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王立非:英語專業教育的歷史使命與現實擔當

學者簡介

王立非,南京大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香港大學等訪學。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商務話語、語言服務等。現兼任全國國際商務英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ESP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观点|王立非:英语专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担当
观点|王立非:英语专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担当

英語專業教育的歷史使命與現實擔當

最近一段時間,網上熱議英語專業是否是“對得起良心”的專業,質疑應該說是一件大好事,終於有人關心英語專業的改革與發展,促使我們更加冷靜和深入的思考英語專業的本質和未來,真理越辯越明,我談幾個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文責自負。

观点|王立非:英语专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担当

第一,英語專業教育的功過是非自有公論。

我國的外語教育改革開放四十年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外語人才,所有中國人的外語都是外語老師教出來的,而幾乎所有的外語老師,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的外語老師,都是外語專業培養出來的。中國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和各行各業今天的發展和外語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說,沒有外語專業教育就沒有中國的改革開放。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六十歲以下的外語學者和外語老師都是外語專業培養出來的。我們都是外語專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不能因為國家讓我們有機會讀了英語專業,享受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有了今天的成就和地位,就開始懷疑甚至否定曾經培養了我們的英語專業。請問,如果英語專業“對不起良心“,”一個對不起良心“的專業又如何能培養出”對得起良心“的人?國家的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需要外語,更需要英語,英語專業教育的功過是非自有歷史和後人評說。情緒化和過頭話並不是客觀和理性的,冷靜的思考,切合實際的行動,才是正確的選擇,也請記者和媒體做“對得起良心”的人和事。

第二,英語專業強調人文教育,更應該強調專業教育

長期以來,我們被誤導進入了一個偽命題的爭論,我們太糾結和迷失於英語專業是人文教育還是專業教育的爭論之中。請問中國目前有哪個大學專業不強調人文教育和人文素養?有哪個專業不重視專業教育?放眼望去沒有。我們一直強調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人文通識教育和人文素養培養,以至於將我們英語專業的專業性、技術性、應用性自我弱化了。帶來的後果是,其他學科的專家和社會都認為,英語專業不是一個專業,因為不讀英語專業,也可以得到通識教育。中國的所有大學專業在強調學科和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都把人文通識教育作為專業教育的一個部分,都強調人文素養的培養。而英語專業一直在爭論“人文性”和“工具性”,要麼強調人文通識教育,要麼強調語言技能學習,在外界看來,新東方培訓機構也能訓練英語技能,理工農醫經管法等專業都強調人文通識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英語專業就是一個完全可替代的專業。

我認為,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二者本來就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和互補的。英語專業也不例外。關鍵是英語專業的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是不是做到了“頂天“和“立地”。

英語專業的人文教育過窄,過於“英美中心主義”導向,把人文教育簡單等同於英美文化教育,似乎瞭解了英美文化,瞭解了西方,就有了人文素養,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文學作為專業教育和作為通識教育,兩者差別很大,我們將二者混為一談,中國改革開放需要文學專業人才,需要象北大那樣真正辦英語專業文學教育,全面系統地學習中外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等,從歷史學、文藝學、美學、人類學、哲學等多學科研究文學。

“頂天”,就是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通識教育,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人文精神的教育,胸懷天下,為國家的崛起和富強而奮發圖強,努力學習悠久的人類文明、先進的中外科技和文化、歷史、哲學、法律、經濟、藝術等,而不僅僅是英美文學文化。此外,我提倡在大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還應該開展“專業小通識教育”,就是要明確英語專業教育需要哪些通識,作為專業教育的一部分,如商務英語專業就規定專業通識教育必須開設人文、商務、法學三類通識課程,包括中西方文明史、中西經濟思想史、東西方管理哲學、世界經濟概覽、中國經貿史綱、國際關係概論、國際法入門、國別經濟環境通論等。

“立地”就是讓學生掌握用外語服務國家和社會的本領和本事。其實,英語專業的專業性很強,毛主席說過,要學好一門外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非下苦功夫不可。進入學科專業領域,能用英語從事專業研究和業務工作就是本領。中國通外語、懂專業的涉外法律人才奇缺,能用外語跨國訴訟、反壟斷和維護知識產權的法官和律師全國不足2千人,更不用說用外語參與航空航天、新材料、能源化工、人工智能、生物醫療的國際競爭和科技合作,勝任國際組織崗位。我們不應該止步於學會英語技能,而應該以英語為基礎和優勢,學習專業知識。長期以來,我們太拘泥於聽說讀寫英語技能和語言本體的學習,按照培養英語老師的理念、標準和要求來培養學生,對發音和語法精益求精,不能有絲毫錯誤。而當全球化加速和開放的中國擁抱“一帶一路”時,我們從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到師資隊伍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我們的學生聽不懂印度英語、俄羅斯英語、阿拉伯英語、日本英語,因為我們的老師也聽不懂,聽力課也沒有。全球通用英語(globish)和學科專業知識已擺在我們面前,你理還是不理,它就在那裡;你懂還是不懂,它就在那裡,我們必須面對。

師範英語和翻譯幹部的培養理念和模式,顯然已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進入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和崗位時,英語畢業生的本領顯得十分單一和單薄,就連MTI這樣的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培養的畢業生,85%的學生去了英語培訓機構,因為,他們除了能教英語技能,其他專業技術崗位不敢去,也幹不了。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發展的歷史機遇期,比其他任何國家和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外語專業人才。我們是繼續保持專業傳統的“純潔性”,還是調整到圍繞開放經濟發展和文化對外傳播上來,這是個必須回答的問題。縱觀高校的其他非外語類專業,他們早已開始重視跨學科學習,除了要求學生學習本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還要求學生必須要學習英語,有的專業還要求學習二門外語。這些專業都在拼命跨學科,大學英語教育為其他專業跨學科學習做出巨大貢獻,而培養英語老師的英語專業變得岌岌可危,被詬病為“對不起良心”。值得深思。

第三,堅持創新發展,堅定不移地辦好中國特色的一流大國英語專業教育。

我們應該牢記習主席在北京大學120週年校慶的指示,牢牢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這個大方向。我們辦外語專業,必須是面向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培養中國人才,絕不是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大學,按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外文專業辦中國的外語專業。英美國家人口少,他們辦語言學或文學專業,主要是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我們時刻不能忘記新中國成立時,我們辦英語專業的初衷和初心,時刻牢記國家辦英語專業是為了什麼?我們需要辦什麼樣的一流英語專業?一流英語專業怎麼辦?英語人才從哪裡來?畢業後要到哪裡去?沒有英語專業行不行?在規模上,不可能像英美國家那樣少而精。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有一定的數量,據不完全統計,現有英語專業點一千個。有專家認為已經太多了,但實際上,從招生的人數和專業點來看,跟社會經濟發展總量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相比,還遠遠不夠。開放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就需要25萬外向型人才,英語專業每年畢業20萬人左右,所以我認為,專業點並不是已經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我們需要的人才總量規模相當大,我們要弄清楚社會需求,把英語人才培養質量提高。

英語專業和其他任何專業一樣在不斷髮展中出現了問題,很正常,也是必然的,時代在變,一切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英語專業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完全不必大驚小怪。英語專業究竟應該辦多大規模不是教育部門說了算,也不是學校領導說了算,是市場需求和規律決定的。英語有需求,各校都有權利辦。出現問題怪行政主管部門,怪英語專業本身,都是不妥的。實際上,從就業率統計看,英語專業畢業生不是就業最差的,而且還進入了全國前十強。在這個意義上說,英語專業沒有大問題,至於英語專業是否應該以學外國文學為主,還是可以學習其他專業知識,增加新的專業方向,這是局部調整的問題,不是根本性的問題。

英語專業實際上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改革轉型。2006年,開辦商務英語專業,2007年開辦了翻譯專業,這兩個新專業都是從英語專業發展而來的,更加突出了複合型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是英語專業充滿活力和自信的表現,為英語專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試點。下一步應該認真研究如何進一步加強法律英語人才培養、ESP應用人才培養、國別與區域人才培養、文化外譯人才培養、語言智能人才培養,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發展。

外語能力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也是對外話語權的載體,外語是國家資本,、更是國之重器,外語人擔負著歷史重任,需要不負眾望,砥礪前行。謹以此文紀念改革開放40年的高等外語教育,與外語同道同行共勉。

寫於2018年31日歲末

王立非. 2018. 12. 31. 英語專業教育的歷史使命與現實擔當.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新時代高校英語教育再出發百家論壇第十九講. [EB/OL]. CEAPA官微eapnews

本文來源:上海國際交流英語Chinabridg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