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部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为何武器装备的性能比清朝军队还先进?

羽菱君


准噶尔部(以下简称准部)占据西北不假,但其核心控制区绝非“贫瘠荒凉”,而是水草丰美、物产丰饶,游牧经济和农耕业、工商业都颇为发达的膏腴之地。

准部极盛时期,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抵河西走廊、西起巴尔喀什湖、南到青藏高原,整个汗国幅员辽阔近500万平方公里。准部不仅占据了天山南北及中亚腹地的大片牧场,还控制了叶尔羌、喀什噶尔、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文明古城与商贸枢纽,治下人口最多时近1000万之众。

在征服中亚和南疆的过程中,准部受到当地先进文明影响,逐渐摆脱了以往装备简陋、战法陈旧的落后状态,不仅在军中推广了制作精良、质量上乘的中亚风格锁子甲、长矛和弯刀,还通过仿造、采购(来源是奥斯曼帝国、沙俄等)新式火器,组建起一支规模庞大的火枪骑兵部队。

史载,18世纪上半叶准部在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代,汗国的农牧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境内专门从事冶金和打造兵器的工匠多达上千人,能自制火枪、铜炮和火药。甚至有个名叫约翰·古斯塔夫·雷纳特(Johan Gustaf Renat)的瑞典人,在这一时期“鬼使神差”地当上了准噶尔军的铸炮师兼炮兵教官。

雷纳特原系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麾下一名炮兵准尉,却不幸在瑞典与沙俄的北方大战中被俘。沙俄方面觉得他是个人(炮)才(灰),将之编入俄军派往东方服役。雷纳特先是为沙俄政府勘测、绘制了西伯利亚地图,后于1716年加入“探险队”(实为远征军)开赴额尔齐斯河流域寻找金矿。

同年,这支3000多人的沙俄侵略军在额尔齐斯河中游左岸的亚梅什湖遭1万多准噶尔骑兵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倒霉的雷纳特再次当了俘虏。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一代枭雄噶尔丹的侄子)同样慧眼识珠,把他当做“外籍专家”好吃好喝好招待供养起来。

雷纳特在准噶尔汗国一待就是17年,不仅娶了先于他被俘的瑞典妹子布瑞吉塔·克里斯蒂娜(Brigitta Christina Scherzenfeldt)为妻,还帮助准部开矿冶铸,组建起一支装备约40门轻型火炮的炮兵部队,并手把手训练出数千名炮手(世袭军户)。

据瑞典出版的《坚强的女性》一书介绍,雷纳特的妻子克里斯蒂娜也很厉害,她不但是策妄阿拉布坦最喜欢的女儿赛罕公主的“闺蜜”,而且将先进的北欧毛纺织技术(制作呢绒)传授给当地人。1733年,雷纳特夫妇被获准返回瑞典。

书归正传。随着部队装备大大改善,准噶尔军的技战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其不仅擅长在野战中将火力与机动性相结合,还学会了通过构筑坚固堡寨并屯驻配备足够军械、火药、粮草的精兵,来扼控具有军事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战略要地,以此作为巩固新占领区、统治当地百姓的殖民要塞。准部曾用这一“筑垒战术”对付哈萨克各部,蚕食、侵占了前者大片土地,连哈萨克首领之子都被掠作人质。

作为准噶尔汗国统治支柱的厄鲁特蒙古4部总人口约60万(一说上百万),能动员参战的精锐力量(青壮年)有12万至15万人。早在噶尔丹统治时期(公元1644至1697年),前者就一次性出动12万骑兵横扫中亚,前锋直抵黑海沿岸。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巅峰阶段的准噶尔汗国所拥有的各式火器数量之大,不逊于号称亚洲3大火药帝国之一的莫卧儿王朝(另外2个是奥斯曼帝国和波斯萨菲王朝)。1716年准部突袭藏区时,6000人的准噶尔远征军中就包含有700名火枪手,占比近12%。而在长达近70年(1688至1757年)的清准战争中,准部更是多次发挥自身火器优势重创清军,给对手造成很大损失。

以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为例,噶尔丹率2万人马对阵康熙帝统领的10万清军(配有70门火炮,其中8门重炮、5至6门臼炮,剩下的都是用马匹驮运的轻型火炮)。别看兵力对比悬殊,但噶尔丹麾下集中了当时准部的精锐火枪手,后者数量多达8000至1.2万人,装备有俄式滑膛枪和中亚赞巴拉鸟铳(重型火枪),正是他们让清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据英国历史学家杰克·沃特金斯(Jack Watkins)所著《经典战争百科全书》(2011年版)记述,战斗打响前,噶尔丹抢先占据制高点(一连串绵延起伏、植被繁茂的山丘),并将1万头背负辎重的骆驼组成野战工事,构筑起一道依托驼阵、围栏、森林、河沼、峰崖等人工与天然屏障的防线。噶尔丹又下令火枪手排成2行沿防线延伸部署,外围则有己方长矛兵和轻骑兵担负警卫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早年与郑成功军队交手以及在东北反击小股沙俄哥萨克,清军还从未遇见过近战火力如此强悍的劲敌。按照《经典战争百科全书》的说法,清军装备的弓箭、轻型火绳枪在射程、威力上都不及对手,准部火枪手的密集攒射给前者以重创,使得“清军伤亡比准噶尔军还大”,连镶黄旗汉军都统、康熙舅舅佟国纲都死于俄制滑膛枪的枪口之下。

最终清军靠着人多势众并发挥火炮威力“惨胜”,但好歹击溃了噶尔丹主力,基本消除了准噶尔军从北方对清廷京畿重地构成的巨大威胁。然而,清军并未从此役中汲取经验教训,结果40年后爆发的和通泊之战期间,2.4万清军遭6万配备大量火器的准噶尔骑兵伏击、包围,被打得仅剩2000余人逃回。

和通泊之战中,准噶尔军再次充分发扬己方火器优势,一举将清军最精锐的2000名鸟枪骑兵歼灭。当时准部火力有多可怕呢?史载,冒死突围生还的清军将领崔宝柱全身5处受伤,其中就有4处是敌方火枪造成的。粗略统计,近70年的清准战争中,清军至少有3万至4万官兵被准部火器所杀。

因为这场“19世纪以前最大的败仗”(美国中亚史学家斯塔尔),清廷总算警醒过来,不敢再轻举妄动,转而通过“筑城进逼”战术压缩准部回旋空间,同时在西北大规模屯田以养精蓄锐(也是为了减轻后勤运输压力)。

就这样经过雍正、乾隆两代帝王20多年卧薪尝胆,已做好战备工作的清廷,终于在1754年等到了准噶尔汗国遭遇高层内讧及天灾侵袭的良机,遂于当年底发兵西域,经2年多战斗彻底终结了蒙古贵族及其后裔在天山南北超过5个世纪的统治。


网言军事


准噶尔可不仅仅占据贫瘠的西北地区,而是一个强大的准噶尔帝国。

在噶尔丹时,代准噶尔帝国的疆域从伊犁河一直延伸到贝尔湖。由于控制了中亚,准噶尔的军队,不但具有轻骑兵骑射、重骑兵集群突击等游牧民族传统军事优势,更是内亚草原上火器装备率最高的武装力量!

根据学者张建先生在《火器与清朝内陆亚洲边疆之形成》中的考证:以火绳枪为代表的近代火器传入卫拉特四部的时间大约是17世纪初。当时为了对付喀尔喀、哈萨克等众多外部敌对势力,卫拉特封建主们积极通过走私贸易等途径搜罗各式火药武器,而这些火器的主要来源并不是俄罗斯,而是中亚地区。

十六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火器部队加尼萨利军团在恰尔迪兰会战中大败强悍的萨菲波斯“红头军”。在中亚掀起了一股“火器化”风潮。来自奥斯曼帝国的枪炮制作者,将火器制作工艺传入中亚各地。莫卧儿帝国的建立者巴布尔的麾下就有一支成建制装备火绳枪和火炮的新军。撒马尔罕一带的昔班尼汗国为了对抗萨菲波斯也向奥斯曼帝国请求火器增援。1542年,奥斯曼苏莱曼大帝为牵制萨菲波斯,一次就派遣500名加尼萨利军团士兵,携带相当数量的火绳枪和轻型火炮前往昔班尼汗国。到了17世纪初叶,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等城市的火器工匠已经能仿制火绳枪和轻型火炮,安集延、塔什干就是当时著名的火器走私贸易中心。这些情况不可能不被经常骚扰中亚各城的卫拉特人所知。

卫拉特四部中以准噶尔的巴图尔珲台吉最为重视火器部队的建设。根据《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的描述,准噶尔的都城和布克赛尔内布设有4门通过走私途径获得的火炮。1637年,和硕特部远征青海时,卫拉特各部都起兵相助,巴图尔珲台吉竟然一次就派遣了700名火绳枪兵支援和硕特部!

17世纪7、80年代,准噶尔汗国加剧版图扩张,其军队对热兵器的需求更为迫切。根据清人梁份在《秦边纪略·嘎尔旦传》中的记载,噶尔丹在统一诸卫拉特以后,曾“取沙油汁,煮土成硫黄,取泻卤土煎硝”,制作火药。征服了天山南路信奉伊斯兰教的叶尔羌汗国之后,准噶尔人“又使回回教火器,教战,先鸟炮,次射,次击刺。令甲士持鸟炮短枪,腰弓矢佩刀。橐驼驮大炮,出师则三分国中,人相更番,远近闻之咸慑服。”这时的准噶尔占据了大部分中亚地区,拥有了自产枪炮的能力。在噶尔丹历年进献给清朝的礼品里就有“厄鲁特鸟枪”。

准噶尔军所用的火器,最有特色的就是“赞巴拉克”轻型炮和“沙图纳尔”骑兵用火绳枪。“赞巴拉克”轻型炮全长约2米上下,口径最大者可达20多厘米。炮身中段有炮耳,可以使用普通木质炮架和可转动射击的回旋式炮架搭载,该炮有效射程可达200步左右(相当于约300米)。“沙图纳尔”骑兵火绳枪全长介于80公分—1米之间,口径在9mm—1.5mm之间。长度适中,极为轻便。相比之下,准噶尔军中天山南路回部步兵用的火绳枪就相对长些。其枪身全长可达1.6—2米左右,形制上沿袭了中亚地区火绳枪的风格,有的在枪身下方还有木质或铁质的叉子状支架。


1643年,被哈萨克的扬吉尔汗以600名火绳枪部队击败之后,巴图尔珲台吉希望从枪炮犀利的俄国获得枪支等军需物资,毕竟俄国人的枪炮质量要优于中亚那些城邦的产品。在《俄蒙关系历史档案文献集》下册第68号中,保存了1644年巴图尔珲台吉给沙皇的信,其中就有“请赐优等枪炮”的内容,但是沙俄方面拒绝了这一请求。

根据张建先生的估算,噶尔丹在科布多的军队两万多军队中仍至少拥有10000名以上的火器兵种,和同时代萨菲波斯的皇家禁卫火枪兵数字基本相当!

而根据曾经在准噶尔汗国进行外交活动的俄国炮兵大尉温科夫斯基,在《十八世纪俄国炮兵大尉新疆见闻录》的记载,策旺阿拉布坦时代,准噶尔汗国的武装力量达到将近6万余人,紧急状态下可动员近十万兵力。日本学者宫胁淳子在《最后的游牧帝国》一书中记载,到噶尔丹策零时代,准噶尔汗国拥有8万军队,这8万军队大部分均被纳入21“昂吉”编制内。在这21个昂吉中,准噶尔本部昂吉6个,兵力约三万余,兵额接近准噶尔汗国常备军一半,战力也最为强悍。

也是因此,准噶尔军队才多次痛击清军,更打出了是19世纪以前,“清军最大的一次败仗”——和通泊之战,干掉了7000多名真正的八旗子弟!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要纠正一点,准格尔占据的领土可不是什么贫瘠之地,就是吐鲁番地区,在当时有着丰富的河流系统,土地肥沃,适宜耕种。虽然曾经的丝绸之路已经荒废,但是中亚仍不失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陆地板桥,来往的驼队商贩依然不在少数,而且还有民族迁移,因此在准格尔汗国境内,文明的交流依旧很频繁。



所谓准格尔的武器比大清的武器先进,其实主要表现在轻火器领域,也就是之前已经被提过很多遍的回炮和赞巴拉克火绳枪。


首先赞巴拉克火绳枪原本是土耳其重火枪,是通过萨菲波斯传入到莫卧儿帝国,随后经游牧民和商人带入中亚,被准格尔卫特拉部所接触,其威力远胜骑射弓箭的火力,因此被卫特拉部蒙古人以贸易和掠夺的方式开始大量获得。同时他们还在学习莫卧儿人的火枪阵型,来增强自身实力。而这种火枪也就成了日后准格尔汗国对抗清帝国的主要火力之一。

再就是回炮,回炮是一种小型火炮,可以放置在骆驼身上,这样就增强了火力机动性。这种回炮最早是莫卧儿帝国所使用,后经穆斯林商人传遍整个中亚。回炮最经典的战术就是驼城战术,以骆驼的身躯围绕成阵地,还可以随时移动,这种战术很自然的也被准格尔汗国学去,成为了常用战术。



除此之外,准格尔还有一些从西亚传过来的小型隼炮,所有的这些火炮都有个共同的特点——轻火力、高机动。因此在和清军的重火炮对抗时,准格尔汗国其实是不占优势的。在对抗清军的几次胜利中,多是依仗不利于安置重火力的地形或者清军火力部队尚未到期之前率先攻击,使得局部战场清军火力弱于准军。

所以当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大量装备了这些中亚火器之后,准军的优势荡然无存,除了被消灭之外,别无他择。


火器工坊


准噶尔的火枪来自中亚,他们的“包沁”也就是炮手也是中亚穆斯林,是中亚的火器先进,而不是准噶尔。清朝的火器并不落后,清军初期对火器非常重视,因为灭了准噶尔之后找不到对手,火器的发展才走向停滞。

很多人认为准噶尔的火器是沙俄支援的,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俄国一心想吞并蒙古,又怎会将火器卖给蒙古。《尼布楚条约》中也明确记载,俄国不会援助准噶尔任何火器。俄国在各种资料中都直言不讳地记载道:“蒙古人是靠不住的”。

准噶尔部的火器源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中亚的扩张。16世纪,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势力延伸到中亚地区,并为中亚穆斯林诸国带来了火器。

17世纪,火器又从中亚流入卫拉特蒙古。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特别重视火器,从但数量一直不多,因为太贵了。17世纪中叶以前,准噶尔部通过布哈拉商人走私火器。到了80年代,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率领下征服了塔里木、费尔干纳等地区,获得了大量火器。

俄国派驻在蒙古、中亚的使者给国内的报告中曾写道:

卡尔梅克人(俄国、中亚对卫拉特蒙古的称呼)使用的兵器是弓箭、长矛和马刀,也有火绳枪,但他们火药少。只有他们把布哈拉人打败后,才从布哈拉人那里得到火药。

康熙十八年,噶尔丹为讨好清廷,特意进贡了四把“厄鲁特鸟枪”。该枪目前收藏在承德博物馆,其工艺与萨菲、莫卧儿帝国的火枪完全相同,与“俄罗斯火枪”有很大区别。

清人梁份所著的《秦边纪略》中也明确说道:

“又使回回教火器,教战,先鸟炮,次射,次击刺。令甲士持鸟炮、短枪,腰弓矢、佩刀,橐驼驮大炮。出师,则三分国中人相更番。”

在皇太极时期,清军就有火器营,此时的满族人对火器的追求也可以称得上如饥似渴。清初清军主要装备“倭铳”、“荷兰火绳枪”和“奥斯曼火绳枪”。

清军“连环本栅”战法也十分先进,对阵准噶尔时屡立奇功。简单来说就是阵前安放鹿角木栅用于防御骑兵突击,其后是十排火枪手轮流放枪,火枪手之后是操红衣大炮的炮手。

噶尔丹的包沁与清军大战三场,只第一场乌尔禾之战中,清军火器营未赶到战场而战胜清军。乌兰布统之战中,清军火器隔河炮轰噶尔丹用万余头骆驼组成的“驼城”,致使噶尔丹大败。昭莫多之战时,双方骑兵激战不下,最后下马步战,清军依靠威远将军炮再一次获得胜利。

火器的出现极大地抵消了草原骑兵的优势,首先火枪兵训练简单,蒙古骑兵要从小学习骑射,而火枪兵只要接受半年的射击训练。

其次,火器非常昂贵,粗放的游牧经济无法支持现代化的火器战争。雍正可以在西安源源不断地仿制中亚最先进的大鸟枪,而准噶尔只能靠抢、靠走私,来源并不稳定。

准噶尔汗国在向大清帝国和中亚诸国的扩张中都非常不顺利,他即便不败给清军,也会败给俄国,所以西方很多学者将准噶尔汗国成为“最后的游牧帝国”或是“草原帝国的回光返照”。

清军得天下后将蒙古的察哈尔部和卫拉特蒙古视为最大的隐患,在平准战争中,察哈尔部当了炮灰,实力大损,准噶尔部又被灭。清军四海之内无对手,也就不愿意发展火器。

然而清政府并不知道,万里之外还有英吉利和法兰西,所以一百多年后,清政府也步了准噶尔的后尘。


史料不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准噶尔部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政权。在明朝建立之后,元朝势力败退回蒙古草原,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元政权。起初,北元政权还拥有很强的力量,不断的组织力量南下进攻明朝。但是在明朝的屡屡打击之下,尤其是蓝玉创造了捕鱼儿海大捷之后,北元集团最终北葵。蒙古草原重新进入了各个部落各自为政的局面,其中,瓦剌部和鞑靼部是最强大的部落。在明朝统治的中期,瓦剌部曾经兵临城下。当时,准噶尔部的前身就属于瓦剌部的一部分。如果按照地域划分,蒙古各个部落被划分成了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南蒙古。准噶尔部隶属于漠西蒙古,主要地盘是现在的新疆地区。



在明朝统治的末期,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开始在东北地区崛起。为了对抗庞大的明朝,后金政权不断的拉拢蒙古各个部落。在清朝建立的时候,已经基本控制了漠北和漠南蒙古。至于西北地区,清朝暂时无力控制。公元1644年,清朝进入中原之后,连续面对南明政权、郑氏集团、吴三桂叛乱等一系列的问题,无力染指西北地区。就在清朝忙于处理内部事务的时候,野心勃勃的准噶尔部开始了不断的扩张。准噶尔部首先统一了漠西蒙古,并且开始进攻其他的蒙古部落,还控制了中亚的大片地区,试图重建当年的蒙古帝国。准噶尔部曾经直接威胁了清朝的首都,由此可见,准噶尔部已经成为了清朝的心腹大患,清朝方面必须除之而后快。



那么,准噶尔部有多少家底呢?准噶尔部的地盘是新疆和中亚等地,总人口有60多万,常备军有5万多人。其实这点人口和兵力,根本无法与强大的清朝相比,那准噶尔部为何这么顽强呢?首先,清朝自己有问题。当时,清朝的经济实力有限,康熙皇帝还不想主动发动战争,因为清朝的实力不足,无力支撑长期的远途战争。第二,准噶尔部虽然仅仅有5万多军队,但由于是游牧部落,准噶尔部军队几乎清一色的骑兵。在古代战争中,骑兵拥有巨大的机动性。即使清朝军队击败了准噶尔部,也很难彻底围歼。康熙皇帝两次御驾亲征,击退了准噶尔部的军队,但没有歼灭太多的准噶尔军队。


准噶尔部占据了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当时,中亚地区的火药和枪械技术传入了准噶尔部。准噶尔部的地盘上,各种矿石资源非常丰富。依靠这些优势,准噶尔部已经能够仿制中亚地区的火枪。认真的说,准噶尔部仿制的火枪性能在清朝军队之上,因为清朝军队还使用着当年明军的老样式。准噶尔部与沙俄帝国接壤,通着地理优势,准噶尔部还从沙俄进口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火枪。经过计算,准噶尔部5万多军队中,装备了超过3万枝火器,在火力密度上,明显超过了清军。清朝军队虽然也装备了一些火力,性能和数量都不如准噶尔部。直到曾国藩创建湘军的时候,才达到了类似于准噶尔部的火器比例。



在与准噶尔部的战争中,清朝军队一般都会使用红衣大炮,因为在火炮方面,准噶尔部明显不行,毕竟火炮的技术标准太高。由于西北地区的面积辽阔,准噶尔部的军队机动性有太强。即使清朝军队取得了胜利,准噶尔部军队也能迅速撤退。再加上清朝自身的国力不足,因此,与准噶尔部的战争打打停停,始终无法彻底消灭准噶尔部。直到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依靠康熙、雍正两朝的积累,清朝的国库已经非常充实。准噶尔部内部爆发了混战,这给了清朝各个击破的机会。乾隆皇帝派遣大将兆惠西征,与清朝对抗了70年的准噶尔部最终灭亡。关于兆惠的故事,我们以后慢慢聊。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准噶尔在崛起时,中亚城市如撒马尔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可以生产如火绳枪等武器,通过贸易准噶尔在获得中亚武器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和沙俄贸易获得火枪、火炮等武器。从巴尔珲台吉开始,到著名的噶尔丹时期,准噶尔成功击败了当时分裂的哈萨克汗国,获得了相当一部分中亚城市的统治权,使获得火枪等武器更加方便。到雍正末、乾隆初期,准噶尔的葛尔丹策陵在瑞典人列纳特的指导下成功制造出了火炮,并组建了职业炮兵团“包沁”,同事准噶额也组建了职业作战部队“昂级”军团。

但到葛尔丹策凌统治后期,哈萨克中帐汗国崛起,成功地对准噶尔发动了进攻,使得准噶尔的西方开始不稳。到葛尔丹策凌死后,续承者互相残杀,阿睦尔撒纳甚至联合满清击败竞争者。之后阿睦尔撒纳被满清击败,逃到俄罗斯后暴毙。准噶尔最终被满清吞并了


冻僵的海岸


葛尔丹自身意图恢复元朝的野心,加上外有沙俄的支持,因此说沙俄自古以来就成为代替草原民族对中国内地的最大外来的北方威胁,由此推论,如果将来俄罗斯能够重新振作起来,那么抛开美国的威胁,其实对我国最大的威胁,就是俄罗斯人,因此出于我国现实的战略利益,使美俄不断争端,而我左右开弓,既要拉拢俄罗斯,限制美国霸权扩张,也要借力打力,不使俄罗斯再度崛起,才是最符合我国根本利益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