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蘇聯武裝進入布拉格,為何北約甘當旁觀者?

丘嶽


1968年8月20日,超過50萬華沙軍隊在5000多輛坦克和戰車的支援下跨過捷克斯洛伐克邊界,開始了名叫“多瑙河行動”的入侵行動。華約軍隊在兩天之內控制捷克斯洛伐克,成功阻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自由化改革。

附圖,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蘇聯一個超級大國為何要對華約的小弟大打出手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前因後果。

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

1968年1月,亞歷山大·杜布切克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面對恢復50年代大清洗犧牲者的名譽、經濟增長減緩、斯洛伐克的自治主張等一些列問題,杜布切克開始在國內進行政治改革,他提出了建設“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創造“一個自由、現代、高度人道的社會”。捷共1968年4月通過的行動綱領中提出了“新型社會主義模式”,主要內容包括:

  • 修正共產黨的權利集中
  • 恢復在大清洗中犧牲者的名譽
  • 以聯邦制為原則解決“斯洛伐克問題”。
  • 強調企業自身責任,引進市場機制,進行經濟改革
  • 言論和藝術活動的自由化
  • 在外交政策上,在強調與蘇聯的同盟關係的同時,也通過引進科學技術強化與西方國家的經濟關係。

附圖,1968年1月,杜布切克當選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

蘇聯入侵

布拉格之春從一開始就引起波蘭、東德和蘇聯等國的警覺和反感,他們認為捷克斯洛伐克的自由化改革會波及到華約全體成員。在當年夏季的德累斯頓召開會議上,杜布切克受到了其他共產黨領導人的批判,除匈牙利之外的各國認為這場改革運動是反革命的先兆。

附圖,布拉格之春

1968年6月18日至30日間,華沙條約成員國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軍事演習結束後各國軍隊並未立即撤退,這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國民懷疑蘇聯軍事介入的可能性。8月初,蘇共領導人召集波蘭、東德、保加利亞、匈牙利等東歐共產黨領導人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決定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運動。8月20日,華約軍隊大舉進入捷克斯洛伐克,領導布拉格之春的杜布切克被秘密警察逮捕押送莫斯科,並被迫簽署了允許蘇軍佔領等協議。

北約動向

美國情報機構很早就注意到了捷克斯洛伐克邊境附近的華約軍隊,但蘇軍的快速行動仍然大大出乎了美國政府的意外,來自華約國家的20個師約僅用一天多的時間就橫掃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正是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讓他們置身事外,”負責應對此次危機的中情局在評估報告中給出了這一判斷。“在1938年,西方各國以退縮來應對針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威脅,而不是直面納粹德國,他們錯誤地認為德國已經準備好開戰。而在1968年,他們別無選擇。”

附圖,布拉格之春

蘇聯出兵布拉格後,美國企圖通過聯合國迫使蘇聯撤軍,但被一票否決。除此以外,北約再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行動。這是因為美國自身面臨一系列複雜的問題。一方面,它不僅在越南戰爭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在國內還面臨著反戰、種族衝突、大學生運動等嚴重的社會問題,肯尼迪總統和馬丁·路德·金的遇刺更是讓美國陷入分裂。另一方面,當時的美國正在與蘇聯協商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蘇聯的核武器數量的已經快速趕超美國,美國不可能去撿芝麻。

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


我沒忘記home


1968年初,當時捷克斯洛伐克正在國內大肆推行民主進程,捷共內部也形成了保守派與改革派嚴重對立的局面,本次事件史稱“布拉格之春”;到了4月份,改革派的支持率空前壯大,隨著《行動綱領》的全票通過,基本上可以說明捷克斯洛伐克已經擺脫了蘇聯的制度,這被蘇聯視為叛逆。經過數月的談判無果,蘇聯決定以武力說話。
布拉格之春




1968年


蘇軍佔領布拉格

1968年8月20日夜間,多名蘇軍突擊隊員在有預謀的出擊下迅速佔領布拉格機場,大約數分鐘後,蘇軍第24空軍集團軍的大型運輸機開始降落,而蘇聯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將同時也指揮著4個蘇軍裝甲師,1個空降師,1個東德師從波蘭境內直搗布拉格,到了21日拂曉,蘇軍已經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布拉格
街頭的蘇軍

本次蘇軍的閃電出兵非常迅速,北約根本反應不過來,所以當初也有評論家稱“這是蘇聯對北約發起的一次成功的突襲”;也有一些解密資料顯示,蘇軍在行動前就已經對北約實施了壓制性的電子干擾,而且取得的效果非常好,所以北約直到蘇軍佔領布拉格後還被矇在鼓裡。簡而言之北約在本次事件中主要還是對蘇聯缺乏戒心與策略。

今年10月,捷克與斯洛伐克舉行聯合閱兵慶祝獨立


用戶76040114558


其實,北約旁觀,最重要的原因是,壓根就是反應不過來,因為,實在是,太突然,想都想不到。蘇軍為此做了很長時間的周密準備。

在大軍開動前夕,克格勃和秘密警察早已經潛入捷克,8月20號就秘密控制了捷克政府首腦和國家通信設施,捷克從上到下全部成了聾子瞎子。而這入侵的華約50萬軍隊,這麼大動靜,為何北約沒發現呢?因為,從當年6月開始,蘇軍就有計劃的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和華約其他軍隊頻繁進行各種演習,還不斷對北約和通信設施和雷達進行干擾,已經讓北約司空見慣。當蘇軍大規模突入捷克斯洛伐克時,北約看到自己雷達屏幕一片雪花,還以為蘇聯又是在演習翫電子干擾戰呢。而且,大軍開進時,蘇軍集體玩無線電靜默,北約什麼都監聽不到。



蘇聯玩的這一出,不光捷克斯洛伐克想不到,北約也想不到,因為在這之前,8月3日,華約國家還在捷克斯洛伐克剛剛簽署聯合聲明呢………墨跡未乾啊…


這次行動,自8月20日深夜到21日拂曉結束,蘇軍才用了約6個小時的時間就完全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數十萬捷克軍隊繳械投降。更有意思的是,美國第7集團軍司令波爾克將軍最初聽到蘇軍入侵的消息是來源於布拉格的美聯社專電,而不是美軍的情報機關。而美國總統約翰遜還是從蘇聯大使多勃雷寧那兒知道這個件事的。北約知道的時候,木已成舟,黃花菜都涼了,大局已定,想管都管不了了。


再說了,這種高效率的滅國方式,著實把北約嚇了一大跳,不得不重新審視蘇聯的軍事實力,加之,這是華約的家事,北約就更沒道理去管了。


那年那兔這些事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著“布拉格之春”的落幕。蘇軍的效率也給華約上了一堂生動的快速軍事實踐課,1968年8月20日,蘇軍第24航空集團軍的運輸機降落在布拉格機場,蘇聯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率領4個坦克師、1個空降師和1個東德師從波蘭入侵布拉格。21日拂曉,蘇聯軍隊便佔領布拉格,並逮捕了亞歷山大·杜布切克。這時北約即便想幹涉也有心無力,在華約入侵當天,英、美等國雖然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但在蘇聯的一票否決權下,投票結果顯得無足輕重。

提及華約攻佔捷克斯洛伐克,我們還得回顧下1968年1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開始的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也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書記亞歷山大·杜布切克帶領下,展現出越來越強烈的獨立傾向。在冷戰時期,這是大忌。蘇聯自然不允許挑戰自己領導地位的事情發生。勃列日涅夫在訪問波蘭和東德時,表達了對捷克斯洛伐克國內局勢的擔憂。

在杜布切克上臺後,華約集團也密集召開德累斯頓會議、莫斯科會議、華沙會議、謝雷斯托-比利亞克秘密會談、切爾納會談、布拉迪斯拉發會議。期間在6月18日至30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展開聯合軍事演習。在布拉迪斯拉發會議後,蘇聯展開輿論攻勢,併為軍事行動做下鋪墊。在8月15日至17日的蘇共政治局會議上定下了軍事行動的調子。

捷克斯洛伐克在華約集團的強力、快速的軍事行動下根本無力抵抗。布拉格之春也在槍炮下提前入冬。


航空之家


在談論蘇聯的這次武裝干涉之前,我們就必須要提及那個聽上去浪漫但卻暗流湧動的名字:布拉格之春!1968年,先是杜布切克接替諾沃託尼成為捷共第一書記,緊隨其後路德維奇又繼任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總統;這一系列的高層換血也為後來的事件發展埋下了伏筆......

隨後,以諾沃託尼為核心的捷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儘管其在對外關係上強調同蘇聯的盟友關係,但也並不掩飾對西方先進技術和經濟繁榮的羨慕。在隨後的內閣組建中,甚至還啟用了一些曾因“資產階級”獲罪的人員。

一場看似翻天覆地的改革運動躍躍欲試!而捷克斯洛伐克的所作所為在蘇聯及其它盟國看來,無疑是赤裸裸的“反對和背叛”;波蘭和東德甚至對勃列日尼夫埋怨:捷克斯洛伐克的狀況或許很快就會邁出國境線。

東德和波蘭的憂慮在勃列日涅夫心裡更甚,捷克斯洛伐克此舉明顯是在有意脫離蘇聯對其的控制,如果不及時遏制這個苗頭使其壯大甚至成功,所產生的蝴蝶效應對於蘇聯而言將是不可預知的。

所以蘇聯借當年6月華約舉行聯合軍演之際,秘密對捷克斯洛伐克實施了全境軍事佔領!並且在經過後期的一系列斡旋後,諾沃託尼被允許繼續改革,但實質卻受到蘇聯的嚴格把控。雖然蘇聯的悍然出兵讓世界徹底認識了其霸權的一面,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捍衛了蘇聯的權威。

在此次蘇聯出兵布拉格的事件中,美國雖然企圖通過聯合國迫使蘇聯撤軍,但無奈勃列日涅夫手中握著一票否決權,美國提出的撤軍議案最終沒能通過。而且除此以外,不論是北約還是美國,都再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行動!

對於美國的無動於衷,其實也是有自己的考量!彼時正處在美蘇協商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關鍵階段,而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的帶領下已經對美國戰略核武器數量的趕超,如果貿然同蘇聯交惡,或許只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另一方面,美國當時還處於越南戰爭的泥沼,而捷克斯洛伐克還是北越的物資支持者之一;作為美國敵人背後的助威勢力,斷然不可能不計前嫌的去幫助它。綜合來看,美國之所不介入,主要還是想和蘇聯在核武器問題上更進一步。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表面是因為捷克在北約盟約範圍之外,實際上是當年全盛時期的蘇聯軍事實力太過恐懼。




第一,根據條約規定,北約協防的範圍只限於北約成員國,當成員國任意一方遭受攻擊時,其它所有的成員國當全力以赴的進行幫助。


也就是說成員外的國家,那就沒有什麼幫助的義務了。當時的捷克或者說捷克斯洛伐克,屬於華約的範圍,而不屬於北約的範圍,所以北約當然不會去幫助那個成員外的國家了。

第二,人是死的,條約是活的。北約這類組織,條約是可以修改的,成員國也是可以不斷擴大的,比如冷戰結束後的北約東擴,把成員國加進來,條約修改修改就行了。當時北約不出兵的最根本原因還是蘇聯強大而恐怖的軍事實力,蘇聯不招惹自己自己,北約自己也不會招惹蘇聯。



蘇聯當時的鋼鐵洪流橫掃歐洲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還有恐怖的核武器在手,擴張性也極強。所以對於蘇聯,當時的北約還是能不招惹就不招惹,避敵鋒芒,招惹也得等蘇聯快不行或解體了再說。


北玄武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發生在蘇聯集團內部的一個小兄弟不聽老大的話,要走“自由化”的道路,而老大不高興,老大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的事件。

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1968年1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派杜布切克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1968年8月21日,蘇聯和華約入侵這個國家鎮壓這次改革運動。

“布拉格之春”的改革內容如下:

尊重捷克斯洛伐克的公民權利;國家實行經濟部分自由化;國家政治權利向下傾斜;放鬆對媒體、言論和旅行的限制。捷克斯洛伐克分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

這些改革措施,尤其是政治權力的分散,並沒有得到老大的認可。談判失敗後,蘇聯派遣了50萬華沙條約組織的軍隊佔領了這個國家。

蘇聯和華約部隊的坦克轟隆隆開往布拉格街頭,當時在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只有零星抵抗,根本就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抵抗運動。

至此,捷克斯洛伐克一直受蘇聯控制,直到1989年天鵝絨革命,最後一支蘇聯軍隊於1991年離開該國。

這就是當年的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一個武裝干涉他國內政的典型案例,也是江湖老大對離經叛道的小兄弟清理門戶,也是國際關係中對主權國家的踐踏。開了一個很壞的頭。

至於說北約為什麼按兵不動? 很簡單的道理,捷克斯洛伐克不是北約國家。另外,美國人在越南戰場上激戰正酣,沒有功夫顧及蘇聯集團內部的事。


閒看秋風999


想要了解蘇軍進入布拉格,就得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當年世界上有兩大互為對手的陣營。分別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這兩大陣營把世界分割成了兩部分,蘇聯為首的為華約,美國為首的為北約,它們彼此把對方作為死敵。



在那個時代蘇聯和美國分別為各自陣營的霸主,幾乎主導了各自陣營內的一切事物,而蘇聯和美國對對方陣營內的事情很少插手,即使想插手也完全找不到抓手。當年的蘇聯可不是現在的俄羅斯,可以任由北約東擴而很難做出有力的回擊。如果蘇聯遇到今天北約的挑釁立馬就會做出軍事上的反應,根本容不得北約吆五喝六的,這就是蘇聯的實力。



在蘇聯強大實力的面前,即使蘇聯大軍挺近了捷克斯諾伐克首都布拉格,北約也不敢有什麼實際的舉動,最多發條新聞蘇聯入侵了捷克斯諾伐克,也就只能這樣了。同樣蘇聯對北約的內部事物也不可能發揮什麼實際作用,那時的世界就是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



在那樣的國際環境下,北約對蘇軍進入布拉格也只能選擇旁觀,這就是冷戰時代的國際規則。現如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了,北約才可以依靠其實力在世界上為所欲為,這些年很多人或許都忘了若干年前還曾有過的兩個世界,兩個各管一攤的霸主。


異域邊緣


這是典型的贏了戰術、輸了戰略的經典案例。不過蘇俄現在依然在做這種愚不可及的蠢事。與格魯吉亞的戰爭,吞併克里米亞,佔領烏東的戰爭均是在戰術層面上勝利的同時陷入戰略的大被動直至全面失利。現在東歐狀況與蘇聯解體的因就是蘇聯當年自己埋下的雷爆炸的結果。吞併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現在埋下的雷,其後果是心驚膽戰地坐在雷上祈禱雷不要爆炸。


手機用戶77468959085


問這問題前能不能先看看世界地圖?捷克斯洛伐克西邊是東德,北邊波蘭,南面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位置處於西部集群二線位置 無論是華約對捷克斯洛伐克下手北約是沒有物理條件提供幫助的。再說華約實施行動的也是西部集群的精銳基本48小時搞定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了,這個行動的果斷性和力度都是戰史裡的經典教材。北約沒時間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