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168670281
地球整個大的生態環境處於動態平衡中,可以說是地球有自我修復能力,但這主要靠的是所有生物與地球的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至於在地球上發現五十年前被宣佈滅絕的生物,這並不奇怪。
一類動物的生活習性動物學家很瞭解,假如一個種群僅僅適合在一個環境下生活,全世界範圍內也僅有這個地方才會適合動物生存,同時也發現了該動物在此地活動的跡象,但是隨著時間動物個體數非常少已經滿足不了繁衍的任務,這意味著即使有個體在生存但是幾乎確定不會再有下一代了。這就意味著這種動物滅絕了,即使過了50年發現了被宣佈滅絕的動物也不足為奇。
很可能這隻動物是落單的,被動物學家忽略的,但是靠著幾隻剩餘的個體難以挑起發展種群的大任。地球上動物的滅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人類活動直接導致或者對環境的破壞讓一些動物沒有了棲息之地。
自從現代人的祖先智人走出非洲,世界各地的動物開始相繼滅絕,最典型的就是:智人祖先到達澳大利亞後不久,24種大型動物就滅絕了23種,其中包括袋獅,巨袋鼠,袋犀,雙門齒獸,古巨蜥,沃那比蛇。
地球大的生態環境可以修復一些動物對自然產生的破壞,但是這個程度必須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拿人類丟棄的垃圾舉例:現在都提倡用可降解的購物袋,就是在地球可自我修復的程度內,之前用的普通塑料袋大自然根本無法去講解,一些細菌對此也毫無辦法。
如果人類對地球的披懷超過一定限度,那麼必然會引起全球變慢、冰山融化、或者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所以說保護環境至關重要,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但是它並不僅僅只屬於人類。
科學黑洞
地球環境的確有自己恢復的能力,但是卻不是有意識地進行,而是大量生物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可以降解一些人類產生的廢物,地球生物和環境是會相互作用的。
人類目前斷定某種生物是否滅絕,是通過觀察,如果某種生物長時間沒有被在野外發現,就認為其已經滅絕,但有些物種可能只是生活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生活習慣由於人類的影響也發生改變,而人類並沒有及時發現它們的新的棲息地,加上數量稀少,使人類更難在野外觀測到,那些被認為是滅絕的生物重新出現大約都是這種原因,而不是它們從自然界消失後又重現。下圖就是曾經被認為已經滅絕的黑足雪貂。地球生物一但滅絕了,是沒辦法在自然界重現的。
生物和環境相互作用,常說的環境的淨化能力,其實是由於各種生物的活動和物質分子的運動,氣態廢物會由於大氣運動被分散,最後部分沉降到陸地,部分氣體成分依然飄蕩著被動植物吸收,固體/液體廢物有機物會被微生物分解,重新變成碳、氮氣體以及水、礦物質等,這些物質進入環境又重新成為動植物的養分。但是自然的自淨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過就會發生汙染,帶來的是環境的惡化,變得不再適宜某種生物生存。
由於環境和生物會相互影響,人類目前又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所以保護環境其實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也使得一些已經在自然中滅絕的生物種群有恢復的可能,目前最大的老虎種群其實就是在動物園裡,或者是私人飼養的,生物技術有助於保證種群數量然後可以適當地放歸。
來看世界呀
我來問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消失了的生物再次出現,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象牙喙啄木鳥(Campephilus principalis),這種翼展可達1米的啄木鳥可是北美洲最大的啄木鳥啦。
圖注:象牙喙啄木鳥的繪畫,圖片來自網絡
象牙喙啄木鳥曾經分佈在北美洲東南部和古巴的原始森林之中,但是由於人類對於森林的砍伐和對象牙喙啄木鳥的獵殺,1948年之後這種鳥類就銷聲匿跡了。科學家認為象牙喙啄木鳥已經滅絕了,但是2004年一名觀鳥者在阿肯色州拍到了象牙喙啄木鳥,證明這種鳥類並沒有滅絕。
圖注:人們拍攝到的象牙喙啄木鳥的照片,圖片來自網絡
消失的動物再次出現並不意味著地球是在自己修復,只是這個物種依然有足夠面積的棲息地和食物,而且有足夠的種群數量,讓它們能夠繼續繁衍生息,這恰恰證明了生命的頑強。
至於地球的治癒修復功能,其實應該是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吧。我們人類創造文明以來,對大自然造成了相當大的破壞,這種破壞不僅僅是砍伐森林、開採礦山、焚燒礦物燃料、大量釋放二氧化碳,還有大量化學物質的汙染、重金屬元素的富集等等。有許多汙染是摸不著看不到的,就好像前段時間的一項研究,已經在人體的血液中檢驗出了塑料的成分一樣。
從人類的認知角度上看,地球的確是有治癒修復功能的,比如因為核洩漏被廢棄切爾諾貝利地區,在人類離開之後成了野生動植物的天堂,動植物們適應了核輻射之後開始繁衍生息。另外,每年我們向海洋中排放大量汙水和垃圾,其中相當一部分被海洋環境分解和稀釋了。
圖注:廢棄之後的切爾諾貝利,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生活在切爾諾貝利地區的狼,圖片來自網絡
從地質學角度上看,地球曾經經歷了比今天人類造成的汙染和滅絕還要嚴重得多的大滅絕事件,比如波及範圍最廣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地球上90%的物種消失,活下來的物種數量在大大減少。就是在這麼恐怖的大滅絕之後,地球用了百萬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原有的生態系統,新物種大量出現。
站在地球的角度,我們人類和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只是短暫的,未來在人類消失或者離開之後,生命會重塑地球的面貌,建立新的生態系統。當然,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因為我們只不過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種生物,和千千萬萬其他生命一起共享這片美麗的家園。
古生物探索
50年前被認為滅絕的物種,如今又再度出現,這隻能說明這個物種當時並沒有滅絕,只是遷徙到了人類不經常涉足的地區,或者只是該物種在某些地區滅絕了。因此這算不上是地球的自我修復(應該說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
這種先被認為滅絕而後又出現的事情,現實世界中時有發生。
比如百慕大圓尾鸌
這種鳥類被認為在1615年滅絕,但在1951年被百慕大保護區的一位工作人員意外發現。
澳洲寬足袋鼩
似鼠的一種有袋類動物,被認為於1884年滅絕,但在1967年又被重新發現
矮狐猴
1875年被認為滅絕,1966年人們又在馬達加斯加島重新發現了這種動物
白冀冠雉
這種動物被認為已經在一個世紀前滅絕,但在1977年科學家們在秘魯又意外發現了它們的身影
至於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不能在50年間裡,讓一個真正滅絕的物種,又再度出現呢?這是不可能的,物種的進化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50年太短了。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生態環境系統有著正反饋與負反饋機制,比方說當二氧化碳多了,氣候會變暖,溫室效應加劇,海水溫度升高,導致了單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減弱,又導致了空氣中二氧化碳得不到消耗而進一步增多,溫室效應更加嚴重,這種正反饋作用。
溫度變暖,導致植物成長的週期變長,光合作用增強,吸收二氧化碳增加,並且其它的物化作用也會消耗掉二氧化碳,導致二氧化碳降低,氣溫降低,這就是負反饋作用。
你看這就是大自然的協調相互作用維持的一定週期內的平穩運行。
並且地球的生態水圈也對於氣候有一個反饋的機制,正是因為這些機制的存在才導致生態系統如此的穩定,就好比當食草的動物大量的來到了草原,它們的數量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增加,但當草原被啃食光之後,種群數量就會降低,植被就會經過長時間恢復過來。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環環相扣,大自然的正負反饋調節,這樣的情況看起來就像是自然具有了自我修復功能一樣。
個人的淺見,你們有什麼要補充說明的嘛?
科幻船塢
這種現象只能說明一點:50年前這種生物並沒有完全滅絕!因為不可能已經完全滅絕的生物在50年的時間裡重新“進化”出來。
至於題主中提到的地球自我修復功能,這是事實!但是這一能力通常需要漫長的時間,且是不可控的,也不是有意識的,確切的說這不是地球的自我修復功能,而是生態圈的自我修復功能。
生態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所有生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在某區域出現一定程度的生態破壞時,在不認為干預的情況下,其生態環境是可以逐漸恢復的。
很簡單例子就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洩漏,當時是說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但現在那周圍已經長出了很多綠色植被,還比較茂密吧,而且也有一些小動物在那生存著!
生態圈中所有生物都扮演著不同角色,可能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這三者再加上無機環境就組成一個生態系統,其相互限制相互促進!
科學認識論
我們的地球本身有自動修復功能,但是銀緩慢,人類破壞的速度太快了,以至於地球修復的速度平衡不了,就會產生地震等自然災難,簡單的說是人類太貪了地球發怒了用災難來報復而人類卻不知道,悲哀呀