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发现的隋朝千年粮仓专家称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怎么看?

小城市的奋斗者


实际上,并没有哪个专家亲口说过“隋朝千年粮仓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之类的话,只不过是一些人的传言罢了。但洛阳城边的千年粮仓确实称得上一个伟大工程,体现了隋朝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技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隋朝(581年——618年)只存在了38年,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当短命的王朝。虽然历史不长,但隋朝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贡献都可圈可点。

在政治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指把全国官僚机构划分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工部、刑部,是国家最核心的权力机构。每个部又下辖四个司,构成了科学而完善的国家管理机器,对中央政权的巩固作用不言而喻。

在文化建设上,隋代推行的“科举制”,可以说是为古代知识分子走向仕途、报效国家提供了极大便利,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创举。

在民生和军事上,人们熟知的“隋唐大运河”,是605年——610年由隋炀帝(569年——618年)动用上百万工匠开凿通了许多河道,把它们贯通后形成的,隋唐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水上交通大动脉,不论于国家和百姓都是居功至伟。

隋炀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即606年,就把都城从长安迁徙至洛阳。毕竟是新建的都城,况且一下子让洛阳城增加了许多人口,隋炀帝担心粮食供应不上,就决定在大运河·洛河岸边建造三个粮仓,回洛仓、含嘉仓、洛口仓,以此来满足城内居民的粮食需求。

其中,“回洛仓”是最大的粮仓。2013年被考古发现的就是回洛仓。

回洛仓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粮仓,整体造型接近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左右,南北宽约355米,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5万平方米,堪比50个足球场的面积总和。据推算,整个回洛仓可以储存粮食大约3.6亿斤,而隋朝总人口约为5000万,都城洛阳人口将近100万,如果按照当时每人每年消耗700斤粮食计算,也就是说,仅仅一个回洛仓的粮食,就足够洛阳城居民食用半年。

建造这样的粮仓时,实际上跟过去黄土高原老百姓开挖地下窑洞的工序相类似。现在地上挖出一个道“凸”形的大坑,接着,用特制工具把大坑的表面夯实,让其达到较高的强度和韧性。之后,在倒“凸”形中间的环形台阶上,挖出一圈圈直径10米、深度10米的仓窖,最后,用干柴烈火来烧烤大坑和仓窖,使它变得更加结实、牢固。

最后,给大坑和仓窖表面涂抹一层白膏泥,就是制作陶瓷的高岭土,质地细腻,黏性较大,不容易渗水,当受潮时,会呈现出青灰色,因此,俗称“青膏泥”。最后,再把平滑的木板挨个固定在上面,再铺设一层草席,仓窖就算建造完工,可以直接存储粮食了。

整体来分析,建造一个粮仓并不见得需要多高的技术含量,只不过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很高,建造工序很复杂,在古代科技不算发达的情况下,建造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大工程。据史料记载,当时是大臣杨素作为总监,每月从全国召集200万人次来建造三个大粮仓,用时将近一年。

以现在的技术来看,建造它们很轻松。


鸿鹄迎罡


隋朝的千年粮仓——“回洛仓”,其建造技术与技巧的确令人称奇,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但要说“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有点夸大其实了吧。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粮仓到底有哪些令人惊奇的地方:

回洛仓又称兴洛仓,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据史料记载,此粮仓建于隋炀帝大业二年,仓内有三千粮窖,每窖藏粮超过八千担,守军上千人,以此估计,兴洛仓共有2400万担粮食。

2004年9月,由于洛阳一拖厂区进行修建而被发现,2009年7月,开始初步勘探。为配合2014年“隋唐大运河申遗计划”,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其进行保护性挖掘。回洛仓城东西长达到1000米,南北宽355米,面积达355000平方米,和5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相当。仓城内布局的整齐有序,有管理区、仓窖区、道路与漕渠,一共有700多座仓窑,每个仓窑口都成椭圆形,内径约10米,深约10米,仓窑外围还有基槽。

每个粮仓的建造过程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不仅考虑到了防潮防虫防火,还起到了很好的密封性。

首先来看看仓窖的建造吧!

第一步是按照事先的设计挖好仓窖;第二步是点燃干草烘干整个仓窑;第三步是用燃烧后的草木灰混合泥土涂在第一层;第四步是铺设木板席子等防潮,最后放入粮食封存。这种仓窖因为经过了火烧,不仅防潮,而且土壤内的虫卵也被烧死,还能防虫害,而且密封性极好。

最能体现古人智慧的是:他们居然是通过在粮仓入口处种植的小树苗来判断粮仓的存储情况。仓窖里的粮食一旦受潮霉变,就会影响到小树苗的生长,进而达到控制粮仓情况的作用。

由于战乱,其中一个仓窑里的粮食竟然保存到了现代,考古人员从中取出了部分粮食,种子居然还发芽了,种下去以后竟然还结出果实了,经过了千余年,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古人的智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此种保存粮食的方法在农村地区依然广泛应用,所以,并不存在现代科技无法超越的可能。无论是古代技术还是现代的科学技术,都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更多的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只不过是我们更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而已。


悟空八卦历史


我一进来就看见不明觉厉的群众在喷专家言辞夸张,其实这次专家真的被冤枉了,就粮食存储技术而言,上千年以来还真没有突飞猛进的变化,这并非厚古薄今。

被发现的隋朝粮仓

所谓的隋朝千年粮仓是指隋炀帝时修筑的大型粮仓——回洛仓。

中国是粮食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安全底线,历来农民起义基本都是因为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揭竿而起,因此只要思维正常的皇帝都知道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但古代粮食产量不高,天灾人祸频发,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粮食的存储就成为一个事关国家民生的重要问题。

隋炀帝在历史上被形容为一个暴君,但其实他做出了很多非凡的事情,最大的贡献当然是开凿京杭大运河,以及修建国家粮仓。

隋文帝杨坚在世时,隋朝便已经在黄河沿岸修建过四个大型粮仓,分别是洛州的河阳仓,陕州的常平仓,华州的广通仓,卫州的黎阳仓,以应对饥荒年份不时之需,但这些粮仓仍不足以满足粮食安全需要,因此隋炀帝再接再厉,又兴建两个更大的粮仓:洛口仓、回洛仓。

著名的洛口仓,也叫兴洛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隋唐农民起义时,瓦岗军领袖翟让、李密曾率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使得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随着时间推移,当年的洛口仓已不复存在,另一个回洛仓遗址则被成功发掘。

回洛仓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马坡村以西,因距离洛阳很近,主要功能是为洛阳城内的皇室、官员和百姓供应粮食。

回洛仓遗址在2004年被首次发现,经过长达十年的考古发掘,2013年,整个回洛仓终于完整浮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个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回洛仓不是一个仓库,而是一个大型仓库城,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形象地说,大概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内部分布着多达700座仓窖,每个仓窖都是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据估算每个仓窖可存储约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储粮3.55亿斤。

先进的隋朝粮仓技术

整个回洛仓的仓窖都在地下,大家可能认为地下有水,肯定十分潮湿,不利于粮食储存,但我们的先人用他们独特的智慧,完美避免了这一问题。

一是选址好。兴洛仓和回洛仓都建在山地丘陵上,海拔较高,土质干燥,土层深厚,不怕水淹,不易受潮,且两个仓库都靠近水路,方便粮食转运。

二是基础好。回洛仓的建设显示出古代扎实的土建技术,仓窑的基槽进行了有效夯打,十分坚实,使得水分不宜渗透,利于防潮。

三是技术好。回洛仓的仓窑内部墙壁进行了火烤,烤干水分,然后涂抹膏泥,再用木钉铺设木板,木板上再敷席,使得十分干燥,有利于粮食的长期存储。

如果直接纵向对比,现代技术肯定高于古代技术,但古代粮仓建筑技术仍然充满了古人智慧和心血,即便放在现代来看也并不过时。正因为如此,回洛仓才能作为“中国大运河”核心组成部分内被成功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粮食存储技术

数千年以来,影响粮食存储的三大因素始终未曾变化,即温度、湿度、防虫鼠害。

以现代粮食存储技术为例,目前常用的技术有准低温储藏(20度以下)、气调(充氮)、低剂量熏蒸、电子测温测水测湿、互联网监测摄像等等,这些技术确实十分先进、智能和自动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都是围绕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防止虫鼠害滋生的。

围绕这三大因素来看,古今粮食存储技术并未有本质区别,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古人存储粮食的技术一点不比现在差。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技术带给人类的往往是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但未必是更好的质量。

以建造粮仓为例,回洛仓这种规模的粮仓,在投入同等人力的情况下,隋朝可能需要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建好,但现代3个月就能建好,这就是先进技术的效果。

然而,就粮食存储效果而言,两者并无差别,古代甚至更胜当今,因为影响粮食存储效果的不仅有技术原因,更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即管理因素。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修建储存粮食的粮仓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但是对于我们后人来说,粮仓的考古价值确实不比王侯将相的陵墓那样有吸引力,既没有让人惊诧的奇珍异宝,也没有大量的碑文材料供史学家考据历史人物或者大事件。但是隋朝的这座千年粮仓回洛仓的确十分出名,而下令修建它的正是一直被黑的隋炀帝杨广。

很多人提到隋炀帝就想到荒淫无度和残忍暴虐,其实他是一位文武兼备军政全能的帝王,一手打下了隋唐盛世的基业。比如他完善了科举制度,开凿了大运河,开拓丝绸之路,亲率将士征讨吐谷浑等等功绩,只是他本人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弄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后弄得个惨死的下场。隋炀帝好战,为了保证自己军队的军饷,确保国家稳定,他修建了诸多十分雄伟的天下粮仓。

回洛仓有多大呢?根据考古专家测量,这座粮仓的平面面积有50个足球场那样大,隋炀帝在迁都洛阳之后就立刻开始修建这座粮仓,主要还是为洛阳城的正常运行提供粮食,毕竟诸多王亲贵族跟着一同来到洛阳,生活总是需要得到保障的。回洛仓之所以让考古学家们惊叹,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规模之大。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回洛仓拥有仓窖三百多个,文献通考之中的记载则是三千三百个仓窖,根据专家的考证,回洛仓的仓窖竟然有700个之多,的确让人震撼。

不仅仅是数量多,每一个仓窖的储存量也是极大的。据科学家计算,一座仓窖所能存储的粮食可达到50万斤以上,整座粮仓可储存的粮食高达3.85亿斤,十分让人惊叹。仓窖的修建不仅仅是图一个“大”字,其存储粮食的实用性也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

仓窖整体是圆形的,建造之时,首先先挖出一个外径16米左右,内经10米左右,宽3米,深1.5到2米的环形基槽,然后就在这基槽之中夯打,以形成足够坚实的仓窖口。这样的仓窖口不仅仅可以防水还可以防止坍塌。之后,仓窖的挖掘工作才正式开始,仓窖深10米,挖完之后先将仓窖的墙壁用火烤一遍,随即涂抹一层青膏泥,铺上一层木板,最后再铺上一层席才算是最终完工。

以这样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仓窖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粮食,据说隋朝粮仓里的粮食一直吃到了隋朝灭亡后的唐朝贞观年间。回洛仓是隋唐大运河的附属配置,是大运河沿途最为重要的粮仓。通过今天对回洛仓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猜测出当年大运河的繁荣盛况。

回洛仓的壮观我们是十分惊叹的,但和今天的粮食储存技术相比还是很落后的。我国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建设了仓容高达1000多亿斤中央直属储备库,和这样宏伟的现代化粮仓相比,回洛仓实在不值一提,只是现在很多人还是喜欢以这种现代人比不上古代人的噱头吸引大众视线罢了。


木剑温不胜


看题主的描述,隋代直接建在洛阳的粮仓,应该指的就是 回洛仓。

回洛仓位于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和马坡村一带,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史书中记载隋炀帝即位之后,就开始营造东都,并且把天下各地的富家大族多达上万家都迁到新修的东都,洛阳来以充实人口。这也是封建社会中常用的对地方豪强的控制办法。

这时候就有问题了,迁来了大量的人口,粮食不够吃怎么办?于是就需要修建庞大的粮仓来储存数量庞大的粮草以共足够的人口日常所需。

2004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钻探时发现了仓窖和古代道路古代墓葬的存在。于是长达十数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就此展开。当真正的考古发掘工作展开之后,整个考古学界都震惊了,发现这里不只是单个的仓窖,而是可以被称之为仓城!初步推测整个仓城中大概包含仓窖有700座。可能您对这个数字还不太感冒,那我们就写拿出一仓窖就来说。

比如回洛仓中有一个被编号为3号的仓窖,它的体积达到了400多立方米,能够储存粮食达到55万斤,按照这个数量来算,如果整座仓城全部装满,总的粮食储量可以达到3.85亿斤!

不仅储量大,回洛仓的技术含量也是相当高的。2012年到2014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回洛仓遗址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古发掘,这也是境内考古工作者们共清理出来了四座仓窖。这四座仓窖的开口大概在地表以下1.1到1.3米,舱底距地面6米到9.3米不等,仓的形制都是口大底小的圆缸形。

在修筑的时候,首先要对仓窖的口部进行加固,先在外围挖出基槽,然后分层夯筑加固仓窖口部的强度。之后才能向下开挖仓窖。

挖好成形之后,需要修整、夯打仓窖的壁和底,也是起到加固作用,之后还要在周围壁上涂抹一层青膏泥。

最后用火将整个仓窖烘干。

另外在储存粮食之前还需要铺设其他防护铺垫。比如周围壁上和底部在青膏泥之上还要铺设木板、苇席,以防止粮食受潮。

当然整个仓窖并不只有地下部分,仓窖上方还需要修建地上建筑顶盖,防止下雨和扬尘等影响。

但是回洛仓并没有使用多长时间,唐朝以后,回洛仓就不见于史料记载,同时考古发掘工作也证实了,回洛仓使用时间较短,有些仓窖甚至是空的,大概在隋朝灭亡之后回洛仓这处庞大的,昔日辉煌的国家粮仓就被废弃。

至于技术水平很高,那是没问题,但是说现在都无法超越,一味厚古薄今,纯属扯淡。

元芳,你怎么看,看完加个关注可好~


于史他说


说起古代的粮仓修建,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黑化严重的隋炀帝。隋炀帝的功绩,可以用四点来概括。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修筑驰道。在隋炀帝修建的这些粮仓中以洛阳的含嘉仓最具代表性。



那么他修建的这个粮仓有何奇特之处呢,其一规模大,据史书记载,在当年,含嘉仓储存了数以万石的粮食,其储存量足以存储唐朝一年粮食产量的一半。




其二在于他的修建十分科学,首先他的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这里水位较低。修建的时候每一道步骤都很细腻,当时人们封存粮食时,采用的是席子夹糠法,(将窖壁挖好后用火烤干,把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面铺上木板,木板之上再铺上席子,席子上垫谷糠上面在铺席子),使粮窖隔温保湿。



粮仓建成之后整个洞穴都被火烤干了,这就导致了粮仓内十分干燥,不会产生寄生虫和水分,为粮食存储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储存环境。据说在专家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粮仓下面还有粮食谷物,神奇的是,没过几天种子意外的发芽了。

这么大规模的粮仓,考古人员也是第一次见,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古今谭


哪个专家说的?报上名来!

什么叫隋朝的粮仓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这种话也敢说,服了。

首先,不可否认隋朝大粮仓确实很厉害,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洛阳发现的回洛仓遗址,属于隋朝的国家级粮仓,整个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6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其内部存粮数量惊人。


隋朝粮仓的智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要说到存粮,必须要保证三大问题:防火、防潮、防虫。

防火主要是粮仓管理,暂且不细说了。至于防潮和防虫,回洛仓选择在洛阳,有着很大的地理优势。

黄河的冲击沉淀,导致黄土特别的厚实,可以挖掘出很深的储粮仓窖。

古人在挖好大型仓窖之后,会在里面用柴草进行燃烧,燃烧之后仓窖的壁面含水量更低,而且也更加结实。

此后,再涂一层青膏泥,然后铺设木板和木炭,木炭层可以有效的防潮,上面再铺设很多层席子,最后再放入粮食。

此时的仓窖不仅十分干燥,而且经过火烧之后也降低了土壤内虫卵滋生病虫害的可能性。

最后,在粮仓入口处种植了小树苗,一旦里面的粮食受潮霉变就会影响树苗的长势,可以随时控制粮仓的存储情况。


所以,隋朝粮仓可以长时间存储粮食,确实很厉害。

但是,但是,再牛的技术也只是利用了当时的材料,真能和现代化的仓储技术相比?这让我国的科研人员脸往哪搁啊……

所以,赞叹可以,别太夸张了。


七追风


只能感叹古人的智慧,要说现在的技术造不出来这样的粮仓那是假的,古今建筑的区别在于,古人的建筑可以千年不倒,如今的建筑也就几十年面临倒塌。言归正传,根据描述,这个粮仓应该就是你著名的“回洛仓”,回洛仓的面积如何?储存量有多大?竟然到唐朝还没有吃完,里面的构造又怎样?

01

隋炀帝登基之后,先是开凿了贯穿南北的隋唐大运河,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距离缩短,南粮北运也是极其便利,但是隋炀帝细想,总不能每次北方需要粮食都要南方运过来,这样成本太高,于是决定建立粮仓,储存粮食,于是在洛阳城外建立了“回洛仓”,用来储存天下粮食。

回洛仓在洛阳城北边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现如今的瀍河区小李村西,属于国家粮仓,隋朝对粮仓的建设比较看重,《隋书》里面提到,全国有6座大型粮仓,其中回洛仓是隋朝的根本,也是国家的命脉所在。

02

回洛仓的仓城是长方形,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组成,通过数据得出大约有50个足球场那么大,之所以能够储存大量的粮食,根据考古发掘来看,仓城中有700多个仓窖,每个仓窖可以储存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以储存3.55亿斤粮食,完全够洛阳城中的百姓生活所需。

如此大的储存量,粮食如此之多,这也意味着需要长时间的保存这些粮食,一是放火而是防潮,考古学家确实被古人的智慧惊到了,因为仓窖全部都在地底下,呈口大底小缸,最主要的就是防潮,一旦环境潮湿,稻谷很容易发芽。

03

所以这700多个仓窖,每一个都是先用火烤干,之后再涂抹上一层青膏泥,最后还要铺上木板,木板上还要铺苇席,考古人员看完之后也只能感慨隋朝时期储粮食的技术的确发达。隋炀帝之所以如此重视粮仓的建设,和当时关中地区有关,当时关中地区人多地少,粮食供应长期出现困难,也时不时出现旱灾导致人民饥荒,自从有了回洛仓,隋炀帝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

隋炀帝每次等到南方粮食成熟之后,就开始通过大运河,最后运往回洛仓,年复一年,回洛仓的粮食越来越多,里面取粮食也是先进先出,不会存放太久,粮食从不短缺。回洛仓的发展,一度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目标。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瓦岗寨就曾夺取回洛仓,之后李世民也率军攻取回洛仓,据说隋朝灭亡时,回洛仓内还有粮食,唐朝时期的百姓还能吃到前朝储存的粮食,从另一方面来讲,唐朝的繁荣,隋朝可以说是为其奠定了基础。后来回洛仓被废弃,又经历风吹雨打,尤其是雨水的冲刷和淤积,在金元时期又遭到破坏,大部分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回洛仓遗址

2014年,回洛仓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22日,也成了中国申报的“中国大运河”核心组成部分内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羽评郡主


2004年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一带进行考古挖掘,当时一路发现了许多的仓窖和古代地下通道,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于是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就从此展开了。


在考古学家不断深入的发掘之后,发现这里不只是一个单一的仓窖,这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仓城。

一开始挖掘到一个仓窖,它的体积就达到了400多立方米,足以让考古学者感觉到震惊。而经过后来的不断挖掘发现,专家学者们推测,这一带大概应该会有700多个这样的仓窖!

700多个这样的仓窖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意思也就是说其中一个单一的仓窖,按它能够大概储存粮食达到55万斤来算。如果整个仓城都装满粮食的话,那么它的粮食总储蓄量可以达到3.85亿斤以上。也就是说这样一座仓城能够养活一座城市达到500年之久。

而经过一番研究之后,这个仓库就是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的回洛仓,也就是位于如今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和马坡村一带的大型粮仓。


据隋史记载,隋炀帝在登机之后就开始营经营京都洛阳,并且计划着将天下所有的富贵大族人家都迁到新修的东都洛阳来。以充实洛阳的人口,带动洛阳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其实也是封建统治者常常用来对付地方势力的一种方法。

而洛阳从一片虚无到繁华似锦,人口大量增多。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需要解决人口需要的粮食问题。所以隋炀帝就开始着手修建庞大的粮仓,来提供洛阳人民的粮食。

而这个隋朝洛阳回洛仓,到底技术先进在哪些地方呢?

要想保存粮食不坏,要解决三个大的问题,一是防火,二是防潮,三是防虫。

防火问题对于粮仓来说,主要是选好优势的地理位置和隐蔽的地方,尽量的远离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回洛仓选在了洛阳的郊区。并且常年有人把守,而且回洛仓的仓窖是挖掘成一个椭圆,并且循环下降。


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一个直接向下的通道,而是弯曲盘旋的,这样有利于减少火灾的发生,并且便于人们第一眼看到火灾,及时的进行扑灭。

第二个问题就是防潮。在南方基本上粮食存储的最大问题就是防潮了。而在北方防潮可能做得比南方更好,因为北方气候条件相对干燥,而且土地里面的湿度不高。要是在南方往下挖十米就已经成了井,更别说进行粮食储存。

在回洛仓的建设过程中,聪明的隋朝人在仓窖周围的峭壁上用大火进行燃烧。而燃烧过后的仓窖,其周围近百米地方的含水量都烤干得差不多了。

再加上黄河以北的土地本来就含水少,再大火烧完峭壁之后又在窖壁上涂上一层青膏泥。然后再铺上木板和木炭。

木板是干燥的木板,吸水能力极强,而且木炭的防潮能力也是非常好。就像如今我们现代技术中所用的活性炭一样,不得不叹服隋朝人的智慧。如此一番,防潮问题就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最后一个问题是防虫。在仓窖当中,不仅环境十分干燥,而且经过火烧之后,土壤中那些虫子的卵和自身的病害虫都已经被杀死了。再加上木板之间的密封性特别好,木火碳又能够消耗掉木架当中的氧气。


所以虫子几乎不能生存,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仅如此,还在粮仓的入口处种上一些花草树木,一旦其中的粮食受潮发霉,其内的氧气就会影响到树苗的生长,能够及时的提醒人们。

隋朝回洛仓的防潮防虫技术,确实相当高明,但是说要比现代技术高,那还是太过了。


史之策


隋朝虽然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但其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隋朝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可能需要百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功绩。更是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产,尤其是唐朝,几乎就是完全继承了隋朝的一切,当然隋唐从某一方面来说本来就是关陇集团内部领导权的轮换,只是可惜了隋文帝和隋炀帝为李渊作嫁衣裳。

在隋朝所做的贡献中,其中一项惠及至今但罪在隋朝的功绩就是隋炀帝命人开凿的几条长水渠,即现今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当时开凿的是广通渠、永济渠和通济渠,将长安、洛阳、沧州、扬州和杭州等连接在了一起。政治作用在这里就不提了,另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运粮,将全国各地的粮食经由运河运送到两京(长安和洛阳),带来了丰厚的税收。

隋朝从隋文帝开始就建了几个巨大的粮仓,用来储存全国各地征上来的粮食,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位于洛阳城外的回洛仓,它几乎是和重修洛阳城同时开始修建的,用以储存洛阳以东地区征上来的粮食,供应洛阳皇室和当地的百姓,同时也运往长安。

回洛仓仓城呈长方形,占地35.5万平方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仓城内布局整齐划一,管理成熟完善。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等一应俱全。大约有700座仓窑,每个仓窑内径约10米,深约10米,外围还有一个基槽,外径达到了十六七米。这样建起来的仓窑能够更长时间的储存粮食。

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回洛仓在隋末成为割据势力争抢的对象,并被瓦岗李密夺得,有了这天下第一的大粮仓,更是吸引了很多百姓的依附,而当时洛阳城中并没有粮仓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洛阳陷入孤城的境地,即便攻不进去,但没有粮食足以毁掉一个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的城市。也基于此,回洛仓这个隋朝时期最大的粮仓毁在了隋末战乱中,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大唐建立之后的回洛仓已经不再被用作粮仓,而是直接废弃了。而代之以含嘉仓,含嘉仓建在洛阳城内,是大唐时期最大的一座粮仓。

含嘉仓具体建于什么时期并没有记录,或者是隋炀帝时期,也可能是唐初才建,但有一点确定的是,这座大粮仓真正大规模投入使用应该是在唐朝时期。并且在天宝年间达到了储粮580万石,约占全国储粮的二分之一,相当于现在的2.5亿斤,这个储存量是相当惊人的。

含嘉仓的建造和回洛仓略有不同,它南北长615米,东西长725米,约占地43万平方米,仓城内街道纵横,秩序井然,管理区和储粮区分立,大约有400个仓窑,而所有的仓窑基本都是同样的结构和形制,只是大小有所不同,仓窑都呈口大底小的椭圆形,仓口的直径是8米到18米不等,深约6米到12米不等。每个仓窑在建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防潮防蚊虫以及密封性等等。

当挖好一个仓窑后,先用火将整个仓窑烘干,然后开始底层的防潮工作,第一层是草木灰,第二层是木板,第三层是席子,第四层是谷糠,第五层是席子,席子之上就可以放置粮食了。四壁的处理和底层是相同的,也是五层结构。放粮食的时候留出半米的高度,再设防潮层,第一层席子,第二层谷糠,第三层席子,然后填土封存。

这样一个仓窑就算成功了,其粮食的储备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甚至百年。在已发现的含嘉仓仓窑中,160号仓窑中有一整窑的粟,约有五六十万斤,储存良好,只是颜色略有不同,经检测发现粮食颗粒的碳化率还达不到50%,而考古人员更是在木板缝隙中取出了部分粮食颗粒,在第二天居然发芽了,种下以后还能结出果实。

而这些粮食已经是有千余年的历史,还是唐宋时期存下的粮食,可见储存技术有多强悍。而且当时的储粮管理也很严格,每个仓窑都有刻铭砖,记载这些粮食储存时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以及负责的官员,还有就是仓窑的位置。

含嘉仓的粮食多来自于河北、山东和江苏一带,它们经过通济渠和永济渠被运到东都洛阳,然后在含嘉仓封存,主要是供应两京的皇室和百姓吃食。我们知道,随着开元盛世的到来,唐玄宗时期大唐的繁盛达到了顶峰,而当时的长安城就有人口百万,所需要的粮食是非常多的,而含嘉仓的储量完全保证了这种供应。

但我们知道,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将大唐从繁盛拉向了衰败,随之而来的是不停歇的战争,朝廷对地方的管控已经渐渐力不从心,而几条大的水渠也因为战乱而年久失修,逐渐的阻塞多处,且水源不充足。含嘉仓已经征收不到足够的粮食,一部分开始废弃,但还是有一部分一直到了北宋时期还在使用。宋朝的战乱终于让含嘉仓步了回洛仓的后尘,被废弃不用,但是其中一窑的粮食竟完好的保存到了现代,让我们见识到了隋唐的智慧。

隋唐的大粮仓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即便已经过去了千余年,但还是让人感觉震撼,而他们储存粮食的方法在近代还曾在部分农村使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回洛仓和含嘉仓等也都已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但若以此认为现代的科学技术赶不上隋唐时期的这种储粮技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很多东西,实际上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古代的技术有古代的好,现代的科学技术也有现代的好,而且方式方法早已改变,只能说古代的一些智慧让人震撼,而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来为生活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