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为什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

大表哥吖


因为诸葛亮确实是第一流的人物,司马懿也很优秀,但仍然比不过诸葛亮。

如今很多人喜欢为历史人物翻案或逆转,体现在三国人物上,喜欢贬低诸葛亮,尤其喜欢引用鲁迅先生那句“欲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鲁迅先生的点评是犀利的,我完全赞同,但大家要知道鲁迅先生点评的不是诸葛亮本人,而是《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述方式太过夸张。

《三国演义》是演义小说,但凡小说都有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语言文字。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语言文字不算精良优美,故事情节大多有历史背景,他最吸引人之处便是一个个特点鲜明、性格迥异的人物角色。

古代演义小说在人物设定上有一个鲜明特点:脸谱化严重,非黑即白,非忠即奸。比如曹操、司马懿,都被塑造为白脸奸臣,刘备、诸葛亮、关羽,都被塑造成红脸忠臣。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正史则另有评价,至少对司马懿的评价没有那么差,但即便是正史,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更高。至于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政治正确,官方推崇

诸葛亮自从出山,始终追随刘备一人,先是从容定计,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后又白帝托孤,尽心竭力,辅佐后主,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便是刘备在死前说过“如果刘禅的皇帝干的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这种话,诸葛亮仍把忠诚坚持到底。

可以说,诸葛亮用毕生的经历诠释了“忠诚”二字的真正内涵,而“忠诚”是最优秀的品质,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统治者最需要的品格,诸葛亮的形象在政治上是正确甚至完美的。

反观司马懿,智谋不在诸葛亮之下,权术更有过之,但在忠诚上远不如诸葛亮。

司马懿功高震主,已经引起君主猜疑,尽管他最终控制住了自己的野心,没有将曹魏取而代之,但可惜的是,司马懿死后管不住别人,他的儿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的孙子司马炎更是直接篡夺曹魏政权,所作所为突破了古代伦理道德的最底线,也连累了已死的司马懿,“政治错误”这一条就决定了司马懿不可能流芳千古。

2、精神可嘉,士人膜拜

诸葛亮不是科举出身的读书人,才能也不仅限于治国理政,他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学、战略、书法、发明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但他的总体形象仍被定位在文臣上。

诸葛亮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士人的全部优点,他谦虚,温文尔雅;他博学,经天纬地;他聪慧,足智多谋;他忠诚,赤胆忠心;他爱民,仁慈宽厚;他敬业,鞠躬尽瘁;他廉洁,两袖清风;他谋深,用兵如神……

可以说,诸葛亮是中国士人的完美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因此赢得后世士人的一致好评,而在士人掌握修史权和舆论权的时代,他们必定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歌颂他们心目中的偶像,这种影响力甚至比皇帝的认可更加重要。

综观历史上的诗词文章,歌颂诸葛亮者不计其数,宣传司马懿者却凤毛麟角。

相比来看,司马懿略微逊色,尽管诸葛亮具备的优点他几乎都有,但几乎在各个方面都略逊色于诸葛亮一点点,因此没能成为后世士人们的偶像,达不到流芳千古的层次。

3,形象丰满,百姓爱戴

诸葛亮不但在正史上,在士人群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且在民间拥有更高的声誉。

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大多不读书不识字,他们不可能接触正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完全源自演义、戏曲、评书、小说等文艺作品,甚至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奇故事。

如果一个历史人物在民间传说中被塑造成一个完美形象,老百姓便会想当然地认为历史上真实人物就是这个样子(比如忠臣群体杨家将,比如大奸臣潘仁美),如果你拿出正史反驳,他们会认为你在胡说八道,正史是假的,自己听说的才是真实的。

在这一点上,司马懿更是完败。

自从诸葛亮去世,他的各种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经过数百上千年的口口相传,早已深入民心,超凡入圣,甚至被彻底神化,无所不能,而作为唯一能与诸葛亮抗衡的历史人物司马懿,却彻底在民间故事中沦落为龙套,唯一价值便是衬托诸葛亮高大上的完美形象。

其实在整个历史上,尽管司马懿的评价存在些许争议,但官方和士人对司马懿的评价并不低,只是他相比诸葛亮的完美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司马懿效力的曹魏政权被认定为篡夺汉室的“逆臣”,诸葛亮效力的蜀汉政权却是复兴汉室的“正统”。如此强烈的反差下,司马懿比不过诸葛亮也是意料中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人有可比性吗?除了智谋方面司马懿可以与诸葛亮一较长短以外,其他方面司马懿有资格给诸葛亮提鞋吗?

1.诸葛亮忠,司马懿奸。

2.诸葛亮鞠躬尽瘁,司马懿谋权篡位。

3.诸葛亮扶幼主,司马懿欺幼主。

4.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司马懿亲小人杀贤臣。

5.诸葛亮善治国,司马懿善权斗。

6.诸葛亮罢免李严,司马懿杀曹爽全族。

7.诸葛亮提拔贤臣,司马懿提拔亲信。

8.诸葛亮北伐为理想,司马懿害张郃为私利。

9.诸葛亮娶妻娶贤不惧丑,司马懿差点杀妻。

10.诸葛亮流芳百世并非从三国演义开始,司马懿遗臭万年也并非从三国演义开始。

这两个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司马懿有什么资格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220君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可能跟大多数人不一样。许多人认为司马懿是奸臣,而诸葛亮是忠臣,因此,诸葛亮得以流芳千古,司马懿落下千古骂名。其实,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也是个忠臣,他最后成为奸臣是因为儿子坑爹的结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忠臣司马懿

司马懿一开始并没有想要辅佐曹操,为什么呢?因为在司马懿看来,曹操就是个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年幼的汉献帝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因此,司马懿最痛恨奸臣。公元201年,曹操听说司马懿有才干,于是召辟他为丞相府文学掾。司马懿假装自己得了风痹症,拒绝上任。后来,曹操威胁他,如果再不来就要逮捕他,吓得司马懿扔下拐杖跑进了丞相府,乖乖的去做事了。

曹操很看中他,因为司马懿不但年轻,而且思虑深远。当时司马懿和杨修、贾逵、蒋济同时成为丞相府主簿,是曹操主政的得力助手。曹操还特意允许司马懿和五官中郎将曹丕结交,以培养曹丕的治国能力。既然曹操如此看中他,司马懿当然是尽心尽力的报答。

司马懿对曹操很尽忠,曹操击败张鲁,占领汉中。司马懿进言乘胜入蜀,一定能够占据益州之地。但是曹操最后没有采纳,很可惜。

后来,关羽率荆州之兵围困襄樊,造成许都震恐,吓得曹操想要携带汉献帝北逃迁都。这时司马懿力主稳住态势,联合孙权退敌。最后曹操和孙权成功联合,不但解了襄樊之围,孙权还擒杀了关羽。

以上是司马懿对曹操的忠,司马懿不但忠于曹操,更忠于曹丕。曹丕视司马懿为自己的萧何。每次曹丕率军南下征讨孙权,他都要派司马懿镇守许都,总领一切事务。如果司马懿不忠,曹丕也不会这样做。如果司马懿不忠,他当时肯定早就反了。

正是因为他们两人的信任关系,曹丕在临死之时将司马懿列为四大托孤大臣之一。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后,在曹真、曹休时常排挤他的情况下,毅然的排除万难,任用贤臣,维持了魏国的平稳。可以说,司马懿辅佐曹睿时期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忠臣。那么为什么最后司马懿成为奸臣了呢?

奸臣司马懿

曹睿死后,留了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曹爽。司马懿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威望甚高。而曹爽只是个武威将军而已,他能当上大将军,完全是意外。因此,曹睿怕他干不好,特意找了个人辅佐他,这个人就是孙礼。

按照正常情况,如果司马懿和曹爽两人选择造反,肯定是司马懿先动手,因为他最具实力。可事实情况是曹爽先动手,因为曹爽年轻,被左右人忽悠了。

以曹爽之才是不足以把控朝政的,当时曹爽有几个好友,他们分别为何晏、邓飏、丁谧。曹爽无才,他们有才。于是在此三人的谋划下,曹爽将自己的大将军长史(助手)孙礼支开,让孙礼做了扬州刺史,贬的远远的。然后任命何晏为吏部尚书,邓飏、丁谧掌控尚书台,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威将军,至此全面把控了朝政。

他们做的很过分,曹爽将司马懿架空为太傅,剥夺了蒋济的中领军之职,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软禁起来。擅取武库兵器,内府珍玩,还纳了曹睿的七八位妃子。这一切的一切充分表明,曹爽的志向已经不满足于只做一名大将军了,他要谋反。

司马懿也很无奈,在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他只有装病暗自等待机会。公元249年,曹爽携带幼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控制了都城。最后曹爽因为谋士不在身边,六神无主,无法掌控局势,他选择了投降,拱手将权利让给了司马懿。

至此,司马懿的形象才开始有所改变。因为在权利的顶端,只有他一人而已。司马懿终于活成了当年他讨厌的模样,像曹操一样,一不留神会成为奸臣。司马懿这样做了吗?没有。

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辞了。曹芳封司马懿为相国,司马懿同样辞了。临死之前,司马懿的官职仍然是太傅而已,所以,司马懿是忠臣。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说他是奸臣呢?完全是因为儿子坑爹。

司马师、司马昭坑爹二人组

《虎啸龙吟》里有句台词,司马懿无奈的说道:刀不在我手。其实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司马懿死后,继任的司马师比司马懿还要嗜权,而且当年发动高平陵政变的三千死士也是司马师暗自召集和训练的。由此可见,司马师甚至比司马懿还要老谋深算。

司马师主政,发生了类似于当年曹操时期的衣带诏事件,司马师的选择跟曹操一样,曹操是诛杀了所有参与衣带诏的人员,包括伏皇后。司马师比曹操更狠,他直接废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你要是认为司马师很过分,那你就错了,还有人比他更过分。

司马师死于眼疾,很突然。他死后,弟弟司马昭继任了大将军之职。司马昭比司马师还要嗜权,他几乎将皇帝曹髦的权利给剥夺完了,还不停的给自己加官封爵。曹髦实在受不了,于是亲自率兵要去讨伐他。结果,司马昭的手下贾充授意士兵反攻,皇帝曹髦竟然在皇宫内被杀!

于是,司马昭成为了奸臣,大大的奸臣。继而司马师也成为奸臣,不过司马师不冤,因为他废立皇帝,确实是奸臣。但是司马懿也由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成为了奸臣,着实有点冤。你觉得呢?

再看诸葛亮,诸葛亮是个忠臣是共识。当时不仅蜀国人对诸葛亮评价甚高,甚至连魏国和吴国都对诸葛亮评价甚高。为什么呢?

诸葛亮身居丞相之职,把控了一切军事权利。如果他想反,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他。最关键的是,刘备当年说过,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换句话说,诸葛亮完全不用阴谋造反,明着来就行。可是诸葛亮没有,这是多么大的克制力呀!

诸葛亮的忠许多人都了解,六出祁山,最后累死在五丈原。这个不需要多做介绍,我想说的是,诸葛亮不但自己忠心,他的家人也都很忠心,尤其是儿子。这一点是诸葛亮和司马懿最大的区别!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邓艾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毅然率领数万蜀军去救急。他率军列阵于绵竹城外,和魏军进行面对面的正面厮杀。

第一战,魏军 不敌,败下阵来。气的邓艾怒道: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你们如果再败,我就斩了你们。被逼急的魏军再次冲锋,蜀军败退。诸葛瞻亲自上阵杀敌,最后死于冲锋之中。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亮能流芳千古,不仅仅是他忠心,更在于他培养了一个忠心的儿子。司马懿其实也是忠臣,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废帝,司马昭杀帝,标准的乱臣贼子。而司马懿受他们两个连累,也成为了奸臣,你说冤不冤。至于许多人说诸葛亮军事、治国才能都优于司马懿,这个我不同意。司马懿也是大才,军事才能比诸葛亮并不差,甚至要好一点。治国才能两人几乎一样,但是司马懿治理的魏国要比蜀国大太多,所以司马懿之才并不弱于诸葛亮,你说呢?


每日趣评


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诸葛亮还有更多的头衔: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显然,个人才华上,诸葛亮比司马懿优秀。两人的谋略智慧上,不相伯仲,都视对方为伟大的对手,然而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雕像)

一、咱们中国历朝历代以儒家文化为主,推崇忠君爱民。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亮谦虚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自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一生便以军师身份,忠诚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即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依然上对刘禅忠诚不二,下对蜀国百姓鞠躬尽瘁,哪怕刘禅是烂泥扶不上墙,也未有谋反之心,其气节可谓日月可鉴。

司马懿则不相同,虽然他的军事才华不凡,但是他从不忠诚于曹魏。相反,司马懿一生只想权谋篡位,为其司马家族能争得天下而阴谋诡计,上对曹魏不忠,下不顾魏国百姓。

《资治通鉴》有曰:德大于才者谓之君子,才大于德者谓之小人。无疑,诸葛亮是德大于才,司马懿是才大于德。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诸葛亮在这点上,德行远胜于司马懿,这是诸葛亮能千古流芳的原因之一。



(武侯墓)

二、诸葛亮有积极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

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耳熟能详,里面的思想是谦虚、忠诚,又有治国安邦的谋略,还有任人唯贤的智慧。这种文学作品映现的思想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合,因此诸葛亮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也是他能千古流芳的原因之一。

其次,诸葛亮还写了《诫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些经典名句一直成为历代学子的座右铭。这《诫子书》虽然简短,但饱含着天下父母都具有的对子女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也有对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谆谆教诲。

诸葛亮的这些文学作品,是他个人的智慧、德行的凝结,也散发着正面的、有积极影响的魅力。司马懿身上不具有这种德行,他身上只有阴暗的的权谋,哪怕谋略过人,也仅是为个人,为他的司马家族,没有对世人的有正面的,积极的贡献。



(诸葛亮之《诫子书》)

三、诸葛亮在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等等方面,都为世人留有宝贵的借鉴经验。

1、经济上,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军屯耕战,广修水利,使人口得到发展,粮食增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甚至,诸葛亮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然是汉中地区的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2、政治上,诸葛亮深懂“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因此他一直是政治清明,努力于廉政建设,特别是在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控制上,就能彰显他的廉政风格。

3、法律上,诸葛亮认为“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因此,诸葛亮与群臣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同时,他还自己制订了《五惧》、《六恐》、《七戒》、《八务》等法理法规。

4、军事上,诸葛亮治军以明,以信为本。这些军事上的治理细则,他都写在了《将苑·谨候》、《将苑·将材》、《便宜十六策》等等书卷上,这些对后代的军事治理有着积极的影响。 诸葛亮的这些方方面面贡献,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这些贡献,司马懿都不曾具有。不曾对世人有过积极、正面贡献的人,是不会千古流芳的。



(诸葛亮曾修过的水利工程山河堰)

四、诸葛亮的终极目标是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司马懿的终极目标是造反谋天下。

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事无巨细,信奉刘备的“仁爱”理念,为蜀国的建立呕心沥血,为蜀国百姓的安居乐业积劳成疾,从不谋私利,刚正不阿,用人唯贤,是集忠诚、智者、公正、大爱于一身的正面人物。

司马懿一生,阴险奸诈,滥杀无辜,用人唯亲,权谋篡位,为达目的毫无人性,终其一生,只是追名逐利,只是为司马家族谋求荣华富贵,从不将天下百姓之福祉放于心中,是集阴暗、自私、狭隘、凶狠于一身的反面人物。



(诸葛亮之《出师表》)

因此,综上所述,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自然是诸葛亮能千古流芳。历史的浪潮中,能千古流芳从来是对世人有积极影响的人物,也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必然。


我就是竹韵


诸葛亮和司马懿最本质的区别是,诸葛亮有大爱,一心为公,为了兴复汉室,鞠躬尽卒,死而后已。而司马懿格局太小,一心为私,处处算计,只为自己谋福利。

诸葛亮才华出众,奈何没有遇到伯乐,只能暂时隐居隆中。自从刘备三顾茅庐以后,他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就死心塌地的全力帮助刘备争取天下,兴复汉室。

公元221年,在诸葛亮等人的拥护下,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即后人所称的蜀汉。刘备就是蜀汉昭烈帝,诸葛亮被封为丞相。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刘备担心太子刘禅无能,怕他无法继承大业,而丞相才华盖世,又怕他忠诚不够。于是刘备嘱托诸葛亮:‘你才华盖世,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定国安邦,成就大业。若太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若他无能,你就代他自立吧!’诸葛亮听了这话,立即拜倒在地,哭着说:‘臣一定辅佐好太子,鞠躬尽卒,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真的忠诚,他把‘鞠躬尽卒,死而后已’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可惜他面对的是无能的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

司马懿也是一个足智多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曾是曹操手下名将,后来又为曹丕征战多年,多次打败蜀汉的北伐,在曹魏政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是司马懿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奸巨猾。因为他有私心,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想独揽大权。曹芳继位时,司马懿和曹爽为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他先以退为进,说自己年老有病,要退居二线,然后就装做重病缠身,神志糊涂,口齿不清的样子,让曹爽麻痹大意,实则暗中蓄养死士,联络朝中元老,等待机会发动政变。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离开洛阳去打猎的时机,领兵占领了洛阳,他逼使郭太后下诏废除了曹爽的兵权。后来又假意让曹爽回京居住,实则早就罗列了曹爽的罪状,等曹爽回到洛阳,立马把曹爽一干人等处死,并诛灭三族。从此曹魏的大权就被司马懿控制了。这也为他的子孙谋权篡位创造了有立的条件。


爱笑的小丫头2009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最顶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两个人一生中多次两军对垒,斗智斗勇,互有胜负。司马和诸葛的事迹,成为《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流传千年。虽然最后的胜利者是司马懿,但在老百姓心目中,诸葛亮才是皇冠上的明珠,司马懿成了衬托的绿叶。

事实上并非无此,两人各有所长

  • 在政治才能层面

司马懿更像一个政客,他能自如地游走于曹魏政权的上层,巧妙地躲过曹氏及反对派的打击,最终通过政变,一举牢牢控制朝政,为司马代曹奠定基础。

诸葛亮更像一个大管家,类似于管仲的角色,虽然也面临内部派系斗争,但那都不是主流,总的来说,他还是有比较好的执政环境。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充分展现了他治理国家的才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一把抓,除了刘禅的信任,与诸葛亮出色的才华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在政治才能层面,个人认为,诸葛亮要比司马懿胜一筹。

  • 在军事才能层面

诸葛亮六出祁山,虽说留下了不少经典战例,但有很多演绎成分,抛开“人为加工”,结果就是,六出祁山的结果是失败的。

尤其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直接对垒,尽管《三国演义》在神话诸葛亮方面,做足了文章,还是不能掩盖,诸葛亮在司马懿面前的相形见绌。

表面上看,司马懿就凭一个“慎战”,不在乎一时得失,活活拖死诸葛亮,实际上是司马懿基于战略高度所做出的抉择。军事绝不是两军兵对兵将对将的互砍,能从战略层面谋定战争胜负,才是真正的高手。

所以,从军事才能角度,个人认为,司马懿要远胜于诸葛亮。

那么为什么流芳千古的却是诸葛亮呢?原因有四各方面

  • 1.后人的政治立场,将他们分为“忠”“奸”两个阵营

司马懿的服务对象是曹魏政权,曹魏是东汉政权的替代者,东汉代表正统,那么曹魏就代表非法的“篡权者”。《三国演义》“扬刘抑曹”绝不是罗贯中别出心裁,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主流社会价值观。

既然曹魏被列入“大白脸”角色,辅佐曹魏的司马懿,自然不可能是“红脸”,只能是帮凶。

相反,诸葛亮服务的蜀汉政权,被认为是东汉政权的延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心,就是对正统的东汉政权的效忠,自然该得到褒奖。

  • 2.家族行为给他俩的“涂色”效果截然不同

司马家族后来有样学样,逼着曹魏做了汉献帝,改朝换代了。所以人们常常讽刺曹家遭了报应,这个说法代表的立场,绝不是赞同司马家族,更像一种看两条狗互咬的心境,谁被咬死都痛快。所以司马代曹,在传统价值观里,依然是“大白脸”!司马懿因为儿孙们的行为,给他又涂了一层“白”!

诸葛亮的后人则不一样,世代忠于蜀汉,当蜀汉政权灭亡之际,他们表现得比刘禅都要勇敢,后人的鲜血又给诸葛亮描了一次“红”!

  • 3.两个人的行事风格,很容易让人把他们分为“阴”“阳”两类

司马懿一生都活在曹魏政权内斗的阴影中,因而他不得不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阴谋家”,学会在不见天日的阴暗处活下来,所以,司马懿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浑身沾满“阴谋细菌”的“老妖”。

相对而言,诸葛亮很幸运,他的生存环境几乎可以用美妙来形容,所以,他给人留下的是“阳光下的伟丈夫”的印象

  • 4.两个人的结局,给后人的印象分不一样

司马懿很幸运,在充满杀机的政治斗争中活下来,并让家族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当家人,他自己寿终正寝,很圆满。

诸葛亮则把生命耗尽在蜀汉功业建设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这两种结局,哪一个更能打动人心?不用说结果自明。

读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有时候你很难分辨真与假,甚至很难分辨忠与奸。收获就在于,在心目中描绘自己景仰的那个“神”时,我们发现自己的“内涵”,在不断变得更“充盈”!


寻根拜祖


相信很多人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印象,和我一样,都是从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得来的。但三国演义说到底是一部小说,为了博人眼球、获得更多阅读者,会有一些适合大众口味的处理,而诸葛亮就是其中的既得利益者。



诸葛亮之所以千古流芳,跟他的站队有关。

他一直扶持汉室宗亲刘备,刘备死后尽心辅佐刘禅。而《三国演义》中一直坚持正统思想,也就是在“尊刘贬曹”,站在刘备一边的,自然占尽了优势,被正面化,也被神化了。

虽然刘禅是扶不起墙的阿斗,但诸葛亮并没有趁机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干脆取而代之。这些他没做,他就在尽心竭力做好自己臣子的本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五丈原做法七星灯续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个忠心耿耿、死而后已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是一个正面人物,光芒万丈,怎不让人敬佩。



司马懿呢?负面状况比诸葛亮多很多

虽智谋可以和诸葛亮抗衡一二,耐性也让人大加赞赏,可司马懿会跟自己的领导耍心眼,、甩脾气,还居功自傲。这些负面的情况,在诸葛亮身上可没有发生过。

虽然诸葛亮也受过委屈,但从不消极对抗,而是调节自己,殚精竭虑地领导办事。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司马懿虽然没有谋反,但他的儿子,有废皇帝,有杀皇帝取而代之的……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发生在司马家,自然而然套到了司马懿的头上。先不说他有没有反心,单单教子无方这个过错,他就逃脱不掉。



两人的影响力,在人们印象中不可同日而语。

诸葛亮身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官拜大丞相一职,手下的文臣武将数不胜数。“五虎上将”这五位的名头已如雷贯耳,可还得挺诸葛亮的调遣,可见他能力之大、威望之高。这些名将烘托了诸葛亮的伟岸形象。



而司马懿这边,除了他自己,能让大家记得能有几个?大多不过是打酱油的路人甲、乙、丙、丁。如此,即时他在当时可以和诸葛亮平分秋色,但在大众的印象里,他确实比诸葛亮判若云泥。

所以说,在罗贯中的青睐下,诸葛亮比司马懿幸运地,得到了流芳千古的资格。

探寻文学基于生活的乐趣,体悟文字的魅力。

关注“如风书屋”,我们一起谈天说地。


如风书屋


三国迷们经常会在网上争论三国中的谋臣武将,到底谁更胜一筹! 像谋臣方面,大多拿着四位名人:贾诩、郭嘉、诸葛亮、司马懿,相互比较。其中争辩最多的,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到底谁更厉害! 其中主要的论点就在军事能力方面,也就是自从司马懿出来后,诸葛亮就很少在他手中讨到好处,甚至导致了诸葛亮数次北伐无功而返。

1、在治国内政上:诸葛亮完胜孔明自随刘备入蜀后,先与法正共同管理蜀地,并更具先见的,采用严格的法令管理蜀地松散的民心。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为丞相,安抚百姓,公布礼仪,约束官职,发展农业,管理军队,东联孙吴,北抗曹魏。蜀汉时期所有政策法令和发展规划,都是有诸葛亮一手亲办的。在武侯逝世后,蒋琬费祎“萧规曹随”,蜀汉居然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司马懿除了在曹丕继位时,与当时的陈群吴质等人改革内部官制改革,完善九品中正制,并没有其他值得大书特书之处。

2、在战略战术上:两人平分秋色诸葛武侯不必说,未出茅庐就只天下三分,而且后期蜀汉的所有规划,都是为了这个战略蓝图定制的。即使后面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诸葛亮依然东联孙吴,并坚持北伐,希望能够创造出机会,这种宏大的战略安排,非常人所能及也。武侯在战略中,唯一被诟病的就是“街亭之战”,用错了马谡,导致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司马懿在战略上可称为雄谋妙算,抵抗诸葛亮北伐时,一眼看出蜀军的弱点,粮草供应问题,直接采取守势,避而不粘,则敌军自退。 而且司马懿晚年能精明的把握住机会,果断发起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一系,曹魏政权终归司马一家!虽然司马懿没有“隆中对”这般宏伟的战略眼界,但诸葛有街亭之败,而司马懿最后独揽大权,所以说两人平分秋色! 3、在军事能力上:武侯略胜之说起军事才能,武侯只有数次北伐中原没有成功。但我们不能只看结果。也需要综合一下当时的国力情况和兵力对比。诸葛亮北伐前,蜀汉可以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武将上,关张马黄殒命,赵云等老一辈将军都年过50,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说。文臣如法正、张良等也去世。而且夷陵之败,刘备去世,蜀汉损兵数十万,与孙权的关系也岌岌可危。 诸葛亮既要缓和与东吴的关系,继续结盟,又要稳定因为战败而混乱颓废的蜀汉内部局面,继续发展生产。同时四周还有强魏在侧,孟获在南。当时曹魏的王朗王司徒甚至连续几年给诸葛亮写信,让蜀汉投降。武侯面临的局势当真危若累卵。 在国力对比国力对比上:蜀汉只据益州一地,而且大多是山区,粮草运输极其困难,整个人口不过90余万,兵力不过10多万。 曹魏据: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并州、幽州、冀州、荆州北部等中原地带,人口将近500万,兵力超过80万。魏国的国力几乎是蜀汉的10倍!实力相差悬殊。所以当诸葛亮第一次领兵北伐,直接快打到长安时,当时曹魏真的举国震惊。诸葛亮北伐之难,直比登天。 而就这样悬殊的实力,还把司马懿打的只敢龟缩防守,不敢主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说诸葛亮军事才能不如司马懿,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擒杀孟达,远征辽东,击败诸葛恪,也是战功显赫。但司马懿都是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取胜的。而且平原地带行军,比蜀汉的行军和粮草供给也容易的多。

况且,诸葛亮更是创造出了神鬼莫测的八阵图。虽然陈寿说孔明“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那也是与武侯更加厉害的内政能力对比的。况且陈寿不过一介书生,没有从军打仗,评价不足为据。唐太宗李世民和名将李靖,共同把诸葛亮评为“武庙十哲”之一,仅次于白起、韩信、孙武等。由此观之,武侯的军事能力怎么可能比司马懿差呢? 4.在人品道德上诸葛亮:不贪权爱财,为国家鞠躬尽瘁,自己的后人更是为国战死!司马懿:有虎狼之心,独揽大权,后人篡位自立!所以综上,诸葛胜仲达远矣!若两人换地而处,司马懿管理蜀地,而孔明管理魏国。恐怕魏国早就统一天下了吧!


玉玲珑格格


历史的传承有很多形式,有的以物件为载体,有的以书籍为载体,有的以口口相传的故事为载体……但是这些物件也好,纸张也好,传说也罢,他们都不是本身就承载着历史的。而是当世及后来人,把他们变成了历史的载体。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往往都带着丰富的情感,有着明显的倾向。

我们认识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就是如此。当年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样的争论至今未休。但从已有的证据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身后待遇不同,原因还是比较明朗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司马懿不过是个有点才能的普通人,而诸葛亮活出了“模范”的样子。

中国古代社会倡导忠、孝、仁、义,百姓喜欢清官,皇帝喜欢有才能的忠臣。而诸葛亮恰恰都做到了。

从我们熟悉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开始,诸葛亮大智者的形象就深入人心。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的这份“小傲娇”,可以说是非常“文人”。而正是他身上的这样一股“书生气”,使得他在古代知识分子中间很容易被认同。

同时,诸葛亮也是轻松从山野走到朝堂高位的典型。他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从而开始自己的从政生涯。由于直属于刘备,诸葛亮不像一般朝臣一样处处受牵制。即使诸葛亮曾让关羽和张飞感到不满,但由于他深受刘备喜爱,其从政之路也没受到多大来自内部的阻碍。刘备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诸葛亮加入刘备麾下,对于诸葛亮来说,又何尝不是呢?如此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是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可望而不可求的。

而诸葛亮的政绩也十分卓越。他通过加强刑法,成功解决巴蜀一带遗留的地方豪强问题,很快巩固了蜀汉的政权。他还以身作则推行廉政,使得巴蜀政权出现难得一见的清廉政局。

但他的能力又不仅仅局限于文治,诸葛亮还有卓越的武功。

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唐太宗对此同李靖提及“八卦阵”。而这八卦阵的发明者,就是诸葛亮。孔明灯、木牛流马,这些或流传至今或神秘的物件的创造者,都是孔明。不仅精于军事发明,诸葛亮还极其擅长在军事行动中利用人心。七擒孟获就是最好的体现。

这样好运和有实力的诸葛亮,正是为了入仕而埋头苦读的古代文人们的艳羡对象。正如先前所说,“历史”是人书写的。换句话说,被广大古代文人欣赏、喜爱的前人,在“历史”上的形象往往不会太差。这样传着传着,诸葛亮就被传成了一个明大义、有大才的榜样了。

而反观司马懿,他在后世的境遇,和曹操如同一家。

司马懿年少名,也心高气傲。他看不起曹操,却不得不臣服于曹操的地位和武力之下。司马懿在曹操麾下时,确实为曹操出了不少良策。但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的家族后来反叛。他作为家族的代表,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正是他“谋反”之名与正统不和,司马懿才在一代又一代文人笔下越变越坏,最终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罪人。

正是社会大背景重视忠义等传统道义,诸葛亮的德行才会成为他的突出闪光点,让他流芳百世。而司马懿,东汉的另一个才子,却跌在了操守的基石上。


邓海春


诸葛亮与司马懿,分别是蜀汉与魏国的两大智者,为什么诸葛亮流芳百世成为智慧的化身,司马懿却遗臭万年成为阴谋家的代名词呢?他们为人处事,又有什么差异呢?

诸葛安民,司马屠民

诸葛亮之前北伐多次退兵都是因为粮草不继,所以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设计出了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另一方面分兵在渭滨屯田,做好与司马懿长期对峙的准备。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一次对峙了接近四个月,直到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北伐军才退兵。而在这长达四个月的对峙之中,渭滨居民的生活耕种居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北伐军和魏国百姓一起耕田居然秋毫无犯。三国志中用了九个字记载北伐军与魏国平民和谐相处的情景:“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诸葛亮虽然多次北伐,但是蜀汉百姓生活并没有收到影响。史称诸葛亮治理蜀汉“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可是司马懿呢?无法拒敌于国门之外,看着诸葛亮在魏国的渭滨屯田而不愿应战,直接导致魏国为此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史称魏国“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

与诸葛亮对待魏国百姓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司马懿对待百姓可是很残忍的,辽东之战,公孙渊宣布投降司马懿,司马懿本可兵不血刃夺取辽东,可是司马懿居然拒绝了公孙渊的投降,逼的公孙渊自杀,公孙渊自杀本来是想保全辽东百姓,可是他没想到司马懿居然如此的残忍,史称司马懿攻破襄平以后“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诸葛谋事,司马谋身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以“隆中对”为颠沛流离的刘备指出一条明路,受任于败军之即,身使东吴,连吴抗曹。又为刘备推荐了庞统、蒋宛、刘巴等人才,白帝托孤之后临危受命,辅佐后主刘禅。南平孟获以后多次北伐,虽然未能克复中原,但是历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因为街亭失守而失败的其他几次北伐退兵并不是因为兵败。诸葛亮在兵力、后勤远远比不上魏国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斩王双,取二郡,退曹真,败郭淮,破司马,已经很了不起了,诸葛亮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为蜀汉呕心沥血,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反观司马懿,有人说司马懿不能在正面战场打败诸葛亮,只知道固守不战的原因,是因为“养寇自重”,如果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那么他也离死期不远了。可是假如司马懿真的是“养寇自重”,不正说明了司马懿做事情只考虑自己生命的保全而不考虑国家的利益么?诸葛亮如果不北伐,他不失为一代贤相,也不会面临功高盖主的嫌疑。可是诸葛亮忘记不了白帝托孤,忘记不了先帝“汉、贼不两立”的遗训,这不正说明了诸葛亮做事情只考虑国家的利益不考虑自身的安危么?

诸葛殉国,司马窃国

武侯满门皆忠烈:诸葛亮北伐魏国,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以身殉国。诸葛亮徒弟姜维直到蜀汉灭亡依然“一计害三贤”,事情暴露复国失败,姜维兵败自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之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将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满门抄斩,又清剿诸曹诸夏势力,夏侯霸逃难到蜀汉,夏侯玄被司马师杀害,夷灭三族。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废魏帝曹芳,又指示成济杀害魏帝曹髦,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退位,建立晋国。

可见,诸葛亮教育自己的子女、徒弟,都是教育他们忠君爱国,可是司马懿教育自己的子女,却是教育他们如何窃取权力。《荀子·劝学》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殉国,一个窃国,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忠奸还不明显么?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晋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