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轉彎的時候開多快會翻車?

吃飽最重要_659


從理論上講,對於一般的轎車來說無論用多高的車速過彎都不會翻車;而翻車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高速轉彎,而是因為車速過快過彎時由於轉向不足(前驅車)使得車頭撞到外側障礙導致翻車、亦或者是高速過彎時由於轉向過度(後驅車)使得車頭撞到內側障礙導致翻車;換句話說只要不是因為轉向不足、轉向過度導致出現的碰撞,想把轎車開翻是很難的;但SUV、皮卡、微面等一些重心偏高的車型在特定的情況下存在開翻的可能性!


車子在不發生碰撞的時候,僅憑藉速度將車子開翻時需要條件的,那就是必須保證車子轉向時產生的側傾力矩大於穩定力矩;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車子才有可能在高速行駛的狀態下被開翻,但還是那句話對於咱們日常的民用轎車是幾乎沒有可能做到側傾力矩超過穩定力矩這種狀態的,突破不了這個臨界值,就沒辦法導致翻車;通常情況下只有在車輛高速過彎時的側傾加速度超過臨界值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導致側翻,而作為轎車而言這個側傾加速度的臨界值都在1.4G以上(具體算法有公式,通過帶入車子的重心、車寬來計算),車子越寬、重心越低,這個臨界值就越大,這就是超跑看上去又寬又低趴;而作為普通的家用轎車想在高速過彎時達到這個最大臨界值是不可能的,因為輪胎的最大抓地力不夠!

車子為什麼能加速前進?就是依靠了輪胎的抓地力,只有輪胎抓住地車子才能移動;當加速G值超過輪胎最大抓地力的時候,車輪就由滾動摩擦變成滑動摩擦了,這個時候也就開始飄移了,所以車速也就被限制了,所以側傾加速度的G值也就不會在繼續上升而突破最大臨界值了;所以轎車在不發生碰撞的情況下無論多高的車速都不會側翻,因為輪胎的最大抓地力不夠,咱們的民用轎車的輪胎過彎時最多也就能發揮出0.8G的最大加速度,突破了就開始打滑,側傾的力量也就都洩出去了,根本不存在側翻的可能(這就是在水平冰面上駕駛任何汽車,只要不碰撞,就絕對不會翻車,因為輪胎的抓地力太容易被突破,一突破就打滑洩力自然不會翻車),想把民用轎車開翻的側傾加速度臨界值至少在1.4G,而輪胎在實際運行中只能做到0.8G,所以用這個輪胎是沒辦法將車子的側傾加速度達到1.4G的,剛到0.8G也就開始打滑了,只要打滑就沒有側翻的風險(發生碰撞除外)!即便是F1之類的場地賽車,使用的熱熔胎配上專用的賽道可以使輪胎達到1.5G甚至更高的最大抓地力,但也別忘了F1的重心超低、空氣套件的作用,使得導致他側翻最大側傾加速度的臨界值也更大,通常F1的過彎極限通常在4個G左右(現在5個G的彎幾乎沒有了),所以即便是場地賽車的輪胎最大抓地力也突破不了這個最大側傾力,所以依然不會有開翻的任何可能性,當然發生碰撞側翻除外;所以轎車隨便高速過彎,只要不碰撞絕對不會側翻,如果想把家用轎車開翻,只少得上一套熱熔胎、上賽道,並且車子還不能是運動車型(重心最好高一些)、必須還得窄一些,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把車速悠起來高速過彎才有可能突破最大側傾加速堵的臨界值,導致側翻,但這種方式並不存在與生活中;至於SUV其實道理和轎車是一樣的,單獨過一個彎即便再快也沒事,但SUV怕頻繁的左右變線,也就是模擬麋鹿測試的場景,在這種條件下,SUV由於較高的重心、較長的懸掛側傾幅度,連續左右變線,會導致車子的懸掛本身就獲得部分力量,可以想象一下咱們小時候玩的“不倒翁”,頻繁的對它左右施加力量它就能開始自晃動的,SUV左右頻繁變線也是這個道理,這個時候考慮的就不能只是車輪最大抓地力了,的將車輪抓地力➕懸掛所儲存的轉動慣量,這麼一疊加就有可能導致這類高重心、懸掛軟的SUV頻繁變線時出現側傾力矩大於臨界值的狀況,也就給開翻了;所以SUV在緊急多次變線時有側翻的可能,但只是單獨過一道彎,即便車速再快,主要不碰撞也不會翻!


非專業車評


從理論上來說,無論車子轉彎時候的車速多快,都不會出現翻車的情況,而出現翻車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車速過快。前驅車轉彎時候出現翻車,主要是因為轉向不足,導致車頭撞到了外側的障礙導致翻車的;而後驅車轉彎時候出現翻車,主要是因為轉向過度,導致車頭撞到了內側的障礙導致翻車的。

那麼為什麼不管車子轉彎時候的車速多快,都不會出現翻車的情況呢?這是因為如果想要憑藉速度使汽車在轉彎時候翻車,那麼需要滿足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側傾力矩要大於穩定力矩,只要在這種情況下,車子才能憑藉速度在轉彎時候翻車。而我們平常的家用轎車是沒辦法做到依靠速度,讓側傾力矩大於穩定力矩的。因為達到側傾力矩大於穩定力矩的臨界值的側傾加速度需要達到1.4G以上,而1.4G以上的側傾加速度需要非常強的抓地力,平常的家用轎車根本沒辦法達到這樣的抓地力水平。我們平常的家用轎車,在過彎的時候的最大側傾加速度也只不過是0.8G而已,而且如果超過了0.8G,那麼車輛就會出現打滑的情況。因此說,我們平常的家用轎車是沒辦法做到依靠速度,讓車輛在轉彎時候翻車的。

再者,如果是低矮的跑車,即便這些跑車抓地力強速度超快,但是由於車身低矮,所以重心也低,那麼所需要的側傾加速度自然也高,所以也達不到臨界值。

不過相較於轎車,SUV、皮卡以及微面等重心稍高的車型,還是比較容易在轉彎時候翻車的。而且SUV特別怕頻繁的左右變線,因為頻繁的左右變線會讓SUV車身加劇左右晃動,那麼就可能導致SUV在過彎的時候出現翻車的情況。

總而言之,雖然靠著速度不可能讓車輛過彎時候翻車,但是我們在過彎時候也要注意減速。


愛車精選網


假設路面無限寬度和長度,汽車轉彎時要想開翻了,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我畫了一個簡單的圖示,一個正方形的物體,要想把它弄翻了,那麼它受到的側向力,也就是汽車轉彎時的離心力F,最小也是要大於重量G的。

我們一般的家用汽車的離心G值,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達到1個G的!

其他方面的,G值大約是這樣:

  • 宇航員在宇宙飛船發射時需要承受2G左右G值;


  • 一般性能跑車的過彎G值則大約介於1-1.5之間;

  • F1賽車則介於4-5G之間,2017年的F1賽車則宣稱能夠有超過5.5G的瞬間G值;


  • 戰鬥機駕駛在有壓力服的幫助下則能夠承受平均7G以上。

賽車之所以可以達到很多G值也不會翻車,是因為它的重心壓的非常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汽車也不是一個正方體,因此即便超過了1G也不可能翻車。

但如果換一種情況來考慮的話:

比如說在轉彎時,側面有個硬性障礙物卡了一下,那麼這個力就非常大了,只需不大的速度,汽車就很容易翻了!


你需要更多的高能瓦斯


汽車轉彎是由於受離心力作用,當離心力大於的整車所受的向心力(輪胎在彎道徑向方向摩擦力和重力分力的合力)時,汽車就會出現側滑,嚴重時就會出現翻車。

如上圖的受力分析,當轉彎半徑一定是,汽車受到的離心力是與車速的平方成正比的。車速越快,離心力越大。

至於具體車速到多少會發生翻車事故,這與道路的摩擦力,轉彎半徑,車身重心高度,以及路面的傾斜角度都有關係。

不過有一點可以放心,只要你按道路設計的最高限速以下的車速行駛,是可以保證你不翻車的。

所以,在過彎時一定要減速慢行,謹慎駕駛!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瞭解更多汽車常識請加我關注!


祥光008


這就需要看彎道的彎度以及當時的車速來決定了,不過對於有技術會漂移的人來說,90度的彎道100碼以上都不會翻車,不過放在平常來說這也不可能會出現的。

汽車在過彎道的時候主要是受到引力以及離心力,如果離心力大於一定程度車子就會側翻。當速度越大,離心力就會越大,此時車子就會有側翻的危險。

不過有人計算過,對於家用轎車來說,怎麼樣都達不到側翻的標準。離心力的算法簡單理解=車子質量(重量)*加速度。而這個汽車(轎車)的重量基本上的很定不變的。所以這裡面的重點就是車子的加速度了。

就拿思域來說,這個車的高度是1.4米,而轎車的重心高度一般是車高的1/3,算下來就是140/3=46(cm)。而輪胎間距是1.5米,算一半50%就是0.75米。那麼側向的加速度最少得是重力加速度的1.63倍,才會讓車子翻轉起來。

擁有動力達到1.63加速度的車子,在家用轎車裡面基本沒有,更不用說能達到這個程度,但是也並不是說沒有側翻的可能。

而之所以會出現翻車的現象,無非就是路況以及天氣的問題,當你速度過快,而路面出現坑坑窪窪或者路面比較滑的時候,此時車子速度一快,那麼在過彎的時候肯定會出現側翻的現象。

發生側翻的影響條件有很多,並不是說單單隻有速度決定的,彎道的彎度以及車速,車子本身,還有路面狀況等等,一旦條件成立,那麼汽車在一定情況下也會發生側翻的可能。

在這裡奉勸各位車主不要去嘗試,在過彎道的時候速度一定要慢,而不是想要以120的速度漂移過去,安全才是第一,沒有專業的技術和專業的場地,不要輕易去嘗試。

Anywhere anytime,覆蓋全國的移動互聯網汽車救援網絡平臺,救援就在你身邊,關鍵時刻顯身手!回答車主各類養車用車急救問題,認為有用的請關注並點贊,當需要救援時,無論你在哪裡,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CMCmotor,幫你找到最近的專業的救援人員!


孫行者汽車救援


當高速過彎時,車輛外側懸架會壓縮,這時車子底盤不是與地面水平的,而是形成一個角度,這時的離心力會分解成兩個力,一個力平行於底盤,斜向下,另外一個力垂直於底盤,斜向上。斜向上的力與外側輪胎為支點形成翻轉扭矩。當這個扭矩過大時,就會出現翻滾。


二勒蛋


車和車不一樣,人和人的駕駛水平不一樣,高速國道省道縣鄉級等路和路不一樣,南方的道路和北方的道路不一樣,春夏秋冬季節不一樣,陰晴風雨霧冰霾霜氣候條件不一樣,這麼多不一樣,你想要個一樣的速度,只能說我們不一樣!


往事隨風60034656


大於80公里急彎就會翻車


鑽石邢老虎


漂移不是萬能的,髮夾彎80以上,就有可能失控。


大陸dalu


地球是圓的,那裡都是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