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清明节,蒋介石病逝台北,美国记者白修德的看法有些独特

1975年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节,晚上8时许,久病卧床的蒋介石终因突发性心脏病急救无效,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走完了89岁的一生。今天我想介绍一下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笔下的蒋介石。

白修德本名西奥多·H.怀特,1915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童年坎坷,以卖报为生;后入哈佛大学读书,师从汉学家费正清,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毕业后任《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新闻报道,写出《中国惊雷》。 在抗战期间所有驻华美国记者中,白修德被认为是最倾向于延安的人之一。

1975年清明节,蒋介石病逝台北,美国记者白修德的看法有些独特

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


白修德说,他对蒋介石一开始是尊敬和钦佩,然后是同情和怜悯,最后是鄙视和不屑。在某些美国人眼中,蒋介石是个拥有武装力量的循道公会会使,无私的国家英雄;在另一些美国人眼中,蒋介石是冷血的法西斯主义者,率领着一群强取豪夺的军阀。白修德认为“上述看法都不对”,蒋介石“只是一个过快摆脱旧世界,扎入新世界的人,而这个新世界,他并不懂”。

另一方面,白修德承认,尽管他和蒋介石见过、聊过很多次,“但从未有一次认为自己有那么一点点地了解他”。在西方人看来,蒋介石身上体现了中国人倔强的骄傲。“他薄唇、光头、身体纤瘦,典型的站如松、坐如钟,无论是穿黑色斗篷,还是卡其色军装,他永远是一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样子”。

1975年清明节,蒋介石病逝台北,美国记者白修德的看法有些独特

1930年代的蒋介石


蒋介石的骄傲不仅仅是作为国民党的骄傲,是民族的骄傲,他在自己的教义中,习惯性地用民族而非民国来指代自己的国民。”白修德发现,蒋介石不信任所有外国人,对他们充满怀疑,“中国的独立和统一是他唯一的政治主张,他的政治根基就是他个人坚定不移、始终如一、一心一意的志向”。

蒋介石对中国以外世界的看法源自中国传统的教导——那是一个野蛮人的世界。不过,野蛮人自有一套秘诀,他想要学到这些秘诀。所以,蒋介石的身边一直不乏外国顾问,从1926年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加仑,到帮助国民政府军事建设的德国顾问塞克特、法肯豪森;从澳大利亚籍的端纳,再到史迪威、陈纳德等一连串的美国顾问。白修德觉得“蒋介石对西方的一切都深深着迷”,“但他又真诚的,真心实意地爱着中国,是真正把自己献给了祖国——和循道公会的道德观

”。

1975年清明节,蒋介石病逝台北,美国记者白修德的看法有些独特

电影《一九四二》,陈道明饰演蒋介石


1943年初春,白修德冒着阵阵寒风,来到赤地千里的中原大地。他用相机拍下了河南大饥荒,同时也收集了不少国民政府救灾不力的材料。当他拿出一张狗在死尸旁馋涎欲滴的照片时,蒋介石的脚踝轻轻地痉挛起来,眼前这位西方记者正在毫不留情地向世人昭示国民党的执政危机,“

你比我派出去的任何一个调查员都能干”。

白修德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注意到河南灾情后,他就努力想为河南人民做些好事;当美国人抗议其征兵系统残酷无情时,他就努力想要改善征兵系统。直到1945年春,他仍会因自己指挥下的征兵系统中存在的暴行而感到震惊,并因这一全国性征兵系统太过腐败而下令即刻处决该系统负责人。”

1975年清明节,蒋介石病逝台北,美国记者白修德的看法有些独特

电影《一九四二》,亚德里安·布劳迪饰演深入河南报道灾情的白修德


白修德评价蒋介石,“我觉得他是个可怜之人,他爱自己的国家——国家是他的最爱,但他不知道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统治者,他的可怜就源于他的努力与失败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方面,蒋介石笨拙地一遍遍摸索,他肃清了老军阀占领的长江流域,并在那里建立了国民党政府,成就了他的伟大;全面抗日战争的头两年里,他组织了抗日同盟,宁愿让他的城市染满鲜血,也绝不让与日本人,这令他走到了国家英雄的高度”。

1975年清明节,蒋介石病逝台北,美国记者白修德的看法有些独特

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在台湾合影

白修德指出,在美国加入战局后,也可能正是因为美国加入了战局,蒋介石渐渐意识到他天命耗尽,渐渐发现他在自己政府之外并无实权,但他没有将此事告诉任何人。也正因此,“他对美国的怨恨也随着他内心苦痛的加深而加深,他认为美国有责任帮他打败日本人,打败共产党,但美国并不愿”。

以上就是白修德在他的回忆录中讲述的蒋介石,也算是一家之言,或许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蒋介石的功过是非吧。

参考文献:

1、白修德著,崔陈译:《中国抗战秘闻:白修德回忆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白修德著,石雨晴、柯育辰译:《追寻历史:一个记者和他的20世纪》,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