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孔子和孟子都誇齊桓公?他有3點智慧,超出一般的古代君王

《郭楚寧說歷史》第6期

孟子說:“春秋戰國無義戰”。

在他看來,身處這兩個時代的君王,基本上都是不顧仁義、只顧著爭搶土地的人。

在孟子的眼中,這些君王都是不仁、不義、不禮、不智和不信之人。

然而,他卻對春秋時期的齊國君王齊桓公讚不絕口,誇讚道“五霸桓公為盛”。

除了孟子,孔子也誇齊桓公“正而不?”。

孟子和孔子這兩位聖人,為何會如此盛讚齊桓公呢?

公元前641年,魯國、蔡國、陳國、楚國和鄭國的諸侯,不辭辛苦地從千里之外來到齊國開會。

他們開會的議題是:“修好於諸侯,以無忘齊桓之德”。

大家都視齊桓公為學習榜樣,而對“春秋五霸”的另外四霸:晉文公、楚莊王、宋襄王和秦穆公,他們選擇了完全無視。

到了公元前538年,楚靈王召集了十三國在申地(今河南南陽北)開會。

在會議上,他表示自己會全力向德行兼備的齊桓公看齊,由此透露出其想要像齊桓公一樣號令諸侯的雄心壯志。

身為楚國君王的楚靈王,並沒有說要向前輩楚莊王學習,而是堅定不移地以齊桓公為榜樣。

由此可見,孟子誇“五霸桓公為盛”一點都不為過。

而眾人盛讚齊桓公的“德”,不正暗合了孔子說的“正而不?”嗎?

那齊桓公的“正而不?”,具體體現在哪裡呢?

在我看來,他的“正而不?”主要體現在政治上都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深諳中庸之道的齊桓公,運用自己在政治上的大智慧,將政事做到恰到好處,從而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我認為他在以下3方面做得尤為出色:


為何孔子和孟子都誇齊桓公?他有3點智慧,超出一般的古代君王


1、擅長分析利弊

齊桓公每次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時,總能迅速從中反省,並找到正確的應對之道,這是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

歷史上的很多大人物,就算知道原定計劃和方法出了問題,他們或因擔心臉蛋無光,或因一時意氣用事,或因抱有僥倖之心,而勉強為之,導致最終以慘敗告終。

齊桓公和他們不一樣,他當斷則斷,不受其亂,所以總能取得好結果。

齊桓公剛在齊國稱王時,就參與了長勺之戰。

他本以為齊國的軍隊可以碾壓魯國的軍隊,沒想到卻被對方打得潰不成軍。

齊桓公從中迅速總結了經驗,經過分析,他認為齊國現在連實力平平的魯國都打不過,更別說和比魯國強十倍的楚國抗衡了。

他領悟到要稱霸中原不能急於一時,而要先打好基礎,這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於是齊桓公一直在加強自身的實力,然後靜待時機,再一舉殲滅對手。


為何孔子和孟子都誇齊桓公?他有3點智慧,超出一般的古代君王


2、擅長“三贏”思維

對很多人來說,能贏就很不錯了,至於能實現雙贏,是難上加難。至於“三贏”,很多人連想都不敢想。

但是,齊桓公不僅敢想“三贏”,同時還能做到。

在公元前656年的昭陵之盟,齊桓公就展現了自己的“三贏”思維。

當時楚國的軍隊一路北上,對中原諸侯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中原列強之一的齊國,又豈能袖手旁觀呢?

然而,如果強行和楚國PK,齊國估計會輸得很慘。

那齊桓公該怎麼辦呢?

機智的他,想到了“結盟”的好方法。

他組織了一支多國聯軍,假裝殺到楚國的邊境,製造了四面楚歌的假象,把楚王嚇尿了。

為此,楚王不得不低下了原本高昂的頭,承認自己錯了。

齊桓公的這招一出,迅速實現了三贏:“打壓了楚國,穩定了中原,自己又不用陷入戰局”。

由此可見,他的智慧確實是很高明!


為何孔子和孟子都誇齊桓公?他有3點智慧,超出一般的古代君王


3、擅長精益作戰

孔子曾把打仗的人,分為兩類。

一類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全靠一個“勇”字在戰鬥,至於到最後是死是活就完全不管了;

另一類則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他們每做一件事,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在經過精心謀劃後,就會全力出擊,力爭一舉制勝。

前者極其不靠譜,分分鐘被人秒殺,而後者基本上都能取得成功。

齊桓公正是屬於後者。

他打仗時,務求用最小的兵力,去拿下最大的收益,絕不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蠢事。

比如,有一次邢國和衛國遭到了戎狄的猛烈攻擊。

齊桓公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就派出大量人馬來和戎狄拼個你死我活。

他一直在靜觀其變,等到局勢非常明朗的時候,才該出手時就出手。

因為以邢國和衛國當時的實力,他們根本不是戎狄的對手,齊國就算貿貿然派出大量人馬來,也打不過對方。

這種衝動的做法,只會令自己蒙受巨大的損失。

不過,齊國對此也不能完全作壁上觀。

等到戎狄的士兵已經開始表現得有些疲倦的時候,齊桓公便帶著他的部下全力出擊,救下了很多邢國和衛國的難民。

最終的結果是,在這次的戰役中,齊國不但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傷,還因為抗擊了狄戎和拯救了大量的難民,而備受世人稱讚。

齊桓公更是因此贏得“身前身後名”,成為世人都稱頌的大英雄!

由此可見,他的精益作戰,其實才是最有智慧的打法!

綜上所述,齊桓公做事以“正”字當先,他深諳中庸之道,所以每每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人們提到齊桓公,都會想到他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除了齊桓公,試問還有誰能夠做到“九合諸侯”呢?

除了齊桓公,試問還有誰能“一匡天下,不以兵車”呢?

在混亂的春秋時代,齊桓公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前行的路。

因為有他,人們才沒在戰亂的顛沛流離中徹底失去生活的希望;

因為有他,人們儘管活得如此艱難,仍然相信黑暗總會過去,光明終將到來!

對於齊桓公,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