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乍始,经济复苏,青岛北部的人们开始少量作服装出售。我有幸赶在这个潮流中,数次乘坐青岛至上海的客轮,到南方采购布料。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当年的民主号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的中国沿海客轮,已经基本淘汰了解放后的“民主”号和“工农兵”号,逐步换上新建造的“天”字号和“长”字号。其中的14艘长字号客轮,我逐年乘坐过12艘,8艘天字号客轮,我乘坐过4艘。那乘坐客轮出门的感受,和乘坐火车就是不一样,特别是在青岛大港码头驶出后,一声长鸣,轮船驶入深海区域,开始加速,整个的一个青岛市区,在犁开的波浪中逐渐变小、模糊,当船过大公岛后,主机发动,客轮以每小时六十华里以上的速度驶入蔚蓝的深海,那种感受,至今回忆起来还是激情满怀!

记得第一次从青岛乘坐客轮去上海,是1980年的夏天,那时的青岛,最高的建筑物不是现在的德县路教堂,因为那时候的教堂双子座还没安装上十字架,所以,从胶州湾、前海看起来并不明显,不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而青岛山和黄县路一带的绿树红瓦街道,就显得格外出眼好看了!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青岛到上海客轮1983年


青岛码头的海水,是蓝色的,有海鸥在上下翻舞飞翔。而客轮进入长江口后,就行驶在滔滔的黄泥汤子里,满眼的黄水了!等客轮低速驶入吴淞口进入黄浦江以后,满河道的船只,夹岸而立的工厂城市,从吴淞口一直到客轮停泊的公平路码头,数十里水路,就是在号称“东亚第一大都市”的城区里,穿越进去的!

公平路码头,和上海其它的几个码头一样,都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老码头,显得破烂不堪,毫无生气!那候船室,还是由一个大仓库改造的,那条虹口区有名的公平路,走不开两辆汽车!这就是八十年代的大上海一瞥!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青岛至上海之间运行的,是当时新中国以来最豪华、最现代化的客轮“长”字号!这个型号的客轮一共生产了16条,依次是长征、长锦、长绣、长山、长河、长自、长力、长更、长生,乃至长松、长柏、长柳等名号,体现了那段特殊年代的特殊信息。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长自轮下水


记得执行青——上之间的有长更号、长柳号和长自号。这些客轮都在7至8千吨左右,为上海江南造船厂或沪东造船厂的产品。当年那都是新中国响当当的国营、军工大厂,所出产的东西,都是代表国家一流地。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当年的长字号客轮


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公路的糟烂运况相比,沿海水运也不轻松,虽然一条乘员800多人的客轮,卖散席可以塞上去1800多人,连走廊都坐满了人,但是,大家当时都很高兴!毕竟不用像坐火车那样一站一天一夜,而且都可以自由活动,喝到各舱面之间的开水,所以,人们都很知足了!

船上的餐厅,在甲板下面的负层中后部,卖的都是那些南方风味的米饭、青菜之类的饭食,因为客轮为上海船运管理局经营,船员和服务员都是上海人,那也就决定了餐厅的饭食都是加糖的了!记得米饭特别不好吃,都是陈了数年的稻米,据知情人说;刚收下来入库的当年稻米,都要这样按照顺序出库,到人们吃到时,都是陈上三、五年的陈米了!那一个个活蹦乱跳、在碗里泛元白色的大米,说是淀白质,其实就是一些渣滓,吃下去充盈肚肠是了!可喜的是晚饭非常迅速,6至7点迅速结束,接踵而来的就是一场电影,然后是舞会!价钱都不贵,一场电影在2至3角之间,一场舞会要一元左右,奉陪上一杯热乎乎的咖啡或奶茶!

长字型有特等,1,2,3,4,5等,散席。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长河号


具体的仓位布置,共有三种,长征,自,力,更,生,锦,绣,河,山,9艘为

种方案,松,柏,柳,3艘为一种方案。珍珠梅和万年红两艘为一种方案。印象中前9艘没有特等。目前能记住的就是最后两艘的舱室情况,这两艘船是广州海运局所有,设施最好,载客数最少的:特等:共四个房间,两个房间是大床房,两个房间是两张单人床,共8人。

一等:6个房间,每个房间2张床,共12人。

二等:14个房间,每个房间4张床,上下铺,共56人。以上床铺均为木质床。

三等:16个房间,每个房间6张床,上下铺,共96人。

三等以上房间均有独立卫生间,淋浴,淋浴非常好,出水量很大。

四等:比较复杂,共46个房间,甲板下一层,靠近船头12个房间较小,其中四个是4张床,8个6张床,其余是8张床,上下铺。共336人。

五等:共前后两个大房间,甲板下两层,一个房间76人,一个房间114人,上下铺,共190人。

散席:上船领一张席子,甲板以及甲板以下随便躺。一般不让上二层甲板。散席数量看情况,没有定数。反正长字型船,拉1200人没有问题。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八十年代初旅客在长更号上留影


船上伙食不错,只要你有钱。后5艘有舞厅,可以去跳跳舞,看看录像。后甲板是船员区,一般不让去。前甲板很大,随便上,我最喜欢站在船头,在船的最前面,向下看。

青岛的公交车当年跑大港的,也就是6路一趟吧!记得当年人们为了上船不吃那些陈米硬淀粉饭,都是大包小包的买了“华丰”牌方便面和榨菜,上船后用开水泡着吃。

上船时大家都很高兴,很潇洒,特别是潮位高时,船体高高的,人们从悬梯登到甲板后,都会回首对着船下码头,挥手致意,当然是不管有没有熟人了!五等舱当年才6元多点,是散席。上船后拿着船票,到前后两个仓储间去领毛毯和席子,然后就随便在走廊或者甲板上铺开坐卧,占据自己临时的“窝”了。

船出港进港时,人们都涌到船头甲板或者上层甲板上看风景,热闹过后,人们就三五聚堆打扑克、下象棋或者是扯大海。尽量放松自己。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工农兵2号

这艘“工农兵2”号客轮,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大致执行上海至舟山的海上客货航线。它一般靠泊大达码头或十六铺码头,有时闲泊于黄浦江中心或浦东岸畔。在公平路码头经常能见到它那雄伟的身影。

即墨服装市场初成规模以后,许多服装业者到南方采购布料和服饰用品,乍始都由青岛海路坐船去上海后再分转各地。因为那时的铁路和公路交通和现在有天壤之别,一是乘客挤,二是速度慢!说个笑话;当时去胶县赶集卖衣服,乘坐下午发往即墨的车回来,几次都是天大黑了才到城阳,结果人们或住宿、或走着回即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路况,就是那么烂!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而乘船就潇洒的多了!就是临上船买到无床位的散席,那也照样潇洒,上船后拿着船票领到草席、毯子,可以前后统舱和走廊过道等处随便铺开躺卧,就是离开行包别处游玩,也不用担心会丢了东西,因为船上的乘警非常敬业,只要是不下船发现丢了东西,那乘警就会给查个水落石出的!记得八十年代的散席票是6元多,而到了二十世纪以后,就涨到60多元了!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青岛大港客运站,刚建起来没有几年,很新,豪华气派,一趟20路公交车,从新疆路上款款驶过,非常幽静!

青岛城市档案:青岛到上海的客轮航线,是否有你美好的回忆!


而与青岛客轮对接的上海公平路码头,反差极其强烈;一座破破烂烂的乌兰遭黑的老码头,一座仓库改造的客运候船室,出来狭窄的公平路,到东长治路上乘坐到北站的13路公交车,走在宽窄不一的海宁路上,那些探出于路边的二层木板楼,将道路挟持的阴暗不明。上海最大的天目山火车站,那更是一个破破烂烂来说地!候车室分成老远的两块,在售票厅买了票以后,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那些简易棚子里去候到青岛的快车。当时对没落的东亚第一大都市的印象就是;破败落后,阴雨连绵,只要一到上海码头,第一样就是要打伞,上海的天气整天的就是个下、下、下!

开船时间一到,辅机发动,将客轮缓缓驶离大港码头。这时的船客,都集中在前甲板和船舷走廊上,眺望青岛这座碧波环绕的海岛城市。德县路大教堂楼顶的双十字架没按上的时候,青岛没有什么标志性建筑,轮船从小港、团岛水上飞机场、栈桥、小青岛一路驶来,然后主机发动,轮船加速,离着城市越来越远,最后就没入湛蓝的大海之中了!


教堂按上十字架以后,以它为中心,轮船出航时就像一只陀螺,围着它转上多半圈后,最后抛出投入到大海中走远了!这是当年的感觉,至今脑子里还有这个印象!


看到本组图文,可能很多老青岛脑海中都会闪现当年“一票难求”的盛况,为了能买到去上海的船票,不少市民在车站外通宵席地等票。上世纪八十年代能坐船去上海也确实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相对匮乏,而上海则是一个“时尚中心”,青岛人两手空空乘船去上海,回来时总能大包小包满载而归,不少生意人从上海带回皮鞋、毛衣等,转手到即墨路市场售卖,一时风气大盛,也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

本文原作者为文史研究者李知生,2011年12月6日发表于城市档案论坛,描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乘坐青岛到上海客轮的美好记忆。图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配编。(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整理:何良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