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转弯的时候开多快会翻车?

吃饱最重要_659


从理论上讲,对于一般的轿车来说无论用多高的车速过弯都不会翻车;而翻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高速转弯,而是因为车速过快过弯时由于转向不足(前驱车)使得车头撞到外侧障碍导致翻车、亦或者是高速过弯时由于转向过度(后驱车)使得车头撞到内侧障碍导致翻车;换句话说只要不是因为转向不足、转向过度导致出现的碰撞,想把轿车开翻是很难的;但SUV、皮卡、微面等一些重心偏高的车型在特定的情况下存在开翻的可能性!


车子在不发生碰撞的时候,仅凭借速度将车子开翻时需要条件的,那就是必须保证车子转向时产生的侧倾力矩大于稳定力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车子才有可能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被开翻,但还是那句话对于咱们日常的民用轿车是几乎没有可能做到侧倾力矩超过稳定力矩这种状态的,突破不了这个临界值,就没办法导致翻车;通常情况下只有在车辆高速过弯时的侧倾加速度超过临界值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导致侧翻,而作为轿车而言这个侧倾加速度的临界值都在1.4G以上(具体算法有公式,通过带入车子的重心、车宽来计算),车子越宽、重心越低,这个临界值就越大,这就是超跑看上去又宽又低趴;而作为普通的家用轿车想在高速过弯时达到这个最大临界值是不可能的,因为轮胎的最大抓地力不够!

车子为什么能加速前进?就是依靠了轮胎的抓地力,只有轮胎抓住地车子才能移动;当加速G值超过轮胎最大抓地力的时候,车轮就由滚动摩擦变成滑动摩擦了,这个时候也就开始飘移了,所以车速也就被限制了,所以侧倾加速度的G值也就不会在继续上升而突破最大临界值了;所以轿车在不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无论多高的车速都不会侧翻,因为轮胎的最大抓地力不够,咱们的民用轿车的轮胎过弯时最多也就能发挥出0.8G的最大加速度,突破了就开始打滑,侧倾的力量也就都泄出去了,根本不存在侧翻的可能(这就是在水平冰面上驾驶任何汽车,只要不碰撞,就绝对不会翻车,因为轮胎的抓地力太容易被突破,一突破就打滑泄力自然不会翻车),想把民用轿车开翻的侧倾加速度临界值至少在1.4G,而轮胎在实际运行中只能做到0.8G,所以用这个轮胎是没办法将车子的侧倾加速度达到1.4G的,刚到0.8G也就开始打滑了,只要打滑就没有侧翻的风险(发生碰撞除外)!即便是F1之类的场地赛车,使用的热熔胎配上专用的赛道可以使轮胎达到1.5G甚至更高的最大抓地力,但也别忘了F1的重心超低、空气套件的作用,使得导致他侧翻最大侧倾加速度的临界值也更大,通常F1的过弯极限通常在4个G左右(现在5个G的弯几乎没有了),所以即便是场地赛车的轮胎最大抓地力也突破不了这个最大侧倾力,所以依然不会有开翻的任何可能性,当然发生碰撞侧翻除外;所以轿车随便高速过弯,只要不碰撞绝对不会侧翻,如果想把家用轿车开翻,只少得上一套热熔胎、上赛道,并且车子还不能是运动车型(重心最好高一些)、必须还得窄一些,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把车速悠起来高速过弯才有可能突破最大侧倾加速堵的临界值,导致侧翻,但这种方式并不存在与生活中;至于SUV其实道理和轿车是一样的,单独过一个弯即便再快也没事,但SUV怕频繁的左右变线,也就是模拟麋鹿测试的场景,在这种条件下,SUV由于较高的重心、较长的悬挂侧倾幅度,连续左右变线,会导致车子的悬挂本身就获得部分力量,可以想象一下咱们小时候玩的“不倒翁”,频繁的对它左右施加力量它就能开始自晃动的,SUV左右频繁变线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考虑的就不能只是车轮最大抓地力了,的将车轮抓地力➕悬挂所储存的转动惯量,这么一叠加就有可能导致这类高重心、悬挂软的SUV频繁变线时出现侧倾力矩大于临界值的状况,也就给开翻了;所以SUV在紧急多次变线时有侧翻的可能,但只是单独过一道弯,即便车速再快,主要不碰撞也不会翻!


非专业车评


从理论上来说,无论车子转弯时候的车速多快,都不会出现翻车的情况,而出现翻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车速过快。前驱车转弯时候出现翻车,主要是因为转向不足,导致车头撞到了外侧的障碍导致翻车的;而后驱车转弯时候出现翻车,主要是因为转向过度,导致车头撞到了内侧的障碍导致翻车的。

那么为什么不管车子转弯时候的车速多快,都不会出现翻车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如果想要凭借速度使汽车在转弯时候翻车,那么需要满足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侧倾力矩要大于稳定力矩,只要在这种情况下,车子才能凭借速度在转弯时候翻车。而我们平常的家用轿车是没办法做到依靠速度,让侧倾力矩大于稳定力矩的。因为达到侧倾力矩大于稳定力矩的临界值的侧倾加速度需要达到1.4G以上,而1.4G以上的侧倾加速度需要非常强的抓地力,平常的家用轿车根本没办法达到这样的抓地力水平。我们平常的家用轿车,在过弯的时候的最大侧倾加速度也只不过是0.8G而已,而且如果超过了0.8G,那么车辆就会出现打滑的情况。因此说,我们平常的家用轿车是没办法做到依靠速度,让车辆在转弯时候翻车的。

再者,如果是低矮的跑车,即便这些跑车抓地力强速度超快,但是由于车身低矮,所以重心也低,那么所需要的侧倾加速度自然也高,所以也达不到临界值。

不过相较于轿车,SUV、皮卡以及微面等重心稍高的车型,还是比较容易在转弯时候翻车的。而且SUV特别怕频繁的左右变线,因为频繁的左右变线会让SUV车身加剧左右晃动,那么就可能导致SUV在过弯的时候出现翻车的情况。

总而言之,虽然靠着速度不可能让车辆过弯时候翻车,但是我们在过弯时候也要注意减速。


爱车精选网


假设路面无限宽度和长度,汽车转弯时要想开翻了,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我画了一个简单的图示,一个正方形的物体,要想把它弄翻了,那么它受到的侧向力,也就是汽车转弯时的离心力F,最小也是要大于重量G的。

我们一般的家用汽车的离心G值,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1个G的!

其他方面的,G值大约是这样:

  • 宇航员在宇宙飞船发射时需要承受2G左右G值;


  • 一般性能跑车的过弯G值则大约介于1-1.5之间;

  • F1赛车则介于4-5G之间,2017年的F1赛车则宣称能够有超过5.5G的瞬间G值;


  • 战斗机驾驶在有压力服的帮助下则能够承受平均7G以上。

赛车之所以可以达到很多G值也不会翻车,是因为它的重心压的非常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汽车也不是一个正方体,因此即便超过了1G也不可能翻车。

但如果换一种情况来考虑的话:

比如说在转弯时,侧面有个硬性障碍物卡了一下,那么这个力就非常大了,只需不大的速度,汽车就很容易翻了!


你需要更多的高能瓦斯


汽车转弯是由于受离心力作用,当离心力大于的整车所受的向心力(轮胎在弯道径向方向摩擦力和重力分力的合力)时,汽车就会出现侧滑,严重时就会出现翻车。

如上图的受力分析,当转弯半径一定是,汽车受到的离心力是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的。车速越快,离心力越大。

至于具体车速到多少会发生翻车事故,这与道路的摩擦力,转弯半径,车身重心高度,以及路面的倾斜角度都有关系。

不过有一点可以放心,只要你按道路设计的最高限速以下的车速行驶,是可以保证你不翻车的。

所以,在过弯时一定要减速慢行,谨慎驾驶!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汽车常识请加我关注!


祥光008


这就需要看弯道的弯度以及当时的车速来决定了,不过对于有技术会漂移的人来说,90度的弯道100码以上都不会翻车,不过放在平常来说这也不可能会出现的。

汽车在过弯道的时候主要是受到引力以及离心力,如果离心力大于一定程度车子就会侧翻。当速度越大,离心力就会越大,此时车子就会有侧翻的危险。

不过有人计算过,对于家用轿车来说,怎么样都达不到侧翻的标准。离心力的算法简单理解=车子质量(重量)*加速度。而这个汽车(轿车)的重量基本上的很定不变的。所以这里面的重点就是车子的加速度了。

就拿思域来说,这个车的高度是1.4米,而轿车的重心高度一般是车高的1/3,算下来就是140/3=46(cm)。而轮胎间距是1.5米,算一半50%就是0.75米。那么侧向的加速度最少得是重力加速度的1.63倍,才会让车子翻转起来。

拥有动力达到1.63加速度的车子,在家用轿车里面基本没有,更不用说能达到这个程度,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侧翻的可能。

而之所以会出现翻车的现象,无非就是路况以及天气的问题,当你速度过快,而路面出现坑坑洼洼或者路面比较滑的时候,此时车子速度一快,那么在过弯的时候肯定会出现侧翻的现象。

发生侧翻的影响条件有很多,并不是说单单只有速度决定的,弯道的弯度以及车速,车子本身,还有路面状况等等,一旦条件成立,那么汽车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发生侧翻的可能。

在这里奉劝各位车主不要去尝试,在过弯道的时候速度一定要慢,而不是想要以120的速度漂移过去,安全才是第一,没有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的场地,不要轻易去尝试。

Anywhere anytime,覆盖全国的移动互联网汽车救援网络平台,救援就在你身边,关键时刻显身手!回答车主各类养车用车急救问题,认为有用的请关注并点赞,当需要救援时,无论你在哪里,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CMCmotor,帮你找到最近的专业的救援人员!


孙行者汽车救援


当高速过弯时,车辆外侧悬架会压缩,这时车子底盘不是与地面水平的,而是形成一个角度,这时的离心力会分解成两个力,一个力平行于底盘,斜向下,另外一个力垂直于底盘,斜向上。斜向上的力与外侧轮胎为支点形成翻转扭矩。当这个扭矩过大时,就会出现翻滚。


二勒蛋


车和车不一样,人和人的驾驶水平不一样,高速国道省道县乡级等路和路不一样,南方的道路和北方的道路不一样,春夏秋冬季节不一样,阴晴风雨雾冰霾霜气候条件不一样,这么多不一样,你想要个一样的速度,只能说我们不一样!


往事随风60034656


大于80公里急弯就会翻车


钻石邢老虎


漂移不是万能的,发夹弯80以上,就有可能失控。


大陆dalu


地球是圆的,那里都是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