得了如何为人处事的道理。

最后两卦是既济和未济卦,这两个卦有个说词:既济未济,济尤未济。意思是说一件事情圆满了,就会有另一个危机出现。我们经常在电影片段中看到主角千辛万苦终于解决了重大危机之后,正准备祝贺的时候,又一个危机出现了!


霍大胜


个人感受,读易当然要先背书,然后再逐步品味。

《易经》与五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五行是古人对世界构成的直观理解,他们根据古时客观环境,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是五行相生相克变化而来。

《易》是世界万物的两个矛盾面,以阴阳进行表述,与我们今天的矛盾论相似,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即我们所说的小宇宙(即太极),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矛盾正反的两个方面),所以《易》认为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发展会有4种基本表象,所以两仪生四象,四象发展就是事物存在状态,任何事物都有8种存在状态,所以四象生八卦。 从上图可以看到,其实《易》是以阴阳描述宇宙万物正反两个方面,阴阳两方面的发展,构成了事物发展的4种基础的关系形态(4象,不会出现第5种),4象发展构成了事物存在的8种状态(称8卦),每个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系构成64卦(某单独事件与其他事件共有8种关系,所以64卦描述各种事件的阴阳矛盾),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清楚理解古人对事物发展的各种关系,已经做出全面的推断。古人认为:事物发展符合天道就“吉”,否则就“凶”,所以《易》对吉凶的判断,被用作占卜,也被用作中医理论的关系基础。

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以0、1表述各类信息状态,客观上促进了现代科技对《易》的理解,计算机的数字跟《易》阴阳表述完全一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对事物发展做各种“推盘”分析,这个跟《易》的推断高度吻合,所以《易》又被现代人重新重视。《易》本质不是一种迷信的占卜工具,而是古人对世界理解的哲学思想。

所以,学《易》易懂难精,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对《易》将有不同理解,这就如古人读诗的感受: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庭中望月,老年读诗如台上观月。


帮帮好帮手


其实《易经》并非那么难懂,关键是我们没有掌握学习已经前的基础知识,故而显得晦涩。就像今天我们如果没有学过数学,我们是不可能弄懂物理学化学的。 《易经》的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八卦,搞懂什么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演变过程,这是一种时空观,太极即阴阳变化体,阴阳其实就是黑天白天,就是两仪咯,四象就是将一整天又分成了早晨,中午,日暮,子夜,分别以数字代替早晨是7为少阳,中午是9为老阳,傍晚为8是少阴,子夜为6是老阴。以3枚铜钱正反面为例,反面为阳正面为阴,阳写成3,阴写成2,故有四种排序方法:3+3+3=9;3+3+2=8;3+2+2=7;2+2+2=6。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生活中有很多俗语都与《易经》有关,比如下图就是七上八下的由来


无为之用917


易经是一本描述形而上世界的书,形而上的世界很难用人类现有的语言文字表达体系表述出来。所以道德经开篇即说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几乎所有描述形而上世界的书都晦涩难懂,例如道德经、金刚经、心经等书籍,形而上的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也可以说“道”的世界。是人们对世界、人生最深刻的体悟和认识,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如东方的易经、道德经,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和体悟。由于世界的真相是同一的,所以他们的认识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环境不同,所以有了不同的著述。

要理解这些著作,不能仅仅理解文字表面所表达的意思,而是要深刻领会这些著作背后的深意。例如易经表面是一部描与占卜的书,占卜是当时人类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而我们的祖先正是借描述占卜来表达那个最深的认知。同理佛陀在金刚经里也借讲述化缘和布施的心态来描述一体的世界。理解形而上世界的方法,在这些著作里也写的很清楚。例如道德经要人们“致虚极,守静笃”,大学里讲的“止、定、静、安、虑、得”,金刚经则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国的禅最大气,教弟子们放下一切思想,真接用身心去体会。

最后总结一下,要想真得读懂易经,必须让心静下来、静下来、保持觉知,放下得失,放下抗争,放下思考,直接用这一颗心的最基本的状态去体会这个世界,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对易经所讲的内容心领神会。



非我非非我63117721


首先你要明白易经只是一本书,讲的是万物的规律,为什么第一卦是乾卦而第二卦才是坤卦,因为先有天才有地,以此类推的排序非常重要,就象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死亡都是有时间排序后,搞懂这个排序读起来就顺利多了,第二要有基本的知识,什么是阴阳,五行,卦是由爻组成的,阳爻阴爻,老阳老阴,少阴少阳,天地人三格,每个爻的位显所代表的事物,比如五爻是君主位,领导位,而九又是阳爻,九五之尊来源于此。第三有了基以后,主要是看像,比如雷天大壮,雷在上天在下,雷在天上明,何等壮观。水火即济,上面是水下面是火才能把水烧开,顺乎自然,反之火水末济了,地山谦,山都藏在地下了,谦城的很,多读卦辞,对爻辞理解就行了。几千个爻词谁也记不住。把易经当成一本词典用就行了,无须背诵。而词典因人而异,用法不一,真正使易经发扬光大的不是周易这本书,而是它的应用,周易是父母,运用是孩子,类类相加形成了一个宠大体系,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从它的孩子入手学习周易的,才有所远用,风水,六爻,梅花易树,奇门票循甲,紫薇斗数,八字等都是它的派生,都是以五行的生克,阴阳的变化为基础的,根本爱好自己选择。


一卜13



用户6646266964166


“文王八卦”非文王所演的证据

一,地盘八卦并非出于文王之手

据邵雍说,周易的两个卦图,一个叫做“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另一个叫做“后天八卦”(其卦位和象数与周易模型的地盘八卦相同),是周文王所推演,故又叫做“文王八卦”。“先天八卦”的错误在前文已论述,在此不再重复。需要再次指出的是,不论是卦位还是象数,“先天八卦”与“文王八卦”之间都不存在逻辑关系,其图严重违背《周易》的论述,因此也不能用两个卦图关联起来解析《周易》,其惟一作用是混淆视听。国学大师们不屑于阴阳学说,而易学大师们被邵雍的名头唬住,且沉迷于阴阳五行不能自抜,竟不敢怀疑邵氏之说,因而一直以来搞不清楚周易的本来面目,进而也搞不清楚汉文字的发明与周易之间的逻辑关系,于是邵雍那一套犹如脱缰之马狂奔到了原野,竟纵横千年,势不可挡。

邵氏说若止于阴阳五行,对当今危害尚且不大,毕竟,现今阴阳五行不入主流,而且信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邵氏的“周易”逻辑混乱,其图横行的后果是导致无法理清周易与中华文明起源之间关系的基本脉络,同时授人以柄大肆攻击和贬低周易,《周易》成为无解天书,中华文明的起源竟也因此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

太愚以《周易》的论述为主要证据,以早期一些经典为辅证,成功复原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周易模型,并归纳总结出这个模型的演绎原理,利用这个模型去解析《周易》,确证汉文字(甲骨文)源于周易,推翻了汉文字的发明与周易无关的“既成定论”,找到了周易的发明和应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之间的逻辑证据。

本文将通过周易模型演绎,以证明数字一~十书写符号和干支书写符号是古人利用周易模型发明出来的,进而证明“文王八卦”并非文王所推演。由于文中涉及太多的手写字符,现有输入系统不支持这些字符的书写,故只能用图片的方式贴出来,这样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困难,奈何!我无法确定头条是否推荐此文,若不推荐,读者也无法看到,那就只能遗憾了。
























二,周文王对周易的贡献

文王推演地盘八卦说既被否定,那么,“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不是空穴来风?

“文王拘而演周易”不见于正史,只见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就是说,司马迁所依据者当是传说。中国古代的传说,既不可全信,但也并非全部都是空穴来风。比如说,伏羲画八卦事件,当然是依据传说,但周易模型成功复原,就为这个多年来遭受质疑的传说提供了无法推翻的逻辑实证。据此推论,“文王拘而演周易”应当是史上曾发生过的史实,否则,人们很难如此言之凿凿。

1,连山、归藏都是周易模型的演绎方法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人们据此认为,早期存在三种独立的易系统,即所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有一种观点认为,归藏是夏朝的易系统,连山是商朝的易系统,周易是周朝的易系统,还认为,连山、归藏已失传,只传下周易。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太愚通过用所复原的周易模型进行反复演绎,归纳出其演绎原理--连山象演绎法和归藏演绎原理,然后用连山象和归藏演绎原理对《卦辞》《爻辞》《彖辞》《象辞》等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终于搞清楚了,连山、归藏都是周易模型的不同应用方法,其演绎方法和原理,就隐藏在《卦辞》《爻辞》《彖辞》《象辞》之中。

2,《易经》(《卦辞》《爻辞》)的成书时间在东周中早期

许多易学大师一开口就断定,《易经》是文王所作,这是没有认真通读《周易》而轻易得出的错误结论,也是周易模型失传造成对卦义理解模糊而产生的延展错误。

《易经》本身就有现成的证据。地火明夷卦五爻《爻辞》:“箕子之明夷。”首先需要懂得什么叫做明夷。明夷卦是图2地盘坤卦与天盘离卦相荡而成的重卦。

图2



如图2所示,坤离相荡,其坤(地)在上,其离(火,太阳)在下,象太阳西沉至地平线以下,黑暗也。天盘变动成图3之象。

图3



图3得天盘离卦居于水平卦位且位于两个重叠的震卦(东)的对宫,东为夷(震卦是水平卦位之卦,夷为平地是也),离为明,是为明夷。所以,明夷卦是以太阳落山之后见不到光明,而后又从东方升起来重新见到光明,喻事物经历的好坏两面。箕子是殷末周初的人物,早先被商纣王囚禁,此所谓夷;后来,武王问道于箕子(详见《尚书·洪范》),此所谓明。所以,明夷卦五爻《爻辞》是用箕子的遭遇来解释明夷这个概念。武王问道于箕子的时候,是周文王13年,其时武王已建朝,文王已死(《洪范》开篇是为证据:“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那么,问题就来了:文王总不可能把他死后才发生的事写到《易经》之中吧?事情是明摆着的,《易经》不可能是文王所作。

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中,《尚书》是最古老的。有人认为,今传《尚书》是后人的伪作,此说要加以辨析。

其一,《尚书》对越古老的故事的描写,用辞越艰涩,对越晚近的事件的论述,用辞越浅易,与汉语进化的规律相符合;其二,《尚书》之中出现大量涉及“五数”和“九数”的论述,诸如“天罚有罪,五刑五用”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功惟叙,九叙惟歌”“亦行九德”等等。“五数”是对应于坤卦(地)的概念,“九数”是对应于乾卦(天)的概念,所以《尚书》的这些论述,目的是以乾卦和坤卦的数的概念来论述祥瑞吉凶(古人把天下划为九州,铸九鼎,所依据者也是乾卦之数为九)。周易模型在西汉时期已失传,若说《尚书》是西汉以后的人所伪,那么书中不可能出现如此多的与坤卦、乾卦相对应的“五数”和“九数”的论述,因为周易模型失传之后,“五数”和“九数”就与坤卦(地)、乾卦(天)失去联系了--邵雍卦图的惟一好处是对此提供了一个反证。自然,《尚书》在流传中夹杂着后人的抄录错误或添加,是可能的,但其主体必是先秦时期的作品,而且应当是各不同时代的遗传。

当我们翻阅古老的《尚书》时,发现它没有提到过“周易”的名称,这就产生一个疑问,即周易是不是很晚时期的发明呢?

周易的名称大量见于春秋时期(或稍前)的著作中,是不是说周易是晚至该时期才发明的呢?其实,周易名称不见于早期经典的原因是,早期并没有给周易命名,也没有演绎出64个重卦的卦名,但周易的出现必不晚于殷商时期是勿庸置疑的。其一,用所复原的周易模型对大量的甲骨文文字作出演绎和解析,成为周易发明不晚于殷商时期的铁证;其二,《尚书》之中出现大量关于“五数”“九数”的论述,也成为周易模型发明很早的证据。

考诸古代早期文献,春秋前后大量典籍均载有重卦的卦名,所以,可以肯定,64个重卦卦名的推演完善肯定不晚于春秋时期,考虑从推演完备到流通的时间滞后因素,64重卦卦名的发明时间应当是东周中早期。《易经》当然要具备卦名才能成书,所以,它的成书时代应当是东周中早期。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周易在早期是王室的秘器(不展开论述),就算早已推演完善64卦卦名,也不公开?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甲骨文和《尚书》之中出现大量占卜案例和论述,既不忌讳占卜,又何需忌讳卦名?何况,撇开周易和重卦卦名,会给文字论述增加了多少困难!——甲骨文文献和《尚书》就因为这个原因而存在不少表述困难。结论是,早期只有周易模型(因此可用于占卜和断卦,进而演绎文字),但没有周易的名称,也没有演绎出重卦的卦名。

至此,事情就很清楚了,《易经》不是文王所作,它大概是东周时期的作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普遍错误地认为,甲骨文和《尚书》之中所载的占卜,与周易无关,而是另有体系。事实上,早期典籍所载的占卜,是古人用龟甲而卜,然后用周易模型断卦,但由于早期没有给周易模型命名,也没有发明重卦之名,故有卜而无名。这个事实,可以用甲骨文、《尚书》、《周礼》等经典之间所形成的证据链加以证明。不展开论述。

3,文王对周易的贡献

1)“连山”早于“归藏”。一是通过利用周易模型对《卦辞》《爻辞》《彖辞》《象辞》进行演绎和解析,证明了许多甲骨文文字必须用连山象才能演绎成字;二是《卦辞》《爻辞》《彖辞》《象辞》的演绎和解析,都要用到连山象,而唯有其中的《爻辞》的演绎,则是先用归藏演绎原理确定各爻的主爻象,然后再用主爻象和其变象组成连山象,以对概念作出解释。任何理论或学科的发展,必定遵循一个规律,即由简而繁的演进规律,周易的应用当然也是如此。通过对《卦辞》《爻辞》《彖辞》《象辞》进行演绎和解析,以及通过上述一~十数和干支书写符号的演绎和解析,可以发现,古人发明周易(模型)之后,最初是用单个基本卦象(主要是图1)来抽象概念和演绎文字(主要是演绎一些字根文字);然后归纳出连山象,又用连山象抽象出更多的概念并演绎出繁复的文字;到后来,又归纳出归藏演绎原理,与连山象结合用来解析64卦各爻才演绎出《爻辞》。也就是说,周易模型应用的演变规律反映了由简而繁的规律。所以,“连山”的发明一定是早于“归藏”。

至此,就提出了两个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连山”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第二个问题是,归藏演绎原理是谁发明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已经无法证明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发明不晚于商朝早期——因为相当多的甲骨文字是用连山象演绎出来的;若大胆地往前推论,可能在夏朝时期甚至更久远的时候就发明了连山演绎法。

在此着重谈第二个问题:归藏演绎原理是谁发明的?

2)归藏演绎原理的发明。首先,归藏演绎原理的发明,应当是在西周时期,其中的理由是,《爻辞》是西周以后才演绎完成的——明夷卦的《爻辞》之中提到“箕子之明夷”就是证据。其次,归藏演绎原理的发明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文王在被拘禁期间发明归藏演绎原理。文王是后世追封的称号。既称文王,那么,文王的主要功绩之一必定与他在文字方面的建树有关。早期,若想在文字方面取得建树,必离不开周易(模型),因为它是用来造字和解释一切的工具。虽然周易在早期是王室的秘器,但文王一方面是商朝贵族,另一方面他是商纣王的亲戚,所以,他有机会接触到周易。据传他被纣王囚禁于羑里长达七年以上,在那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文王就通过演周易打发时间,由此发明了归藏演绎原理。西周建立之后,人们用该原理来断卦和解释一切(从而造出更多文字),东周时期才演绎出64卦的《卦辞》《爻辞》。

第二种可能性是,西周早期的王公发明归藏演绎原理。《周礼·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什么叫做坐而论道?周易模型被发明之后,它在早期的应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而且,周易早期是王室的秘器,只有王公等重要贵族才能接触。单靠一个人去操作周易模型,理解容易受到限制,于是,人们就把模型挂出来(由挂而卦,因卦而挂),一个人演绎主讲,王公大臣等围坐于前议论,这就是坐而论道。王公们坐而论道的结果,是利用周易模型发明了一系列象形文字。论述至此,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就是西周早期的王公们在坐而论道的时候,发明了归藏演绎原理。

上述两种可能性都不能排除,我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文王发明了归藏演绎原理,因为唯其如此,才与文王的称号相称,才能给“文王拘而演周易”填充实料。

文王还可能是甲骨文向金文进化的始作俑者,这是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在此不详述。

4.《易经》具有字典的性质,可能是早期的教材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保氏的职责是养,所以,保氏类似于现今的小学教师。师氏的职责是教,所以,师氏类似于现今的中学教师。

师氏们和保氏们拿什么来教国子们?当然要依靠周易。可以想像,师氏们必定是在教室里挂着一个周易模型,每天演易而教,国子们则坐于课堂听讲。但是,若国子们手中空无一物,则难以领会,且课后难以复习以加强记忆,于是,师氏们便要编一本课本,这样,《易经》便产生了,——师氏们以《易经》而教,学生们以《易经》而学。所以,《易经》是最早的课本。

自然,这个说法没有任何实证的支持,实证主义者若挥舞批判大棒,太愚能做的只有投降。但是,太愚的说法也不是胡侃。举例来说。山水蒙卦四爻《爻辞》:“困蒙,吝。”就是用爻象来解析“困蒙”和“吝”的概念,其解析方法与课本何其相似。



若说这个证据还欠不够,则后人所补《爻象辞》就更具说服力了。山水蒙卦四爻《爻象辞》“‘困蒙之吝’,独远实也。”这是通过对“独”“远”“实”三个概念的解析,以印证和加强对“困蒙,吝”概念的理解——用延伸概念来解析原来的概念,符合课本的特点,也符合字典的性质。所以,《易经》是具有字典性质的最早的课本。




此文根据拙著《中国古代宇宙理论研究》第六章《周易的文字演绎规则和字根文字的演绎》和第十章《拨开云雾》改写,某些观点有改变。


太愚


励兵尚法赳秦腔,劲弩长戈锐器庞。

筑堰凿渠粮渐溢,举贤纳士智无双。

武王任纵英年殁,始帝骄横乱世降。

积厚自知难独霸,乘机决发自安邦。

障山苍莽灵泉涌,冥海深融万类驰。

浊昧自寻开智日,顽迷亦有觉生时。

校园可被功心毁,人世何需利欲悲。

抚振惠风吹醒梦,范垂仁德待昭期。

踏遍天涯穷一语,流离市井渺三微。

且留热血栖风饮,由得寒言逐浪飞。

凡事拘泥成俗套,初心沉挚破重围。

横驱决志从头越,壮阔河山落暮晖。

百口不调何足道,理亏势众亦难纾。

博兼慈爱宜多积,广纳安康自有余。

常识通明成大义,虚怀宏达见真如。

华衣玉食今朝露,天地良心拂袖徐。

开疆立国从天命,护业承家聚匹夫。

直取黄沙披胆壮,横陈灰土弃身枯。

金光百战长戈阵,白影千鸣铁骨躯。

役卒英雄同歃血,君王一吼合兵符。

五湖及遍皆兄弟,老死谐依是发妻。

国立邦交寰海靖,家安伦理任天齐。

纣王失辅千刀剐,周武凭尊万众携。

对鸟和鸣莺出谷,人心所向避秦溪。


力222210953


可以理解,很多人想读懂易经。但是,要认识到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读懂易经的困难,一在于其道理与常人的思维相反,真正的修行人才能理解,而普通人,只会大笑之,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所以,想让普通人懂易经的大道那是难于上青天呀。正跟老年人教育年轻人要给别人留有余地,年轻人只会骂老年人迂腐,所以道理是没有办法讲的,只能靠资质和机缘,靠悟。二是易经的文字太老了,跟现代语文的字义不同,跟古代文字的字义也不同,那是古代的古代的文字,所谓远古。普通人,甚至专家都不要想靠读易经文字来读懂易经。而且,近代专家的易经解读也太牵强了、太矛盾了。普通人读易经就好像美国人想学懂中国相声,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那么,想弄懂易经道理怎么办?明智的办法就是不读易经,而读《庄子》《论语》,佛经,并且努力去修行,练练太极拳,等到真正入门了,易经的大道也就基本懂了。而易经文字的解读就等懂大道又懂训诂的真正的专家去做,而对那些不行大道,又不懂古文字训诂的人写的易经书,要坚决远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