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公元1398年夏,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其年仅21岁的皇孙朱允炆继位(建文帝)。

他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帝位。朱允炆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惜和封地的叔叔们反目成仇。他听从三大辅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的消藩意见,加紧对九大藩王消藩制衡。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明朝应天都城

朱元璋的一片苦心

早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当时朱标已死,朱元璋立其子朱允炆为新太子),他对年轻的朱允炆说:“我特意让你的叔叔们为你镇守边境,藩地,你大可专研国事。”朱允炆心里不免冷笑:假如叔叔们不服从我的号令,肆意反叛呢?朱允炆随口一说,让朱元璋心里多了一丝紧张。

不过,对于开辟大明江山的朱元璋来说。他比朱允炆更加明白中央朝廷的权威性和正统性。朱元璋早年就考虑到各藩王对于朝廷的服从性效率。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明朝初期主要藩王

于是,他首先对各藩王军队体制进行限制。在明初,藩王既要稳定封地治安,又要防备外族入侵。所以藩王拥有军队直辖权,拥有丰厚的府兵编制。藩王下辖三卫(作战部队),每卫最低3000人,最高19000余人。那么综合兵力人数最多57000余人。即使兵力看似富足,但与中央朝廷(中央军)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限制藩王兵甲也许是朱元璋的一计妙招。

不过,受大明北部北元势力及其其他外部势力袭扰,深居漠北一线的燕王,晋王,宁王为抵御外族侵略,受到编制影响小。据载,燕王和晋王麾下皆有十万能征善战的骁勇之师。虽然宁王兵力稍逊一筹,不过他麾下有一支精悍骑兵--朵颜三卫,冲锋陷阵,无往不利。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朵颜三卫

朱元璋力求朱允炆继位后,拥有可靠的文臣集团,助国献策。不过大明朝大多开国文成功勋非死即隐退。庞大的国家政务压在朱允炆身上,无疑是一个重担。于是朱元璋参考良久,他特意选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作为辅政大臣,全力协助朱允炆日后处理国家政务。

这三位都是饱经诗书的文人雅士,但没有实际的“治国安邦”理念。他们热爱空谈理想抱负,这必然给朱允炆的皇权生涯埋下悲哀的伏笔。

朱允炆登基后,遵从他皇爷爷的意愿。立刻启用为其寻谋的重臣,他下诏任命齐泰为兵部尚书,掌管军事。同时任命方孝孺为翰林侍讲,黄子澄为翰林学士,共同掌管政务经济。三个文弱书生从此成为朱允炆的智囊团(内阁大臣)。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明朝都城

消藩利剑

朱允炆向黄子澄说道,朱棣迟早会反叛朝廷,还是先下手为强,根除祸患。黄子澄作为先帝托孤大臣,自然正气凛然赞同消藩计划。尚书齐泰也表示支持消藩之举,捍卫中央朝廷的尊严。

根据手中掌握的相关藩王情报,燕王的势力更为雄厚,朱元璋也曾经告诫朱允炆:朱允炆不可不防!但在消藩目标上发生了分歧。

  • 黄子澄主张先消灭其他藩王,伺机除掉燕王。
  • 齐泰主张直接除掉燕王,以绝后患,在控制其他藩王。

朱允炆思前想后,不能直接除掉燕王,以免非议。还是先压制其他藩王,再向燕王施压,逼迫燕王就范。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建文帝消藩

此时,身为燕王的朱棣在燕北地区可谓呼风唤雨,他明白朱允炆会毁掉自己的基业。回想当年太祖皇帝不忍受暴政,无奈造反。如今自己身为燕北王侯,拥有富丽堂皇的府邸,幸福的家庭,还有十余万效忠他的军队。一旦造反失败,他花费半辈子换得的名声、地位、家庭都会在瞬间殆尽。这是一场极具挑战性的“游戏”!

不过朱棣已被朱允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假如朱棣降服朱允炆,他及部下的生命根本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朱允炆也大力布置削藩计划,燕北及其他藩王属地危机四伏。朱棣陷入两难决策的境地。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朱棣

但朱允炆已经开始了他的行动!

黄子澄着手消藩事宜,他奏请朱允炆先断掉朱棣的左膀右臂(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朱允炆力求其皇权统治地位,当即准奏。他派遣大将李景隆先行抓捕周王(周王实为朱棣的同母兄弟),将朱橚贬为庶人,贬迁之云南荒蛮之地。同年冬季,朱允炆又以“代王荒虐”为由,下令将其贬为庶民。来年春季,朱允炆又将岷王贬为庶民,贬迁之漳州。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藩王被贬

朝廷大兴消藩之举,引起各地藩王惊恐,这也加剧了藩王与中央朝廷的矛盾升级。朱允炆伺机抓捕湘王朱柏,但是朱柏宁死不屈,自焚而死。朱允炆冷血的消藩计划,体现其本身对于维护皇权统治的决心。

不过朱允炆抢占先手,却并没有抢占先机(未对燕王直接实行贬斥政策,从而激发燕王的造反决心)。

步步紧逼的朱允炆

朱允炆消藩初期,为达到监视制衡燕王及其王府的目的。朱允炆听从黄子澄建议,派遣朝廷工部侍郎张昺就任北平布政使,控制北平政事。同时,朱允炆下令谢贵、张信就任北平都指挥使,控制北平内外军务。这样北平一线的军事主动权将得到改善。齐泰奏请朱允炆再派遣宋忠率领中央军3万,屯兵屯平,山海关沿线。以此防备燕王乘机起兵,有力实现军事制衡,朱允炆当然准奏。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山海关沿线

朱允炆对待他的叔叔们并没有手下留情,朱棣也俨然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面对朝廷对各藩王乃至自己的疯狂压制,朱棣再三思量。按其军事力量,麾下十万兵马久经沙场,战斗力强悍。但是,朝廷军队更为庞大、复杂、凶悍,它是帝王的鹰犬,朝廷运转的机器。

他其实对于造反还是心有芥蒂,一旦起事,军力成本相当恐怖,兵员粮草不足或中断,将全军覆没,自己也将难逃厄运。在朱棣之前,中国古代并没有王侯通过造反直接取得皇权(玄武门之变是一个特例)。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建文帝压制燕王

但他明白北平周围的局势非常微妙,所以为备战起事。他早早在北平地下开辟军工厂,制造兵器、兵革等作战武器,同时扩招军队数量。这一先发军事行为足以看出朱棣未雨绸缪的政治观念。当然,他也得到了姚广孝的谋划辅佐!

伺机发难的朱棣

朱棣明白自己已经被逼到造反的边缘,要么黄泉之路,要么死路一条。即使朱棣已经大批量建造军械,筹集粮草,可他麾下十余万大军,武器装备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朱允炆的围捕令将至燕王府。

为达到时间制衡,朱棣进行了一场并不完美的表演。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明朝军队

朱棣装成疯子在北平城闹市区大嚷大叫,抢夺食物,随意在北平城沿街露宿。这一幕当然是朱棣表演给朱允炆看的。朱允炆收到消息后,立即派遣张昺和谢贵率兵前往燕王府一探究竟。

六月的北平,天气格外炙热。张昺和谢贵来到燕王府,发现朱棣竟然大热天裹着棉被,还疯言疯语道。

两人发现眼前有悖于常理的事态,使得张昺和谢贵一致认为,曾经叱诧风云的燕王已被疾病缠身。应天都城的朱允炆收到两人的密报,朱允炆龙颜大悦,消藩计划得以更加顺利推行,其皇权必然长治久安。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明朝宫殿

但是,潜伏在朱棣身边的长史葛城,却将朱棣的阴谋密奏给朱允炆。兵部尚书齐泰当即下令!

  • 命令朝廷钦差大臣进驻北平。
  • 授意张昺和谢贵对燕王府严密监视。
  • 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立捕朱棣。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北平城

不过,张信却是朱棣的心腹棋子。张信将事迹败露事迹给燕王汇报,最终决定辅佐朱棣起事。齐泰还颇有识人之明,他早就考虑张信的忠诚度。齐泰又下令张昺和谢贵直接对燕王府实行军事管制。在受到朱允炆的旨意后,两人手持诏书(并未直接抓捕燕王,不知朱允炆的算盘如何),率领军队把燕王府围的水泄不通。

朱棣接受谋臣姚广孝的意见,擒贼先擒王。朱允炆的诏令未说明对燕王本人直接抓捕。所以,朱棣以督办公务为由诱骗两人入府(请君入瓮)。两人未带卫士进入王府内,随即被朱棣斩杀。这时,朱棣已犯下“滥杀草朝廷重臣”的罪名,开弓没有回头箭,姚广孝极力促成他起事,朱棣唯有殊死一搏了!

中国古代战役:靖难之役,朝廷大力消藩,朱棣燕北地位欲坠!

朱棣起兵

靖难之役由此开始,一场自北向南的皇权争夺战、一场封建皇权内部政治斗争也因此拉开帷幕。“靖难之役”在朱棣眼中实为“靖国难,清君侧”,燕北军团从此踏上四年铁血征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