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頭茶到西安 聽著山歌品著鮮


紫陽頭茶到西安 聽著山歌品著鮮


“郎在對面唱山歌,妹在灶屋燒茶喝,聽得情歌心意亂,撤出灶火用水潑……”這是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的歌詞,表現了紫陽山區人們的生活場景,採茶、燒茶、唱山歌,說明茶是紫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紫陽縣位於陝西南部,大巴山的北麓,漢水流域,是中國傳統的名茶產區之一。紫陽茶品質優良,在歷史上享有盛名,因土壤中含硒量高,茶葉及其他植物中含硒量都十分豐富。硒是人體必需的元素,具有抗癌、抗輻射、抗衰老和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紫陽頭茶到西安 聽著山歌品著鮮


2003年,陝西省檔案館專家分別在《陝西檔案》和《陝西史志》雜誌上發表文章,介紹“最近,陝西省檔案館在整理、搶救館藏清代紫陽縣正堂檔案時,發現了紫陽茶作為朝廷貢茶的歷史記載。”這個記載就是清光緒三年(1877)正月二十八日,陝西省紫陽縣知縣唐清輔差派衙役辦理貢茶事的信票,這張信票後被稱為“光緒三年紫陽貢茶信票”。這張信票以檔案憑證的形式證明了在清代紫陽茶作為貢茶的事實。清光緒三年為公元1877年,離清朝滅亡的1911年僅34年,那年的紫陽貢茶信票告訴我們,在清朝即將滅亡時,也就是貢茶制度結束的前夕,紫陽還在向朝廷遞送貢茶。

由此看來,紫陽茶、中國第一支貢茶當之無愧!


紫陽頭茶到西安 聽著山歌品著鮮


紫陽頭茶到西安 聽著山歌品著鮮


在過去的幾年當中,筆者為西安古道茶城做文化顧問,常常與茶商瞭解茶產區及茶葉情況,一來二去結識了硒韻紅店主趙茗女士,她便是紫陽人,每每說起家鄉和茶滔滔不絕。

她告訴我,紫陽有個鳳凰山,山坡上有個老陽坡(紫陽縣誌可查此名),據趙家先祖趙思學夫人劉氏墓誌記載,老陽坡成名於清咸豐三年,即公元1853年,歷經一百六十六年。鳳凰山腳下一條美如絲帶的河流,曲曲彎彎便是八百里任河。老陽坡、權河鋪、芭蕉口等地便是曾經貢茶的核心產區。

任河是一條獨特的河流,它源於重慶的萬傾山向北而流,經城口、萬源穿越大巴山進入麻柳壩,到了麻柳壩折向北緩緩向東而流。途經高灘、老陽坡、雞鳴坡、權河鋪、芭蕉口、向陽鎮,直奔任河咀交匯入漢江。此河屬全國倒流最長的一條內流河,全長221公里,流域面積4871平方公里,覆蓋33個鄉鎮,屬川陝咽喉。

大自然賜予人類壯麗的山河,同時也賜予了豐富的物產,山有山珍桑麻茶,河有海味魚米蝦!趙茗媽媽總說以前河裡的魚很多,現在卻不是那般感覺,魚少了人們肉則吃的多了,吃多了就喝茶,茶葉喝了胃口大,最愛喝的茶園茶。老茶園是光緒十年(1844年),趙氏先祖趙連璽購徐姓地主的土地房屋,經濟林主要以茶為主產業,由於獨特的地理地貌和自然條件,老茶園的茶香醇耐泡,故老茶園之稱留傳至今。


紫陽頭茶到西安 聽著山歌品著鮮


趙家先輩世代繁衍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他們感恩大自然的恩賜,感恩紫陽茶的滋養,一方水土塑造了趙茗這般喜靜的天性,讓她長在嶺南茶山,樂在嶺北古都。說起走出大山攜自產茶闖蕩西安也是感慨萬千。她二十二歲走出校門便踏進茶行業,從驗茶到銷售一口氣幹了四五年,2003年來到西安自己開起了第個茶葉店——茗香居,2006年結緣古道茶城(西大街),開了第二家連鎖店,2008年將紫陽富硒茶送進陝西省軍人服務社,2015年“陝西第一屆鬥茶大會”她家自產獲得“陝西十大名茶”稱號,2016年自創品牌“硒韻紅”走向品牌化經營之路。


紫陽頭茶到西安 聽著山歌品著鮮


聽了趙女士的一番介紹,讓我對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一款默默無聞的茶,到鬥茶大會的“茶王”,其間酸甜苦辣誰人能知?這正是一株幼苗長成茶樹,春來冬去,歷盡苦寒綻放新芽的真實寫照。

眼下正值仲春,人們唯明前茶為最愛,遠在260公里之外的紫陽,山上又唱起山歌,那不僅是唱給人們聽的,還唱給正在茁壯成長的茶樹和茶葉,用日月精華和山歌滋養的茶一定不會差。

今天,紫陽頭茶已到西安,要不要來古道茶城硒韻紅嚐個鮮?


紫陽頭茶到西安 聽著山歌品著鮮


紫陽頭茶到西安 聽著山歌品著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