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齊宣王(四)

這回要講的是齊宣王伐燕勝利後的事情。那麼首先就要交代下故事的背景--齊宣王伐燕。

孟子--齊宣王(四)

據《史記》記載,燕國國王噲崇尚禪讓,在蘇代(蘇秦族弟)等人的攛掇下,把王位禪讓給了當時的燕國相國子之,子之為政三年,燕國大亂,燕國百姓並不服子之,太子就更不會甘心自己本要繼承的王位被他人佔據,便聯合了將軍市一起起兵討伐子之,結果兵敗身亡。這次內亂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死者數萬,百姓離志”。齊國和中山國趁機向燕國發動了入侵。齊宣王命令匡章(田章)率領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侵略燕國。而燕國由於百姓離志,反而給齊軍當起了帶路黨,齊軍所過之處,皆是大開城門,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不過五十日便攻破了國都,燕王噲和相國子之都被殺死。這就是故事的背景。

齊宣王問孟子:“我們已經勝利了。有的人說要把燕國國土吞併了,有的人卻說不要這麼做。齊國和燕國同為萬乘之國,結果五十日我們便攻破了燕國國都,這不是人力所能導致的,必然是天意如此。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那我們就吞併了燕國,如何?”

孟子回答說:“如果吞併燕國,百姓喜悅,那就這麼做,以前周武王討伐商紂,百姓樂見其成,所以他這麼做了;如果吞併燕國但是百姓不喜歡,那就不這麼做,以前周文王想要討伐商紂,但是擔心百姓不樂意,就放棄了這麼做。為什麼齊國和燕國同為大國,但不過五十日就能攻破燕國國都呢?還不是百姓們想要逃離水深火熱的生活?如果王上吞併了燕國,但是百姓的生活更加不好了,百姓們自然會改變意志。”

現在的生活中也存在很多孟子所說的這種情況,比如發生在中東某些國家的事情。說的難聽點,我們都善於用腳投票。我們更在乎的不是管理我們的人是否仁義,是否道德高尚,我們最在乎的就是管理我們的人,是否能帶領我們過上好日子,如果能,哪怕是私德有虧,我們也不會太過苛責他,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所求的,就是更好的生活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