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你还好吗

公务员,你还好吗

南风窗官方微信公众号:南风窗(SouthReviews)

如果离老百姓远了,过多陷入无价值的事情当中,工作的成就感、自我认同感势必日益稀薄,公务员能不焦虑吗?
公务员,你还好吗

在中国,公务员是一个相当特别的群体。

看上去我们很了解他们。可能你的某个同学或朋友就是公务员。即使没有这种关系,你总和公务员打过交道吧,要找出一辈子从来没有和公务员打交道的人还真不容易。

可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哪怕是自己的公务员朋友,恐怕也不一定能做到完全敞开心扉。即使敞开心扉,那也只是私底下的话,别人很难知道。

但我们仍然有办法分析公务员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比如,关注公务员群体心理焦虑的声音越来越多。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谈到公务员的焦虑,就马上说工作压力大,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的。

很多人就不高兴了:谁的工作压力不大啊?这里其实是搞错了。压力大和焦虑不能简单划等号。

我是一个记者,写稿子压力也很大,能不能按时交稿,质量能不能保证,有时候也会睡不着觉。但这只会让我觉得累,不一定就焦虑。

如果写的稿子和自己内心的价值标准相冲突,陷入纠结,怀疑做事的意义,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很焦虑。

在内心冲突中难以自拔,难以解脱,这才是焦虑的根源,所谓压力大只是在加剧冲突的积累,“创造”焦虑的条件

那么,公务员的内心冲突从何而来呢?

公务员,你还好吗

特殊的职业

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公务员是“新事物”,正式出现的标志是1993年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此前的叫法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与公务员相比,我们更熟悉的名词是干部和官。

“官”这个词依然活跃在我们的政治话语之中,比如,“当官就不要发财”。但在正式文件中,“干部”和“公务员”才是正规的提法。今天很多人可能已经不知道了,以前老师也属于干部,改革开放之后,干部所指的范围在缩小,但仍然远远大于公务员。

中国公务员到底有多少?根据国家的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9万人。

当然,你打过交道的所谓“公务员”,未必属于这719万人,他们可能是政府雇员。在乡镇更是如此,真正的公务员可能很少,而你常打交道的、认为是公门中人的人却很多。

公务员,你还好吗

当公务员是很多人向往的职业选择,图为考生涌入考场。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约140万。

为什么要从干部制度中分化出公务员制度?这与行政管理的职业化有关。直白地讲,现代社会的治理不是建立在私人关系的基础上,而是根据普遍性规则进行的——不看你与办事人的私人关系如何,而是看符不符合规则。

相应的,一套公务员制度建立起来,包括竞争性考试(凡进必考)、明确的职务职级序列以及逐级晋升标准。尽可能减少公务员这个职业的人为和任性因素,这和对社会的非人格化管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公务员成为一种职业,这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与干部和官这两个概念相比,种种神秘甚至神圣的色彩会逐渐消退。

传统社会的“官”,某种程度上是老百姓信仰的对象。因为衙门在决定人的生死存亡、荣辱兴衰,所以才有了“人在公门好修行”这样的殷殷劝诫。

而在公务员制度下,“官”被看作一种社会职业,同医生、清洁工等职业一样,都是社会需要,本身无好坏之分,没有那么多光环。

但与西方相比,中国公务员还有自己的特殊之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领导职务实行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这其实是进入更高职位的基本方式,公务员晋升的主要途径就是在体系内逐级提拔。

当然,公务员法也有补丁。比如,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出现空缺且本机关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通过适当方式面向社会选拔任职人选;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注意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以及社会组织中发现选拔党政领导干部。

但这些规定更多是辅助性质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你想从政,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系统,然后开启一个层层筛选的艰苦而漫长的过程

在西方国家,市长或许是位本地商人,只要他选得上就行。这是体制的不同,中国明确规定了定期交流和地域回避制度,防止部门或地方利益坐大,这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设计一脉相承。

总之,在中国,公务员是一种职业,又是特殊的职业,因为它是从政的主要入口。

公务员,你还好吗

公务员的焦虑

理解了中国公务员的职业化及特殊之处,就能更好地理解公务员的焦虑。

公务员面临的压力多种多样,比如工作难度提高,内部人际关系,适应不同领导的行事风格,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规矩和纪律要求等。最集中的压力来自晋升,也最明显地反映在晋升上

要从政先要成为公务员,要升迁得靠内部逐级晋升。对公务员来说,一步走慢了,可能步步都很被动,这一点又被“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弊端所强化。同时,时间长了,总会面临着职务晋升上的“僧多粥少”。

追求晋升,人之常情,这其实也是鞭策公务员的手段。但如前所述,压力不能等同于焦虑,心理层面的焦虑主要来自冲突

比如说,咱们俩同一批进入公务员队伍,大家业绩差不多,你晋升了而我没有,我内心就会产生职业认知与现实情况的冲突,这才是焦虑的来源。

本来科层制的职业特点就会压抑人的个性——这种压抑是必要的,要保证非人格化管理,就得以普遍规则来办事而不是听从自己的个性。压抑个性,虽然也会带来冲突,但总归可以调适,毕竟对大多数公务员来说,职业美德就是照章办事、一视同仁,而不是个性飞扬。

这里要区分一下,个性和人格不同。个性往往被认为是身上带刺或者目无上级,科层制必然要消除个性的过分张扬,这不代表公务员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公务员,你还好吗

会议间隙,一位国家公务人员出来放松压腿。

实事求是地说,在现在的公务员制度下,上级领导对下属个人升迁有很大的话语权,不然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就不会特别规定不准“由主要领导成员个人决定任免干部”、不准在“主要领导成员即将达到任职年龄界限、退休年龄界限或者已经明确即将离任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了。

当组织伦理、基本原则与领导个人决策发生冲突的时候,有的公务员往往把对组织的忠诚转化成为对个人的忠诚,内心标准和现实选择形成极大的冲突,带来焦虑

晋升压力下,公务员所面临的内心冲突尤其值得关注,这比笼统地谈论各种工作压力更有意义。

你看,公务员法第六十条就规定,如果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意见;上级仍坚持的,公务员应当执行,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公务员真要抵制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也是要承担很大压力的——但这不叫焦虑,如果公务员真这么做了,我们将称呼他们为英雄。

公务员,你还好吗

南京市一家交通管理部门机关的服务窗口。

从无价值的事情中解脱出来

说来说去,公务员是用公权力为社会、为老百姓办事的人。真要缓解公务员的焦虑,最主要的办法是让他们把精力投入到为老百姓办事中去。在一个个老百姓满意的笑脸中,公务员即使有焦虑,也会得到最好的治愈

在中国,公务员被定义为干部的一部分,其实是强调公务员要承担联系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责任。这要求公务员不仅要善于把上级决策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且要善于和群众打交道,把决策顺利贯彻下去。

但用《人民日报》的话说,刚入机关门的公务员,了解国情的少,熟悉基层的少,亲近群众的少,甚至有的年轻干部心理上与乡土、乡亲有代沟,情感上同民生、民瘼有温差

这或许和这一代年轻公务员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凡进必考,至少从学历上衡量,我们的公务员队伍可以说是社会的精英。

从2006年到2017年,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公务员总数的比例由43%提高到72%。随着时间推移和代际更替,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也就是说,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公务员还会增多,他们终将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流。

公务员,你还好吗

武汉某高校自习室,准备考公的学生在加班加点看书。

怎么保证这些高学历的官员了解基层的情况呢?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很多职位明确要求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党政领导在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时,也要求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这有利于公务员队伍“接地气”。

但在现实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泛滥让很多公务员“投身”到太多无价值的事情中去

中办印发的通知中列举了很多现象,再明白不过了。

比如,随意要求基层填表报数、层层报材料,简单将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来代替对实际工作评价,“一票否决”事项泛滥,动辄签“责任状”,变相向地方和基层推卸责任,如此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谁会真的开心呢?如果离老百姓远了,过多陷入无价值的事情当中,工作的成就感、自我认同感势必日益稀薄,公务员能不焦虑吗?

近20年的公务员制度,走过了发展成型、扩充壮大的时期,现在走到了历史的拐点。公务员群体在日益繁重的改革和发展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务员制度内在的矛盾也逐渐暴露。

我们有必要认真倾听公务员的心声,因为它可能预示着公务员制度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作者 | 南风窗执行主编 赵义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GINNY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