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財報中的民企生存現狀


四大行財報中的民企生存現狀


上月底,國內多家銀行已經披露了2018年報,民營小微企業貸款增長情況成為很多銀行披露的核心指標之一,對很多銀行來說,這是政治任務之一。

很大程度上,中國的經濟命脈就掌握在這些大型銀行手中(尤其是四大行),資金流向的地方,就是財富聚集的地方,從這些銀行的財報中,可以一窺中國經濟的全貌。

支持民營企業從去年年中開始被提高到了新的高度,金融相關部委積極表態,商業銀行也被壓上了新的放貸任務,半年過去了,情況到底怎樣?

1

從年報數據看,四大行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很大。

2018年末,工行民營企業貸款餘額1.78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100多億元;農行民營企業貸款餘額1.67萬億元,佔公司類貸款四分之一,民企貸款戶數同比增加25421戶;建行普惠金融貸款餘額6310.17億元,增幅50.78%;中行民企貸款餘額超過1.5萬億元,普惠金融貸款餘額增長12.26%……

除了2018年,四大行在2019年及未來幾年也增加了支持民營企業貸款的力度。

農行計劃新增民營企業貸款1320億元、工行小微企業貸款增長目標為1000億元以上、中國銀行新投放民營企業貸款不低於全部對公貸款新投放的三分之一……

工行行長谷澍去年11月表示,未來三年,工行民營企業貸款每年淨增不少於2000億元,新增融資客戶每年不低於5000戶。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對四大行來說,支持民營企業,給民營企業貸款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社會責任的一部分。

比如,中行在財報中稱,“發佈《支持民營企業二十條》,加大對優質民營企業及中小微企業的授信投放,幫助民營企 業拓寬融資渠道,民營企業貸款餘額超過1.5 萬億元。”


四大行財報中的民企生存現狀


2

對於支持民企,四大行還是很積極的,但民企(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為何一直無法解決,其實“秘密”就藏在銀行的年報中,從中可以一窺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的生存狀況。

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民營經濟佔GDP的比重超過了60%。

民營企業的數量如此龐大,但絕大多數都是中小微企業企業。

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發佈的《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下稱《公報》),截止2013年末,全國共有小微企業法人單位785萬個,佔全部企業法人單位95.6%。

《公報》披露,分行業看,工業234.2萬個,佔全部企業法人單位28.5%;批發業169.8萬個,佔20.7%;零售業103.1萬個,佔12.6%。

四大行財報中的民企生存現狀


簡單加總一下三個行業的小微企業佔比:28.5%+20.7%+12.6%=61.8%,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小微企業集中在這三個行業。

巧合的是,銀行不良貸款率較高的行業就集中在製造、批發和零售行業。以下是工商銀行2018年財報中披露的數據。

四大行財報中的民企生存現狀


從上圖可以看出,2017年工商銀行製造業貸款不良率為4.80%,2018年增至5.76%;批發和零售貸款不良率為9.75%,2018年增至10.78。

看看別的行業,很多貸款不良率在1%以下,比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0.7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0.23%)、科教文衛(0.86%)以及租賃和商務服務(0.60%)、水裡、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0.22%)。

以上這些行業有兩個特點:

1.很多是政府壟斷性行業,比如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郵政、水利等。

2.這些行業裡大企業居多,小微企業很難進入。上圖(按行業分組的小微企業法人單位結構)就可以證明,比如倉儲和郵政業小微企業佔比加起來才0.5%。

反觀這幾年被熱炒的房地產行業,2018年貸款不良率為1.66%,不僅遠遠低於製造業和批零業,而且還呈下降趨勢,2017年為2.72%。

仔細分析了工商銀行,我們再看看別的銀行。

四大行財報中的民企生存現狀

建行公佈的行業貸款情況及不良貸款分佈情況


四大行財報中的民企生存現狀

農行公佈的行業貸款情況及不良貸款分佈情況

從四大行的財報中可以看出,中小民營企業集中的行業銀行不良率都比較高,所以,並不是銀行不願意給民營小微企業貸款,而是這個行業貸款的風險太高。

民營企業集中的行業對銀行來說為什麼是高風險行業,原因實在太多了,最直觀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比較好的行業都被國企壟斷了,民企很難進入;第二、國企有人兜底,民企沒有。

3

劉鶴副總理去年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明確指出,“目前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一些誤解和偏差,比如說有些機構的業務人員認為,給國有企業提供貸款是安全的,但給民營企業貸款政治上有風險,寧可不作為,也不犯政治錯誤。這種認識和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劉鶴都指出了,說明問題確實是存在的。

關於這一點,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說的更直白。他去年在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稱,對於民營企業的貸款需求,存在“不敢做、不願做、不會做”三種情況。

不敢做。前幾年,有的銀行大力發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但風險管理能力沒有同步提高,導致不良貸款增加。為了加強管理,一些銀行嚴肅問責,扣發獎金,甚至辭退員工。所以目前有的員工對於服務民營企業,有點“心理障礙”。

不願做。按照過去的績效考核,重資產、國有、現金流好的企業,銀行貸款風險管理模型清晰,風險相對來說好控制。一筆大型國企10億元的貸款,與一筆小微民企100萬元的貸款,銀行員工工作量差不多,但反映到績效上差別較大。因此對於服務民營企業,有的員工覺得“吃力不討好”。

不會做。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換的時期,對於銀行來說,如何在經濟的換擋期尋找機遇,發現更多更好的初創型、成長型企業,有的銀行一線員工束手無策。

所以,這就是中國民營企業真實的生存狀況,他們肩負“五六七八”( 提供50%以上的稅收,創造60%多的GDP,提供70%左右的出口,創造80%左右的就業)的重任,但生存狀況並不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