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宗祥本不会挨揍,但学生们受阻于东交民巷后,情况就变了

“五四运动”时,“火烧赵家楼、痛殴章宗祥”可谓其中的最高潮。不过,本来这一幕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按照学生们当时的计划,原本是前往使馆区示微后即前往总统府请原,孰料在使馆区被阻近两个小时,结果引发了学生的极大愤怒。

由此,在小部分事前即有准备的学生的引导下,学生队伍最终被引至赵家楼曹汝霖宅,由此才有人之前说的那一幕。

那么有人会问,使馆区为什么会要阻挡学生呢?关于这事,还得从庚子国变后的《辛丑条约》说起。

章宗祥本不会挨揍,但学生们受阻于东交民巷后,情况就变了

使馆区所在的东交民巷,其原名叫东江米巷,明清时属“五部六府”范围,后在乾嘉年间在此设立“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各国公使入驻京城,于是英、俄、德、法等国按照之前的传统而在这一带设立使馆。

庚子年时,由于京城失控,拳民一度围攻使馆区,因而在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特别将东交民巷列为使馆区,加以重点保护。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方的保护,而且使馆区内也有各国的兵营加以保护,换言之,使馆区一带几乎就是国中之国。

如清末仲芳氏在《庚子记事》中说的:

东交民巷一带,东至崇文大街,西至棋盘街,南至城墙,北至东单头条,遵照条约,俱划归洋人地界,不许华人在附近居住。

各国大兴工作,修建兵营、使馆,洋楼高接云霄。四面修筑炮台以防匪乱,比前时未毁之先雄壮百倍,而我国若许祠堂、衙署、仓库、民房,俱被占去拆毁矣。伤心何可言欤!

章宗祥本不会挨揍,但学生们受阻于东交民巷后,情况就变了

在中外军警的严密看护下,中外人等(外交人员除外)非有效证明不得贸然进入使馆区,更不要说从这里随意通行。

从在这个意义上说,当时的军警及租界内巡捕警察均阻止学生队伍通过,倒也并不是故意刁难,而是沿袭了近20年的旧习(且有法律保障)。

然而,学生们的心情也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他们或许并不明白其中的国际条理,但对于中国人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行的做法,无疑是愤愤不平,由此而心情激越了起来。

如北大学生杨晦在其回忆文章中说的:

“青年学生的热血沸腾,但是摆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铁一般的冷酷事实:使馆界,不准队伍通过!气炸了肺,也是无济于事的呀!

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国土,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使馆界!什么是使馆界?是我们的耻辱!”

当时,学生队伍公推罗家伦等四位学生代表前往使馆交涉,因为当天是星期天,公使基本都不在,英、法、意诸国使馆只是答应代为转呈说帖。

由于当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主张“公理外交”,学生们对其大有好感,因而特派代表前去陈词,“请求贵公使转达此意于本国政府,于和平会议予吾中国以同情之援助”。

章宗祥本不会挨揍,但学生们受阻于东交民巷后,情况就变了

当然,学生们除了留下说帖外,其他也做不了什么,至于穿越使馆区的要求,则始终未得到允许。

如此一来,两三千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被堵在狭隘的东交民巷西口,这也使得局势越来越难以控制。

事后,全程围观报道此事的晨报记者也在文章中说:学生欲通过交民巷往东而行,该处警察竟然不许通行,学生颇受刺激。

作为亲历者,当时学生之一的王抚洲也认为,如果学生代表向值年公使交涉并顺利通过东交民巷的话,那在达到了向各国使馆游行示威的原定目的,那目的达成了,人也疲倦了,游行队伍就会自动解散,之后的事件也就未必会发生了。

为此,王抚洲还说,游行代表告诉他们,值年公使说是中国政府不许他们经过东交民巷,如果此说属实,那实在是笨拙无比,等于一切结果都是公使馆方面制造出来的。

当然,这一说只能作为参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